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榆叶梅的病害及防治方法图片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榆叶梅的病害及防治方法视频和榆叶梅的病害及防治方法图片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主要危害榆叶梅的叶片,造成树叶枯萎发黄,植物死亡,具有传染性。
病菌在落地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病害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秋季发生较普遍。
患病时榆叶梅的叶片上会出现近圆形的病斑,病斑呈褐色,并具深褐色轮纹,上面着生黑褐色霉状物。有时受到叶脉的影响病斑呈现不规则形,并且可以融合成较大的斑块。
种植的时候要选择优良抗病的品种,增加植物的检疫。
加强对榆叶梅的水肥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春季萌芽前喷洒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预防,如有发生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颗粒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进行喷雾,每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至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病原细菌通过伤口侵入寄生植物,也可以通过气孔侵入。
患病初期植株根部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之后逐渐增大、变硬,表面粗糙、龟裂,颜色由浅色变为深褐色或者黑褐色,瘤内部木质化。
由于根系受到破坏,造成病株生长缓慢,重者全株死亡。
栽培种植之前要及时防治各类地下害虫。
在发病的植株上,要用消毒的刀具将其瘤状物切除,并随后在病造上涂白或涂波尔多液。
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
叶片上会出现近圆形病斑,并且逐渐扩大,接连成片,导致叶片枯黄、掉落。
到了冬季结合植株修剪及枝叶整理,及时清除发病时留下的病斑及残留物,并集中烧毁。
叶枯病多从叶缘、叶尖侵染发生,病斑由小到大呈现不规则的形状,颜色从红褐色到灰褐色演变,病斑连成片会成大片的枯斑,干枯面积能够达到叶片的1/3~1/2,病斑的边缘往往有一条比病斑还要深的带状存在,生病的部分和健康的部分界限非常的明显。
一般是在7~10月份的时候发生较多,而且多发生在植物的下面叶子上,需要注意的是,株植越是瘦弱就越是容易发病,发病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植株生长在高温多湿,通风不良的环境里。
第一,在秋天的时候经已将感染的落叶完全焚毁,不留一丝的痕迹,防治病菌在叶子上过冬。
第二,改善植株的生长环境,尽量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
第三,使用杀菌剂,可选择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
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引起叶片枯萎,落叶,树势早衰。该病会使得山茱萸的植株受害严重。一般,降雨量多,则危害严重。
炭疽病比较常见,主要为害山茱萸的果实,果实感病后,初为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可能形成僵果脱落或不脱落。炭疽病的病菌是由风、雨传播的,病害的严重程度与种植密度、地势与地形有关,树荫下、潮湿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的发病重,一般7~8月多雨高温为发病盛期。
一般,山茱萸要在秋季果实采收后,剪除病枝、摘除病果,集中深埋,或是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来预防炭疽病。
也可以喷50%的多菌灵800-1000倍液,每隔半月喷1次,连续喷2次或及时喷施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进行防治。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表现为叶片患病后,自尖端向内逐渐失去绿色,正面变成灰褐色或淡黄色褐斑,背面生有白粉状病斑,以后散生褐色至黑色小黑粒,最后干枯死亡。
对于山茱萸白粉病的防治,一般是在栽植时合理密植,使林间通风透光,植株健壮,或在在发病初期,喷50%的托布津1000倍液治疗。
这种疾病主要危害枝干。在皮层上形成圆圈、椭圆形或不规则厚膜,形似膏药。所以,称它为灰色膏药病。在成年植株上发生,通常活枝和死枝都能受害。受害后,树势减弱,甚至枯死。
山茱萸出现灰色膏药病时,可以在枝干上涂刷石灰乳或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保护。在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治疗,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榆叶梅的病害及防治方法视频和榆叶梅的病害及防治方法图片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下一篇:更多病害
本文标题:榆叶梅的病害及防治方法视频 榆叶梅的病害及防治方法图片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30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