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养殖常见技术问答题及答案 蛋鸡养殖常见技术问答有哪些
时间:2023-09-07 20:10:09 作者:小喇叭 蛋鸡养殖技术
一、蛋鸡产蛋期的三个阶段蛋用品种鸡个产蛋周期大约为1年,全程可分成产蛋前期、高峰期和产蛋后期三个阶段。根据产蛋期内周平均产蛋率绘制成的坐标曲线图(纵坐标标示产蛋率,横坐标标示周龄),称为产蛋率曲线。
产蛋前期:产蛋前期是指开始产蛋到产蛋率达到80%之前,通常是从21周龄初到28周龄末。少数品种的鸡开产日龄及产蛋高峰都前移到19-23周龄。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产蛋率增长很快,以每周20%-30%的幅度上升。鸡的体重和蛋重也都在增加。体重平均每周仍可增长30-40g,蛋重每周增加1.2g左右。
产蛋高峰期:当鸡群的产蛋率上升到80%时,即进人了产蛋高峰期。80%产蛋率到峰值时的产蛋率仍然上升得很快,通常3一4周便可升到92%-95%。90%以上的产蛋率一般可以维持10-20周,然后缓慢下降。当产蛋率降到80%以下,产蛋高峰期便结束了。现代蛋用品种高峰期通常可以维持6个月左右。72周时产蛋率仍保持在65%左右。
产蛋后期:从周平均产蛋率80%以下至鸡群淘汰,称为产蛋后期,通常是指60-72周龄的时候。产蛋后期周平均产蛋率下降幅度要比高峰期下降幅度大一些。
二、如何提高蛋鸡产蛋率在蛋鸡生纳陵产中,一般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60—70%。因此,降低饲料消耗是提高蛋鸡饲养效益的重要途径。
1、选择轻型蛋鸡
实践表明,产蛋量相同的母鸡,体重每增加0.25公斤,每年约多耗料3公斤。因此,生产上应选择体形较小的品种,同一品种以中等体重为宜,成年鸡体重约2公斤。
2、科学洞型戚配制日粮
饲料原料要新鲜无霉变,豆类制品要经高温去毒处理。气温高时应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天冷时适当增加能量饲料。蛋鸡产蛋初期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稍高于饲养标准,产蛋高峰期应将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提高到19%。好将饲料加工成直径0.5厘米的颗粒料,以利于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减少浪费。
3、精心饲喂
据饲养实践,饲槽加满料,饲料浪费40%;加料2/3,浪费12%;加料1/2,浪费5%;加料1/3,浪费2%。因此,添加饲料时要做到少量多次,每次加料不宜超过料槽的1/3。同时要供给充足洁净的饮水,补喂优质新鲜的青绿多汁饲料。另外,要给蛋鸡提供直径4~5毫米的砂粒,让鸡自由采食,以利于食物消化。育成期蛋鸡可限喂20%—30%的饲料,以控制其体重。一般以产蛋高峰为界(40周龄左右),前期限喂量宜小,后期限喂量宜大,控制饲料用量6%—10%。
4、添加添加剂
在日粮加入3%—5%的油脂,可提高产蛋率10%—12%;在日粮中添加0.02%—0.01%的维生素C可提高产蛋率4%,提高饲料利用率8%—10%;在日粮中添加50毫克/公斤的色氨酸,可提高产蛋率10%。
5、科学管理
鸡产蛋前的适宜温度为13℃—23℃,湿度为50%—55%,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都会导致饲料利用率、产蛋量下降,蛋鸡可采用间隙光照,每天16小时,光照强度以鸡能看见觅食为准。饲养密度要合适:夏季圈养以4—6只/平方米为佳,笼养以不超过10只/平方米为好;冬季饲养密度可提高30%左右。雏鸡7日龄左右要断喙,防止产生啄癖。采用底尖肚大口小的船形长食槽好,装料多且不易外撒。每天清扫鸡舍,严格消毒,每2个月给鸡群驱1次虫,搞好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禁止滥用药物。经常观察鸡群,发现病鸡及时隔离诊治。
6、强制换羽
当蛋鸡产蛋量下降50%时,可采取人工手段使鸡体重下降30%,让蛋鸡在短时间内换羽,经过40—50天,产蛋量可恢复60%,进入第2个产蛋期。另外,租悉在日粮中添加2.5%氧化锌,可促进蛋鸡换羽,缩短换羽时间,促其提前产蛋。
三、提高合格种蛋产蛋率的措施1、营养调控确保蛋重适宜
一般蛋种鸡进行人工输精和种蛋收集的周龄为25-63周龄。在25周龄前,蛋重普遍较小,而低于55克种蛋不宜留作种用,因此,在高峰期要饲喂高能量、高蛋白日粮,以提高前期蛋重。经统计,55-63周龄的平均蛋重为62.5克,其中72克以上约占2%,68-72克约为11.4%,57-68克约为77.5%,57克以下约为8.99%,因此需根据蛋重的变化,调整鸡群的日耗料,做到定量饲喂,防止鸡采食过多而造成蛋重过大。
2、预防疾病提高鸡群健康
做好疾病防控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将病原挡在场区之外,避免鸡群感染疾病。尤其在育雏育成期,鸡群对IB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更需要通过环境控制与免疫杜绝疾病的发生。一般而言,鸡群产蛋后期是坏死性肠炎的高发期,此期间鸡群由于前期产蛋的大量消耗,致使体质减弱,个别鸡只相继感染疾病,变为亚健康状态甚至死亡。因此,需日常做好舍内外环境的隔离与消毒,饲养全程做好鸡群疾病防控工作。
3、减少应激提高鸡群体质
亚健康鸡只的产生主要由日常管理应激造成,应根据不同应激因素采取不同措施。
①、人工输精可使种鸡易感输卵管炎,继而导致肛门括约肌收缩无力,输卵管在产蛋后滞留体外,容易使鸡脱肛。解决的办法是在人工输精时保持输精器具干净卫生,对已有脱肛症状的鸡只及时挑出、单笼饲养,并涂抹药物进行治疗。
②、为了降低日常管理应激,首先要规范日常管理操作流程与标准,建立喂料流程,拣蛋流程,人工输精操作流程,卫生清扫流程,带鸡消毒程序等,使鸡群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减少应激的发生。
③、对于亚健康鸡只管理,要及早挑出,单笼饲养,对症状治疗,尽早淘汰无饲养价值鸡只,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④、另外,要关注外界天气变化,做好舍内温度、湿度的调控,防止鸡只热应激与冷应激的发生。对于近期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建立温度预警机制,制定月、周、日通风工作计划。尤其是在冬春、秋冬交替期间,防止由于外界温度的突变而造成的冷应激,确保舍内温度适宜、均匀、稳定,进而保证鸡群产蛋稳定。
4、专用周转车降低种蛋破损率
为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种蛋周转成本,减少破损率,鸡舍产出的种蛋直接放入孵化盘,使用专用周转车运输种蛋,减少了孵化厅码蛋环节,与孵化车对接,装卸方便且大大降低员工劳动强度,同时,解决了长途运输破损率高的难题,将种蛋破损率控制在0.2%以内。
四、提高蛋鸡产蛋率的8种饲料1、添喂荞麦粉添喂荞麦可使停产母鸡恢复产蛋,有利于提高产蛋量。
2、添喂血粉在麦麸、米糠中加入新鲜畜血和发酵菌,再经低温干燥,制成血粉,按3%~4%的比例加入饲料,可使鸡的产蛋量提高30%。
3、添喂豆浆水每天给鸡饮喂两次豆浆水,有利于保持鸡的产蛋量。
养蛋鸡技术
一、蛋鸡饲养管理
(一)育雏期饲养管理(0—6周龄)
1、雏鸡的生理特点:
(1)体温调节机能差。雏鸡绒毛稀短、皮薄旁丛、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其体温调节机能在两周龄后才逐渐趋于完善,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2)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雏鸡1周龄体重约为出生重的2倍;6周龄时约为15倍;其前期生长发育迅速,在营养上要充分满足其需要。由于生长迅速,雏鸡的代谢很旺盛,单位体重耗氧量是成鸡的3倍。在管理上必须满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3)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弱。雏鸡消化器官还处于发育阶段,进食量有限,消化酶分泌能力不太健全,消化能力差。
(4)抗病力差。幼雏由于对外界的适应力差,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也弱,在饲养管理上稍有疏忽,即有可能患病。
(5)敏感性强。雏鸡不仅对环境变化很敏感,而且由于生长迅速,对一些营养素的缺乏和一些药物以及霉菌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反映也很敏感。
(6)群居性强、胆小。雏鸡胆小,缺乏自卫能力,喜欢群居。比较神经质,对外界的异常刺激非常敏感,易引起混乱炸群,影响正常的生长发锋启丛育和抗病能力。
(7)初期易脱水。刚出壳的雏鸡体内含水率在75%以上,如果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放时间过长,则很容易在呼吸过程中失去很多水分,造成脱水。育雏初期干燥的环境也会使雏鸡因呼吸失水过多而增加饮水量,影响消化机能。
2、管理要点
(1)密银樱度:1—3周龄20—30只/m2,4—6周龄10—15只/m2;,笼养为1—3周龄50—60只/m2,4—6周龄20—30只/m2,注意强弱分群饲养。
(2)温度:温度对于育雏开始的2—3周极为重要。刚出壳的小鸡要求35℃,此后每5天降低1℃,在35—42日龄时,达到20——22℃。
注意观察,如发现鸡倦怠、气喘、虚脱表示温度过高;如果幼鸡挤作一团,吱吱鸣叫表示温度过低。
(3)湿度:湿度过高,影响水分代谢,不利羽毛生长,易繁殖病菌和原虫等,尤其是球虫病。湿度过低,不仅雏鸡易患感冒,而且由于水分散发量大,影响卵黄吸收,同时引起尘埃飞扬,易诱发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小鸡因脱水而死亡。适宜的相对湿度为10日龄前60—70%;10日龄后55—60%。湿度控制的原则是前期不能过低,后期应避免过高。
(4)饮水:饮水是育雏的关键,雏鸡出壳后,应尽早供给饮水,在炎热的天气,尽可能提供凉水;寒冷冬季应给予不低于20℃的温水。在开始几天,水中可加入5%的糖,适量的维生素和电解质,能有效的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5)饲喂:雏鸡在进入育雏舍后先饮水,隔2小时就可以开食。饲喂次数在第一周龄每天6次,以后每周可减少1次,直到每天3次为止。
(6)通风:可调节温度、湿度、空气流速、排除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空气中尘埃,降低鸡的体表温度等。通风与保温是一对矛盾,应注意观察鸡群,以鸡群的表现及舍内温度的高低,来决定通风的次数与时间长短。
(7)光照:原则上第1周光照强,2周以后避免强光照,照度以鸡能看到采食为宜。光照时间,开始第1周每天22—24小时,从第2—8周龄10—12小时,第9—18周龄8—9小时。
(8)分群:适时疏散分群,使雏鸡健康生长,减少发病,提高成活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分群时间应根据密度、舍温等情况而定。一般是在4周龄时进行第一次分群,第二次应在8周龄时进行。具体是将原饲养面积扩大1倍,根据强弱、大小分群。
(9)断喙与修喙:7—11日龄是第一次断喙的最佳时间;在8—10周内进行修喙。在断喙前一天和后一天饮水(或饲料)中可加入维生素K3,每公斤水(或料)中约加入5毫克。
(二)育成期饲养管理(7—20周龄)
1、雏鸡向育成鸡的过渡:
(1)逐步脱温,雏鸡在转入育成舍后应视天气情况给温,保证其温度应在15—22℃。
(2)逐渐换料,换料过渡期用5天左右时间,在育雏料中按比例每天增加15—20%育成料,直到全部换成育成料。
(3)调整饲养密度,平养10—15/m2,笼养25只/m2。
2、生长控制:育成期的饲养关键是培育符合标准体重的鸡群,以使其骨架充实,发育良好。同时,应根据体重大小进行分群饲喂,保证其均匀度。
3、光照:总的原则是育成期宜减不宜增、宜短不宜长。以免开产期过早,影响蛋重和产蛋全期的产蛋量。开放式鸡舍,在育成期不必补充光照
4、及时淘汰畸形和发育不良鸡只。
(三)、产蛋期饲养管理(20周龄—淘汰)
育成鸡培育到18周龄以后,就要逐步转入产蛋期饲养管理,进入20周龄以后,就要完全按照产蛋期管理。
1、提供良好的产蛋环境
开产是小母鸡一生中重大转折,产第一枚蛋是一种强刺激,应激相对大。
产蛋前期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成熟,体重仍在不断增长,产蛋率迅速上升,因此生理应激反应非常大。由于应激,使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能力下降,所以,应减少外界干扰,减轻应激。
2、满足鸡的营养需要。从18周龄开始应给予高水平的产前料,在开产直到50%产蛋率时,粗蛋白应保证在15%;以后要根据不同产蛋率,选择使用蛋鸡料,保证其产蛋所需。
3、光照管理。产蛋鸡的光照应采用渐增法与恒定光照相结合的原则,光照强度为3—4瓦/m2,光照时间从20周龄开始,每周递增1小时,直至每天16小时。光照时间与强度不得随意变更。
4、做好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
产蛋鸡的适宜温度为13—23℃,湿度为55—65%,通风应根据生产实际,尽可能保证空气新鲜和流通。
5、经常观察鸡群并做好生产记录。
健康与采食,产蛋量、存活、死亡和淘汰、饲料消耗量等都应该详细记录。在产蛋期,应该注意经常观察鸡群,发现病鸡时应迅速进行诊断治疗。
(四)、选择使用蛋鸡饲料应注意问题
(1)在饲养蛋鸡中,若选购商品饲料时,应注意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一定要按照不同生长发育和生产阶段选择,选购相对应饲料。
(2)育雏期最好使用颗粒全价饲料(破碎开口料)。
(3)育成期和产蛋期可选择使用浓缩饲料。浓缩饲料应按生产厂家推荐配方加入玉米(粉碎)、麸皮充分混合均匀后使用。
(4)在选购使用饲料时,一定要认真仔细阅读所购饲料标签,看营养指标是否适合,是否加入药物等。若所购饲料含有药物添加剂,一定要注意防病治病时所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使用量。
(5)在玉米、麸皮选择使用上,一定要注意质量,切勿使用发霉变质。
二、以下提供免疫程序,仅供参考;
种鸡,商品蛋鸡建议的免疫程序
日龄
疫苗种类
接种方法
剂量
备注
1
马立克氏苗(液氮)
颈部皮下注射
0.2ml/只
7
克隆30疫苗
滴眼
1.2头份/只
14
法氏囊(进口)
饮水
1.5头份/只
18
新城疫+传支(二联四价苗)
点眼
1.2头份/只
28
法氏囊(三价)
饮水
2头份/只
35
新城疫+法氏囊+传支多价(油苗)
肌注或皮下注射
0.3ml/只
45
鸡痘
刺种
1.2头份/只
60
传喉(进口)
点眼
1.2头份/只
70
新城疫1系苗
肌注
1.2头份/只
90
鸡痘+脑炎
刺种
1.2头份/只
种鸡用
100
禽流感
肌注
0.5ml/只
120
新城疫+减蛋综合症+传支多价(油苗)
肌注
0.5ml/只
130
法氏囊(油苗)
肌注
0.5ml/只
种鸡用
3、药物预防
对尚无有效疫苗或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细菌病,如大肠杆菌病、鸡白痢、鸡败血霉形体病或鸡球虫病等,在一定条件下采用药物预防和治疗,可收到显著效果。常用的药物种类很多,应有针对性的用药,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如在1—5日龄可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
用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拌入饲料、溶于饮水、经嘴投药、肌肉注射、体表用药、蛋内注射等。选用方法要根据饲养特点和不同的疾病而定。
4、卫生消毒
场门口或鸡舍门口消毒:常用2%火碱溶液。鸡舍内消毒:清扫、冲洗用具、地面以及通风,用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在进鸡前还要进行熏蒸消毒,方法是把所有的鸡舍用具移放在鸡舍内,将福尔马林盛于玻璃、陶瓷或金属容器中,加入等量的水,然后迅速加入福尔马林。这时操作人员应迅速撤离并密闭鸡舍,将门窗关闭密封。一般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25毫升,水12.5毫升,高锰酸钾12.5克。在室温15—18℃,相对温度70%,消毒效果最好。经过12—24小时后方可将门窗打开通风。
带鸡消毒:可选用0.3%的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等高效低毒的药物。一般0—6周龄每天消毒一次;6—18周龄隔日进行一次;成鸡每周进行一次。
蛋鸡饲养与管理的几项实用技术
蛋鸡养殖是通过产蛋获取经济收益的一项畜牧生产活动,下面我们介绍蛋鸡饲养与管理的几项实用技术,供养殖蛋鸡的朋友们参考。
1、蛋鸡的饲养要注意补充光照
蛋鸡在产蛋期每日的光照必须保持在15-16小时之间,但是因气候或季节的不同,自然光照有时达不到这一标准,因此需要人工补充光照。
补光办法:
将鸡舍灯泡的开关和供水总开关设在卧室内。
晚上7点前在料槽内加好饲料,将各水槽供水流速调整好,到卧室内把水、电总开关关闭,早晨3点将水电开关打笑察开,饲养员可继续休息至6点以后再去鸡舍工作。
2、蛋鸡的饲养管理要注意补钙
鸡群的产蛋率分别为60%、80%、80-90%和90%以上时,日粮中钙的含量应分别不低于3.3%、3.5%和3.8%,若产蛋率为95%以上时,日粮含钙率应为3.9-4.0%。
蛋壳形成期间主要在下午和晚上,这段时间摄入的钙可直接进入子宫用于形成蛋壳,而在其它时间摄入的钙大多沉积在骨骼中,当需要时再进入子宫而形成蛋壳。
同时在蛋壳形成期间鸡对钙的吸收率最高。
因此,补钙最好在下午和晚上进行。
如果饲料中含钙量不足,可在下午和晚上将所需的颗粒状石灰(或磷酸氢钙)放在料槽内,鸡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采食。
3、蛋鸡饲养管禅升桥理要注意细粉料的处理
蛋鸡喜欢采食颗粒状饲料,细粉料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等,长期不被采食,不但会造贺猛成鸡的营养不良,还因鸡的唾液及擦水槽溢出的水使之板结、发霉变质。
以往大多采用净槽的方法促使鸡采食细粉料,但实际工作中不好掌握。
净槽时间短达不到目的,而且蛋鸡一般都进行了断喙,上下喙长短不一,细粉料不能被采食干净。
若净槽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啄食鸡蛋现象,还可能会造成营养缺乏而影响产蛋率。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每隔2-3天,将细粉料清扫出来,拌入少量的水搅成团粒状,撒在槽内新的饲料上面,蛋鸡会争抢这些含水的团状细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