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青鳅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本地青鳅泥鳅养殖技术与管理
时间:2023-09-16 11:36:43 作者:不要惊动爱情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如下:
1、池塘建造
养殖泥鳅的池塘四周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厘米~100厘米,水深保持在30厘米~50厘米。池塘的周围需要以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另外,进排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2、放养前准备
在放养泥鳅之前需要清理池塘,放水深至10厘米后,需用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基肥。
3、投苗种
泥鳅兄凳逗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尾/平方米~2000尾/平方米。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羡卖消除。
4、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时可以根粗漏据水**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早晚各泼洒一次。等到泥鳅达到2厘米之后,加深水位,到50厘米,培肥水质,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泥鳅的养殖水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除了每周需要换水一到两次之外,还需要勤施肥,保持水色呈黄绿色。
怎么养殖泥鳅才好?泥鳅的科学养殖要点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其营养价值很高,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食。
但由于近些年野生泥鳅数量的减少,人工养殖泥鳅发展的越来越快,而且泥鳅养殖优势也较为明显,很受养殖户的欢迎。
那么泥鳅要怎样养殖才好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其营养价值很高,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食。
但由于近些年野生泥鳅数量的减少,人工养殖泥鳅发展的越来越快,而且泥鳅养殖优势也较为明显,很受养殖户的欢迎。
那么泥鳅要怎样养殖才好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1、池塘条件
培育池最好是土池,池深在50cm左右,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樱唯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
池底泥土要夯实,池四周离岸边1_左右的位置可栽种一些禾本科植物(如黑麦草、芦苇等),作遮荫用。
2、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0.2千克/平方米彻底清塘消毒。
放苗时则需要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苗种进行放养。
一般情况下,规格为体长5~7厘米的鳅种的放养密度为80~100尾/平方米,同时可在鳅池中搭配放养5~8尾/平方米的鲫鱼。
3、饲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
4、日常管理
每天都要查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并做好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工作。
此外,加强巡塘管理,勤作日记,发现池塘设备有破损情况及时补休,以防出逃。
当然,做好病害防治也是脊差培关键,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
5、水质调控
随着鳅种的生长,应逐渐加深水位,天气炎热的时候还可再加深一点。
若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以改善池塘水质环境。
另外,夏季高温池水庆颂易缺氧,要及时打开增氧设备增加溶氧量。
6、适时捕捞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
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总的来说,泥鳅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是非常适合农民朋友养殖的水产项目。
而且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市场上需求量也很高,只要找对销路,就能获得不错的养殖利润。
养殖泥鳅技术
1、养殖环境
养殖场应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周围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养殖池。
养殖池采用水泥池、土池均可,单池面积1-5亩,不宜过大,东西走向,便于池塘采光,池塘深1米左右,每个池塘要有单独的进出水口,进出水口要用铁丝网或20目左右的尼龙筛绢围住,以免泥鳅逃逸。
若用水泥池养殖泥鳅,新建水泥池塘在进水前一定要浸泡1个月以上或进行脱碱处理,池塘底部要铺有15~20厘米的壤土;土池土质以壤土为佳,渗水严重的区域要进行防渗处理,防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防渗布防渗,防渗布上层铺20厘米左右的壤土;另一种方法是池底用三合土夯实。养殖水源:要求水质清新,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2、泥鳅种选择和放养
泥鳅肠壁薄、肠管直,血管分布多,除用鳃呼吸外也能用肠呼吸,因此,泥鳅耐低氧能力很强。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可放3~5厘米鳅种50~80尾,如有流水条件的可以高于常规放养密度的1~2倍。
在1个池中放养的鳅种规格最好差距不大,避免抢食拉大差距,影响商品鳅规格整齐性。泥鳅鳅种选择以黄板鳅为好,青鳅次之,放养苗种应选择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苗种放养。鳅种在放养前用浓度为1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食盐溶液浸洗鱼体10~1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
3、池塘管理
泥鳅活动适温在18℃~30℃,在水温25℃~28℃时生长最快,30℃以上即钻入泥底或草丛中栖息。因此每年的4~10月份是泥鳅的生长旺盛期,应加强管理,这期间的管理要做到“勤”和“细”,即勤巡塘、勤管理,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饵料投喂
泥鳅喜夜间觅食,食性广杂,繁殖力强,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和有腐殖的淤泥中,养殖水域或泥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均是它的良好食料。人工饲养可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投喂饵料按照“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差肆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升梁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5、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水白菜或在水面上种植竹叶吵庆运菜进行遮阳。如果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6、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把泥鳅和其他鱼类一起混养,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