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泥鳅怎么养殖过冬 冬天泥鳅怎么养殖视频
时间:2023-09-16 13:28:59 作者:西行纪之再见悟空 冬天怎么养泥鳅
1、庭院挖池养鳅;有条件的家庭。可在房前屋后、庭院天井中挖设水面积鱼池或放置水缸养殖泥鳅。养殖池或水缸的底部放上一层土,让泥鳅钻潜栖息,水深保持5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公芹告斤仔鳅。养殖过程中可投喂菜叶、水草、米饭、糠、豆饼、菜饼及丝蚯蚓、动物下脚、蚕蛹粉、鱼粉等动物性饵料。有条件的最好做成配合饵料并搅拦成块状投喂。养殖成鳅,不宜投喂太多的动物性饵料,因泥鳅吃得太多不易消化。
2、家庭养殖也可以自繁自养。在繁殖季节,只要在饲养的小水体中有微量的水流刺激,泥鳅就能产卵繁殖,并孵化为稚鳅嫌升明,有成鳅种。
3、木箱养鳅:木箱结构:养鳅木箱规格长2-3米,宽1-1.5米,高0.8米,要求内壁光滑,在箱的一面或二面开设3厘米直径的笑渗注、排水口,在注、排水口和箱上盖设置铁丝网。
4、施肥及放养:在箱内堆放泥土和切碎的稻草或堆肥(每箱3公斤左右),注入温水,深度以漫过土层30-50厘米为宜。在箱内泥土中埋设数支互相连接的水管,保证注、排水。每箱约注水1.8-5升左右。3-5天后,每平方米放鳅种2000尾左右。放养前最好先行鱼体消毒。
5、精心饲养:投饲料为来糠、螺类、蚕蛹、鱼内脏等。一天喂2次,早上6-7及下午1时投喂。日投喂量为鳅体重的7-8%。可根据泥鳅的吃食情况有所增减。最高投喂量可达鱼体重的15%。每隔10天,将下层泥上搅拌1次,以利于泥鳅天然饵料的生长。经过从4月至11月的饲料,泥鳅可增重8-10倍。
6、日常管理:由于木箱养殖密度较高,故水质管理工作很重要。每天要清除残饵,经常观察泥鳅吃食及活动情况,如发现泥鳅出现肠呼吸频繁,突然停食等反常现象,应立即换水。一般每10天换水1次(换水后可适当追肥)。如发现病鳅,死鳅要及时捞取,以防鱼病传染。饲养后期,应适当添加新水或将已达上市规格的泥鳅取出,以降低密度,促进生长。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是池塘混养,养殖技术方面是注雹轿意喂养过程。
1、方法:养殖泥鳅的时候,水质要干净,池塘最好靠近水源,这样才能方便后期往里面加水。泥鳅苗一定要健康,这样才能让后期的养殖更加省心。泥鳅苗可以用食用盐加水来试,在水里面加入适当的食用盐,将泥鳅放进去,如果能正常的活动,才能挑选。水温低于5摄氏度或高于35摄氏度以上时,就潜入泥中停止活动。
2、技术:养殖户需要注意每天2次巡塘,经常检查防逃设施,防止泥鳅出逃。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源悔肆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在养殖的中后期每月施1-2次微生物制剂。遇到泥鳅病害需要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前告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
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泥鳅怎么过冬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时,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当水温下降到6℃以下,泥鳅便钻入泥中15厘米深,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
在自然界中,休眠中的泥鳅由于体表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及周围泥土保持湿润,即使休眠1~2个月下雨也不会死亡。以下介绍泥鳅如何安全过冬供给大家参考。在我国除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泥鳅的越冬一般长达2~3个月。越冬前做好泥鳅的育肥工作,越冬期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开启分步阅读模式
工具材料:
池塘、泥鳅料
温室
操作方法
01
越冬前,催肥增膘。泥鳅在水温10℃以上均可摄食。水温在20℃以上时是催肥增膘的关键时期,应充分投喂;水温15℃以上,泥鳅摄食仍较旺盛,饲料投喂仍不可放松;水温10-15℃时,每天至少投喂1次。这一时期应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喂比例,并拌入少量复合氨基酸及复合维生素,以提高泥鳅对码友饲料的利用率。水温低于10℃,晴天中午仍有泥鳅上浮觅食时,应坚持少量投喂。
02
越冬前的准备:泥鳅在越冬前,必须加强育肥饲养管理,使泥鳅有足够的营养和能量积蓄,度过冬季。一般从9月开始,水温不再继续上升,泥鳅的摄食量会有所增加。此时应多投喂一些营养丰富的饲料,其中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之比为6:4。随着水温的下降,泥鳅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应逐渐调整投喂量。当水温下降至15℃时,仅需投喂泥鳅体重的1%的饲料即可;当水温降至12℃以下时,则可停食;当水温降至6℃时,泥鳅就会钻入泥土中休眠。
03
越冬前的准备:泥鳅在越冬前,必须加强育肥饲养管理,使泥鳅有足够的营养和能量积蓄,度过冬季。一般从9月开始,水温不再继续上升,泥鳅的摄食量会有所增加。此时应多投喂一些营养丰富的饲料,其中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之比为6:4。随着水温的下降,泥鳅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应逐渐调整投喂量。当水温下降至15℃时,仅需投喂泥鳅体重的1%的饲料即可;当水温降至12℃以下时,则可停食;当水温降至6℃时,泥鳅就会钻入泥土中休眠。
04
越冬管理越冬期间,池水中因有有机粪肥的发酵,因而每10~15天应排出底层水10%~20%,再加注新水。水位控制在1米以上,水温控制在2~8℃之间。每次加注的新水应尽可能用水温度较高的地下水或池塘水。发现池水较瘦时,还应在越冬池四角及时添加有机粪肥,以便发酵增温。气候寒冷时,严防池水结冰。如迟丛槐果结冰,则必须随时敲破。由于泥鳅钻入底泥的密度较大,需要溶解氧较大,一旦水体结郑携冰,就将造成危险
05
采取措施,安全越冬。自然越冬的露天池塘,每年11月份气温降至10℃以下时,泥鳅开始停止摄食,逐渐进入越冬休眠期。露天池塘泥鳅的自然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干池越冬,泥鳅停食后,将池水放干,待泥鳅进入池底泥土中后,在泥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秸秆,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泥鳅窒息死亡。泥土较干时可扒开覆盖物喷水润湿,不可在覆盖物上喷水。二是深水越冬,即在泥鳅进入越冬期前,将池塘水位升高至1米左右,让泥鳅钻入水下泥土中进行冬眠越冬。越冬期间注意观察水位,及时补水,防止因水位过浅而导致泥鳅冻死。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长时间冰封导致泥鳅缺氧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