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炎治疗方法有哪些 奶牛蹄炎治疗方法视频
时间:2023-09-17 10:40:34 作者:跳电 牛蹄炎的病因和治疗
养牛在中国是成熟的养殖业,全国各地都有养殖。但是养牛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影响牛生长的问题,蹄炎就是判旦其中之一。它通常发生在牛的前肢内侧和后肢外侧,这使得牛非常难以移动。那么牛蹄发炎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看待?这里下面给掘裤扰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让让我们看一看!
一、病因
1、营养元素
在喂牛的时候,如果土壤改变了饲料,或者精料过量,就会导致胃酸中毒等一些问题。牛的瘤胃发酵被概念股打动,产生了大量的组胺等物质。然后,作用于牛蹄组织的毛细血管,引起炎症,导致蹄炎。
2、管理因素
牛舍的环境也是导致牛蹄炎发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牛舍的地面质量,如被褥、卫生等。卫生太差会刺激蹄子。如果长时间运输,走在碎石多的路上,蹄子会受到机械损伤,导致蹄子发炎。然后它发病原因,尤其是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胎盘滞留等疾病时,会影响奶牛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从而吸收过多的引起炎症的物质,如组胺等。
二、治疗
营养管理
首先,我们肯定需要做好营养的管理,合理配制日粮的营养比例,分组喂养。要保证精饲料和粗饲料的适当比例,控制钙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然后注意保持牛瘤胃内的PH值在6.3-6.4左右。可以适当添加缓冲剂。然后,要做好牛舍的管理工作,定期清理粪便,保持牛舍环境安静干燥。而且要做好牛棚的卫生管理,减少细菌繁殖,避免蹄病。而且牛床上要铺设纯段充足干净的垫料,奶牛每天要有4小时以上的休息时间。
蹄部管理
发生蹄部炎症后,应及时进行蹄部清洗。把蹄子上的脏东西清理干净,然后修剪。暴露病灶,清理坏死组织。然后用碘酊、呋喃西林粉、消炎粉放置在病蹄上,再外敷鱼脂,病蹄用绷带包扎。如有化脓,先将脓液全部清除,再用双氧水冲洗。三天左右换一次药,三次左右就好了。
以上是对牛蹄炎病因及治疗的简单介绍。除了以上治疗措施,还要定期给蹄子喷水洗澡,定期修剪蹄子。发病后看看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再做相应的措施。那今天就到这里介绍。本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奶牛得了腐蹄炎,如何救治
参考信息:中国畜牧街论坛蹄是奶牛的重要承重器官,一般成年中国荷斯坦牛(我国主要的乳牛品种)平均体重580kg以上,蹄均承重145kg以上。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雨季多在每年5月中旬到9月下旬,下雨后农村地面泥泞,牛舍潮湿,尤其是炎热多雨的夏季,散养奶牛较易发生腐蹄病。奶牛腐蹄病是一种以蹄角质腐败、趾间皮肤和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的一种化脓坏死性炎闷神性疾病。患病奶牛出现跛行,严重时,病牛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消瘦、精神不振、产奶量下降,或因站立困难而长期卧地不起而引发其他疾病,并可能造成局部流行。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会降低奶牛生产孝枝性能,提高奶牛淘汰率,给奶牛养殖户带来较大的损失。为此笔者现将凉山州农村散养奶牛雨季腐蹄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病因1.1饲养管理原因①日粮中钙、磷不足或不平衡,导致蹄角质疏松,蹄变形、不正是主因。②奶牛舍不清洁,潮湿,道路和运动场泥泞,蹄部经常被粪尿、泥浆浸泡,使局部组织软化;石子、铁钉、木刺、玻璃渣等坚硬物刺伤软组织后感染病菌引起蹄部发炎。③皮炎、角质延长等也易引发该病,如再受化脓性棒状杆菌等二重感染将会加重病情。1.2病原菌该病多由节瘤拟杆菌和坏死厌气丝杆菌引起。节瘤拟杆菌引起的炎性损害作用很小,但它能产生蛋白酶,消化角质,使蹄的表面及基层易受侵害。在坏死厌气丝杆菌、坏死梭杆菌等病菌的协同作用下,产生明显的腐蹄病损害。此外还有化脓性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等也可引起该病。1.3遗传蹄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奶牛、水牛的发病率高于黄牛。蹄形也与遗传有关。2流行病学泥泞的地面、多雨的季节,不清洁的牛舍、牛床、通道、运动场、蹄部的损伤和污染、不平衡的饲料营养等都为该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患病奶牛为主要传染源。一般后蹄发生的几率比前蹄高,炎热潮湿季节的发病率较高,成年牛比犊牛发病多。3临床症状发病初期,仅趾间皮肤潮红、肿胀;蹄底角质比较完整,看不出炎症;病牛步态僵硬,负重不均,摇动患部;病牛站立时腐蹄负重差,病蹄频繁交替离开地面,行走时跛行,有疼痛感,喜卧地,不愿运动,逐渐发展成病牛站立困难、卧地不起。病牛精神不佳,被毛紊乱无光泽,泌乳量明显减少,食欲下降,消蚂慎亏瘦;严重病例,病牛表现体温升高,高的可达41.7℃,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严重时出现肢跛,泌乳量下降以及渐进性消瘦等全身性症状。急性发作时,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红肿,痛感明显,严重的会并发蹄关节炎,如不及时治疗,奶牛逐渐消瘦,皮毛粗乱,奶产量急剧下降,甚至丧失生产能力。更严重的是蹄壳腐烂变形,卧地不起,甚至出现全身性败血症症状,体温升高,食欲减少,严重跛行,甚至卧地不起,重度消瘦。用修蹄刀切削扩创后,蹄底截面有小孔或洞,挤压有污黑的腐臭浓汁流出,趾间也能看到溃疡面,上面覆盖着恶臭的坏死物。慢性病牛蹄间溃烂,有恶臭分泌物。蹄底角质部呈黑色;有的由于角质被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肉芽突出于蹄底。病灶可达蹄的深部组织,包括蹄关节。第一、二、三指趾间、蹄球与冠缘处存在瘘管,并深延到蹄内,跛行可能逐渐减轻,但不能消失,病程可长达数月,多半是长期消瘦、衰弱。4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蹄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1)发现奶牛跛行等上述腐蹄病症状时,把奶牛绑定好后做进一步的详细检查。腐蹄病应与刺创、趾间损伤、蹄叶炎和趾间纤维瘤相区别,特别要与趾间皮炎相区别(因治疗方法不同),趾间皮炎几乎没有肿胀,但有跛行和坏死,并有明显的臭味。(2)根据患病部位以蹄部为主,病牛跛行,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红肿,蹄趾间溃烂,流脓汁,用叩诊锤或手按压蹄部时出现痛感等典型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腐蹄病。(3)在病蹄匣深部,用镊子取病料,涂片镜检,碱性美蓝染色,镜检时若发现很多长丝状、无运动的杆菌,确定为坏死厌气丝杆菌后可确诊为腐蹄病。5治疗5.1消炎根据病情以彻底清洗、消炎、补钙和强心补液等为原则。病牛腐蹄病仅表现红肿的,用5%~10%的硫酸铜溶液浸泡患蹄。如果浸泡有困难,可用喷雾器盛装5%硫酸铜溶液将病蹄喷湿,每天2次,直至病愈;或用3%双氧水洗净患部,以5%~10%碘酊消毒,最后用高锰酸钾粉撒在药棉上包扎,每天1次,直至蹄部炎症消除为止。5.2切除坏死组织如病蹄化脓坏死,要清除坏死组织,具体操作如下:5.2.1保定。将病牛于六柱栏内保定,患肢以绳同定于同侧栏柱上,离地50cm左右。5.2.2扩创。用0.1%高锰酸钾或0.1%新洁尔灭溶液洗净病蹄,用修蹄刀沿创道修挖蹄底角质,扩创的大小以能充分暴露疮腔为宜,用弯剪除尽坏死组织。5.2.3敷药。将消炎药粉撒在创面上,然后用小块纱布浸透补蹄或浸1%的高锰酸钾溶液敷在创口上,最后用绷带将患部包扎好;如果创口较浅的,可将高锰酸钾粉撒在药棉上,敷于患处;若蹄叉腐烂则将高锰酸钾粉撒在药棉上,敷于患处,再外涂5%的碘酊,最后用绷带包扎同定,外涂松馏油,2~3d重复处理1次;也可用20%硫酸锌溶液洗涤蹄部后,再用磺胺类或碘甘油涂擦患部,用绷带包扎,绷带要环绕两趾包扎,绷带每天更换1次;或者修整蹄形,挖去蹄底腐烂组织后用青霉素40万单位,溶解于5ml蒸馏水中,再加入50ml鱼肝油,混合搅拌,制成乳剂,涂于腐烂创口,深部腐烂可用纱布蘸取药乳液填充,而后包扎,每天换药1次。用药后应加强护理,最好2d内不让其运动。5.2.4封闭。对于重症病牛,可在病灶上方呈人字形注射普鲁卡因和用抗菌素等静脉注射治疗。5.3静脉注射药剂急性病例应让病牛在牛舍内休息,并用磺胺类药物或青链霉素等抗菌药物静脉注射治疗,以便于控制感染和帮助病牛恢复。6预防措施6.1合理搭配日粮日粮搭配要求营养全面,特别是钙与磷的比例要平衡(一般为1.5~1.6:1)。定期进行疫苗免疫。6.2保持牛舍清洁及时清除舍(床)内的粪尿、勤换垫料以保持牛舍干燥、清清;用生石灰水或5%~10%硫酸铜液消毒牛床。牛除饲喂时间外,应在运动场自由活动。及时清除舍内外的尖硬物。运动场要常常保持干燥并设遮阴棚。6.3做好牛蹄护理经常保持奶牛蹄壳干燥,清除蹄叉内的泥、草、粪便,雨后地面泥泞时不放牧;蹄有外伤时应及时消毒。在多雨湿热季节应该定期用10%硫酸铜溶液浸泡牛蹄,每次约10min。每年护理性修蹄2次。凉山州农村散养奶牛一般在春秋雨少的4月、10月修蹄;也可在分娩前的5~6周和泌乳期120d左右时进行。
奶牛腐蹄病如何治疗
奶牛蹄间大橘出现溃烂,应属奶牛腐蹄病,又称传染性蹄皮炎,指(趾)间蜂窝质炎。是奶牛指(趾)间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治疗方法:先用510%硫酸铜液清洗患部,然后用蹄刀刮除坏死腐烂组谨嫌织,使患部脓汁充分排出,创内撒布高锰酸钾粉或硫酸铜粉,外用纱布或脱脂棉填塞,装蹄绷带,将病牛放在干燥圈舍内饲养。有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的,可用磺胺药物或抗菌素治疗,并根据病情进行输液及对症治疗。蹄病的预防,主要是保证奶牛饲料中营养全面,特别是钙、磷的含量要够,比例祥仿手要合适;坚持定期修蹄;平时保持牛蹄、牛体及舍内外环境干净卫生,定期消毒;保证牛舍和运动场地平坦干燥无异物,防止蹄损伤。另外,在奶牛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二氢碘化乙二胺和硫酸锌,对蹄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