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方法保持白玉蜗牛环境湿度不变 有什么方法保持白玉蜗牛环境湿度稳定
时间:2023-09-18 07:39:15 作者:再见不用抱歉 白玉蜗牛怎么养
养殖白玉蜗牛要选择阴暗潮湿的环境,最好使用含有腐殖土的田地,并在田地中用木板搭建高度在三十厘米的拱棚,然后将白玉蜗牛放入其中,每隔一天为其提供一次青菜叶或者瓜果皮,再将环境湿度保持在百分之四十即可。
白玉蜗牛如何养殖
1、生长环境
白玉蜗牛数昌适合在潮湿阴暗、土层疏松的环境中生长,养殖时可以选择田地或伏信者菜园作为场地,并使用竹杆以及遮光塑料布搭建拱形养殖棚,并将棚顶离地面的高度保持在三十厘米即可。
2、提供食物
白玉蜗牛对食物的要求较高,不吃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比如韭菜、大蒜、小葱等,养殖的过程中,最好为其提供白菜叶、莴苣叶、葵花叶以及水果皮、食物残渣,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喂食猪、鸡的精饲料。
3、喂食次数
白玉蜗牛缺毕轮的进食量与温度有关,在温度处于二十度时,其喂食量较小,一般每隔一天喂食一次,而温度在二十五度时,白玉蜗牛的进食量较大,应该每天喂食一次,但喂食量不宜过多,以免残留的食物发酵产生细菌。
4、定期清理
养殖白玉蜗牛时,应该每隔一天为其清理一次养殖场地,将其中的粪便、食物残渣清理干净,以免滋生细菌影响白玉蜗牛的生长,在清理之后,要向场地中喷洒清水,保持环境湿度在百分之四十左右。
蜗牛箱内湿度大怎么办?
蜗牛生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绿尔农业
2020-12-2606:07洛阳绿尔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关注

(一)温度
1.适宜温度
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蜗牛的新陈代谢的快慢。
在气温20~25℃下,蜗牛心脏跳动次数每分钟30~40次,在休眠状态中;
当温度为3.75℃时,心脏每分钟跳动6次,在0℃时每分钟2次。
在冬眠期间,蜗牛不再摄食,消化液的分泌极为缓慢,处于停止生长的状态,体重损失大大减少温度的高低还影响蜗牛的生长和繁殖。
随着温度的升高,蜗牛的成熟期缩短,繁殖率、产卵率均提高。
据报道,英国爱尔兰农业水产研究所为提高欧洲蜗牛的繁殖速度,对最适生长和繁殖温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试验分两组,分别在透明和不透明容器及15℃和20℃的环境下饲养40周,结果表明:
在20℃时蜗牛生长速度明显高于15℃时,最终重量提高30%,产卵量增加10倍但温度超过适宜温度后,又会下降。
例如,褐云玛瑙螺在广东海南地区长得极快,5个月内能长到90克重,当年秋末产出的卵也能越冬,翌年惊蛰以后即能孵化出幼蜗牛;而在上海地区生长就较慢,5个月才长50克重。
褐云玛瑙螺的繁殖盛期在海南为3~5月,在山东青岛则为7~9月。在我国广西、广东地区,繁殖期为4-11月,盛产期在7月;而在塞舌尔,繁殖盛期为11~12月,在马来西亚为3~5月。
不同种类的蜗牛和同一种类蜗牛处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段铅对温度的适应性也有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一种蜗牛的不同个体,因其生理功能、营养状况以及处在某一温度下时间的长短不同,均会导致有关蜗牛适宜生活温度测定值的差异。
在养殖过程中发现,在6~8月当气温达到30℃以上时,个体重达到8-10克以上的散大蜗牛,每天都会死去一大批;而个体重5克以下的散大蜗牛则很活跃,几乎看不到死亡的。
不同种类蜗牛的生长发育所需适宜温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蜗牛在15~20℃范围内就能正常地出来活动、觅食20~28℃时,蜗牛的活动觅食最活跃,生长也最快,交配产卵也最多;当气温上升到30~36℃时,它们的活动相应减少;超过38℃时,蜗牛呈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超过42℃,蜗牛有被热死的危险。
反之,当气温降到0以下,蜗牛会因突然降温而死亡。由此可见,蜗牛是种喜温怕冷的动物,既不耐高温,也不耐寒。
不同种类的蜗牛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是不相同的。生活在北极地带的蜗牛可在-120℃的严寒环境里越冬,4年不吃不喝,仍不至于死亡,而生活在赤道的非洲蜗牛在高热环境里会使贝壳颜色变白使光线反射以减少热量,且加厚贝壳,使光和热不易侵入,同样能巧妙地生存下来。
如非洲撒哈拉沙漠,温度高达67.78℃,在此生活的干瘪螺,仍旧处之泰然。从我国情况来看,生活在南方的蜗牛耐热性强;而生活在北方的蜗牛抗寒性强。
即使同一种类,因生活的区域不同,对寒、热的抵抗力也有差别。
例如,生活在北方的同型巴蜗牛的抗寒力就胜过生活在南方的。
从温度条件来看,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蜗牛的发育,每年4~5月的低温和降雨可以阻止成蜗牛的产卵和幼蜗牛的发育,而8月的高温往往迫使蜗牛进入夏眠。
据报道,褐云玛瑙螺在低于14℃或高于40℃或干燥条件下都会进入休眠。若长期干旱无雨,蜗牛会大批死亡。
而在温暖和湿润的年份,往往造成褐云玛瑙螺的大发生。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以及台湾和握世好海南,环境条件有利于褐云玛瑙螺生存,使其常年发生危害,有些年份突然大爆发,不得不动用大量的人力来防治。这些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褐云玛瑙螺发生危害所需的温度条件。
冬眠是蜗牛度过低温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入冬以后,气温逐渐下降,土壤表层温度也随之降低,这对蜗牛的越冬生长是极为不利的。
而此时土壤下层的温度稍高,所以当冬季来到后,大多数蜗牛钻入25厘米深的土层中休眠,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气温骤降而死亡。
冬季温度下降,蜗牛一般向下移动,温度越低,钻土越深;春季天气渐暖,蜗牛向上移;夏季土壤表层温度过高时,蜗牛又向下钻。这是一个因温度不同而产生的移动情况。
由于温度的关系,在一天中也可发现这种移动情况。蜗牛多在黄昏、返做夜间及清晨出土活动,白天则下钻到土壤稍深处,这说明温度与蜗牛改变栖息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越冬对蜗牛的发生影响极大。蜗牛春季数量较夏秋季少,主要原因是越冬时死亡了一部分,天敌捕杀一部分。
蜗牛虽然可以用冬眠的方式经受低温的考验,但对春季温度的骤然变化十分敏感,气温上升后解眠的蜗牛突然遭到寒流袭击会大批死去,加之天敌的捕食与寄生,也进一步减少了蜗牛的种群数量。
一般人工饲养的蜗牛大致从11月23日开始入土冬眠,大雪(12月7日)时绝大多数都已人垫。在冬眠前往往大量摄取食物,体内备大量营养,以供冬眠时的能量消耗。
一般蜗牛的冬眠期为5个月左右
关于季节活动,蜗牛每年在惊蛰后,有个别螺体出土活动,清明节后则活动逐渐频繁。从5月中句(气温在20℃左右)直至10月上旬为其一年活动时期,其中6月(月平均气温为24.6℃)、7月(月平均气温为31.7℃)、8月(月平均气温为31.1℃)、9月(月平均气温为26.1℃)是蜗牛活动的最盛时期。到10月下旬活动又开始下降直到冬眠。
在正常的季节里,除了雨后晴天能终日活动外,从黄昏到午夜是蜗牛的活动高峰,到翌日清晨则活动逐渐减少。当太阳出来后,则逐渐回到隐蔽场所,停止活动。
2.致死温度
致死温度是蜗牛最基本的生物学参数,这些指标往往决定了蜗牛能否在某一地区定殖,以及定殖后可能发生危害的严重程度。在人工养殖蜗牛中对其进行适生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褐云玛瑙螺的致死温度,周卫川等(1992年)进行了精确测定:
(1)最低致死温度测定:
在1992年12月的寒冷季节进行,将已休眠的成螺移至饲养盆,每盆20只。先用每8至2℃的速率降温预处理至2℃,接着按1.0℃→0.5℃→0.0℃→-0.2℃→-0.5℃→-1.0℃降温梯度各处理12只。
具体操作方法:
1℃处理12只后取出一盆,接着降温至0.5℃再处理12只后再取出一盆;其余类推直至-1.0℃。各处理后的螺用15~16℃的温水泡浸法解除休眠,观察螺死亡情况。
各处理重复3次。3次测定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为-0.2℃士0.3℃。
(2)最高致死温度测定:
在1992年7月的高温季节进行,将成螺移至饲养盆,每盆20只共7盆。
先用每8至2℃的速度升温预处理至36℃,接着按38℃→39℃→40℃→41℃→42℃→43℃→44℃升温梯度各处理12只。
具体操作和检验螺死亡的方法:
同最低致死温度测定,各处理重复3次。3次测定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为41.2℃±1.5℃。
上述测定的最低和最高致死温度,可作为褐云玛瑙螺热处理的指标,也可用于褐云玛瑙螺定殖区的预测。
不同种类的蜗牛其最高和最低致死温度也有差异。
3.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蜗牛完成一个世代大约需要5个月,且不同温度条件下,其发育的历期也不同。
蜗牛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积累一定的热量,大约需要有效积温2482.6℃。
周卫川等(1993年,2001年)对褐云玛瑙螺的发育起点温度和世代有效积温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993年9月将成螺移至饲养盆,每盆10只,重复6次。初始饲养温度为16℃,以后按每2天1℃降低饲养温度,观察休眠情况,直至全部供试螺休眠为止。计算休眠温度的均值作为发育起点温度,统计结果为12℃士0.7℃。
我国广大地区的绝大多数蜗牛,如同型巴蜗牛、灰巴蜗牛等每年发生1代。而褐云玛瑙螺在我国除在西沙群岛、榆林港一年可发生2代,其余约有2/3地区一年发生1代,1/3地区2年发生1代。
在自然界中,蜗牛的生长、发育、繁殖伴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蜗牛的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即蜗牛生长所需时间与温度成正比。降低温度则延缓生长,接近最高温度则生长缓慢,超过最高适宜温度则抑制生长。
白玉蜗牛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0℃以下,冻死;5℃以下,有冻死的危险,死亡临界线;12℃以下,进入冬眠;18℃以下,基本停止交配,活动量、采食量减少;22℃以上,能交配、繁殖,孵化,活动量及采食量大,生长迅速,繁殖旺盛;36℃以上,进入夏眠,持续时间12天,被热死。

(二)湿度
在蜗牛的整个生命活动(如摄食、爬行、交配、产卵等)中会分泌大量的黏液,因此必须不断从空气、土壤、食物中获取水分。如果水分得不到补充,即会死亡。
因此,湿度对蜗牛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极大,成为蜗牛生存的限制因子。降雪、下雨、刮风、灌溉,以及植被状况、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都对蜗牛产生很大的影响般来说,蜗牛主要通过皮肤上的毛孔来吸收或排出水分。
1.适宜湿度
湿度对蜗牛的活动至关重要,蜗牛的生命活动,需要保持其身体的水分和环境湿度之间的平衡。
当外界环境干燥时,它们会自动脱水;而当外界环境湿润时,会自动吸收水分,以保持其含水量的平衡,即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自行调节体内水分。
当然,这种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越这种限度,蜗牛就会死亡。过度潮湿或干燥,对蜗牛的活动均是十分不利的。
蜗牛大多喜欢在夜间活动,也是因为在夜间湿度的差异较小之故。所以说褐云玛瑙螺和其他食用蜗牛是喜湿忌干的动物。
在干燥的环境里或干燥的季节中,通常蜗牛会立即停止活动,呈现休眠的状态。在休眠期间,蜗牛的壳口处会分泌一层“白膜”闭塞着,用于防止体内的水分散发掉及防止天敌的危害,而在白膜上留有一个微细的裂缝,以供呼吸之用。
在自然界生活的蜗牛,只有等到雨季到来时,才能打破休眠,恢复活动。
所以,在饲养蜗牛时,随时保持室内或场地的湿度是绝对重要的。蜗牛生长所需要的相对湿度以75%~95%为适宜,这是因为蜗牛在日常活动中,全凭布满身体的各种黏液腺所分泌的黏液,才能保持身体滑润。
据测定,正常螺体的含水量为80%左右。若在阳光直射下,或空气干燥,或有风的天气时,身体水分很快就会散失,对它的活动和生存威胁甚大。
当含水量减少到体重的30%时,身体即变干而皱缩,停止活动,甚至还会死亡。在干燥的环境下,卵亦不能孵化或发生爆裂现象。
因此,蜗牛都在傍晚以后出来活动,白天则把身体藏在壳内躲到隐蔽处,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蜗牛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因种类不同而异,一般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土壤湿度为15%-50%,当土壤含水量在10%~15%以下或高于60%以上时,会引起蜗牛的死亡或生长受到抑制。
当土壤含水量在30%~40%时,对蜗牛取食、活动、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白玉蜗牛怎么养 如何养蜗牛
1、饲养方式。
室内封闭式养殖可用塑料盆、土盆、木箱、水泥池、缸、桶、罐等,用纱罩、湿布、薄膜封口,保温保湿防鼠害。室内封闭式饲养便于温度、湿度的调控,加上充足的饲料,不仅可解除蜗牛的冬眠,而逗迅且可达冬繁冬养的目的。室内饲养最好世族用塑料薄膜封闭四周,以保持温度、湿度。
2、饲养土的制备。
可使用复合菜园土。未污染的沙土30%、田园土30%、黄沙20%、煤渣灰15%、石粉5%,混合粉碎,经太阳曝晒3~5天消毒、杀虫后,过筛,然后加水使湿度在40%左右,即一捏成团,一击就散。盆内土厚度为:生长蜗7厘米,成蜗10厘米,幼蜗3厘米山返此,饲养1~2月更换1次。海绵替代法。在池、箱等底部铺1层5厘米厚的海绵,并保持4倍于本身重量的水分即可。每天清理残食,每3天清理1次粪便。
3、饲喂方法。
对1月龄内的幼蜗,应喂些鲜嫩菜叶,精饲料用开水烫软粘在菜叶上,每天喂1次,最适温度应控制在25℃~30℃,日夜温差不宜大,喷水时不要直喷幼蜗。生长蜗除青料外,要多投精料,并添加微量元素和添加剂。每天饲喂量为蜗牛体重的7%~10%。
4、越冬管理。
在人工调控温湿条件下可解除冬眠。如饲养条件达不到,在气温下降到15℃左右时,要因地制宜进行保温处理,如果转入室内、饲养土加厚至25厘米,外围棉絮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