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疾病检测 禽病检测报告
时间:2023-09-18 13:00:07 作者:唱首新年歌 屠宰禽类生鲜店怎么开检疫证
您可链拍冲以在当地的动物卫生监督所开检疫证。办理流程如下,
1、在当地的动物卫生监督所提出申请贺数。
2、在当地的动物卫生监督所指定的兽医机构进行检测,并交纳检测费用。
3、持棚歼兽医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去当地的动物卫生监督所申请办证。
禽病病理剖检方法
禽病,直接威胁着养禽业的发展。目前,人们虽然采取种种预防措施,尽力减少或控制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但一些亚临床型、非典型性疫病和新病不断发生,给养禽业造成很大损失,也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多麻烦。病理剖检是诊断禽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禽病,通过尸体剖检能观察到特征性病理变化,再结合发病情况、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一般可予以确诊。在实际工作中,若能带着问题对某些器官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检查,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病禽外观检查先观察群体病禽的营养状况;羽毛是否蓬乱、污秽及有无脱毛等现象;皮肤有无瘀血、出血、肿胀、结痂等;再检查天然孔有无分泌物流出,分泌物的颜色、性状如何,数量多少等;还要个别检查可视黏膜的色泽,是否有充血、瘀血、出血、贫血等病变;观铅竖察泄殖腔周围的羽毛有无粪便污染,粪便颜色、气味如何;关节、腿、爪(蹼)有无肿胀、扭曲、粗大、变形或其它异常。2禽尸剖检方法将病死禽或处死禽浸于常水或消毒水中使羽毛浸湿,洗去尘垢、污物,先将腹壁和大腿内侧的皮肤切开,用力将大腿按下,使髋关节脱臼,将两大腿向外展开,从而固定尸体。再于胸骨末端后方将皮肤横切,与两侧大腿的竖切口连接,然后将胸骨末端后方的皮肤拉起,向前用力剥离到头部,使整个胸腹及颈部的皮下组织和肌肉充分暴露,以便检查皮下组织和肌肉是否存在病变(如水肿、出血、结节、变性、坏死等)。然后在胸骨后腹部横切穿透腹壁,从腹壁两侧沿肋骨头关节处向前方剪断肋骨和胸肌,然后握住胸骨用力向上向前翻拉,去掉胸骨露出体腔,观察内部情况(如位置、颜色、腹水性状、有无肿胀、充血、出血、坏死等)。术者用手指伸到肌胃下,向上勾起,从腺胃前端剪断,在靠近泄殖腔处把肠剪断,将整个消化道连同脾脏取出。小心切断肝脏韧带并连同心脏一起取出。如果是公禽注意保留睾丸的完整;如果是母禽可把卵巢和输卵管取出,使肾脏和法氏囊显现出来。用小镊子将陷于肋间的肺脏完整取出,从嘴角一侧剪开至食管和嗉囊,把气管剪开。从鼻孔上方切断鸡喙,露出鼻腔,用手挤压,检查分泌物的性状和鼻腔及眶下窦有无病变。剪开眶下窦,剥离头部皮肤,用弯尖剪剪开颅腔露出大脑、小脑。在大腿内侧剪去内收肌,暴露出坐骨神经。此外,脊柱两侧、肾脏后部有腰荐神经,肩胛和脊椎之间有臂神经,在颈椎两侧、腊拆食管两旁可找到迷走神经,若需要时,可分别重点检查。2病变与疾病剖检术应由表及里先实质器官,后腔性器官进行检查。剖检时,要仔细检查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并逐一做好记录,以便归类分析,做出正确的病理学诊断。2.1体表检查肥而丰满的病死禽,多死于急性病(如成禽发生急性传染病、雏禽过食、嗉囊扩张等);瘦而衰弱的病死禽,往往死于慢性病(寄生虫病、消耗性病、营养不良性病等)。皮肤上有结节,可见于皮肤型马立克氏病;皮肤大面积青紫,可见于轮激枣新城疫、鸭瘟、巴氏杆菌病等;个别死禽皮肤呈片状出血、瘀血,多见于外伤;皮肤上有水肿、出血、脱毛等可见于葡萄球菌病等。鸡冠、肉髯发绀,多见于新城疫、禽霍乱、禽流感等。可视黏膜、冠髯苍白或发绀、羽毛逆立蓬乱、泄殖腔周围有粪血污染,多为球虫病。头部有多发性丘疹样结节或结痂,往往是鸡痘。肉髯肿胀多见于慢性巴氏杆菌病及支原体病。头面部皮下水肿,无色或淡黄色渗出物增多,多为肿头综合征、禽流感等。眼睑肿胀,多见于慢性呼吸道病或传染性鼻炎、禽流感等。虹膜褪色、瞳孔缩小或形状不规则,多见于眼型马立克氏病;眼结膜充血潮红,眼球浑浊或失明,可见于传染性鼻炎、葡萄球菌病、支原体病等;眼结膜充血肿胀,有散在性出血点,是鸭瘟的病变特征。肛门外翻,后躯不洁,多为传染病引起的下痢(如雏鸡白痢、大肠杆菌病)和肠炎。腿关节及胫关节肿胀、粗大、变形,常见于病毒性关节炎、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或微量元素缺乏症(如锰缺乏症)。2.2皮肤检查禽类皮下脂肪含量少,剖检时应注意观察,若皮下脂肪有出血点或出血性胶冻样浸润,可见于传染病型败血症;皮下有充血、瘀血、出血、水肿、坏死等多为葡萄球菌病;腹部皮下及大腿内侧有淡绿色胶冻样水肿液,多是缺硒的表现;硒-VE缺乏时,也可见皮下脂肪出血、肌间出血、胸肌和腿肌上出现灰白色条纹等病变。若单一性肌肉出血,多见于磺胺类药物中毒、传染性法氏囊病、住白细胞虫病、包涵体肝炎等,鸡卡氏白细胞虫病的病变特征为肌肉苍白,胸部、腿部肌肉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2.3胸、腹腔检查胸、腹腔内有出血点、出血斑,可见于传染病型败血症;胸、腹腔内有积血或血凝块,多是腔积血;腹腔内有大量清亮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常见于肝硬化、腹水症等;若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并致使各脏器粘连在一起,多见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腹膜炎或陈旧性卵黄脱落症;雏鸡腹腔内有大量黄绿色渗出液,常见于硒VE缺乏症,这一病变多与上述皮下肌间的病变相一致。2.4呼吸道检查鼻腔内渗出物增多或充满粘稠脓性液体,多见于传染性鼻炎、禽霍乱、禽流感、支原体肺炎和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肿头综合征等。气管内有覆膜,可见于黏膜性鸡痘;气管内有大量干酪样渗出物,可见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支原体肺炎、新城疫等。2.5肺脏检查检查肺脏时,若发现有大面积硬结肿块,可能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马立克氏病。雏鸡肺上有灰白色坏死灶或灰色肝变区并伴随有心、肝等器官变性、坏死的病变,多见于雏鸡白痢;若肺脏上有米黄色小结节,可见于霉菌性肺炎;肺脏呈灰红色,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常见于大肠杆菌病;肺部以瘀血、水肿和实变为特征,有时见到黑紫色坏疽样病变,应为肺型葡萄球菌病。气囊增厚、浑浊并有干酪样渗出物,可见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败血症型支原体病、新城疫等。气囊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常见于大肠杆菌病或沙门氏菌感染。2.6消化道检查剖检时,见口腔、咽部、食道有黄白色脓液状小结节,多为VA缺乏症;有片状烂斑或溃疡,多为VB2缺乏症;消化道黏膜表面有假膜,尤以食道黏膜上出现充血性浅在溃疡,大小不一,表面有淡黄色物质附着,是鸭瘟的病变特征。腺胃乳头充血、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带状出血,多为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而腺胃的弥漫性出血或分泌物粘稠、增多,多与饲料单一或配比不当有关;腺胃肿胀、增厚、有肿块或结节,多见于马立克氏病或寄生虫病。肌胃角质层发生溃疡,多见于长期采食霉变饲料或日粮中铜含量过高;硫酸铜中毒死亡的病例,剖检可见食道、嗉囊黏膜出现凝固性坏死,胃肠黏膜有渗出性炎性反应。腺胃、肌胃萎缩,多见于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日粮过精,砂粒采入量过少。小肠黏膜充血、出血,见于球虫病、新城疫、禽流感、禽霍乱、中毒等。盲肠有出血、肿胀、糜烂、溃疡,多见于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肠黏膜弥漫性充血、出血,整个肠道呈紫红色,多为大肠杆菌病;盲肠有出血、坏死,多为球虫病(以出血为主)或盲肠肝炎(以坏死为主);见肠黏膜上有肉芽肿或肿瘤,应考虑为结核病或马立克氏病。2.7肝脏检查肝脏肿大呈暗红褐色,横切面流出大量的暗红色的凝固不良的血液或见到多量黑紫色血凝块(陈旧禽尸),应为肝瘀血(但要注意与死亡倒、卧、侧形成的坠积性瘀血相区别);若是肝表面有多个灰黄色或灰白色增生性结节或油脂状肿瘤结节,多为马立克氏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核病等;肝脏肿大呈紫红色或铜锈色,被膜增厚并有渗出物附着,可见于大肠杆菌病;肝脏肿大并有粟粒大小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灶,表面可见出血斑点,多见于禽霍乱、沙门氏菌病,而卡氏白细胞虫病多以肝脏表面有芝麻至绿豆大小出血斑点的病变为主;肝有结节状凸凹不平的肿胀物或体积缩小,硬度增加,多为肝癌或肝硬化;肝表面有鱼眼状溃疡灶或葡萄样坏死灶(中央部为灰黄色坏死,周边有出血环隆起),应为肝炎;肝脏明显肿大,呈灰黄色或土黄色,脆性增加,油腻光滑,常是脂肪肝的表现;若肝肿大呈淡紫红色,多是葡萄球菌病。有时,大肠杆菌病、腹水综合征、支原体病、包涵体肝炎等可出现包膜下血肿或发生肝破裂。2.8脾脏检查脾脏肿大变圆,表面有灰白色油脂样增生结节或散在有细小白点,可见于马立克氏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脾脏高度肿大,被膜紧张,色泽暗紫,脾髓软化如泥,往往是急性细菌性败血症(如巴氏杆菌病);脾脏被膜增厚并伴有絮状渗出物附着,可见于腹腔内炎症、内脏型马立克氏病或坠卵型腹膜炎;脾轻度肿大,多为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2.9心脏检查心包腔内有黄白色渗出物,发生绒毛心或心外膜和心包膜粘连在一起,可见于纤维素性心包炎、沙门氏菌病、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等;心脏有肉芽肿,心脏变形,多为雏鸡白痢病;心包内有白色尿酸盐沉积,多为内脏型痛风病;心包扩张,内积多量透明液体,心室扩张,体积增大,多为肉鸡腹水症;心外膜下出血,心尖及心冠脂肪组织上有出血点、出血斑,可见于许多急性传染病(如禽流感、禽霍乱、新城疫、鸡伤寒等);心肌有片状或带状坏死灶,可见于雏鸡白痢、白肌病;心肌有瘤状物,见于马立克氏病;心脏扩张,心肌色泽变淡,多见于硒-VE缺乏症。2.10肾脏检查肾脏被膜上有灰白色粉末状物沉积,多因饲料配合不当,钙、磷比例失调或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引起;肾脏内部有黄白色微细颗粒沉着或出现结石,多为尿酸盐沉着、VA缺乏、重金属中毒、尿毒症、沙门氏菌感染等疾病引起。肾脏肿大并有肿瘤出现,多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2.11法氏囊检查法氏囊是禽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上有结节性肿瘤多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法氏囊增大或萎缩,可能为马立克氏病;法氏囊充血、出血、水肿、坏死,有些病例呈紫葡萄状,有些病例呈胶冻样,内含多量脓性黏液,为传染性法氏囊病;这些病例有时还伴有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分泌物增多。在病程后期,可见法氏囊萎缩,囊内有黄色絮状物或干酪样物质。2.12生殖系统检查剖检时,应重点检查卵巢、输卵管、睾丸等病变。卵巢水泡样肿大,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卵泡异形、出血、灰暗、坏死、破裂、萎缩,多见于急性大肠杆菌病、雏白痢等。母鸭(特别是产蛋期母鸭)的卵巢上呈弥漫性出血,有些病例整个卵巢呈紫红色,切开时流出红色而浓稠的卵黄液体,这是鸭瘟的特征性病变;输卵管苍白、萎缩或输卵管及子宫黏膜肥厚(产无壳蛋、异常蛋者)并可见管腔内有白色渗出物或干酪样物,见于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减蛋综合症。睾丸肿大增生,多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马立克氏病;睾丸萎缩并见有脓肿灶,往往是沙门氏菌病。2.13神经系统检查脑膜出血水肿,脑实质灶状软化,坏死组织呈灰白色豆腐脑样变,病久死亡者可见到脑内有黄绿色浑浊的液体,多见于幼雏缺硒及VE缺乏症。若发现剖检病例之神经干(臂神经、坐骨神经)呈水肿样,比对侧神经粗大2~3倍,在同一条神经干上还可见到若干个小结节,使神经变得粗细不匀,并呈现灰白、灰黄色变化(正常颜色为银白色),病禽临床表现劈叉式姿势,应为马立克氏病。3结束语与体会3.1病禽的病理剖检,要抓住特征性病变,才能归纳出正确的病理学诊断。3.2在禽病的临床诊断中,对某个群体的疾病诊断要结合临床症状,将发病禽随机抽样,尽量多剖检几只,以掌握其共性病变,并注意鉴别新鲜病例与陈旧病例的差异,认识真实的病变,才不致发生误诊。3.3要结合发病情况、流行特点进行病史调查,以全面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掌握其发病规律,才可做出正确结论。3.4对不典型病变或疑似病例,有必要进行实验室检验,查清病原,才能予以确诊,并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如何进行报告及管理
一、病例的发现、报告
(一)病例定义。
1.监测病例。同时具备以下4项条件的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液烂樱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
2.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定义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卫发明电〔2013〕5号)。
二、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监测定义的病例后,须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4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三、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检测
(一)流行病学调查。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应当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1)进行调查,重点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发病前7天内可疑动物(如禽类、猪等)和农贸市场的接触和暴露情况,以及发病后至隔离治疗期间接触人员情况等,必要时根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组织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二)标本采集、保存闹丛、运送与实验室检测。医疗机构应当及时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和鼻洗液)、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吸取物、肺洗液、肺组织标本)和血清标本等。应当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如病人死亡,应当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历袜管组织)标本。
标本采集、保存、运送与实验室检测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策略》(附件2)进行。
采集病例的临床标本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病例收治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按照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并于24小时内送当地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检测。各地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应开展核酸检测,具备相应生物安全条件的网络实验室可开展病毒分离,并将分离的病毒按要求及时送国家流感中心,未开展病毒分离的网络实验室需将核酸检测阳性的病例原始标本按要求及时送国家流感中心。
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省份,常规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数每周不低于15份,并将H7核酸检测纳入常规检测项目。
四、病例管理和感染防护
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卫发明电〔2013〕6号),落实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等措施。
五、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一)定义。
(1)诊治疑似或确诊病例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或曾照料患者的家属;
(2)在疑似或确诊病例发病后至隔离治疗期间,有过共同生活或其他近距离接触情形的人员;
(3)经现场调查人员判断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
(二)追踪和管理。
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理,对密切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健康随访,不限制其活动,每日晨、晚各1次测体温并了解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一旦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则立即转送至当地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报告及治疗。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应当采集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双份血清标本(开始实施医学观察时和间隔2-4周后),当密切接触者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时还要采集咽拭子,送当地国家级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
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7天。
六、及时开展风险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疫情形势、病原学研究进展及时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进行疫情形势研判,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应当按照相关预案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机制,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终止响应。
七、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各地要积极开展舆情监测,针对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对该疾病认识的进展,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指导公众建立正确的风险认识,促进公众形成正确的疾病预防行为。尤其要加强禽畜养殖场、散养户、屠宰场、批发及交易市场等的禽畜饲养、捕捉、屠宰、储藏、运输、交易和经营人员以及宠物禽畜养殖人员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工作。
八、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培训与督导检查
对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病例管理与感染防控、风险沟通等内容的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内的防控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