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鱼塘怎么过冬的 冬天鱼塘怎么过冬视频
时间:2023-09-22 10:47:47 作者:我到海边送夕阳 室外鱼池,北方冬天最低零下10度左右,如何做保温
室外鱼池冬天保温的最直接有效地办法是加盖大棚(塑料薄膜加草帘),再冷就在大棚里面生火。冬天湖面会结冰,冰会结的较厚,如果鱼密度太大,时间长了鱼的呼吸可能有困难,可能需要凿开冰为鱼隐世透气.
可以买两个功率小点的加热棒,即使其中一个坏了,还有另外一个在工作,可以给鱼缸做些保温外套,如批发市场有卖泡沫的,或者棉布,或者衣服之类的,旧衣服可以多做几层。即使停电了,水温也不会立即降下来。
扩展资料:
饲养技巧:
首先要改变喂食的时间,一般在上午十点左右进行喂食,此时水温和气温之差相对较小,对的影响也较小,其次要注意水温的变化,在念咐水温过低时要及时用加热棒进行加热,为观赏鱼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流水越冬是利用温度适合和富含溶氧的水不断自行注入和排出鱼类越冬水体,以使鱼类安全越冬。网箱越冬选择溶氧充足、水温适宜的水库或湖泊放置网箱,使鱼类在沉入水下的网箱中越冬。室内越冬在鱼池上建塑料薄灶高肢膜大棚或玻璃温室以保温并利用阳光升温,使鱼类安全越冬。
鱼塘过冬管理方法需要怎么过冬呢
1、准备越冬的池塘,应进行清整。除去塘地过多的淤泥。淤泥过多,一来使池塘变浅,载水量下降;二来又消耗池水中的溶氧,并产生不良气体;三来淤泥中含氨氮有机物,通过微生物氨化作用,产生有毒性的氨。四来淤泥中存在危害鱼类的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除去塘底过多的淤泥,还可防止出现鱼类得“气泡病”。塘底淤泥不是不要,以保留20厘纤简米内为好。在培肥水质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
2、最好选择无渗水、背风向阳的深水池塘做越冬池,新挖池塘不能不能作越冬池。越冬池塘最好进行干底清整、晒底、加高加固塘基以备寒潮前加深塘水、消毒和肥水。注意:不能让塘底晒的太硬,否则不利于塘鱼打窝聚群越冬;必须使用块状干燥的生石灰,有效成分为稀释后的强碱埋竖态性生石灰水,久置即会吸收二氧化碳而失效,干水法清塘用量为每亩用50斤+清塘净1袋。带水清塘法是每亩每米水深用150斤+清塘净2袋弯源。肥水时建议使用已发酵的有机肥,待清塘药效消失、试水成功后即可放养。
3、冬季冻死鱼的重要原因是池塘底层水严重缺氧,鱼类被逼游上水面而冻伤死亡。因为寒潮时多为阴雨天气,缺乏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冬天的时候,鱼儿怎样过冬?
预防补救方法
1.树立“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思想
水产养殖动物的发病机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恶劣的养殖环境(包括气候反常);二是水产动物体质弱,抗病能力下降;三是致病的病原体存在,三者缺一不可。依据这三个原则,我返丛们若能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即可使养殖品种安全过冬。因此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健康生态的养殖管理模式,才能达到减少或控制越冬鱼类的疫病,减少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来年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2.改造越冬养殖环境
选好越冬池塘,清塘消毒,培肥水质。越冬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种成活率和成鱼生长增产。选塘条件如下:背风向阳,保水性好,水源充足,灌排方便,鱼种塘3亩~5亩,成鱼塘5亩~10亩,水深2米~3米(北方的池塘结冰后水位也要保持在2米左右)。有条件的可选择有温泉水的池塘,对保护热带、亚热带鱼类安全过冬最为有利。应将过多的淤泥清除,作为农作物和果木的有机肥料,修补渗漏,清平塘底,保留淤泥20厘米即可,并进行阳光曝晒,耙松底泥,充分氧化。然后灌水入塘80厘米~100厘米,亩放生石灰150公斤和茶麸50公斤(浸水24小时后连渣带水均匀泼洒落塘),生石灰中和酸性,提高pH值,改良水质底质,释放营养素,杀灭野杂鱼、寄生虫和病原体氏厅。茶麸除了杀灭野杂鱼之外,还起到培肥水质的作用(培育丰富浮游植物,有利于光合作用造氧),药性过后,茶麸也是鱼类喜欢吃食的营养饵料。一星期后将越冬塘水位加深到1.5米~2米,亩施发过酵的有机肥500公斤(或尿素5公斤、磷肥3公斤)培肥水质,使鱼种(或拼塘后不能上市的成鱼)落塘后即可摄食丰富的饵料。
3.提高鱼类(种)机体的越冬抗寒免疫力
大规格鱼种体质健壮、肥满膘壮、耐寒耐低氧、抗感染能力强。据笔者多年实践,在同等条件下,一般尾长12厘米以上的鱼种越冬后成活率可达90%,而尾长5厘米~6厘米的鱼种越冬成活率为50%~60%。由此可见,在每年的秋季鱼类大量摄食,积存脂肪能量以供越冬消耗,故要多投喂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饲料(如农副产品的下脚料、花生麸、豆饼、麦皮、玉糠和适量的新鲜青菜叶、青草叶),把鱼类(种)育肥育壮。适时投放就是要掌握好投放时间,投放太早,水温高,鱼类活动频繁,耗氧、耗体能较大,拉网擦伤也易感染赤皮烂鳃等病症;投放太晚,天气寒冷,拉网刮鱼同样损伤鱼体表易感染水霉病,亦会造成大批量死亡。因此,一般选择在11月中旬水温在12℃~15℃时进行拼塘养鱼(这时鱼类活动减弱,鳞片紧凑,拉网不易擦伤染病)。鱼类(种苗)放养,有单品种养殖、多品种混养,所以要分品种、分规格、分食性。如以培育滤食性鲢鳙鱼为主的可使养殖鱼占70%,搭配20%的草鱼、10%的底层杂食性鱼类(单品种的罗非鱼或土鲮鱼等),反之则一样。如果是养殖底层鱼类(罗非鱼、土鲮鱼、鲤、鲫等),则不要混养,因为这些鱼类食性和居住水层大同小异,容易造成抢食,大鱼欺负小鱼,造成弱小者先死亡。建议单塘养殖单一品种以同一规格鱼类为主,如土鲮鱼(种)占70%、鲢鳙鱼占20%、草鱼占10%可充分利用鱼类食物链,共生互利,健康养殖。放养太密,饲料不足发生争吃,鱼类生长大小不一,活动空间小,水位下降,易缺氧死亡;太疏,则浪费水体空间。一般亩放10厘米以上鱼种3万尾~4万尾,无水源补充漏核樱者则亩放1万尾或者更少些。如果是成鱼塘养殖,一般亩放300公斤不能上市的成鱼,也可捕捞多少放回多少,捕什么放什么,保持鱼量相对稳定,有利增产增收。还要根据养殖技术、饲料、水源、品种、规格、密度等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不能照搬照套。在中午2时~3时、无风,光照、水温正常时进行放养。放养前先进行检疫,用4%~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消毒十几分钟后落塘养殖。
4.加强越冬管理
做好水质管理 要常巡塘,早、中、晚观察水色变化,使池水做到“肥、活、嫩、爽”,定期(10天~15天)灌注新水,排放老水。如发现水质变色、浑浊、变黑、有腥臭味,表明水质变坏,需要及时更换新水;如发现冰眼处有鱼群集中活动,需要及时破冰并加注新水或采取其他方法增氧。冰封的塘面在下雪后要清扫积雪,改善光照条件,增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生产更多的氧气。投饲喂养要做到相对合理化,既要保证鱼类(种)吃饱,又要兼顾养殖环境不受污染和节约成本,所以必须进行科学投饲。隔1天~2天按1%~1.5%在上午10时投喂一次,坚持少量多次,水温低于15℃时少投,低于8℃时不投;风和日暖时多投喂,大风暴雨气压低时不投喂;浮头时不投喂,水质好时多投喂,水质恶化不投喂。投喂饲料要营养合理全面,避免单打一,添加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效果更佳。
做好防寒防冻 鱼类虽是变温动物,但当水温降到1℃~0℃时,温水性鱼类一般进入麻痹状;水温降到0.5℃以下时,鱼类就会立即死亡。由于地热关系,越冬鱼塘水温一般在4℃左右,常规品种“四大家鱼”等鱼体表也会大面积冻伤感染水霉、细菌等疾病而死亡;而热带、亚热带鱼类在水温6℃~10℃也会大批死亡,在12℃~18℃冻伤得水霉病亦会大批死亡。因此,越冬鱼塘应尽量加深水位到3米,也可在鱼塘背风向阳处水深的地方搭防霜棚60平方米~80平方米,可用竹杆夹着10厘米~13厘米厚的稻草或尼龙编织布盖在离水面20厘米处,或在塘基四周堆上平时准备好的草皮泥、稻草,注意气象预报,一旦寒潮来临,就点着草皮泥,禾草薰烟,以有效溶化塘面霜水,保护池塘水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