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养殖技术视频
时间:2023-09-22 23:03:08 作者:怎么说 蜈蚣养殖技术
养殖蜈蚣时,需要注意养殖场地的选择、饲料的投喂和病害敌害的预防等。场地主要以瓦缸养殖和养殖池这两种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管理。饲料是以各种小体型的昆虫为主,及时释放杀菌药剂预防疾病,驱赶敌虫。
蜈蚣怎么养殖
1、建养殖池
养殖池是最常用的蜈蚣养殖场地之一,一般是以砖头砌成的,然后再涂抹上水泥消除缝隙防止逃脱,养殖池内的环境要较为温暖、潮湿,但不能过度潮湿,最好使用铁纱网作为顶盖,定时通配漏风,且环境要较为安静没有过多噪音。
2、瓦缸养殖
和大多数的昆虫一样,蜈蚣也可以用瓦缸养殖,选择足够大的瓦缸刷洗干净之后在其底部铺上一些碎石子或是碎瓦片,再倒入园土,盖上层叠的瓦片供蜈蚣栖身,注意一定要将缸口用铁纱网盖紧封牢,防止蜈蚣逃脱。
3、投喂饲培瞎烂料
蜈蚣的饲料一般是各种小体型的昆虫,常见的有黄粉虫、蟋蟀、蝗虫、蚯蚓,甚至连蝉、蜂蛹和飞蛾都是可以用以投喂蜈蚣的,基本小型昆虫都能用以投喂,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成本进行选择即可,注意每天要定时定量的投喂。
4、防虫防病
虽然蜈蚣能够捕食大多数的昆虫,但是蝎子一类的大体型食肉昆虫还是会对蜈蚣种群造成破坏,因此在养神基殖场所周围最好放置一些驱虫的药物驱赶敌虫,且要定期消毒除菌,防止潮湿环境滋生病菌使蜈蚣整个种群染病死亡。
蜈蚣养殖方法 蜈蚣怎么养
你好!
蜈蚣养殖方式:
1、箱养养殖箱用木板制成,其大小以长55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较为适宜,箱内壁贴上一层无毒塑料薄膜,箱口配制有一个铁纱的箱盖。
箱制成后,放在室内适当的位置,多个箱则排放好,箱底放多层瓦片,瓦片间的距离为1.5厘米左右,用水泥在四周垫脚,通常5~6片为一叠,这样瓦片间留的空隙可供蜈蚣栖息。
瓦片入箱前,要用水洗干净,并吸足水,以便为蜈蚣创造一个潮湿环境。而且一定时间后更换一批新的瓦片,以保持湿润和清洁卫生。
2、拍碰缸养通常采用陶瓷缸,选择口径宽50~60厘米,高80~100厘米的陶瓷缸。在室内摆放在适当位置,缸底放一层碎石子或碎瓦片。
在上面盖一层30厘米厚的肥沃菜园土,稍整平,在土表上按箱养方式堆叠瓦片,最上层瓦片离缸袭宏谈口20厘米左右,在缸口上用铁纱盖罩住防止蜈蚣逃跑。
3、池养是在室内或室外建池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池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安静。室内池一般每个池面积2平方米左右为适宜,长方形,池高为50~60厘米,内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并衬上农用薄膜,或用20厘米宽的玻璃在池上方镶嵌一圈。
池底不铺放水泥,先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小土块,再在上面堆放5~6层瓦片,瓦片间留有1.5厘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和产卵孵化。
在天气寒冷的地区,可在池壁围墙内侧距离墙的一定距离外挖一条深50~60厘绝猛米的坑,坑内堆放石头、碎砖碎瓦片,并造成空隙,供蜈蚣越冬,池口用铁纱盖或塑料纱盖罩严。
蜈蚣养殖技术是什么
1、养殖环境。
蜈蚣的生长环境以29℃~32℃最为适宜,如超过40℃,摄食活动能力降低,甚至寻找洞穴躲藏起来;如低于15℃,活动也趋缓慢,迟迟不产卵,刚出生的幼蜈蚣也因温度低而不能蜕皮容易死亡;降至10℃左右时会停食,进入休眠状态。
夏季温度较高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在养殖场栽种草、木,最好架设凉棚,或洒水降温。室内养殖的,要把门窗打开,每天早晚洒水一次,以保持泥土的湿度。饮水器内要保持充足的水。如遇高温,最好移至地下室暂养。
蜈蚣喜湿,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泥土湿度为15%~20%。如饲养环境过于干燥,饲料水分又不足时,不但影响蜈蚣的呼吸和体温的调节,也影响产卵和孵化率,可能发生互相残杀,甚至发生失水性死亡。但过分潮湿也不好,如栖息场所的泥土湿度超过40%,容易受微生物危害,给蜕皮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产生生理性病变。
2、饲喂管理。
蜈蚣食量在适宜温度(25℃~32℃)下,1条成年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食量约0.1克。一年中吃食时间只有7个月,即从每年的4月初至10月中旬,也就是清明到霜降的这一段时间。4月、10月天气稍凉,温度虽然高于10℃,但还很不稳定,白天气温可能较高,但晚上温度较低,东北、西北和华北温度会更低,所以这2个月蜈蚣吃食量很小,活动量也很小,人工饲养时3天投1次饲料即可。5~9月气温较高,蜈蚣进入正常的活动和吃食状态,特别是6~8月份气温最高时,蜈蚣最活跃,吃食量较大,这时每天应该投喂1次。喂食时问应在傍晚7~9点。第二天清晨,要及时把吃剩下的饲料清理出来,以免高温时有些饲料腐败变质滑坦尺,但活体饲料虫不必清信宏出。
为了掌握投饲量,避免多余的饲料在槽内腐败变质,可根据蜈蚣的放养密度和蜈蚣个体大小投喂,一般放养密度大的要多投、产卵前的成年蜈蚣食量大,也要多投;幼龄蜈蚣食量小,应该少投一些。
3、疫病防控。
绿僵菌病6月中旬到8月底,由于气候变化,温度高,湿度大,蜈蚣受绿僵菌感染而易得此病。受感染蜈蚣早期主要是关节的皮肤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继而体表失去光泽,最终因拒食消瘦而死亡。用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饲料拌匀喂病蜈蚣,直至病愈。
胃肠炎蜈蚣多在秋后阴雨低温时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头部呈紫红色,毒钩全张,不食或少食,发病5~信高7天后死亡。用磺胺片0.5克研细后同300克饲料拌匀;另用氯霉素0.25克饲料300克拌匀,隔日错开喂食。
脱壳病初期表现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表现无力,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饮而死亡。用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克,共研成细末同400克饲料拌匀,连喂10天即可痊愈。
4、繁育管理。
(1)三龄蜈蚣。
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30~6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
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性腺都已成熟,每年的立夏至立秋期间,怀卵的蜈蚣先后产卵和抱卵孵化。而产卵、孵化期蜈蚣要消耗大量的营养,故产卵和孵化后应与产卵前一样,要保证饲喂足够的饲料。
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2℃,交配、产卵、孵化也大都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若温度低于20℃,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并且停止交配产卵,孕蜈蚣也会由于低温而迟迟不产卵,即使正在抱卵孵化的也会延长孵化时间。温度过高,则会造成卵粒烧死和蜈蚣体内大量失水而死亡。
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所需的空气相对湿度稍偏高一些,一般为90%,窝泥湿度为20%~30%。空气和窝泥的湿度直接影响它们的食欲、产卵期、产卵率和孵化率。若长期处在干燥环境,会使它们停滞生长或卵粒失水干瘪,影响繁殖后代。若湿度高,又长期潮湿,也不利于它们生长繁殖,易使卵粒发霉腐烂和促使致病微生物繁殖和蔓延,造成真菌性病害而导致死亡。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发现湿度变化时,要及时加以调节。
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的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为每平方米放养400~500条。在饲养中,发现要蜕皮的个体,应及时进行隔离,因刚蜕皮的个体无抵抗能力,易遭其他蜈蚣的残食。同时还要作好产卵和孵化蜈蚣的隔离单养和幼蜈蚣的分离工作。
(2)种蜈蚣。
雌蜈蚣产卵前3~4天应将其拣出,单独饲养以便排除不产卵蜈蚣的干扰,提高孵化率。可采用人工巢孵化方法:一种是用直径10厘米左方的无底罐头筒,壁上打上一些小孔通气,将其插入土中,罩着临产雌蜈蚣,筒口用硬纸板盖好,l筒1个雌体;另一种是用玻璃罐头瓶,配上盖,盖上钻一些孔通气,瓶里放上厚潮土,将临产的蜈蚣放入,1瓶1条。
产完卵的雌蜈蚣在抱卵孵化期60天内不吃不动,仅靠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因此应在雌蜈蚣怀卵前增加饲料量,并调剂饲料品种,促进雌蜈蚣多进食,让其体内贮存大量养料,以便产卵后抱卵孵化期消耗。雌蜈蚣只有在体内贮存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顺利地完成抱卵孵化任务,防止雌体吞食卵子的现象发生。若这时给抱卵孵化的雌体喂食,它们起来吃食后可能不再孵卵,因此此期不必喂饲料。另外,雌蜈蚣在吃食时会把残食带到窝居地,它们在吃这些残食时,也有可能把卵也吃掉。
在一个繁殖群体中,雌蜈蚣产卵日期不一致,产卵早的与产卵迟的个体有时能相差1个月,在这1个月内,既有产卵、抱卵孵化的,也有待产卵的,喂食量由多到少,直到绝大多数都产卵,只需每天晚上供给一点饲料,保证未产卵的吃食。这样经过1个月左右,产卵早的雌蜈蚣已经完成了抱卵孵化及抚育幼蜈蚣的任务,开始出窝活动。
经过抱卵孵化的雌蜈蚣比较瘦,应把它们捡出去单独饲养,供给其营养丰富且能量充足的饲料,保证它们得到充足的养料,尽快恢复体质。
(3)幼小蜈蚣。
刚从雌体怀抱中分离出来的幼小蜈蚣,由于身体太小,应先在普通的新搪瓷盆内饲养一个时期再转入池内饲养。在盆内饲养时,先在盆底放2厘米厚的潮土,小蜈蚣入盆后,在盆底放1块吸足水分的瓦片,盆口盖1块钻有许多小孔的塑料薄膜,1个搪瓷盆可养幼小蜈蚣600条左右。
饲养刚从抱卵孵化的雌蜈蚣体边分离出来的初期小蜈蚣应特别上心,饲养土要新、软、干净、潮湿,用几块清洁且钻有若干小洞的海绵,放入用奶粉、葡萄糖配成的溶液中浸泡片刻,在傍晚小心地放入搪瓷盆中,小蜈蚣就会爬到海绵上,吃饱后钻入海绵的小洞中休息。第二天把海绵块夹到另一个准备好饲养土的搪瓷盆中轻轻一拍,小蜈蚣就会跌落下来。用这种方法饲养7~10天后,可改为用蝇蛆、小蚯蚓、肉末,再放入少许奶粉和葡萄糖饲喂。喂饲时可将饲料放在玻璃板上,晚上将小蜈蚣放入搪瓷盆早上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