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水产养殖流程 工厂化水产养殖基地
时间:2023-09-23 09:46:32 作者:一衫轻纱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如何建造?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是通过水处理设备将养殖水净化处理后再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也是以工业化手段主动控制水环境,水资源消耗小、占地少、对环境污染小、产品优质安全、病害少、密度高、养殖生产不受地域或气候的限制和影响,资源利用率高,是高投入高产团游迟出,低风险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对改革我国水产养殖模式,保护塌李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资料来磨返源于中航环保
海水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
未来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先进养殖模式的发展水平预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将是未来水产养殖的重要模式。因此,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高密度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未来水产养殖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现行的工厂化养鱼设施设备相当简陋,只有一般的提水动力设备、充气泵、沉淀池、重力式无阀过滤池、调温池、养鱼车间和开放式流水管阀等。前无严密的水处理设施,后无废水处理设备而直接排放入海,处于一种普通流水和温流水养鱼的一种过渡形式,属于工厂化养鱼的初级阶段。另外,不规范的养殖模式导致养殖动物体质虚弱、病害频发,不得不长期、大量使用各种药物(有些甚至是违禁药物)对抗疾病,从而导致养殖中对药物的严重依赖,同时缺乏足够长的停药期使残留药物代谢,最终造成养殖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因此,要解决药物残留超标这一生产无公害水产品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根本上是加强科学的管理,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从而减少用药甚至不用药。
(1)建场选址养殖场应建在风小浪微、水质清新的沿海,既要考虑有陵碧和充足的无工业污染的海水水源,又要有锅炉、饵料加工、生活用水等所需的淡水水源。
(2)建池养殖池应建为圆形或方形圆角,使水流能完全循环不留死角,池壁池底应光滑;池底应向中心有5%的坡度,使污物在池底中央排出,使池底保持清洁,适于鱼类栖息,并使养殖池的水质免受池底污物的污染。
(3)苗种及放养养殖生产所需苗种应来源于持有《水产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繁育场,不用违禁药物,所用药物浓度严格控制。苗种要求鱼体完整,色泽正常,有活力,健康无病,质量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从异地购苗种时要进行检疫,严防异地病原生物传播。苗种运输前停食一天,长途运输水温温差小于5℃。
(4)科学调控养殖环境保持水深在35~80厘米。氨氮含量小于0.2毫克/升,溶氧大于5毫克/升,保持水质清新,光照均匀。根据水温要求调节水温和换水量。每天换水量一般为池水的4~10倍,并根据养成密度、鱼体大小、饵料及供水情况等进行调节。有条件的可采用物理、生物等综合水处理系统,将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尺盯加以去除,使养殖水质达到《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的标准。
(5)洗池与分养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有部分无法通过换水排出而吸附在池壁池底。洗池对于去除养殖池底的污物有一定效果。无死角的养殖池形状结合向中央倾斜的池底和中央排污方式,可以有效地排出池底污物。尽可能减少分养次数,次数过多会使鱼体受伤,增加鱼的应激反应。
(6)饲料与投喂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02年)执行,饲料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1)标准,不得使用霉变、变质、受农药或其他有害物质污染的饲料。使用药物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应符合农业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的规定和《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1)标准要求,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也不得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微生物制剂,以补足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饲料的适口性,促进鱼类的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增加鱼体的免疫力。
(7)病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有病害发生,要对症下药,忌乱用药物。在推广生态防病技术的同时,选择高效、低毒的渔用药物,及时对症进行鱼病治疗,并注意相应的休药期,确保养殖产品慧判的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和产品进口国的食品标准。在鱼类快速生长时期,可定期在配合饲料投喂前,喷涂黄连水剂等中草药制剂、复合维生素制剂和低聚木糖等作为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同时还可促进其生长。这些制剂具有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代谢快和无残留等优点,并能有效预防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平时对养殖鱼的行为、摄食、身体特征等注意观察,结合抽样检查,有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资源检验鉴定》
工厂养鱼常识
1.工厂化养鱼关键技术及发展策略是什么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日益短缺,养鱼环境和水质变差使食用鱼的安全性被日益关注。
发展节水型无害化的工厂化养鱼技术无疑是解决水土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问题的方向。工厂化养鱼概况工厂化养鱼在国内的发展很不平衡,与国外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总的情况是:北方超过南方,海水超过淡水,养鱼新区超过养鱼老区。主要分布四个地区:一是辽宁和山东两个半岛的一些海水养殖县市,如大连、烟台、荣成、威海;二是东北地区,主要在黑龙江省;三是中原地区,主要在徐淮一带;四是河西走廊,主要从甘肃兰州开始至新疆乌鲁木齐一线。
而我国广大的县市工厂化养鱼仍属空白,就是上述四个地区,工厂化养鱼也是良萎不齐。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比较成功的工厂化养鱼也并不多见。
工厂化养鱼特点1、单位面积(水体)产量高:传统的池塘养鱼每亩产量一般是1000公斤左右,配备增氧机械的精养鱼塘年产量一般也就2000公斤左右。如果按每亩水深2米来计算,则传统池塘养鱼每立方米水体的年产量仅约为1。
5公斤。而采用工厂化养鱼每立方米年产量可达到10公斤、20公斤、50公斤甚至更高。
2、生产周期缩短,有利于均衡上市:由于采用了现代的设备和管理技术,提供了优良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并且配备了高蛋白质、全价营养成分饲料,养殖对象吃得饱长得快,少生病或不生病,生长周期明显缩短。3、饲料系数降低:由于工厂化各子系和轮统为养殖动物提供了最佳的生存条件,饲料的转化率提高,鱼的生长速度加快,饲料系数自然降低。
4、占地面积少,投资少,易管理:传统池塘养鱼产量以年产100吨(20万斤)为例,按每亩1吨(2千斤)产量计算,至少需要水面100亩。而用工厂化养出100吨(20万斤)的鱼,如按照50公斤/平方米则仅占地4000平方米。
5、废物废水排放量少:工厂化养殖中一般都有废物废水处理和集中回收设施,对环境的直接排放量和影响程度都有限。6、受外界气候影响小:工厂化养殖多在室内进行,几乎不受天气、温度等外界气候影响,可实现常年生产。
工厂化养鱼关键技术1、水的处理:工厂化养鱼的“水”是关键。在水源充沛的地区,允许采用开放式流水养鱼,其水源进入鱼池排出后不再回收,水耗量较大。
而在缺水的地区,则多用循环过滤式养鱼,水池中排出的污水通过净化处理,再作为水源进入鱼池,这样水的处理尤为关键。2、全营养的配合饲料:工厂化水产养殖饲料营养要全面,要考虑循环使用水体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因素。
要用高效颗粒饲料,饵料系数一般应在1~1。2左右,减少鱼类排泄带来的水处理问题。
要使用生产两个月以内的新鲜饲料,尽量减少饲料变质带来的营养疾病,任何变质饲料绝对不能用于工厂化唤握养殖生产。3、养殖品种的选择:工厂化水产养殖是一种高投入的养殖模式,相对来讲投资风险较大。
在选择养殖品种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a、要选择名贵、市场价格高的品种,使养殖高成本得到高的效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一般商品鱼价格应不低于10~12元/斤,否则没有利润空间。
b、要选择养殖名贵鱼类中技术要求较高、一般条件不能养殖的品种,以获得较高的附加值。和棚庆c、要利用水质可控的条件,养殖名贵品种的亲鱼,调整繁殖季节,进行空挡季节的苗种生产。
d、要进行冬季的苗种阶段养殖,可以缩短商品鱼生产周期。4、疾病的预防:工厂化养殖一般是水体小、密度大,疾病预防非常重要,要确保不能有疾病发生,否则容易全军覆没。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a、要选择健康没有疾病史的鱼放入养殖池。b、在入池之前要进行消毒处理。
c、严格控制水处理工艺过程,在处理系统设置消毒杀菌设备。d、在养殖过程中注意环境变化对鱼类的胁迫压力。
包括各种水质的干扰波动、水温的变化等。胁迫压力大,将使鱼类的抗病能力降低。
e、注意投饵的科学性,避免鱼类过食现象,鱼类过食也增加鱼类负担,容易生病。f、使用专用工具,并经常消毒。
发展工厂化养鱼注意事项目前,我国对工厂化养殖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有关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还很不完善。工厂化养鱼是高效益、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企业有兴趣要发展的话应量力而行,根据自身具体条件,选准养殖对象、养殖设施和开发基地,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和技术优势,对采用的技术路线、生产成本及效益、经营风险等方面进行科学、严谨、客观地分析论证。
1、工厂化养鱼的初期投入较高,因此发展工厂化养鱼的品种选择及前期的调研工作非常重要,投资一定要慎重。2、相对于传统的养殖方式,工厂化养鱼是新兴事物,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养殖企业需要一支高文化高素质、懂技术懂操作的队伍。
否则,即使有再好的设施和技术,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3、相关单位应联合攻关。
2.跪求养鱼知识
淡水鱼类养殖的基本概念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
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_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_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2.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a.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b.单养、混养和套养c.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精养、半精养、粗养等。3.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鱼池条件: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_10亩,这样易于管理。
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_3米。
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_1.5米为宜。
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4.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a.清塘消毒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b.注水和培育水质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5.鱼种放养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
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_0.75公斤,如放养0.5_0.75公斤的可长到1.0_1.5公斤。
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_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_0.75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_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5公斤,团头鲂150_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6.高产放养模式:各地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1).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2).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3).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计划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4).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始终将池塘水质维持在一个不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的水平。5).在收获时,主养鱼(80%)的个体应大小均匀、达到上市规格。
7.鱼种放养密度各地使用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因地制宜。对于首次采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养殖者,每亩水面收获时主养鱼的重量不超过以下的***:a.在增氧受限制、不能冲水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167公斤;b.在增氧不受限制、冲水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267公斤;c.在增氧和冲水均不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400公斤;d.连同配养鱼20%的重量,a、b、c三类池塘的总产鱼重量分别为209公斤、333公斤和400公斤。
e.若希望出塘平均规格为500克,则a、b、c三类池塘放养鱼总数量分别为418尾、666尾和800尾。其中主养鱼占80%,配养鱼养鱼占20%。
8.池塘养鱼的饲养管理好的管理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养殖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
最大的利润是通过维持生产成本与鱼种的质量和数量、饲料的质量和投喂量、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来取得的。科学的饲养管理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a.经常巡塘,观察池塘中鱼群动态每天早、中、晚巡塘,黎明前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现象,浮头的程度如何;日间可结合投饵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活动和吃食情况。
在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严重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及时制止严重浮头,防止泛池。b.除草去污,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
c.掌握池塘注排水,保持适当水量,防涝抗旱,防止逃鱼根据情况,10_15天注水一次,以补充蒸发消耗,使鱼类有充裕舒适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d.根据天、水温、季节、水质、鱼类生长和吃食情况,确定投饵量,及时做好防病工作。
e.做好全年饲料、肥料需求量预算和分配。f.合理使用增氧机,投饵机等渔业机械,搞好维修保养和用电。
g.注意市场行情,及时安排出塘,有条件的地方可搞好轮捕轮放。做好池塘日记记录和统计分析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鱼种放养和计划收获、实际收获记录、投饵施肥记录、水质管理和鱼病记录、经济效益分析。
以上是池塘养鱼技术的主要要点。用八个字可系统地加以概括:a.水要有充足。
3.求养鱼技术知识
饲料投资一般占养鱼总支出的60%-70%,因地制宜,科学有效地节省饲料是提高养鱼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现将七种省料方法简介如下,仅供参考。
1种青养鱼种植青饲料,以草代料养鱼对主养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鳊鱼等极为有利。可在池埂或饲料地采取苏丹草、黑麦草轮作的方式进行种植,种一次可割几茬,一般可达到亩产5吨以上,平均每25千克青草长1千克鱼,而且鱼类食用优质牧草不易得病,间接节约鱼病诊治费用。
2投肥养鱼投肥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一是投有机肥。下塘前先施基肥,培肥水质,一般每亩用畜粪200~300千克或人粪尿100千克左右;下塘后根据水质、天气和鱼类生长情况追肥,一般每亩每天施经发酵的粪肥50~70千克,全池泼洒。另外在高温季节也可按池鱼总重量的1%投喂饼肥,也可用麸皮、玉米粉辅助投喂。二是投无机肥。下塘前20天先施基肥,每亩用过磷酸钙2.50千克,硫酸铵3-5千克;下塘后根据水质、天气及鱼类生长情况少施勤施,一般每2~3天施硫酸铵1.50千克,过磷酸钙0.2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
3以虫养鱼夏季可在鱼塘水面上安装数盏5瓦灯泡.每盏灯每晚可诱得蚊蝇、螟虫等虫类5~6千克;或在塘面上吊一只瓷盒,内装禽畜下脚料诱蝇育蛆,大量蛆虫沿盒边爬出掉入水中,成为鱼饵,一般2千克虫可长1千克鱼。
4以鱼养鱼以鱼养鱼是指合理混养,循环利用饵料的养鱼方法。一般鲢、鳙、草、鲤、鲫及野杂鱼合理混养,可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营养,且鱼类粪肥可肥水,繁殖大量浮游生物为鲢、鳙提供饵料;食物的残渣剩屑又能为鲤、鲫等吃食性鱼类提供饵料;死鱼、野杂鱼又能为肉食性鱼类提供饵料。但在放养中注重分清主养鱼与混养鱼的比例。
5生态养殖利用食物鲢进行生态养殖也是节省饲料、提高效益的一大养殖方式。可在鱼场附近设饲料地、猪舍实行种养结合,鱼猪配套养殖,进行立体开发,综合利用;以地种菜种草,菜草喂猪喂鱼,猪粪养鱼肥塘,猪粪塘泥肥地,形成草—猪—鱼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其生态养殖效益。
6鱼禽混养家禽粪肥富含蛋白质、旷物质及部分维生素,用之喂鱼可节省不少饲料。一般每50只鸡、40只鸭鹅的粪便能喂1亩水面的鱼。具体方法是:在池边种饲料及青草,附设鸡舍、鸭棚,以饲料或青草喂鸡鸭鹅,也可加工后喂鱼,鸡鸭鹅粪便喂鱼肥水,塘泥肥地,形成饲草—鱼—鸡鸭鹅的循环利用。
7人工配合饲料养鱼为了扩大饵料来源,可将植物性饵料和农副产品与动物性饵料加工制成混合饵料,既可节省动物性饵料,又能降低饵料成本,并且营养丰富且全面。一般可参考以下人工配合饲料的成分构成:动物蛋白成分(包括鱼粉、血粉、蚕蛹、猪肝渣等)30%,豆渣(豆腐渣、粉渣)30%,麦麸30%,稻谷芽5%,另加植物油1%,蚯蚓粉1%,骨粉1%,维生素0.10%,在调剂加工饲料时,还可在每百千克饲料中添加1千克食盐,1千克畜用土霉素药渣,这样既能提高饲料质量,又能杀菌防病。
4.封闭式工厂化养鱼的技术特点是什么
封闭式工厂化养殖也叫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其特点是养殖废水不向外排放,而是进入循环系统再利用。
循环过程如下:(1)养殖废水集中进人回流管道,通过转鼓式筛网过滤机机械粗滤,除去粪便、残饵及较大的悬浮颗粒。(2)经过沙滤器、活性炭过滤器、沸石过滤器等细滤,去除细小的悬浮颗粒物。
(3)通过蛋白分离器使用泡沫分离技术去除水中的蛋白质等溶解性有机物。(4)经过生物滤池,利用生物包中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益生菌分解废水中的氨态氮,从而变成不含杂质的净水。
(5)净水经过臭氧或紫外线发生装置杀菌,再经过增氧设施及热泵调温,最终成为洁净、无菌、富氧的新水,重新进入养殖系统,如此循环不已。系统还配备自动投饵机、自动环境因子测定记录仪器等。
5.工厂化养殖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要达到黄粉虫工厂化养殖的高效益,首先要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1)自然饲料与商品饲料的搭配以及标准化,也就是所说的食料来源广,配制要经济,成本要低廉;(2)解决小范围内使黄粉虫能适应高密度生活条件的用具和技术,达到既经济,又高产的效果;(3)解决在同一时间内,将不同虫态分离出来的方法;(4)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5)饲养过程中的喂食方法、食盘、虫粪及食物残渣的清理方法;(6)成虫交配产卵、虫卵孵化的适宜条件,解决成虫在争食互残中的矛盾;(7)生产流程及自动化装置的设计及合理利用;(8)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技术和质量保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