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养海参视频 海参大棚养殖技术视频
时间:2023-09-23 09:52:06 作者:认真的眼睛 大棚海参爬墙是什么原因?
大棚海参爬墙,可能是水质太差了。
海参养殖技术
一、池塘选址
养殖池塘的好坏对养殖是否成功有很大影响。海参对水质要求很高,郑察养参池应该远离养参密集区,尽量选离海近的区域,潮流畅通,能纳自然潮水,无淡水注入、无污染源的有较好水源水质的区域。
二、定期清理
海参是底栖水生动物,长期生活在水层底部,因此池底的环境,影响着海参生长生长。水层底部易积累海参便、淤泥、饵料、,时间一长,池底的杂物开始变质,影响水质,滋生霉菌等多种病菌,这样海参极易喊吵茄发病。为了保证海参的健康生长,要定期清理底泥,定期对池塘。
三、选择海参苗
1、选择
确保选择的海参苗品质是合格的。在看选择的参苗表面无损伤,干净,精力充沛,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管足有强大附着力,用手来回颠参苗,参碰猜苗快速伸缩、管足附着力强,肉刺坚挺的为健康苗。
2、投放密度
投放密度影响海参产量和质量。所以要根据养参池的水质等情况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大致可以参考海参大小为200至1000头\公斤的话,密度控制在60000至120000头\公顷。
3、投放时间
放养要注意时机,在春秋两季,主要是看水温,在春季水温在7至10℃时就要放养了,便于提高存活率。注:雨天,浪大不宜放养。
四、及时病害
1、在投放参苗前要用药液进行,减少海参病害的发生。
2、投放用水应经过紫外线处理,确保水中杂物微生物能有效处理,保证海参处于洁净的生活环境,减少滋生。
3、对已经发病的参池,应积极改善水质,增大换水量,在根据病参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
4、对健康的成参,可以定期用进行,提高成参的抵抗力。
海参育苗保苗新方法
一、育苗大棚位置的选择 海参育苗大棚的位置应选择在靠近海边、地势稍高的地方,以方便抽取海水、排放废水。
1.取水口 海水取水口处要求海水水质清洁、无污染、无杂物;取水水泵、水龙头用滤网罩住,减少的进入。
2.排污口 育、保苗水池定期排放废水的排污口应远离取水口,距离不少于50米。
二、大棚 大棚内水池是地上式结构,根据养殖的需要,水池必须满足不渗漏的要求,因此池底、池底与池壁连接处的防渗处理尤为重要。大棚施工结束后,夯实棚内地面并铺设10厘米垫层,然后采用C20混凝土现场浇注地面。
三、设计施工(以300平方米水体大棚为例)
1.育苗大棚尺寸 大棚外墙用(尺寸:40厘米×20厘米×19厘米)砌筑,棚内净长35米,净宽12米,棚平口高2.2米,最大拱顶高度4米。大棚长边侧墙留有铝合金窗,每侧6个,短边山墙无门窗。大棚棚顶采用钢筋弓型梁构造,跨度12米,上用整张黑色塑料布罩住,塑料布上铺草帘子,并牢牢固定,以防大风毁坏。
2.棚内水池尺寸 水池四周墙壁用砖(24厘米×12厘米×5厘米)砌筑,70号水泥沙浆勾缝,墙体厚度25厘米。水池内间隔出的小池墙体厚13厘米,水池沿大棚宽度一分为二,对称布置,中间为兼排水通道。每个小水池净长5米,净宽2米,池深视育苗、保苗而定。若育苗兼保苗则池深1.2米~1.8米,一般取1.5米;若只保苗则池深0.8米即可,每个小水池都预留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在靠外墙一侧,耐竖宏排水口在靠人行道一侧,排水口距池底3厘米,各有阀门控制。小水池之间互不相通,,300平方米水体可布设小水池30个。采用“五层作业面法”进行抹面处理,严防渗漏。两排小水池之间为人行道兼做排水通道,宽0.8米~1米。
3.锅炉房 冬、春季由于气温、水温低,不利于育苗、保苗,因此应修建供热锅炉房,向棚内供暖,以保证水温在15℃~16℃,利于海参苗的健康成长。采暖可安装成壁挂式或直接放入水池中。供热形式水暖、气暖均可。对于大型育、保苗企业,以2000平方米水体为例,如果用锅炉供暖,只燃煤一项年需7万元,加上管路、散热片、锅炉,需要投资很大。为减少投资,可在适当位置钻一眼海水井。钻一眼70米~80米深的海水井,配套水泵后仅需8万元资金,可比烧锅炉节省开支。
4.海水井 海水井内常年为15℃~16℃,接近恒温,这一温度正是海参生昌册长最旺的温度,抽取海水井中的恒温水直接输送到大棚内的水池中,循环往复,这样既有利于海参苗的生长,又可大幅度降低成本,还可解决供暖提温水温不好控制的问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5.输、排水管路 沿大棚两个纤樱长边的水池墙顶固定铺设直径100毫米的,并按水池的数量分设三通短管,向水池内输水,各三通管都有阀门控制。有的为减少投资,用移动式软管代替固定管向各水池内分别输水也可。人行道兼做室内排水通道。出口在大棚山墙一侧(施工时已经预留了进水管、出水管口),排出的废水经棚外排水管(直径150毫米)排到远离海水取水口的海里。
6.水池内育、保苗筐的放置 标准海参育苗筐为白色塑料筐,成体状,上口尺寸43厘米×40厘米,下口尺寸33厘米×30厘米,高40厘米。小水池内一般放筐3米~5排,每排12个,筐顶与水面相距40厘米,水深不宜太大,否则海参苗经受不住太大的水压易死苗。育苗时,沿水深挂2层,底层筐直接挂放在池底,上层筐与之留20厘米~30厘米的距离,一般每个小池挂50个~60个为宜;保苗时,只挂一层。一般育苗10天~15天即可出苗。
海参如何养殖?
海参自古被列为“海中八珍”之一,有“海中人参”的美誉。据研究,海参特别是北方刺海参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特点,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海参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价格不断上涨,由此带动了海参养殖热的兴起。在青岛地区,刺海参养殖已成为继对虾养殖之后又一新的海水养殖热点,及时开展海参规范化繁育及养殖推广成为当前海水养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嫌郑任务。笔者通过在青岛市一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开展试点,积累了几点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一、育苗设施与水质条件1.育苗设施要齐全完备。主要包括沉淀滤水设施、增氧设施、育苗室和饵料室。育苗水体1000立方米,分为10个培育池,每个100立方米。
2.海水水源要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育苗用水经二级过滤系统沉淀,再经入池管道口300目筛绢网滤出,经镜检无大型原生动物入池。
二、藻种选择与饵料培养1.单胞藻饵料种类硅藻类有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藻、牟氏角毛藻;绿藻类则有扁藻、小球藻。
2.饵料培养分为三级,一级瓶藻种培养:选用康威液做营养盐,沸水消毒;二级中继培养:采用聚乙烯透明薄膜袋(罩网笼)过滤;三级开放式培养:在专用饵料培养池进行生产。
三、刺海参室内人工育苗1.亲参采捕以自然海区采捕的刺参为好。采捕时间应选在海水底层水温达到15℃~16℃时,亲参产卵前5天~8天时,集中采捕。选择体长20厘米以上、体重250克以上、性腺指数10%以上、无损伤的个体作亲参。
2.亲参的蓄养蓄养密度以每立方米15只~30只为宜。每天早上倒池和换水,清除粪便和污物,晚上再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1/2,换水温差小于1℃。
早繁苗可提前采捕升温促熟,这时蓄养时间较长,需投饵,饵料为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饵料,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4%~7%.
3.产卵孵化与幼体培育①产卵:在蓄养3天~7天后,亲参可以在蓄养池中自然排精产卵;育苗厂多采用阴干流水刺激法诱导产卵。做法是蓄养7天左右,傍晚19点以后进行,将池内海水放干,使亲参在池内阴干40分钟~60分钟,然后用海水冲击30分钟~45分钟,同时洗刷蓄养池,再注入过滤的新鲜海水,亲参一般在当日或第2天产卵。在雌参产卵前将其移入产卵箱(透明的玻璃、有机玻璃水族箱或塑料水桶)进行产卵受精,可适当人工添加精液(每个卵周围3~5个为宜)并不断搅动水体。一般100升的产卵箱可放8只~14只亲参,采卵密度80粒每毫升左右。亲参产卵受精后及时将亲参移出,并用过滤海水洗卵数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
②孵化:受精卵直接在蓄养池孵化或移入孵化槽、培育池中孵化。在产卵箱产卵受精的,计数后应立即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槽内或培育池内。孵化过程要注意经常充气和搅动水体。
③幼体培育:初耳幼体产生后,稀疏、分池进行幼体培育。孵化36小时~48小时后,即可投饵。饵料主要为培养的藻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等。藻类的日投饵量在初耳幼体期为每毫升1.5万细胞,中耳幼体期为每毫升2万~3万细胞,大耳幼体期为每毫升4万~5万细胞。每日分2次~3次投喂,每次投饵量的标准以投饵1小时后大多数幼体满胃即可,下次投饵要接近半胃为准。适宜环境条件分别是水温19℃~25℃,室温27℃~30℃,盐度27‰~33‰,光照为漫射光,溶氧每升5毫克~7.5毫克,pH值7.8~8.3,氨氮每升≤0.5毫克.所用水质符合NY5052的要求,幼体培育期间全部使用二级砂滤水。日换水量1次~2次,每次1/3~1/2,换水温差小于2℃。
4.采苗当樽形幼体出现的比例占整个幼体的10%~20%时开始采苗,采苗器多为聚乙烯波纹板和聚乙烯薄膜,投放量为每立方米60片。使用前用0.5‰~1.0‰的氢氧化钠浸泡1天,再用每升10毫克~20毫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洗刷,最后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将洗刷干净的采苗器放入饵料池中接种底栖硅藻,以菱形藻为主,经过10天~20天,直至在采苗器的芹运颂附着基上附着一层底栖硅藻。
5.稚参培育前期稚参规格在0.4毫米时饵料以附悄袭着基上底栖硅藻为主,日投喂量与附着藻量有关,投喂鼠尾藻磨碎液每天2次,每次每毫升20万~30万细胞;后期稚参规格在5毫米~6毫米时应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10%左右。
四、刺海参增养殖1.苗种选择①放养前准备养参前应将积水排净,封闭晒池,同时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沉积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曝晒。清污整池之后应清除刺参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池除害。池子进水30厘米~40厘米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用量分别为每公顷800千克和每公顷15千克左右。清池后,在全池投放块石、瓦片垒成参礁;参礁造成后即可进水培养底栖藻类,可适当移植一些大型海藻如鼠尾藻,必要时也可以施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②放苗苗种规格在2厘米以上,健壮无病为好。放苗密度以每公顷15万粒~20万粒为宜;大规格苗种放苗可采用人工下水直接放苗,将苗种均匀撒播在石块上即可;小规格苗种宜采用将网袋沉入水中,让苗种自行爬出的方法。
2.日常管理在进水渠道应设立2道~3道拦污网。多雨季节要提前纳高水位。一般养殖前期(6月以前)日换水量为10%~30%,并逐渐使池塘水位达到2米以上的最高水位;养殖中期(6月~9月)尽可能保持池水最高水位;养殖后期(9月以后)日交换水量10%~20%,最高水位1.5米。在养殖期间,根据水质情况,可酌情追肥,透明度保持在1米左右。
3.饲料投喂量人工配合饲料或海藻粉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5%~10%;磨碎的鲜海藻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10%~15%,每天1~2次,实际操作根据池中饵料剩余情况决定增加或减少。夏眠期和冬季不投喂。
4.病害防治养殖人员每天巡池2次,早晨和傍晚各1次,注意清除养参池周围的蟹类、海星等敌害生物。注意发现吸附在干露在池避上的海参要及时拣拾到水中。及时切断病原,不纳入发病参池排出的水,不投喂变质及带有病原体的饵料。
五、刺海参的采捕刺海参的采捕时间一般在4月~5月,11月~12月,也可视市场情况,潜水捞取,采大留小。6月~8月为繁殖季节,不宜采捕。采捕规格一般在100克以上。春季放养的5厘米~6厘米左右的大规格苗种当年秋冬季即可养成商品参,2厘米左右的小规格苗种需要到第2年才能达到商品参规格。
资料来源(特养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