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射香前景如付 射香养殖在什么地方
时间:2023-09-23 10:23:25 作者:通天狄仁杰 麝香的产地在哪里 麝香的产地
1、麝香的主要产地分布:栖息于多岩石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常独居,多于晨昏活动。食物为松树、冷杉、雪松的嫩枝叶,地衣苔藓,杂草及各种野果等。林麝: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及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2、马麝: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肃、云南、四川等地。原麝: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
3、麝香的采收:麝在3岁以后产香最多,每年8-9月为泌香盛期,10月至翌年2月泌香较少。取麝香分猎麝取香和活麝取香两种。猎麝取香捕到野生成年雄麝后,将腺囊连皮割下,族段将毛剪短,阴干,习称“毛壳麝香”、“毛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
4、活麝取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目前,普遍采用快速取香法,即将麝直接固定在抓麝者的腿上,略剪去覆盖香囊口的毛,乙醇消毒,用挖勺伸人囊内徐徐转动,再向外抽出,挖出麝香。取香后,除去杂质,放在干燥器内,干后置棕色密闭的玻璃器里保存。
5、麝香的产地加工:麝香加工分为毛壳麝香(或称整麝香)和麝香仁(或称散香)两类。
6、毛壳麝香是原香囊毛皮包裹着的干燥麝香。将麝香囊连皮割下,除去周围多余的肉和皮膜,用短竹片或树枝将内侧囊皮绷紧,用纸条插人囊孔,引流吸湿,或插入导管通气。然后,将香囊装入小竹笼内,外加纱罩悬空阴干。如果空气过于潮湿,可用热草木灰慢慢煨干,但不能烧着皮毛。干燥后,将毛剪短即可。
7、麝香仁为剖开香囊、除去囊壳和内层皮膜(即银皮)的内含物。加工时,只需去净毛和皮膜,用吸湿纸猛胡除去多余水分阴干或用干燥器干燥即可。
8、因本品含有挥发性成分,所以不宜在太阳下暴晒或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过久后进行干燥。
9、麝香的种类:按产地分类有西麝香(陕西、甘肃等地)、川麝香(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口麝香(主产内蒙古及东北)。
10、按性状分类为毛壳和净香两个规格。毛壳:呈球形或扁球形,囊壳完整,剪净革质盖皮周围的边皮、面皮,灰褐色,囊口周围有灰白色及棕褐色的短毛。内囊皮膜质,无毛,棕褐色。内有饱满柔软的香仁和粉末,质油润。囊内间有少许细柔毛及彩色膜皮、香气特异、浓厚,味微苦辛。统货。净香:为去净外壳的净麝香。有颗粒状香仁和粉末。香仁表面光滑、油润、黑褐色;断面黑红色。粉末呈黄棕色、紫红或棕褐色,间有薄膜,俗称银皮。香气浓厚,味微苦兆知誉、辛、统货。
如何养殖麝香
1、选择水草茂迟亩盛的山坡地建养殖场,最好是有山泉流出的地方。
2、根据林麝的年龄阶段搭配不同的饲料成分,通常每天最少投喂三次饲料,早中晚各一次,每次的饲料悔旦坦成分都不能相同,但一定要定时定量。还要做好预防工作,制定合理的巡查计碧桐划。
麝养殖技术
麝是野生动物,过去麝香的来源全靠「猎麝取香」,由于捕杀过多,麝的数量大减,濒临绝种边缘,为了有计划地发展麝香生产,除积极保护野生资源外,变野麝为家养成了一项重要课题。自1958年以来许多产区先后开展了养麝试验,探索了一些方法。现将野麝家养技术简介于下。
一、麝生活习性中国训养的麝梁宴主要是林麝(Moschu***erezovskiiFlerov)为中国西南针叶林内一典型林栖动物,在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也可看到它的踪迹。体小而灵活,能上树,为一种避敌适应,也与它喜爱食松萝的习性有关。佛晓和傍晚时活动频繁,独居生活,成兽循熟途活动)半成兽满山乱窜。性怯懦,听觉、嗅觉都很敏锐,遇有异样声响即迅速逃遁。公麝有在矮树桩上摩擦臀尾的习惯,而留下蜡状分泌物。食物以松萝为主,也吃嫩枝叶等。幼麝年余即***,公麝间有争偶现象。交配期在每年十月到次年二月份,怀孕期六个月,春末夏初产仔,每胎产1~3仔。初生仔麝身上具斑点,约两月后消失。公麝约一年后有香,但此时质不佳,量也少。
林麝的分布从现有资料看来,分布限于中国境内,文献记载有四川、甘肃、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在四川与马麝交错分布,本种在交错区内约在2400~3800m或2400m以下的地方栖居,为该地带的优势种。
二、麝捕捉四川省的猎人利用麝的生活习性,主要采用猎狗追逐和架设绳套的捕捉方法。
1、猎狗追逐捕捉:猎人发现麝的新鲜粪便,足迹或在矮树桩上遗下的蜡状分泌物时,将猎狗放出,猎人随后追逐,使麝被迫上树。由于麝极度怕狗而不注意人,即用竹竿或林枝将大小固定的绳套(不用活套)套到麝的颈上,然后将麝拉下树干即刻抱捉。此法对麝的机体损伤轻,麝的存活率高。根据群众经验,为缩短捕捉时间,捕捉时可先放次等猎犬,待其发现麝而发出叫声后,再放出养精蓄锐的上等猎犬来迫使林麝迅速上树,立即用绳套将麝从树上拉下,放人背篓中,置林荫处休息,让人与麝隔离,待其安静后,再送往临时设立的基点。
2、架设绳套捕捉:利用麝循熟途活动的习性,和根据麝足迹,留痕的新旧,判定麝和行径,然后用特制的、紧密的60~100cm长的麻绳做一活套,架设在麝觅食和饮水常经过的地方。先在地上挖一小块陷阱,设有开关,把树枝压下后将活套的另一端捆于树枝上,再用土和苔薛等覆盖活套及陷阱上的开关。麝途经陷阱时,触动活套上的开关,便能把麝撑吊套住。此法不易控制时间,即使发现早,也易由于撑竿弹力强而使麝受伤,大多死亡。
经枣渣搜过观察发现,林麝从被捕到圈养初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麝有胆怯的特性,受到持续的、强烈的惊恐***和强烈运动后,引起内脏机能紊乱或障碍,如呼吸、心跳加速(呼吸可超过正常值30次/分的5~6倍,有的经2~3天仍不能恢复),精神沉郁,减食或拒食,反刍停止,从而诱发疾病以至死亡。死后尸体解剖后一般为肺脏充血或郁血,心脏出现代偿性肥大,心内膜或心脏冠状动脉呈现条状的出血痕迹。因此,在捕捉、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惊恐***,以降低林麝死亡率。
基点应设临时圈舍(能利用房屋更好),隔成单圈,使林麝入圈后不再受新的***,安静休息4~6天,恢复正常采食和反刍后再运走。运输时力求时间短,可逐个用木框装运,适当掩蔽,少见阳光和少受外界因素干扰,途中除管理人员给饲料和饮水外,避免其他人接近和参观。
三、圈舍的设计圈舍建筑要适合麝的生活特性,并以经济与适用为原则。地势要比较高,干燥,排水比较良好,邻近要有一定的清洁水源,饲料生产和供应比较方便。选地建圈时还应考虑少量试验与大规模发展的布局,近期头数和长远规划相结合。若需大规模建场饲养,还要注意不占用良田和选择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圈舍的形式不拘,为照顾麝喜独居和夜间活动的习性,面积宜宽大。据我们的体会,饲养初期的野麝平均每头占房面积2~3m2,露天活动场面积5~8m2。在有一定的驯化基础时,平均每头占房1~2m2,活动场面积4~6m2。随着家养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圈舍利用率和容量可相应增加。
圈舍围墙离地面高度,野麝圈墙高约4m,而家养驯化后的麝圈墙高约3.5m。若围墙加盖伸出墙壁30~40cm,则可稍低。墙壁上或附近不能有麝起跳的梯蹬。墙脚应有适当的排水凳历孔,墙外开排水沟,以使活动场不积水。围墙的建筑材料可因地制宜,用土、木板、砖石或其它材料均可,以坚固耐用、经济节约为原则。
房舍可修在活动场中间或一侧,供麝避雨雪、阳光曝晒及母麝产仔用。房檐高与围墙高度相同,房舍内分隔成数个小间(小圈),每小圈设窗和互通的小门。隔离的高度需2.5m。在活动场上离围墙一定的距离需植树和设置60~100cm高的木架之类的附属物,以遮阴和供麝活动用。饲养人员宿舍和饲料加工贮放所必须的房舍须建在紧靠麝圈的地方。
四、麝饲养麝由野生到家养,饲养条件和饲料品种等变化很大,据我们观察,麝的饲料品种很多,麝对饲料的适应性也较强。利用农副产品的潜力较大,这就给在不同地区开展野麝家养提供了物质条件。
1、饲料的品种与贮存:为使饲料能终年衔接,要求采摘野生饲料的同时还应种植一些家种饲料,建立一定的饲料基地。主要家种饲料品种有四季豆、荞子、莴苣菜、眉豆、绿豆、黄豆、钾豆、南瓜、红苕、胡萝卜等。
麝所采食的大部份青饲料一般是鲜喂,但为了在缺乏青料的季节饲喂,也需干贮部分青料。叶类饲料在晴天采回随即晒乾,放于干燥处保管;豆料要在盛花期采收全株,放在通风的地方或捆把搭在架上阴乾,不宜曝晒;块根类的红茗、胡萝卜等可窖贮或切成片干燥(晒干或烘干),有的山区还有一种野生灌木果实——红籽,产量大,也是麝喜欢的饲料,在冬初果红时采摘,因量大,应尽快干燥,四季均可饲喂。饲料若干贮不当,被虫鼠咬坏或受潮霉烂则定会降低饲料质量或不能饲用。
2、饲料的配制:麝的口粮组合要着重注意青、粗以及精料的多品种,这样既营养全面,又增进麝的适口性。麝是反刍动物,按其消化生理特点,应经常保持和加强瘤贯内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故在日粮的搭配上要着重注意饲喂青、粗饲料,并需要较大量含纤维素的饲料。在日粮中如没有或缺乏纤维性饲料,其他营养尽管充足,仍不适应麝的反刍消化和影响营养的吸收。当然,其他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也易患相应疾病。随着季节、饲料来源的恶化及麝在不同生理时期的需要,应适当地调整日粮。在青饲料较缺乏的冬季,可以加喂适量的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红茗等。在日粮中还补加有少量的精料如黄豆、玉米等。部分饲料在饲喂前要加工处理,使麝易于吞食及消化,如多汁块根要洗净切碎,籽实精料可培碎生食或蒸煮后熟喂,据观察,吃惯熟料的麝吃生料,须经过几天才能适应,而吃惯生料的麝吃熟料,食欲有所增加,但生食可节省燃料等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