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林蛙技术大全 养殖林蛙技术要求
时间:2023-09-23 21:50:46 作者:侦探小说 中国林蛙养殖技术大全 怎样养殖饲养林
圈养林蛙技术要点中国林蛙是集食、药、补于一体的珍贵蛙种,因林蛙所独有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加之自然资源的日趋枯竭,半人工养殖林蛙回捕率较低,圈养林蛙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探讨,总结了圈养林蛙要把握的六个关键技术。1孵化管理关首先是卵团的闹告选择,一般选择2d内产的卵团放于已消毒好的一个孵化池内,将未受精的卵团剔除,以提高孵化率,孵化过程中卵团的密度不宜过大,如水源充足时按劳取酬10~15团/m2,卵团要均匀分布在孵化池内为宜。其次是孵化池的温度,温度包括气温和水温,它是影响蛙卵孵化的最直接的外界条件,温度高,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孵化期短,反之,胚胎发育速度慢,孵化期长。但是,林蛙卵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各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卵团孵化初期保持水温在6℃以上,中后期保持水温在16~24℃之间。由于初、后期的气温不同,可采用塑料膜覆盖及灌水的方法来调节水温,确保蛙卵在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发育。再次是水质,孵化池的水质要保持清新,不混浊、无泥沙、无污染的水质为宜,因为水中混沙污染卵团,造成“水卵”,而降低孵化率,因此要保证孵化池内是中性的清新水质。2蝌蚪培育关2.1蝌蚪的密度蝌蚪培育的前两周密度可大些,随着日龄的增加,密度可逐渐减小,采用人工疏散分池的方法来降低饲养密度。一般饲养密度为:1~15日龄为2000~3000只/m2,15~25日龄1500~2000只/m2,25日龄至变态期500~1000只/m2;如密度过大,蝌蚪生长发育迟缓,成活率低,体质不健壮,影响变态幼蛙的成活率。2.2饲料当蝌蚪将自身卵胶膜吃完即可喂开食料,一般用熟鸡蛋黄或豆浆做开食料。将熟鸡蛋黄用两层纱布包好,在池水中慢慢摇晃,蛋黄便溶于水中,蝌蚪可以自由采食,以后视蝌蚪采食情况酌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喂2h吃完不剩或少有剩余为宜。当蝌蚪生长到20d以后要添加动物性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2.3水质与水温良好的水质对蝌蚪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水质冷凉,有污染,含矿物质多等对蝌蚪生长发育都十分不利,会阻碍胚胎发育和各器官的形成。蝌蚪的排泄物和其他杂质也会使水质变色,发现这种情况要立即排出池水,注入新水。蝌蚪初期,5d注入1次新水,用0.3mg/mL漂白粉溶液喷洒水面,后期采用单灌的的方法降低水温,水温不能超过24℃。如果气温、水温高时要采取换水和遮荫等办法降低池水温度,否则,蝌蚪易出现各种症状,严重时则死亡。3蝌蚪变态关蝌蚪生长到30d之后进入变态期,此时应及时将变态蝌蚪移入林蛙圈内的变态池内饲养,避免移池过晚幼蛙逃跑的现象发生,林蛙圈要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围成内外两层围墙,即小圈一层,整体养蛙场一层,防止林蛙逃跑。此期间要加强管理,精心饲养。因为变成幼蛙比变态前体重要减轻一半以上,而且变态时不采食,能量消耗大,如管理不善,幼蛙体质不健壮,死亡率非常大。变态期管理注意羡野:一要保证变态池内有足够的水量,保持水温在28℃以下,避免高温使变态幼蛙死亡;二要继续喂养蝌蚪,未进入变态期的蝌蚪需要继续摄取食物,必须供应足够的食物。4疾病防治关圈养林蛙在各个时期患不同的疾病,饲养时必须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方法。4.1蝌蚪期饲养蝌蚪在18~20d时,由于气温高,食最大,水中气体过多等因素易得气泡病。防治方法是:蝌蚪培育期间经常向池内注入新水,每5d消毒1次,不投喂过多的饲料。发现有气泡病时液派明则立即注入新水或将蝌蚪移入清水池内:二是每立方米蛙池用3g食盐兑水泼洒可防治此病。4.2幼、成蛙期主要在夏季饲养期。由于围内杂草丛生,阴凉潮湿,加之饲养密度大,投喂的饲料有剩余,而使各种细菌滋生繁殖,因此养殖林蛙必须做到经常消毒,预防林蛙患病。此期林蛙主要患红腿病、烂皮病、肠炎病等疾病,死亡率较高。预防措施:夏季放养林蛙前将林蛙圈彻底消毒1次,可用漂白粉等消毒剂;夏季饲养期每半月用0.7×10-6高锰酸钾或1~2×10-6漂白粉溶液消毒蛙圈。同时每月用增效磺胺眯0.5g拌入1000g虫内,连喂3d,可起到预防林蛙肠炎病的作用;黄粉虫饲养场所每半月用0.3×10-6漂白粉溶液喷雾消毒1次,避免林蛙吃到带菌的虫体;蛙圈门口设有消毒设施,进入蛙圈要先消毒,谢绝外人参观。5越冬管理关东北地区蛙越冬期长达6个月之久,此期虽不用饲喂林蛙,但不能忽视对越冬林蛙的管理,否则会出各种意外情况,造成林蛙大量死亡.
如何养殖林蛙 怎样养殖林蛙
1、林蛙作为变温动物其生长发育乃至生存都受到环境温度的重要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不利于林蛙的生长发育。环境温度低于15℃时林蛙的食量和活动都会减少,导致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环境温度过高林蛙代谢功能受到影响则非常容易死亡。在正常的湿度条件下当环境温度达到40℃时,林蛙身处其中4小时便全部死亡;环境温度达到33℃时林蛙身处其中8小时后大部分林蛙陷入昏迷,48小时内所有林蛙死亡。
2、最适宜林蛙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3.1℃±5℃。虽然每天各个时段的温度都有所不同,但短时间身处高温环境中时,林蛙会通过自身调节而顺利通过这一时段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环境温度低于23.1℃时林蛙将体温调节得高于外界温度;当环境温度高于23.1℃时林蛙将体温调节得低于外界温度。当温度超过23.1℃时温度越高林蛙生长发育受到的损害就越严重。处于高温环境的林蛙努力通过自身代谢使体温降低,短时间内尚可维持,但若代谢系统长期超负荷运作,则会导致林蛙体质下降,容易生病,蛙群发病率高涨,所以在养殖林蛙时必须严格控制环境温度,以养殖池地面的温度为测定的环境温度。调节温度的具体运答措施可以结合遮阳、通风、保湿和隐蔽物等设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进行设置。
3、养殖林蛙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保湿工作。养殖池地面湿度达到相应的要求时,完成变态的林蛙可以完全营陆栖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在兄悄裂林蛙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养殖池地面应达到的湿度标准也不一样。变态幼蛙要求85%~90%的湿度,1~2月龄的幼蛙要求80%~85%的湿度,3月龄以上的林蛙则要求70%~80%的湿度。迅速、便捷可对全场进行全面加湿处理,达到这些标准的加湿设备方为合格。加湿的主要方法是:将雾化喷头套在塑料管上用水泵加强水压后进行喷洒。通常应每天加湿1次而阴雨天不要加湿,天气炎热时则应酌情增加喷洒次数,一般来说应选择早晨或晚上等阳光微弱时进行喷洒。
4、高密度养殖林蛙时排泄物过多将导致养殖场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从而使林蛙的生长发育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给养殖场通风换气使养殖场内的空气新鲜。合理设置通风口是养殖场具有良好通风性能的前提,若条件允许围栏应使用网状的通风材料。只需设计合理规范即可具有较好的通风性能。
5、虽然水是林蛙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但是在集约化的人工养殖时,在高密度的条件下积水对林蛙有致死的可能。这主要是因为在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养殖池中单位面积上的林蛙排泄物数量增加了无数倍,积水受到严重的污染、滋生出大量细菌。当环境温度较高,林蛙喜欢隐藏或栖息、在水里,这时皮肤便很容易被受污染的积水损伤;另外积水中般含有极多的致病微生物,会导致蛙群大面积暴发疾病。由此可知养殖池的地面以2/3沙子与1/3黏*混合的沙*为好,这种地面的透水、排水性能俱佳不会出现积水,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湿度。
6、林蛙的排泄物因集约化养殖增多导致环境中大量微生物繁殖。针对这种羡闭情况必须按时消毒。如何选择消毒液是消毒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消毒液不得有异味、不得对林蛙的皮肤有所损害,通常会用高锰酸钾溶液以雾状喷射。
7、目标是鼠害、鸟害及蛇害。鼠害:鼠类经常在养殖池边挖洞,破坏围网后进入池内咬噬吞食蝌蚪或林蛙,对林蛙生产有相当大的危害。对此必须经常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鼠类要迅速将其并清除。
林蛙的人工养殖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养林蛙要把握的六个关键技术。1孵化管理关首先是卵团的选择,一般选择2d内产的卵团放于已消毒好的一个孵化池内,将未受精的卵团剔除,以提高孵化率,孵化过程中卵团的密度不宜过大,如水源充足时按劳取酬10~15团/m2,卵团要均匀分布在孵化池内为宜。其次是孵化池的温度,温度包括气温和水温,它是影响蛙卵孵化的最直接的外界条件,温度高,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孵化期短,反之,胚胎发育速度慢,孵化期长。但是,林蛙卵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各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卵团孵化初期保持水温在6℃以上,中后期保持水温在16~24℃之间。由于初、后期的气温不同,可采用塑料膜覆盖及灌水的方法来调节水温,确保蛙卵在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发育。再次是水质,孵化池的水质要保持清新,不混浊、无泥沙、无污染的水质为宜,因为水中混沙污染卵团,造成“水卵”,而降低孵化率,因此要保证孵化池内是中性的清新水质。2蝌蚪培育关2.1蝌蚪的密度蝌蚪培育的前两周密度可大些,随着日龄的增加,密度可逐渐减小,采用人工疏散分池的方法来降低饲养密度。一般饲养密度为:1~15日龄为2000~3000只/m2,15~25日龄1500~2000只/m2,25日龄至变态期500~1000只/m2;如密度过大,蝌蚪生长发育迟缓,成活率低,体质不健壮,影响变态幼蛙的成活率。2.2饲料当蝌蚪将自身卵胶膜吃完即可喂开食料,一般用熟鸡蛋黄或豆浆做开食料。将熟鸡蛋黄用两层纱布包好,在池水中慢慢摇晃,蛋黄便溶于水中,蝌蚪可以自由采食,以后视蝌蚪采食情况酌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喂2h吃完不剩或少有剩余为宜。当蝌蚪生长到20d以后要添加动物性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2.3水质与水温良好的水质对蝌蚪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水质冷凉,有污染,含矿物质多等对蝌蚪生长发育都十分不利,会阻碍胚胎发育和各器官的形成。蝌蚪的排泄物和其他杂质也会使水质变色,发现这种情况要立即排出池水,注入新水。蝌蚪初期,5d注入1次新水,用0.3mg/mL漂白粉溶液喷洒水面,后期采用单灌的的方法降低水温,水温不能超过24℃。如果气温、水温高时要采取换水和遮荫等办法降低池水温度,否则,蝌蚪易出现各种症状,严重时则死亡。3蝌蚪变态关蝌蚪生长到30d之后进入变态期,此时应及时将变态蝌蚪移入林蛙圈内的变态池内饲养,避免移池过晚幼蛙逃跑的现象发生,林蛙圈要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围成内外两层围墙,即小圈一层,整体养蛙场一层,防止林蛙逃跑。此期间要加强管理,精心饲养段唤。因为变成幼蛙比变态前体重要减轻一半以上,而且变态时不采食,能量消耗大,如管理不善,幼蛙体质不健壮,死亡率非常大李纤。变态期管理注意:一要保证变态池内有足够的水量,保持水温在28℃以下,避免高温使变态幼蛙死亡;二要继续喂养蝌蚪,未进入变态期的蝌蚪需要继续摄取食物,必须供应足够的食物。4疾病防治关圈养林蛙在各个时期患不同的疾病,饲养时必须做到以防哪燃仿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方法。4.1蝌蚪期饲养蝌蚪在18~20d时,由于气温高,食最大,水中气体过多等因素易得气泡病。防治方法是:蝌蚪培育期间经常向池内注入新水,每5d消毒1次,不投喂过多的饲料。发现有气泡病时则立即注入新水或将蝌蚪移入清水池内:二是每立方米蛙池用3g食盐兑水泼洒可防治此病。4.2幼、成蛙期主要在夏季饲养期。由于围内杂草丛生,阴凉潮湿,加之饲养密度大,投喂的饲料有剩余,而使各种细菌滋生繁殖,因此养殖林蛙必须做到经常消毒,预防林蛙患病。此期林蛙主要患红腿病、烂皮病、肠炎病等疾病,死亡率较高。预防措施:夏季放养林蛙前将林蛙圈彻底消毒1次,可用漂白粉等消毒剂;夏季饲养期每半月用0.7×10-6高锰酸钾或1~2×10-6漂白粉溶液消毒蛙圈。同时每月用增效磺胺眯0.5g拌入1000g虫内,连喂3d,可起到预防林蛙肠炎病的作用;黄粉虫饲养场所每半月用0.3×10-6漂白粉溶液喷雾消毒1次,避免林蛙吃到带菌的虫体;蛙圈门口设有消毒设施,进入蛙圈要先消毒,谢绝外人参观。5越冬管理关东北地区蛙越冬期长达6个月之久,此期虽不用饲喂林蛙,但不能忽视对越冬林蛙的管理,否则会出各种意外情况,造成林蛙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