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种植技术 甜竹笋高产种植技术
时间:2023-09-24 08:53:53 作者:范晓萱 竹笋种植技术
竹笋是一种重要的保健食品,那么你们知道应该如何种植竹笋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竹笋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竹笋种植技术
1竹种选择:目前适合我市栽培的优良笋用竹种有乡土竹种信阳桂竹、毛竹,引种竹种有红壳竹、白哺鸡竹、乌哺鸡竹、高节竹、雷竹。
2造林
2.1造林地选择及整地:应选择土层厚60公分以上、疏松、透气、肥沃、保水性能好的沙壤土、乌沙土、黄棕壤,充分利用排灌条件较好的平原、河滩淤地、山脚缓坡地、房前屋后空地、农村菜园周围等处造林,山区应在海拔300米以下、坡度15度以下背风向阳的南坡或东南坡,土壤条件好的,也可扩大到20-25度的坡地。造林前整好地,每亩挖穴60-100个,穴规格为60×40×40公分,株行距3×3米,平地每隔10米开一条25×30公分的排水沟。对20度以上坡地可实施带状整地,带宽4-7米,带间距3-4米。
2.2造林时间及方法:我市宜在春季2-3月或秋冬季10-11月造林。选择1-2年生、胸径2-4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竹子作为母竹,生长于林地边缘的新竹为理想。起苗时保留鞭长15-25cm,带土球20kg以上,以草绳包扎。起苗后砍去顶梢,适当修剪,留枝4-7盘。装车时从车厢尾部开始一株一株斜放,蔸互相靠紧。栽植时先平整穴底,每穴回填表土与腐熟有机肥拌匀作底肥,至穴深15-20公分放入母竹。有少数母竹竹秆与竹鞭是不垂直的,这时要让竹鞭在穴内平直舒展,而不强求竹秆直立。填土踏实,根盘下部一定不能留空隙,以利鞭土密接,栽后浇水封土。栽植于风口处的竹子,应采用支架固定。
3幼林期竹林的抚育管理:
3.1水分管理:造林敏伏正的头两年,应十分注重水分管理。长期干旱要浇水:坡地围绕母竹挖环状沟浇透水后封土,平地在行间挖浅沟灌水后覆土。同时,可在林间套种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夏季降雨集中时,一定要及时清沟排水,以防竹子积水死亡。
3.2除草施肥:施肥量要逐年增加。肥料种类根据需要而选择,3月、6月施速效肥,如氮肥、复合肥等;9月施缓效肥,如腐熟饼肥、农家肥、人粪尿等。施肥方式:头一、二年竹鞭伸长不远,可围绕竹株开环状沟,均匀施入肥料后覆土,。从第三年开始,竹林密度增大,采用撒施,配合松土将肥料埋入土中。
3.3留笋护竹:为促进竹林郁闭,对前二年所出竹笋,要全部保留,严禁采笋和牲畜为害。第三年如果出笋较多,可挖除小笋、虫笋,保留壮笋。另外,根据我们的经验,后期长出的笋因营养不良,一般长不成竹子,可以挖掉,一是减少养分消耗,二是能增加经济效益。
3.4培土(覆土):竹鞭分布太浅,往往只能长出小笋。在9月份第二次施肥后再覆盖一寸土,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春笋的鲜嫩度。
4成林的抚育管理技术:成林阶段的管理管理重点是调整竹林结构、改善竹林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气条件入手,使竹林密度维持在800~1000株/亩、竹子平均胸径3~4cm,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具体要点如下:
4.1适时留养、合理挖笋:为使竹林永续经营,年年丰产,就必须每年留厅粗养一定数量的新竹,作竹林再生产的基础,因此桥悔笋期必须处理好挖笋与留笋长竹的关系。一般每年五一节前后开始留养,每亩留200-300株。挖笋方法:当笋出土10~15公分时,沿竹笋周围刨开泥土,从竹笋与竹鞭接点处切断,不要切断竹鞭。每2—3天挖一次。退笋是指生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自然死亡的竹笋,识别退笋是在早晨看竹笋尖上有水珠存在的是好笋,而没有水珠的即为退笋,对退笋应及时挖除以免影响食用。
4.2深翻松土,改善土壤:每年6月深翻松土,挖除老鞭、竹蔸,深翻时即使鞭段有损伤,也可很快抽发新鞭,促发岔鞭。对林间空地增施有机肥,利用竹鞭趋松趋肥性诱来嫩鞭,使竹林地下系统分布均匀。
4.3砍除老竹,更新竹园:6—7年生的竹子,生产力已衰退,应及时除去。可结合6月份松土,将老竹连蔸挖去,保留少量4—5年生竹,1—3年生竹占70%以上,伐竹的枝叶好留盖林地,增加养分。为便于识别竹子年龄,可对当年新竹标号。对于冬季雪害严重地段的竹林,在新林完成放枝展叶后的6月份,可对竹子斩梢,每株留枝12—15档。老竹园更新复壮可采用带状伐竹深垦作业法:把竹园划成宽2—3米的林带,隔带砍去带上竹子,深垦50公分,把新老鞭都挖出,施入有机肥,拌匀复土,2—3年后带上长出新竹,再伐去保留带的竹,按同样方法处理。
4.4加强肥水管理:依竹林的年生长节律,每年施肥四次:,2—3月份施长笋肥,挖笋后每穴施尿素10克,每亩25—60公斤。6月份施长鞭肥,每亩施尿素50公斤,结合松土施腐熟厩肥1000公斤。8—9月份施催芽肥,每亩施复合肥100公斤或人粪尿液肥,天旱时结合浇水施入,或撒施浅削入土,或开沟施入复土。11月—次年2月份施孕笋肥。我市降雨正常年份,一般不需浇水,但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会导致地下茎生长不良,竹鞭节短缩,鞭芽不齐,有条件的应对竹林进行灌水。
5笋用竹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5.1竹丛枝病:其症状为:变态丛生的细枝簇拥在一起,象鸟巢一样挂在竹枝间。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烧毁,可有效阻止传染。该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发生,应经常保持竹林通风透光。
5.2竹织叶野螟:又名竹螟虫、竹苞虫,是对笋用竹为害严重的食叶害虫。发生于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叶。其幼虫能吐丝将竹叶卷起,在虫苞内取食并排出锯末状粪便。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开始产乱卵时,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喷施于竹叶。竹林郁闭后,其抗虫能力也有所增强。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杂草,可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虫害的发生。
5.3竹笋泉蝇:是重要的食笋害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虫类似小苍蝇,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在笋体内孵化成蛆状幼虫,聚集于笋体内取食笋肉,被害竹笋无食用价值。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5.4竹笋夜蛾:发生高峰期同竹笋泉蝇。其成虫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幼虫在笋体内孵化成长,体长2.5-4.0cm,虫头橙红色,体紫褐色。一般一虫为害一株竹笋。笋尖被虫咬秃,笋体上有多个小孔,孔中有蜂蜜状分泌物排出,有蚂蚁聚集取食。剥开竹笋箨叶,发现笋体上有多处被蛀食,一般从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较轻者仍在继续生长,可以采食;严重者笋体开始腐烂。防治方法同竹笋泉蝇。
竹笋种植要点
1、土壤选择。土壤的质量和酸碱度直接影响竹笋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要选择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气性好、保水性能强,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微酸砂壤土为宜。避免耕作层浅、底土坚硬、强酸性或碱性的重粘土或石砾多的土地。
前茬种过番茄、甜菜、苜蓿、辣椒等农作物的地块也不宜种植竹笋。
2、幼苗定植。定植前,先深翻整平土地,按1.2-1.5米的行距开南北方向水沟,沟宽30-40厘米、沟深25-30厘米。根据当地气候,约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当竹笋苗龄达60-80天、具有4-5根健壮苗、株高15-20厘米时方可移栽定植。定植时行距135-150厘米、株距30-35厘米。幼苗栽入沟内,覆土3-5厘米并压实。随着竹笋苗的生长,逐渐将定植沟填平,竹笋苗深度一直保持在距地面10-15厘米。
3、适时浇水。一般定植后7-10天浇1次稀粪水,以利活根缓苗。为保证植株正常生长,以后每隔一周左右浇1次水,确保土壤中有足够的水分。若遇干旱天气时,3-5天便要灌水1次,要让土壤随时保持一定湿度。
4、勤施追肥。竹笋好肥,在定植初期,应采取淡肥勤施,促进嫩苗早发。在生长期,为促进其生长发育提供足够养份,这时应追施少量速效肥,可亩施三元复合肥10-20公斤;随着苗株长大,要增加追肥次数和追肥量,促使植株粗壮,根盘扩大。成熟期,可亩施腐熟淡粪水、草木灰,含钾、磷、钙等有机生物肥复合肥250-350公斤。
竹笋种植注意事项
1、土壤选择。土壤的质量和酸碱度直接影响竹笋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要选择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气性好、保水性能强,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微酸砂壤土为宜。避免耕作层浅、底土坚硬、强酸性或碱性的重粘土或石砾多的土地。
前茬种过番茄、甜菜、苜蓿、辣椒等农作物的地块也不宜种植竹笋。
2、幼苗定植。定植前,先深翻整平土地,按1.2-1.5米的行距开南北方向水沟,沟宽30-40厘米、沟深25-30厘米。根据当地气候,约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当竹笋苗龄达60-80天、具有4-5根健壮苗、株高15-20厘米时方可移栽定植。定植时行距135-150厘米、株距30-35厘米。幼苗栽入沟内,覆土3-5厘米并压实。随着竹笋苗的生长,逐渐将定植沟填平,竹笋苗深度一直保持在距地面10-15厘米。
3、适时浇水。一般定植后7-10天浇1次稀粪水,以利活根缓苗。为保证植株正常生长,以后每隔一周左右浇1次水,确保土壤中有足够的水分。若遇干旱天气时,3-5天便要灌水1次,要让土壤随时保持一定湿度。
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竹笋怎么养殖好
竹笋,果肉洁白,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培育早期竹笋林的主要目的是生产竹笋。亩产竹笋1000-1500公斤。生产效益高,开发前景好。目前,已成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之一。
旧园复壮
1、砍掉杂树,砍掉竹林中的杂树,增强光照,促进竹子的健康生长。
2、清除病竹,清除感染茎锈病等病害的竹,消除传染源。
3、竹林结构:竹林平均胸径3-4cm,立竹度800-1000株/亩左右。一般保留1~2年生竹,可保留生长良好、密度适中的3年生竹。
4、整个园内对不易腐烂的竹篓、老竹鞭(深褐色、黑色)进行深挖,减少竹鞭的龄期,促进笋的生长,松土,增加新鞭的出苗空间。一般深度约30厘米。
5、合理施肥量:每亩年施肥量可控制在5000-6000公斤有机肥、110公斤尿素和100公斤复合肥。9月份,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或复合肥50公斤;从11月到12月,给怀孕的竹笋施肥,每亩施肥4000公斤。
6、排水系统竹子怕积水,所以竹园排水系统应及时完善。对因取土等原因造成的地形不平,应适当平整,并挖排水沟。
移竹造园
1、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大于70cm、土层厚度大于50cm的地块进行造林,以砂壤土最为适宜。
2、除寒冷冰冻天气外,运竹时间为11月至次年2月。
3、转移竹子最好的方法是转移竹子用于植树造林。母竹的最佳年龄为1~2年,根际直径为1~3cm。挖母竹时,要留来鞭30厘米左右,留去鞭40-50厘米左右。一般将相邻的2-4根母竹挖成丛,残株多覆盖老土,用草绳包裹。把母竹挖出来,留下4-5盘枝桠,把顶端砍掉。母竹种植密度为70-90株/亩。种植时,应先填表土,再填芯土。覆土深度比原竹深3-5cm。一般在造林后第三年即可形成竹园,进入竹笋生产期。
高产措施
1、竹林结构竹林结构包括地上结构和地下结构。合理的竹林结构是竹林高产的基础。竹林地上结构主要由林分竹度、平均胸径和年龄组成。竹林的平均胸径应为3-4cm,立竹度应为每亩800株左右。1年生竹、2年生竹、3年生竹和4年生竹的年龄组成分别占30%、30%、30%和10%。竹林地下结构的调整主要结合5~6月松土,去掉5年生竹根茎(暗褐色和黑色),以缩短竹根茎的年龄,促进笋的生长。
2、竹园管理包括除草、深耕、施肥和水分管理。除草可分为一年三次,从二月到三月,从五月到六月,从八月到九月。深耕每年进行一次,深耕深度约30厘米。有条件的话,每年11月至12月可增加3-5厘米的外来土。竹子喜欢潮湿的土壤。灌水的重点是11月至12月的越冬、孕穗用水,2月至3月的笋前水,8月至10月的催芽水。可配合施肥浇水。合理施肥是竹笋高产的重要措施。施肥量:每亩年施肥量可控制在5000-6000公斤有机肥、110公斤尿素和100公斤复合肥,氮磷钾比为5∶1∶2抽穗初期,在抽穗前施化肥,并则每亩施尿素60kg;新竹叶展开后,施笋后肥,每亩施粪肥1000公斤,尿素50公斤;9月份隐森,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或复合肥100公斤;从11月到12月,给怀孕的竹笋施肥,每亩施肥4000公斤。茎前和茎后的肥料要撒播并深绝携棚翻。孕穗期施肥可与外来土一起撒施于地表。
3、竹笋的最佳保存期是笋生长高峰期的后期。竹笋的实际数量应比竹林结构所需数量多10%左右。挖竹笋的最佳时间是笋尖离地10-20厘米。
4、早期的竹笋可以通过覆盖生产。具体做法是在11月至12月对怀孕的嫩枝进行施肥和浇水,嫩枝上覆盖秸秆和谷壳,顶部覆盖谷壳和秸秆粉。厚度约30厘米。通过覆盖处理,新梢可提前40-60天出芽,新梢可延长40-50天。需要注意的是,前五年严禁对老竹园进行覆盖,同一林地的覆盖频率不超过两年。
竹秆锈病的防治
1、竹秆锈病又称竹床病。竹竿破损后,材料变黑变脆,影响了其技术价值。竹林病害严重,生长衰退,笋量减少,竹材严重枯萎。大多数病害发生在秆或基部的中下部,有时发生在嫩枝上。6~7月,伤区形成黄褐色或深褐色粉状垫,呈椭圆形或长条状。从11月到第二年春天,它生产橙棕色,天鹅绒状,紧凑,不易分离和皮革垫。黄褐色的垫子脱落后,竹秆的病变部分变成深褐色。病原体通过孢子随风传播。竹林生长茂密,经营管理不善,容易发生竹竿锈病。病害发生在2年以上的竹子上,同一年的竹子上未发现病害。
2、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合理砍伐,不使竹林过于茂密,减少发病机会。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播,病竹应尽快砍倒烧掉。每7天喷0.5~1度石硫混合物或氨基苯磺酸,连续3次。6~10月,在竹林中喷1度石硫合剂或100~150倍二氯化钠。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次,50%土育君特可湿性粉剂1000次,每10天喷2-3次。
竹笋种植小妙招 竹笋是怎种植的
种植竹笋的方法:
1、选地:
以缓坡地为好,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湿润、质地疏松、水分充足而不积水的酸性、中性壤土、轻粘壤土为宜。
2、整地:
细致整地施肥,开沟做高畦。秋季或早春播种,采用穴播,穴距20×25厘米,穴深1.5至2厘米,每穴下种10粒,每亩用种1.5公斤。播后遮盖稻草,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搭盖透光度为30%的荫棚,加强水肥管理,每亩可产苗8000丛左右。
3、种植:
早春起苗栽植,苗丛必须整丛挖起,3至5株为1小丛,剪去叶片的1/3至1/2;每穴栽1小丛,入土深度高于分蘖处3厘米为宜,要做到苗根舒展,苗丛端正,栽后踩紧土壤。
4、施肥:
每年取苗后要用厩肥、土杂肥、林地腐殖土等混合物,把挖苗后的坑穴填平,以补充圃地土壤和所需养分。春笋出土后要施腐熟人粪尿和适量过型枝磷酸钙、复合肥,以促进竹笋和竹苗生长。
5、中耕除草:
每年夏秋各进行一次中耕除草。竹苗未郁闭前,要在苗蔸根际覆盖干草,以防止日灼,并保墒抗旱。
6、排水灌溉:
毛竹既喜湿卜备敏又怕涝,因此雨季要排除园地积水,旱季要及时灌水。
7、调整苗径:
小苗地径以1至3厘米为好。若苗径过小,可以增加取苗量,以利于苗径增大。苗径过大,可以减少取苗量,以促使苗径减小。
8、调整密度:
出笋过密处,可适当人工退笋,以减少出苗密度。出苗过稀处,采取补苗、埋鞭、施滚租肥等措施,以增大密度。一般合理密度为每平方米10至12株,每亩每年取苗6000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