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运输技术要点 南美白对虾的运输技术
时间:2023-09-24 09:54:19 作者:赖薇如 高温天大的白对虾为什么越难运输
1、对虾在起捕的过程中,也粗猜就是对虾从虾塘转到对虾运输车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受伤、死亡的情况,应激反应也比较严重。高温导致虾塘水温升高,对虾更活跃,血红蛋白加速、耗氧量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对虾受伤、死亡数量上会增加、风险更大;
2、对虾在运输过程中,尽管有保温、降温措施,但调节车内温度稳定比较气温清凉时更难调节,时高时低,加重对虾的应激反应、耗氧量。因此造成对虾在高温天气情况下的运输更难。
建议:A、运输时间:应与虾贩沟通好,尽量安排的凌晨或晚上其它时间段起水装运;B、将运虾车内加装保温棉,同时将车内水温降低到14℃至16℃之间,使对虾活力降低,以减少对虾体能的消耗,同时也降低了耗氧量;C、运输密度,根岩羡型据运输时间长短、气候状况而定,在运输4小时左右,对虾每筐装10至15斤,超过4小时,对虾每筐8至10斤为好。D、运输途中,多装冰、时时检查增氧机的运转。以上措施做好,对虾运输成活率应该会显著提高。比如,先今高温天气(36℃),从广东湛江到湖南长沙马王堆海鲜市场,每天派卖凌晨2点到市场,然后下货,对虾的成活率也在9成以上。
出口级别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要求有什么?
由于受到SPS/TBT壁垒和反倾销壁垒这两大贸易保护措施的限制,我国养殖对虾的出口贸易困难重重:欧盟对进口水产品质量和要求越来越严,从原料生产开始的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质量标准;美国对氯霉素残留限量由1ppb提高到0.3ppb,硝基呋喃类的残留限量(1ppb)在我国目前仅有北京、河北、江苏等省市商检局可以检测;而日本对四环素族实行限量检测(如土霉素限量20ppb),但目前在我国仍列不上《禁用渔药》的名单。
1、养殖池塘条件
(1)面积:10亩以内,便于短时间内(3~5小时)收获。
(2)水深:1.5~2.5米,符合大规格对虾养殖环境,池中央设排污孔。
(3)底质:地膜或沙质底,捕获收获时水质变化不大。
(4)水源:海水水源经沉淀或过滤后使用,周围没有污染源。淡水水源注意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
此外,还需进、排水渠分开,交通、供电方便等。
2、清塘
可用漂白粉、强氯精、石灰、茶麸或溴氯海因等,不能使用五氯酚钠、氟氯氰菊酯、敌百虫、硫酸铜、甲醛、除草剂等清塘。
3、肥塘(水)
提倡使用经过充分发酵的优质有机肥或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学或生物肥料肥水。施用肥料结构中有机肥所含比例不低于50%,水中硝酸盐含量在40毫克/升
4、种苗选购
(1)选择经地方渔业主管部门许可进行种苗生产,具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水质处理设施、育苗技术较高、不使用抗生素的生态虾苗场购买种闷李苗。
(2)选择SPF或SPR虾苗,规格0.7厘米以上、大小均匀整齐、体表光洁,附肢完整,尾扇张开,肌肉饱满,游动活泼,弹跳有力,有顶水及附壁行为的无病灶健康种苗。
5、选择优质饲料
喊颂因我国很多对虾饲料厂以往有添加抗生素的记录,国外客商在选购养殖对虾时,无一例外提出抽检养殖对虾的饲料,并要求生产上使用的每批次饲料都要有详细记录和抗生素的检测报告。所以,选择质量保障、配方合理、工艺优良并能提供抗生素检测报告,执行《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的饲料厂生产的饲料,是出口对虾养殖的明智之举
6、检测养殖池塘水质、底质
(1)控制藻相:调控水中氮磷比例,培育池塘水色为绿色,特别是在养殖中后期。这对对虾收获时体色为青灰色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得使用硫酸铜、甲醛控制杀死藻类。可采取换水的方法降低中后期藻类的浓度。
(2)控制水质降低混浊度:养殖中后期,水中有机悬浮物增多,混浊度提高,氨氮、亚硝基氮升高,养殖对虾通常会出现红腿、甲壳溃疡、黑鳃、黑斑等症状,使用沸石粉、腐殖酸钠以及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控制或及时消毒、换水,然后投放活菌制剂,并及时调整增氧机的方向于池塘中央排污孔附近形成沉淀区,经过一天4~6次的排污或吸污,保持水的清蚂渗迟爽和透明度,提高溶氧水平,提高养殖对虾品质。
(3)控制盐度:低盐度养殖南美白对虾不易爆发病毒病,但5‰以下盐度养成的对虾易有泥土味和软壳,不符合出口对虾的品质要求。因此,出口对虾养殖在收获前的15~20天,逐渐把池水盐度调到5‰以上,并在收获时,不使用淡水而用高盐度海水化冰保鲜。
7、合理密度,提高养成规格、加强收获环节的质量管理
出口对虾养殖基地应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养殖大规格对虾。事实证明,高密度养殖是很难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的,一般高位池养成30尾/500克以内规格最合理的放养密度8~10万尾/亩。同时,收获和保鲜方法不妥也影响对虾品质。出口对虾的收获和保鲜要求:
(1)全池一次性收获时间3~5小时,否则虾腿变红,影响质量。
(2)保鲜时亚硫酸盐添加量和浸泡时间要控制在400毫克/升和2分钟。
(3)收获保鲜的对虾要及时运送到加工厂。运输时间最长不超过2小时,否则,对虾吸水降低品质
养殖南美白对虾具体过程?
:南美白对虾是南美的一种优质虾种。南美洲的大部分人都把养殖白对虾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研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有利于树立健康繁育新理念。本文首先从生活习性、食性和养殖技术三个方面对南美白对虾进行了介绍,接着分析了南美白对虾几种常见的病症以及对应的防止技术。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病害防治
1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1.1南美白对虾的生态习性
首先,温度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大小的白对虾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一样的。18℃到33℃之间的水温条件比较适合白对虾生存,而且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白对虾的适应能力越好。但是在低于18度或是高于33度的条件下,白对虾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其次,盐度和酸碱度都会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10%-25%的盐度和7.6-8.5的酸碱度环境比较适合白对虾的生长。除此之外,不同大小的白对虾溶氧耐受能力有所不同,白对虾的溶氧能力会随着白对虾个体的长大而变小。一般来讲,南美白对虾的耐干适应性较强。由此也可以得出不耐干的白对虾定是患病的。
1.2南美白对虾的食性
南美白对虾喜欢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同时这也有利于它的生长。除此之外,南美白对虾的饮食习惯是晚上比白天食量大。晚上的食量比重约占百分之七十。
1.3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
在白对虾引进回来之前,一定要将池底洗净消毒,最好是淡化养殖。水色多为绿色或是黄绿色。这样有利于南美白对虾脱皮。饵料和管理方法都必须严格按照白对虾的生活习性来安排和选择。选择白对虾的幼体时一定要严格筛选,检查一下白对虾是否没有携带病毒,尽量选择活动能力比较强、四肢健全的白对虾幼体,运输白对虾的时候要对袋子进行消毒,然后在袋子中注入新鲜的水,然后再将白对虾放进去。注入池底的不能直接就把白对虾放进去,要先将装白对虾的袋子放入池底适应半小时后再打开袋子。
2南美白对虾的常见的病害防治技术
2.1烂眼病
烂眼病是所有品种的虾基本都会出现的病症,它的出现是由于养殖水底的致病菌或是饵料携带的病菌引起的。多是由于霍乱弧菌引起。防治方法要从源头入手,预防此病的发生。若是发现对白虾感染了此病,一定要先在池底放入免疫糖类和二溴海因,三天之后再用氟康和四橘掘黄解毒粉搅拌起来喂食给白对虾。连续服用七天。
2.2甲壳溃疡病
甲壳溃疡病主要是由于养殖白对虾的环境不好引起的。这种病症多出现在池底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或是养殖密度比较大的池底。通常是白对虾由于被捕捞的时候相互碰撞受伤,然后池水中的病菌趁虚而入,使白对虾换上此病症,这种病症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白对虾的死亡。防治这种病症的方法是要保持池底环境的洁净,定期对池水进行消毒或是换水处理。养殖密度要根据白对虾个体的大小进行合适的调整,不能养殖密度太大,以免造成白对虾的氧气不充足。定期对白对虾进行检查,若是发现白对虾患上此病症,可以通过在饵料中加入低聚糖等药物进行防治。
2.3肠炎病
肠炎病是出现在水温较高的七八月份的一种典型病症,它是由于水温高的时候,残余的饵料或是未能及时清理的粪便较多,造成白对虾的呼吸困难,氨氮中毒等,是一种由于呼吸道系统受到感染而引起的病症。因此防止方法是在水温高的几个月里,及时地清理池底的粪便,为白对虾及时换水,保持池底环境的清洁,为白对虾提供新鲜的空气。若是发现白对虾已经感染了此病,则首先要用病毒速消和保肝泰等药物在池底进行喷洒,第二天对白对虾喂食复合简正维生素,大蒜素和清源等药物,坚持三到五天,就可以恢复白对虾的吸食能力以及营养吸收和抗菌能力。
2.4应激肌肉白灼病
这种病症也是高温季节的常见病症。病因是由于高温季节,水温的温差变化大,白对虾可能一时无法适应。并且高温季节,池拦伍悔底经常会有诸多气泡,若是捕捞强度过大或是池底投入一些不合适的药物,就很容易引起应激性肌肉白灼病。这种病症的症状是白对虾的肌肉白灼或是弯曲,不能恢复的话会造成白对虾的死亡。防治方法是对白对虾喂食氨基酸和虾蟹多维。
3结束语
如今,养殖白对虾已经成为南美地区一些人们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南美白对虾的一些常见病症已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了。研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和常见的病害防治技术有利于探索无公害、健康的养殖技术。要重视病害防治,做到科学健康可持续的养殖。南美白对虾是南美的一种优质虾种。南美洲的大部分人都把养殖白对虾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首先从生活习性、食性和养殖技术三个方面对南美白对虾进行了介绍,接着通过介绍烂眼病、甲壳溃疡病、肠炎病以及应激肌肉白灼病这几种常见的病症对南美白对虾进行了常见病害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伟权.世界重要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简介[J].海洋科学,1990(3):69-72.
[2]于林江,于奎杰,张乃禹.南美白对虾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潮沼,2001,32(5):575-578.
[3]王吉桥.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研究与养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135-181.
[4]杭小英,周志明,李倩,等.不同养殖模式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病害发生与水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