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籍抗战老干部有哪些人 广东籍抗战老干部有哪些名单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广东籍抗战老干部有哪些人 广东籍抗战老干部有哪些名单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抗日英烈李延平(1903—1938),吉林省延吉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2023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李延平烈士简介
李延平烈士1903年3月9日出生在吉林省延吉县城郊的一个贫农家庭。幼年进本村私塾读书,因家境贫困中途辍学。13 岁时,到当地一家皮铺当学徒。后在亲友的资助下,到哈尔滨学开汽车,学成后因找不到工作,又返乡种地。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1932 年1 月,追随胞兄李延禄到黑龙江省宁安县,加入抗日救国军,任军部参谋。3月中旬,参加了在南湖头墙缝一带伏击日军上田支队的战斗。他因作战顽强又机智灵活,担负了追歼上田支队残兵的重任。他率一支小部队在日军的必经之路,借春天风大草干,火攻日寇,打得敌人溃不成军。6 月,加入中国 *** 。7 月,任命为执行特殊任务的绥宁游击支队支队长,活动在东宁、密山一带。不久,他率领游击支队智取绥宁公司,缴获步枪六十多支及许多军用物资。1933 年2 月,李延平率领游击支队第二分队伏击了伪军车队,缴获了三汽车物资,全部分给了当地群众。同年冬,李延平被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35 年冬学习结束,李延平重返东北抗日战场,接任抗联第四军代军长、军长职务,在勃利、桦川、宝清等县坚持抗日斗争。他和原军长李延禄率领部队袭击了驻守在勃利和桦川交界处二十五金矿的日伪军,毙伤敌伪军七十多人,缴获步枪七十余支,战马百余匹,子弹一万多发,并占领了二十五金矿。1936 年6、7 月间,李延平率部成功地袭击了宝清七区伪甲所,缴获步枪六十多支。8 月,李延平率领部队在宝清、富锦地区开展工作。他们通过群众 *** 、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教唱革命歌曲等活动进行抗日宣传,并组织群众开展反对日伪征召所谓“国兵”等斗争,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与此同时,四军还积极争取具有爱国心的地主、乡绅的支持,获得他们捐助的大量粮食和钱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 四军在这一带开辟了新的抗日游击区,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抗联四军在李延平的领导下,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壮大,1937 年1 月,根据上级指示,部队编成四个师、十个团,共两千多人。
同年8 月,李延平因长期行军作战,营养不良,患了重病,在宝清县凉水泉子山里养病。不料被敌人探知,几十名敌伪军偷偷摸来,李延平沉着指挥部队,一边战斗,一边布置转移,终脱险境。同月,率领四军及部分第五、第六军官兵,攻打凉水泉子,歼敌百余人,缴获轻机枪三挺、步枪百多支。
1938年春, *** 吉东省委和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制定了打通北满与南满等地抗联及抗日军队联系的西征计划,李延平担任联合西征部队的主要负责人。7 月12 日,他率第四、第五军主力部队攻打苇河县娄山镇,缴获敌人机枪两挺,步枪百余支,弹药万余发,及大量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而我军无一伤亡。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群众,震惊了敌人。此役之后,西征部队遭到日军重兵的围追堵截,处境艰难。8月中旬,西征部队历尽艰辛,到达五常县。10月,李延平率领四军在五常县南磨石顶子活动时,遭到敌人的重重包围。激战中,他身负重伤,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李延平烈士生平经历
李延平,1903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城郊一个贫农家庭。10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915年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916年去附近一家皮铺当童工,谋生10年,后因皮铺倒闭而失业。1928年,去哈尔滨学开汽车,学成后因找不到工作而返回家乡。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李延平满怀抗日救国的热忱,一心投军杀敌。1932年1月,他跟随胞兄李延禄1931年12月由 *** 延吉中心县委派到王德林部队工作的 *** 员投身部队。
1932年2月8日,原东北军第六十三团第三营营长王德林率队伍在延吉县小城子举旗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自任总指挥,由李延禄任参谋长。是月,李延禄组织由救国军总部直接领导的自卫军补充团,兼任团长,在补充团内建立秘密党支部,由孟泾清任支部书记。李延平在补充团里先后担任过团部副官和作战参谋。
补充团和救国军“老三营”先后攻克吉林省的敦化、额穆、蛟河三个县城,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32年3月1日,日军决定派第二师团部分部队跟踪救国军向黑龙江省宁安进犯。于是,日军上田支队600余人兵分两路从敦化北上。3月20日清晨,上田支队主力到达宁安县南湖头墙缝。补充团在墙缝组织伏击战,打死日军100人。补充团从墙缝撤出时,李延禄同李延平、史忠恒商定在松乙沟阻击敌人。次日,作战参谋李延平和党员崔永贤营长带一支部队到敌人必经之地松乙沟埋伏。23日,上田支队主力果然进入松乙沟。李延平和崔永贤利用春风大,草木易燃的自然条件,以火攻击敌人,寻机袭击。刹那间,乌烟弥漫,火光冲天,日军顿时乱成一团,再次被打得焦头烂额。这就是有名的“火烧松乙沟战斗”。日军上田支队在宁安与天野部队会合时,已损兵三分之一以上。
1932年5月,李延禄和孟泾清用书面向 *** 吉东局汇报工作,称赞李延平等同志工作积极,表现很好。在补充团里,李延平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协助李延禄团长努力工作,身先士卒作战勇敢,得到党组织和士兵们的好评,于这年6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 。
1932年末,日军分兵三路进攻救国军。即:从牡丹江沿哈绥线向东宁进犯;从北边向八面通、绥阳进犯;从延吉向汪清绥芬大甸子进犯。12月28日,李延禄率领补充一团和二团三营500人、十七团500人从伊林上车抵磨刀石,阻击从牡丹江进犯的敌人。
在日军大举进犯之下,救国军节节败退,有的投敌,已无协调作战能力。李延禄率领突围部队到五虎林以后,补充团党支部按照绥安中心县的指示,立即改编部队。1月4日,李延禄召开全体官兵会议,宣布将部队改编为抗日游击总队,李延禄任总队长,孟泾清任政治委员,张建东任参谋。抗日游击总队共有800余人,编为四个团、一个游击支队,李延平被任命为游击支队的支队长,率领三个分队作战。
1933年2月,李延平率游击支队到东宁县活动。他们在群众中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很快得到群众的欢迎。有一天,李延平获悉,次日有敌军运输车通过万丈沟一带。他立即率领第二分队选择有利地形埋伏好。第二天,果然看到敌人的满载布匹和棉花的三辆汽车,在九名伪军的护送下沿着公路缓缓开来。汽车进入埋伏圈后,他一声令下,游击支队突袭敌人。伪军有的当即被打死,有的交了枪,物资全部被缴获。当游击队把缴获全部物资分给当地群众时,群众高兴地说:“抗日游击队真是为国为民的好军队呀!”
1933年冬天,李延平离开密山去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里学习。学习期间,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军事知识,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1935年底,李延平回国后,在吉东特委工作了一段时间。1936年2月下旬,李延平任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代理军长兼一师师长。
在李延平的带领下,四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满怀胜利之情写了一篇题为《我们是 *** 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诗歌:
我们在各个战场上都打胜仗。
为了从祖国领土上赶走日本法西斯,
同志们不断地战斗在寒冷的疆场。
脚下雪花越铺越厚。
霜雪凝成的冰溜越挂越长。
严寒不能把英雄们吓倒,
千万个神枪手挥动着步枪。
冻得麻木的手继续射击,
尽管血水脑浆溅满了衣裳。
把抗日游击战争进行到底,
胜利的火花闪耀着一簇簇红光。
1937年,李延平率一、二师同五、六军部分队伍一起在富锦、宝清地区开展游击活动,这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七七事变发生后,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侵略者为了扩大侵华战争,巩固其东北战略后方,挖空心思地“讨伐”抗联部队。从秋天开始,敌人调动日军、伪兴安军、伪靖安军向四军活动的富锦、宝清一带进犯,形势日趋严重。这年9月,李延平应缴参加在依兰四道河子召开的吉东省委常委工作会议。为了加强对吉东地区抗联部队的协同作战,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会议决定成立抗联二路军总指挥部,整顿四、五、七军。11月30日,在宝清大叶子沟四军密营里召开了由周保中、李延平、王光宇等参加的吉东省委常委、四军军部联席会议,讨论落实四军整编方案、干部配备、整顿部队等问题。根据会议精神,四军缩编为两个师,由李延平任军长,王光宇任副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李延平在整顿部队过程中,一方面严肃处理企图叛变的 *** 飞、满景堂等人,另一方面派一批青年到二路军总指挥举办的教导队训练班学习,以便充实连队政工干部。通过整顿,进一步提高了官兵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各部队多次主动出击打击了来犯之敌。
1938年初,日军调动六万多兵力大举“讨伐”活跃在伪三江省的各个抗联部队。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圈,扰乱敌后方,开辟新区,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让四、五军西征,确定西征部队总负责人为吉东省委书记宋一夫。5月27日,由李延平、王光宇率领的四军和五军二师西征部队从富锦出发,经七天行军进入勃利县境,然后向穆棱前进。由于敌人防范严密,尾追而来,西征部队向五河林进发途中决定分兵两路行动。李延平和王光宇率领骑兵袭击林口阜龙岗大屯,缴获枪20余支和粮食、马匹等物资。他们在行进中,不时与敌人遭遇,部队也受到一些损失,于6月25日到达牡丹江莲花泡。6月末,四、五军西征部队在牡丹江五军后方召开干部会议,决定西征部队向五常、舒兰远征。7月2日,由李延平、王光宇率领的四军一、二师和由宋一夫、紫世荣率领的五军二师西征部队夜袭三道通,缴获大量粮食和30头牛马。接着,西征部队经过四道河子、三道河子、穿过300里无人烟的深山老林后到达苇河县北端。7月12日拂晓,西征部队攻打楼山镇。该镇驻有一个伪军守备队、一个白俄铁道守备队和数十名伪警察。在战斗中,活捉伪军中队长等六七人,一批武器和物资,自己无一伤亡。楼山镇战斗的胜利,鼓舞了群众,扩大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影响,同时使敌人大为震惊。
楼山镇战斗后,宋一夫、李延平、王光宇率西征部队继续向五常行进。7月25日,西征部队攻打珠河县元宝镇附近的集团部落,补充了一些给养。但是,在激烈的战斗中,有40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7月29日,西征部队夜袭一面坡南沙镇,未能取胜。由于在日夜行军中不时进行遭遇战,部队给养日益困难,而弹药不足和伤亡增加,更是使西征部队面临种种难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队内不时发生掉队和逃跑现象。尤其是西征部队主要负责人宋一夫携公款逃跑,在队内造成了极坏的影响。8月,西征部队到了五常县冲河地区。为了行动方便,四、五军分开活动。此时,四军西征部队已不足百人。8月15日,李延平和王光宇率队攻打冲河附近的一个集团部落,得到了一些给养,但随即遭到敌人的追击。在战斗中,马国臣团长等64人被俘,部队被打散,一师师长曲成山叛变投敌。此后,李延平和王光宇带领十多名战士继续在五常、珠河一带活动,以便寻找抗联第十军部队。
1938年11月20日,李延平和王光宇带领七名战士在珠河县一面坡西南错草顶子宿营。到了半夜,彭子贵、冯国珍和苗喜春等三人偷出李延平的手枪,打死军长李延平,打伤副军长王光宇之后逃跑投敌。
抗联四军老干部彭施鲁在《回忆东北抗联四军历史情况》一文中写道:“1938年春天,根据二路军总指挥的决定,四军离开自己较熟悉的区域去开辟五常、舒兰新区。李延平知道这一任务非常艰巨,征途中充满危险。但是,李延平、王光宇却是非常愉快、充满信心地率领四军主力踏上了征途。在沿途遭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决斗争勇往直前,终于在西征途中壮烈牺牲,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表现了中国 *** 党员的高尚情操,这是特别值得我们东北人民永远怀念的。”
何佳、王惠良、杨宁、蔡锦标、陈熙荣、容志行、古广明、吴育华、黄军伟、冼惠良、黄德保、赵达裕、池明华、谢志雄、伍文兵、张小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正是从这一天起,那曾经拥有的信心和希望,又回到了生活在这个古老国度的人们身上……
69年过去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但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强权政治等战争根源远未消除,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甚嚣尘上。
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都应始终保持高度的战略警觉,共同反对和遏制战争,珍视和维护和平。
中国人民将永远牢记国家被侵略、民族被 *** 、尊严被践踏的惨痛历史,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
.
一位朴实干练、思路敏捷的老同志,一个不怕流血牺牲、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这是老 *** 员董志才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许昌军分区干休所,有幸采访了91岁高龄的董志才,听他讲述那段让我们永远难忘的历史。
董老是河北邢台人,出生于1923年,小时家境贫寒,性格倔强。
77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带给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重的民族苦难。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发动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对于“七七事变”,当年只有14岁的董志才,心中同样有着抹不去的记忆。
“当时进城的时候,城门口有日本人站岗,如果想进城,就要先给他们低头敬礼,然后再让你进去,进去后还得给他们低头敬礼……”面对日本人曾经的种种恶行,董老愤慨地说道。
外敌入侵,民族受辱,这样的经历在14岁的董志才心里埋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
1939年,16岁的董志才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开始跟随部队抗击日寇。
回忆战争年代,董志才说,与敌人相比,当时的八路军装备简陋,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
但是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挫伤战士们的斗志,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打倒日寇的信念始终激励着战士们。
“我们的装备虽然很差,但是战士的士气都很高,一说日本人来了,大家就特别有精神,个个争着往前冲……”对于这段难忘的历史,董老回忆道。
抗战期间,董志才和战友们主要战斗在山西省的大部分地区,参加了数不清的对日作战。
他曾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攻打据点,破袭铁路,消灭了大量的敌军,展示了 *** 八路军的勇气和实力。
董老说:“日寇在侵华战争中罪行累累,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
我的许多战友就被侵略者残杀,我也曾亲眼在山西寿阳县看到日军施放毒气残害中国军民的卑劣行径。
而现在日本国内还有人企图否认侵略、美化战争,这是我们决不能容忍的。
”说这话时,记者可以感受到老人的愤慨和激动。
8年浴血奋战,中国军队伤亡超过3500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志才还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并在朝鲜战场上与老伴儿相识,共同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
如今,国富民强,夫妇两人的晚年生活也美满幸福。
董志才告诉记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与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分不开的;他也叮嘱年轻一代,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强大。
雷国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本报记者孔刚领通讯员连召强
“近年来,日本 *** 一再否认侵略历史,不断耍花招。
作为一名参加过抗战的老兵,我认为必须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和事实。
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8月上旬的一天上午,记者来到雷国民家里,正在家里看电视新闻的抗日老战士、 *** 员雷国民老人激动地说。
1930年,雷国民出生于河北省满城县。
他回忆说:“小时候,我的老家既是敌占区,又是武工队的游击区。
为了打击日本鬼子,那里上演了著名的地道战。
我们家离鬼子的据点只有1公里。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日本鬼子在扫荡的时候,不管走到哪里都实行残忍的‘三光’政策。
在我们村,我曾亲眼看到日本鬼子用刀砍死两名敌后武工队队员的家属。”
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在家乡的暴行,年少的雷国民咬牙切齿,他下定决心参军。
1945年刚刚15岁的雷国民和同村6名少年一起,在一名敌后武工队队员的带领下,告别家人,动身前往太行山深处的狼牙山抗日根据地参加八路军,成了一名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卫生兵。
虽然他参军不久日军就投降了,但几十年来,他对那段历史一直铭记在心,对近年来日本 *** 一再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感到十分气愤。
“眼下,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决不能让历史悲剧再次上演。
”雷国民说。
雷老先后在 *** 、北京公安系统从事医疗工作,1960年后调入河南工作,1960年任河南省公安总队卫生所所长,1968年任河南独立师七团卫生队队长,1978年任许昌军分区卫生科科长。
如今在家安享晚年的雷老已经84岁高龄,可他身体健康,精神矍铄。
雷老的妻子葛秀芝今年81岁,离休后老人相濡以沫,安享晚年,10年前葛秀芝老人患病失语,老两口儿就用写字板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对方便心领神会,经过战火洗礼的这对老夫妻成为忠贞爱情的坚守者。
时隔近70年,雷国民在回忆起往事时动情地说,在那段艰苦奋战的岁月里,人民群众冒着很大的危险,运送粮食、救护伤病员,掩护了一大批抗日战士,那种鱼水深情,人们永远不能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这些人能够在炮火中余生,还不都是老百姓保护下来的?我们的军队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最可靠的保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可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决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雷老经常这样教育下一代。
刘观渭:难忘峥嵘岁月
本报记者刘晓敏实习生张莹
走过峥嵘岁月,经历烽火时期,无数次战斗在枪林弹雨中,与死神擦肩而过,炮火与血雨的洗礼铸就了他不朽的军魂。
他,就是离休老干部刘观渭。
刘观渭16岁就参加了革命,时至今日,老人对曾走过的那段峥嵘岁月依然记忆深刻。
8月5日上午,在市区建设路许昌军分区干休所,记者见到了正在家里看报纸的刘观渭。
现年85岁的刘观渭是山东省东营市辛店镇刘家村人。
1944年,年仅15岁的刘观渭怀着满腔热情参加了山东地方组织的“青年抗日先锋队”;1945年2月,他参加八路军,入编八路军渤海军区教导营,1947年1月加入 *** 。
刘观渭的老家刘家村在当时是两区的交界处,刘家村村北是解放区,村南则是敌占区, *** 、日本鬼子与八路军三方的拉锯战在这里时常发生,当地村民苦不堪言。
“逢着每年的初春与深秋,日本鬼子就会来村里大扫荡。
初春时节地里的庄稼还是幼苗,视野开阔,村民无处可藏,容易抓到壮丁;深秋时节粮食入仓了,日本鬼子又来村里抢夺粮食。
他们每次来村里,都会实行‘三光’政策,且一住就是好几天。
走时,就把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能抓住的壮丁都抓走,回去给他们当苦力。
因此,鬼子一来,我们就跑到离村子较远的山冈地里藏身,饿得不行就吃麦苗、草根。
”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刘观渭感慨万千。
1944年秋末,听说日本鬼子又要大扫荡,村民惊慌失措,连忙收拾东西准备逃跑。
就在这时,有人传话说,这次日本鬼子不抓人也不打人,不用跑。
一些村民对这人的话信以为真,就留了下来。
这次,刘观渭和他的叔叔也抱着侥幸心理留在了村里。
不曾想,日本鬼子来后,先将村民集中起来,逼问八路军在哪里。
村民不说,日本鬼子就打,刘观渭也挨了好多鞭。
“马鞭子抽在身上 *** 辣地疼。
我叔受罪更大,他被日本人抓起来,倒绑在梯子上,还给他灌辣椒水。
这次惨绝人寰的遭遇,使我叔一度精神失常,后来参军后,才有所好转。
”刘观渭回忆道。
日本鬼子的暴行罄竹难书。
采访中,刘观渭对此非常痛心。
他告诉记者,1945年春天,日本鬼子再次到刘家村扫荡时,他已跟随部队转移至垦利县八路军根据地,而邻村的“尚家连青年抗日先锋队”却遭受到鬼子的残酷杀害,120多人的队伍全军覆没。
刘观渭参加过潍坊、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嵊泗列岛等大小战役12次,且多次立功。
他跟着部队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1980年8月到许昌军分区做军事顾问,从此定居许昌,于1990年离休。
“历史不能忘,即便是生活安逸的今天,我们也要牢记国耻。
外孙女喜欢听我讲过去的故事,我就告诉她,眼下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你们这一代,要懂得珍惜呀!”刘观渭动情地说。
胡言温:铭记历史不忘过去
本报记者张柯
乐观豁达、幽默健谈,是84岁的老同志胡言温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9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记者采访了胡言温老人。
这位曾获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独立自由奖章、解放战斗纪念章、华北纪念章、中原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 *** 抗日战争50周年纪念章、抗日战争60周年纪念章的老人,于8月5日下午,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说起往事,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思索了一小会儿,向记者娓娓道来:“我1930年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赤和县,1943年参加革命。
我家所处的地方当时既属于日本统治区,又是 *** 的革命根据地。
所以,我亲眼见证了日本鬼子当时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他们祸害群众,在我村把活人当靶子举行杀人比赛,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
”事隔60多年,谈起当时日军的暴行,老人还是显得有些激动。
采访中,胡言温老人告诉记者:“我亲眼看到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各种罪行,又亲眼看到了他们的败亡,这一切可以说是罪有应得。
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太熟悉这一历史,作为我们这一代老同志最痛心的莫过于此。
因为这段历史是屈辱的,是刻骨铭心的,是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都不能忘记的!作为中国人,只有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才能有更好的明天。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胜利,更是中国 *** 的伟大胜利。”
谈起过去的峥嵘岁月,老人的双唇有些颤抖:“1949年,我加入中国 *** 。
我跟日本鬼子打过仗,跟 *** 反动派打过仗。
年轻人,你们现在很难理解我们这些老人面对浴血奋战换来的太平盛世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在九死一生的险境里我们始终不动摇,就是因为我们坚信 *** 一定会给全国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
难以言说的艰难困苦,绝境闪耀的人性光辉,至高无上的坚定信念,这样的战争经历,成为老人一生的财富。
现在的胡言温老人每天坚持锻炼,爱好拉京胡、打乒乓球。
“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在过去的革命年代,我亲眼见到了无数的同志英勇地冲了上去,看到无数的同志倒下去,作为现在仍能幸福地生活着的我们,必须珍惜现在的生活。
即使年纪越来越大,但只要有能力,我会身体力行,去让更多的人,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了解过去那段沧桑岁月。”
“8·15”,我们不能忘记
刘晓敏
胜利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然而胜利往往也伴随着血和泪。
69年前,中国人民经过8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对于那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浴血奋战的老英雄们,经历了残酷的战争,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对于他们来说,这段历史更加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1937年7月7日,垂涎中国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略中国的无端理由,发动了全面侵占中国的“卢沟桥事变”,而后又为实现它3个月 *** 的计划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无条件宣布投降。
69年过去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8年抗战也许只是一段远去的历史。
然而,这段历史却是老一辈革命者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换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将这段历史忘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 *** 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我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广东籍抗战老干部有哪些人 广东籍抗战老干部有哪些名单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广东籍抗战老干部有哪些人 广东籍抗战老干部有哪些名单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广东省门窗制造公司有哪些品牌 广东省门窗制造公司有哪些公司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