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一盏茶和一炷香是多久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一盏茶和一炷香大约多久烧完和一盏茶和一炷香是多久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一盏茶为10分钟,一炷香为5分钟,一盏茶、一柱香皆为古代计时的一种方法,而喝茶的杯子则被称为盏,在古代一刻等于30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因此一盏茶则指的是10分钟,而一柱香则指的是5分钟。
清朝对于计时方法有一句口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2小时)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盏茶,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独在幽处品茶,常在静室听雨。寻闲觅静,择一尘埃落定处,拂拭初心,喧嚣归静,一盏茶,一缕风,静谧的时光了无痕。
惯看苍生事,甘苦相依,喜忧为继,心不随之流转,迷时不惑,放下执着,煮一壶茶,任时光悠悠,看星生月落,虚以此心,一时不知东方既白。闲静在心内,俯仰皆是,坐卧即得。
一盏茶的时间是10分钟,一盏茶、一柱香皆为古代计时的一种方法,而喝茶的杯子则被称为盏,在古代一刻等于三十分钟,而三十分钟等于三盏茶,因此一盏茶则等于10分钟,但这种计时方法存在弊端,因为茶凉的速度跟季节有着明显的关系,天气越冷茶凉的越快,也就代表时间越短。
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喝茶的时间来计时是很自然的。古人称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叫做“一盏茶”时间。
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是寺庙里最常见的仪式,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
因此一柱香、一盏茶由此得来。
曾经的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那么,一盏茶就是10分钟的时间。
另外,一盏茶,作为时间量词来使用,即是喝一碗茶的时间。茶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
这个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夏天大概要15分钟,冬天可能10分钟都用不了。
所以也有15分钟一说。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古代计时的历史渊源:
一盏茶,一柱香是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并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时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都知道,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但不是1点,2点,那时候没有这么先进的数字概念,而采用的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古今时间对照
子时-23:00 - 01:00
子初-23:00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子正:00:00
丑时
01:00 - 03:00
丑初:01:00
鸡鸣
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丑初:02:00
寅时
03:00 - 05:00
寅初:03:00
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寅正:04:00
卯时
05:00 - 07:00
卯初:05:00
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卯正:06:00
辰时
07:00 - 09:00
辰初:07:00
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辰正:08:00
巳时
09:00 - 11:00
巳初:09:00
隅中
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巳正:10:00
午时
11:00 - 13:00
午初:11:00
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12:00
未时
13:00 - 15:00
未初:13:00
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未正:14:00
申时
15:00 - 17:00
申初:15:00
哺时
又名日铺、夕食等
申正:16:00
酉时
17:00 - 19:00
酉初:17:00
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正:18:00
戌时
19:00 - 21:00
戌初:19:00
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戌正:20:00
亥时
21:00 - 23:00
亥初:21:00
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亥正:22:00
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 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所以,《西游记》中的“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更
一更天:戌时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03:00 - 05:00
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又如《西游记》第一回:“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便是让孙悟空在半夜11时至1时前去拜会菩提祖师。
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 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 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 凌晨04:12。
一盏茶为10分钟,一炷香为5分钟,一盏茶、一柱香皆为古代计时的一种方法,而喝茶的杯子则被称为盏,在古代一刻等于30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因此一盏茶则指的是10分钟,而一柱香则指的是5分钟。
清朝对于计时方法有一句口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2小时)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盏茶,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独在幽处品茶,常在静室听雨。寻闲觅静,择一尘埃落定处,拂拭初心,喧嚣归静,一盏茶,一缕风,静谧的时光了无痕。
惯看苍生事,甘苦相依,喜忧为继,心不随之流转,迷时不惑,放下执着,煮一壶茶,任时光悠悠,看星生月落,虚以此心,一时不知东方既白。闲静在心内,俯仰皆是,坐卧即得。
每一位刚刚步入茶叶的新手以及钟爱茶叶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泡一杯茶放多少茶叶合适?茶叶放多了苦涩,难以入口;放少了寡淡,影响了茶汤味道,破坏了喝茶的感觉。
当然,投茶量也没有一个固定的量,仅有一个标准参考,重要的是,我们长期实践,常喝茶,这样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加量。下面我们看一下茶叶投茶量的一个参考。
1、按比例投茶
按比例投茶是大家最常见的判断茶叶用量的方法。一般而言,绿茶的投茶量一般为1:50(1克茶叶用50毫升水),其它红茶、黄茶基本类似,不过实际冲泡时可以比绿茶多放一点。
普洱茶、黑茶和白茶的投茶比例一般为1:30左右。散茶可以多放些,饼茶则可以少放些。
紧压茶、陈年老茶用沸水冲泡,冲泡前要记得洗茶,一来祛尘清洁,二来滋润茶叶,使叶底舒展,更易出汤,陈年熟普或黑茶 快速洗两次也可以。
投茶量最多的一般是乌龙茶,条形乌龙(大红袍、肉桂等)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或盖碗容积的1/2,有些品种甚至达到2/3。一般8克茶叶只用200毫升容器冲泡,采用茶水分离泡法,并且严格控制水温和冲泡时间。
2、袋泡茶
袋泡茶拥有“冲泡便捷”的特性,大部分袋泡茶或者简易茶包都采用独立包装的形式,如袋泡茶、小袋散茶、龙珠等,每份恰好是一杯茶的用量,因此,一次投入一包,水量大约可在300ml左右即可。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一盏茶和一炷香大约多久烧完和一盏茶和一炷香是多久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下一篇:更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