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轩文>文化

古代对茶叶的其他称呼和叫法有哪些 古代对茶叶的其他称呼和叫法是什么

分类:文化发布者:爱的回忆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古代对茶叶的其他称呼和叫法是什么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古代对茶叶的其他称呼和叫法有哪些和古代对茶叶的其他称呼和叫法是什么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古代对茶叶的其他称呼和叫法有哪些 古代对茶叶的其他称呼和叫法是什么

茶叶在古代一直就有这身后的文化底蕴,关于茶,在古代的叫法,也有那么几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1)槚

《尔雅·释木第十四》有记载,“槚,苦荼”。《说文解字》也提到,“槚,楸也。”“楸,梓也。”

也就是说,槚即是楸即是梓。由此看来,槚、楸、梓皆是茶的意思。

(2)蔎

《说文解字》中提到:“蔎,香草也,从草设声。”的本来意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为茶具有香味,所以后用借指茶。

段玉裁注云:“香草当作草香。”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

因茶具香味,故用设借指茶。西汉杨雄在《方言论》有言:“蜀西南人谓茶曰。”

(3)茗

茗,古通萌。《说文解字》中记载,“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芽,萌也,从草牙声。”

茗与萌的本义都是指草木的嫩芽。“茗”字由“艹”和“名”组成,“名”字意为“众口皆碑”、“广为人知”的意思,因而,“茗”字组合起来的意思表示为“众口皆碑的茶”,“广为人知的茶”。

唐前饮茶往往是生煮羹饮,年初正、二月采的是上年生的老叶,三、四月采的才是当年的新茶,所以晚采的反而是“茗”。以茗专指茶芽,当在汉晋之时。茗由专指茶芽进一步又泛指茶,一直沿用至尽。

(4)荈

《茶经》“七之事”引司马相如《凡将篇》中有“荈诧”。荈不像槚、荼等字是借指茶,它只有茶一种含义,所以,《凡将篇》中的“荈”指茶是很有可能的。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中提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荼荈代酒,荈应是茶饮料。这也是荈为茶的可靠记载。

古代对茶的四种称呼

古代对茶的四种称呼为不夜侯、涤烦子、苦口师、清风使等,除此之外,茶叶也被称之为茗、荈、甘露、余甘氏、琼蕊浆等,纵观茶史,茶的雅号或因形赋名,或因香得号,或因地而异,或因文成典,总之,在历代文人的生花妙笔下,茶与生活、文化早已融为一体。

不夜侯

早在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便有“饮羹茶,令人少眠”之说。唐代白居易《赠东邻王十三》诗也咏道:“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

深知饮茶益处的晚唐诗人曹邺更在《故人寄茶》诗中直陈饮茶具有“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的神奇功效。因而到了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诗中,茶也就有了“不夜侯”的雅称:“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涤烦子

早在唐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中,即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之咏。因茶具有这种去疲劳、除烦恼的功效,久而久之,也就得到了一个“涤烦子”的雅号。从《国史补》的记载看,此称与常鲁公的一段异国之行有关: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监察御史的常鲁(即常鲁公)奉使入吐蕃议盟时,曾烹茶帐中。

吐蕃王因问他:“此为何物?”常鲁公答道:“涤烦疗渴,所谓茶也。”“涤烦子”的雅号从此也就流传开来。唐施肩吾逸句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明代潘允哲《谢人惠茶》诗也吟道:“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苦口师

不过,也有人认为,再好的茶品饮起来,总会带着一点淡淡的苦味,就因为这,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竟称其为“苦口师”。宋代陶榖《清异录》中曾记载了一则皮光业的佚事:“皮光业最耽茗事。

一日,中表请尝新柑,筵具殊丰,簪绂丛集。才至,未顾尊罍而呼茶甚急。”皮光业一到门下,便急索茶饮。于是,下人为他满满斟上一大杯茶水,他当即信口吟诗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意见是说,不尝新柑倒也罢了,这香茗是断然少它不得的。

清风使

此一别称源于唐代卢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诗中提到,当诗人饮到七碗茶时,竟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到了五代后周时,人们便将“清风使”的雅号印上了铤子茶。《清异录》云:“显德初,大理徐恪见贻卿信铤子茶,茶面印文曰‘玉蝉膏’,一种曰‘清风使’。恪,建人也。”

茶的别称

茶的别称:荼、嘉木、瑞草魁、香茗、云华、甘露、香叶、苦荼,历代文人墨客对茶有着诸多的情感,这些别称代表着古人们对茶的体会及领悟,更是茶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茶的别称:

1.嘉木

简单却亲切,可见对茶这种树木之爱。出自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2.瑞草魁

唐代杜牧在其《题茶山》写到:“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杜牧给了茶一个瑞草之魁的名号,足见对茶之爱。

3.琼液

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焙》:“初能燥金饼,渐见甘琼液。”

4.不夜侯

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5.云华

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云华”。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6.甘露

出自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宋录》:“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在子尚看来,茶已经是甘露了。

7.涤烦子

唐代施肩吾诗:“茶为涤烦子,就为忘忧君。”,茶能洗去烦恼,你可是忘忧君?

8.清友

故事出自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事物异名录”《文房四谱》曰:“叶喜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

9.香叶

出自元稹《宝塔诗》:茶,香叶、嫩芽。

10.苦荼

荼为茶的别称。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想来,当时煮饮的茶略苦的缘故吧。

11.苦口师

宋代陶榖《清异录》中有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茶有助于思考,也着实可谓“苦口之良师”了。

12.香茗

茶为茗,喝之清香解渴,香茗。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茶的定义

茶的定义:茶是山茶科的植物,取青叶进行加工而得。茶的分类是按照茶的制作工艺以及发酵程度来区分的,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而茶是生活中重要的饮品,亦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

如果从茶的属性的角度去给茶下定义的话,比如茶是一种饮品,茶是一种礼仪,茶是一种商品,茶是一种非药之药等等,我们会发现,我们很难清晰地给出茶的外延,也很难清晰地把握茶的内涵。

所以,此时,我们首先的找到茶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清晰的起点——

首先,茶是茶树与人的一种关系,茶树提供其叶子,人类提供加工方法,于是便会得到茶叶。

进而,茶叶提供其物质基础,人类提供其人文诉求,于是茶叶便有了很多功用,茶汤成为饮品、沏茶过程成为礼仪程序、茶叶成为商品等等。

所以茶叶不是茶,茶树不是茶,茶汤也不是茶,只是习惯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茶而已。

茶是茶树、茶叶、茶汤与人形成的关系的总和。所以茶的本质是茶事,是茶叶等物质存在与人文诉求共同构成的一种活动,简单地说——茶即茶事活动。

弄清楚茶的本质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人与茶树发生关系形成活动时,茶树的叶子被人采用,在远古叶子是人类的食物,到后来它的药用价值被发现,再后来它所承载的人文诉求越来越多,于是茶叶诞生了,制茶工艺清晰了。

当人和茶叶发生关系时,当然首先是人们把茶树的青叶制成了鲜叶,然后又把茶叶制成了茶汤,接着交易、礼仪、审美等诸多活动便在基础上衍生出来,并形成了相应的历史。

开始人与茶的关系经历了物质关系和人文关系两个阶段,而当这种关系延续成了一段既成的历史时,那么在茶的领域里,便形成了第三种关系:人与茶历史的关系。

当人与茶的历史形成关系时,茶便会被人们附于一种精神内涵:茶是来到人间的山水,而人们则通过品茶来强调自己是君子,于是古典的茶文化便走向了顶峰。

当当代人与古典的茶的精神形成关系时,人们或多或少的会把这种精神当做“家园”来观照、来依恋,这种观照与依恋便是“你和茶同在了”。

当人们把这种与茶同在的精神状态作为一种主动的追求时,这时的“与茶同在”便是茶在,便是以茶而在。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代对茶叶的其他称呼和叫法有哪些和古代对茶叶的其他称呼和叫法是什么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宜兴时大彬款紫砂壶 时大彬紫砂壶介绍

下一篇:更多文化

文化相关文章
更多文化文章

精选文化

文化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