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农业资讯>农业科技

甲鱼鱼苗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视频 甲鱼鱼苗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图片

分类:农业科技发布者:胖子唱情歌

小甲鱼苗怎么养

小甲鱼苗养殖方法:搭吵水温控制、饲料投喂、饲料选择、水质调控、排污与换水。

1、水温控制

水温20℃—30℃是甲鱼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水温高于20℃时甲鱼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水温低于最佳温度时饲料转化率会降低。

水温高于最佳温度时由于活动量增加,饲料转化率也会降低,所以应使水温保持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过高、过低都会造成饲料浪费。

2、饲料投喂

水下投喂适合甲鱼的摄食习性,能使甲鱼摄食速度加快,采用软颗粒饲料投喂比采取块状饲料投喂节省饲料。甲鱼摄食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很大,当气温、水温发生变化及用药时,应考虑到对甲鱼的影响调整投喂量,一般水下投喂应控制在30分钟内吃完。

3、饲料选择

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占40%左右,饲料的投喂方法与所选饲料品质的好坏,决定养殖成本控制的成败。通过最终的效益分歼滑析,比较优质饲料与劣质饲料的价格与综合养殖成本,就可以走出选择饲料光看价格的误区。

4、水质调控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水质调控氏枝腊工作做得好坏,决定着养殖的成败。

水体充氧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水体中有害气体与有害有机质的含量,要保证充氧设施的畅通。但要选择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充氧,使甲鱼形成习惯,减少充氧对甲鱼的惊扰。

5、排污与换水

定期排污是控制水质的有效手段,换水是调节水质最直接的方式,换水时应根据水质情况决定换水量。

甲鱼苗养殖技巧有哪些?

养殖甲鱼,要求甲鱼苗毕姿迟种应是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活力强,体色鲜润,品种优良,产地明确。不要去养未经海关检疫或不知来路的境外甲鱼。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甲鱼苗怎么养,以及养殖甲鱼苗需注意哪些事项。

一、甲鱼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前养殖的池塘须认真清塘消毒,一般工厂化控温室中的环境和池塘消毒可先把池水放干使池底干燥,然后在放养前10天用强灭灵400-500倍直接喷酒消毒即可。而室外,池塘如是水泥精养池,可在放养前10天用强力海因加水泼酒消毒。如是室外土池,可先把池底的水排干后用生石灰每亩20-30千克加腐植酸钠(黑土)15-20千克,太阳下曝晒至干裂(如无法晒干亦无妨)。

二、甲鱼苗种放养要点

甲鱼的苗种放养一定要册举肥水下塘,其好处是有一定的肥度和绿爽的水质,使苗种下塘后会有一种安全感,特别是肥水中有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可供苗种吞食,有促进生长作用,同时培育一定的生物量对控制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数量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甲鱼苗放养前切忌清水下塘。

消毒是一项很重要的防病措施,苗种的甲鱼体消毒可用“金碘”30-50ppm短暂浸泡再入池。甲鱼体消毒后应马上放养于池中,切忌长时间高密度集养,放养时如是甲鱼种可贴着水面任其游走,如是未开食的甲鱼苗,可直接用手捧起撒于池中即可。

三、甲鱼苗种放养密度

根据养殖方式和规格的不同,放养密度可制定为:

①从苗直接养成成甲鱼,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前期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只。

②从苗培育成甲鱼种,平均每平方米25只,前期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只。

③从甲鱼种养到成甲鱼,精养水泥池每平方米5只,如是泥塘精养为每平方米1只。

四、甲鱼放养注意事项

1、这阶段之稚甲鱼料应长期添加“甲鱼多维”及“甲鱼矿物质”,(尤其是工厂化养殖)。

2、上述保健剂应连续使用15-20天后再以每15天为-期使用5-7天,至中甲鱼阶段,再改为3-5天。

3、稚甲鱼期如同人类婴儿期,是最细心手李照料的阶段,整个养殖的成败关键在此一段。

小甲鱼苗怎么养

小甲鱼苗需要春宽悉心去养护。

养殖小甲鱼苗,应准备一个面积较大的养殖容器,养殖容器需要遮蔽物,可在底部铺上一些细沙或软泥。养甲鱼的水最好是水质清新的河水、溪水、井水等搏闭,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的;用自来水饲养的话,静置自来水几天后再倒入养殖容器。

换水不能太勤,换水时需要留一半的旧水,不能完全换新水。养殖池应建造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之处,避免受到惊吓。

养殖时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在容器里放水草,尽量模拟野外的生存环境,养甲鱼最好几只一起养,只养一只不容易存活。

甲鱼的生活习性:

1、甲鱼作为卵生两栖爬行动物,在我国很常见,中国现存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斑鳖、鼋,其中以中华鳖最为常见。

2、甲鱼的头像龟,但是背甲没有乌龟般的条纹,边缘有软状裙边,壳比乌龟的要软,颜色墨绿,形状是椭圆形的,比乌龟扁平。甲鱼主要生基森裂活在湖泊、池塘、水库、三角湾和流动缓慢的河里。

3、幼年甲鱼以水生昆虫、水蚯蚓、蝌蚪、小虾等为食。成鳖摄食田螺类,蛤蜊等软体动物、鱼、虾以及动物尸体(因追不到鱼),也食蔬菜、水果、杂粮等植物性饲料。

上一篇:变叶木叶子怎么处理方法视频 变叶木叶子怎么处理方法图片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相关文章
更多农业科技文章

精选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