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池准备
根据其生长特性,选择水质清新,水源丰富,进、排水便捷,池底杜绝漏水的池塘,毛面积9亩(净面积7亩),水深1.5米。于虾苗入池前一个半月用生石灰干池清塘消毒,用量150千克/亩。虾苗入塘前10天再次带水消毒,并种植好适量的水草(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宜),为小龙虾提供隐藏、栖息、蜕壳生长的理想场所,同时在池塘一侧准备好暂养池,面积为300米2(6米×50米),水深0.7米,养殖池和暂养池均用藻立生肥好水,池塘用发酵过的有机肥——羊粪培育好浮游生物。
二、养殖管理
放养时间和唤段段密度。虾类的最适生长气温在20~28℃,虾类放养时温度必须高于13℃。在池塘再次消毒后7~10天就可放苗,于2015年4月14日放苗,放养的气温在17℃,密度为6000尾/亩,9亩共5.5万尾,规格0.8厘米/尾。先在暂养池中养殖一段时间至2~3厘米/尾,然后于5月3日起加高水位,让虾苗自动游泳至整个池塘。
投饲管理。在暂养池中以吃食水中浮游生物为主,一个星期后投喂对虾开口饲料,其蛋白质含量为42%,投饲量为虾体重的8%,平均为100克/天,早晚各一次。从暂养池到大池中养殖开始,一开始也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同时继续投喂富含蛋白质的对虾饲料,投饲量占虾体重的比例逐渐降低,至生长旺季为40千克/天,早晚各一次;在虾养殖至3厘米以上起,可以适当搭配投喂一些新鲜带鱼,同时增加植物性饲料——南瓜,切成丝投喂,至少一个星期一次。在投饲管理中要坚持巡塘,根据吃食情况决定投饲量的增减。
增氧措施。由于放养密度较高,设置了微孔管道增氧机,暂养池中24小时开机,大池中到晚间7点以后每隔一小时,开增氧机一次,直至天亮。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以及燃兆整改措施
水草准备不充分。由于养殖户是初次接触养殖,经验不足,池中水草种植时间仓促,草量准备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虾的生长,导致回捕率不高,只有27.3%,2016年已成功种植了适宜的水草。夏天温度过高影响生长。鉴于虾类最适生长水温在20~28℃,2015年高于33℃虾类要夏眠,也影响了回捕率,今年池塘周围配置了遮阳设施,以便虾类正常健康生长。
外界水质恶化。由于近年来外域水源日益恶化,导致养殖水质受到影响,2016年准备了生物净化池,池水进池前都要进行净化,同时由于池和誉塘放养密度过高,容易影响水质,方便生长旺季,池水经常进行生物净化,循环使用,起到节能,节水,高效的作用,而且龙虾喜欢栖息于微流水的环境中,进一步促进了它的快速生长,提高了它的成活率。
一、坚持清池消毒
首先进行清池。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清淤后曝晒池底20天以上,以改善底质,切断病菌传播途径,这是控制养殖鱼类不生病或少生病的关键。然后进行消毒。使用生石灰干法消毒,每亩用量为75~100公斤,待生石灰药性消失后,用清水将生石灰冲洗出池,向池内注水80~100厘米,再用溴氯海因进行2次消毒,每亩用量为200克。
二、坚持鱼种野大亩消毒
鱼种本身会带有一些病原体,清池消毒过的塘口,若放养不经过消毒处理的鱼种,仍会把病原体带入养殖池内。鱼种本身携带的病菌在遇到适宜环境和天气变化时会大量繁殖,造成养殖鱼类发病,若处理不及时,极易导致死亡,给鱼类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在鱼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常规鱼种一般采用3%~4%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左右,以杀灭粘细菌、水霉菌及寄生虫等。
三、坚持科学施肥
鱼种放养前7~10天向池内投施生物有机肥,每亩用量为10~12公斤,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日后入池的鱼种提供天然适口生物饵料。生物饵料适口性好,营养全面,是任何人工饵料无法替代的,是增强鱼种体质、降低发病率、提高放养成活率和加快生长速度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外,生物饵料(特别是浮游生物)还可降低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起到改良水质的作用。在养殖过程中,每隔7~10天,还需向池内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每亩用量为1.0~1.5公斤,以补充营养,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保持藻类稳定,维持生态平衡。
四、合理使用增氧设备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池底污物积累相应增多,极易引起池底严重缺氧,造成亚硝酸盐、氨氮不能被完全氧化,致使病菌的恶性增殖,加之缺氧已显著降低了鱼的抵抗力,这样就极易爆发鱼病。为了降低池底污物存量,必须增加溶氧,为生物降解污物创造广泛接触的条件,以实现对污物的氧化和驱除。增加溶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底层微孔增氧,以改善水体循环,消除底部缺氧。
微孔增氧的使用应根据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规律,仿枝确定开机增氧的时段和时长。一般养殖前期,阴雨天时于半夜开机至凌晨;养殖中期,晴天于早晨开机2小时、午颂森后1:00~2:00开机2~3小时、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于夜间22:00开机至次日中午;养殖后期应勤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让鱼类生长创造舒适快乐的生态环境。
上一篇:养蚕赚钱吗2023年养殖前景成本利润 养蚕效益怎么样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