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所谓伐木工刀不误砍柴工,自然肥沃的土地能长出更健壮的庄稼。有些农民朋友一心想种植,但土壤肥力会提高下降,土壤肥力不足的作物自然会失去生长空间。
在农村的菜地里总能挖出蚯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在农村菜地,农民经常在菜地塌含里挖出蚯蚓,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的标志。那么,农村菜地里总是能挖出蚯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蚯蚓,又称“蚯蚓”,在古代也被用来形容一块肥沃的土地,如“龙盘宝地”等词。自然地,蚯蚓虚饥越多,土地就越肥沃。这句话有几分道理。
蚯蚓本身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当它们挖洞时,土壤变得松散。蚯蚓在土壤中的团誉笑不断运动是另一种程度的土壤深层耕作。因此,从土壤质量上看,蚯蚓越多,土壤越好,土壤越疏松,有利于作物根系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氧气。蚯蚓自己喜欢吃一些土壤中的腐烂物质,然后排泄出作物可以吸收的肥料。蚯蚓粪是一种天然的农作物有机肥。因此,土壤中蚯蚓越多,实际上就等于肥料越多,使作物生长得越旺盛。
蚯蚓多的土地也说明没有过度使用农药,种植的蔬菜也是绿色无污染的。现代人追求蔬菜的品质,拒绝过量添加农药、化肥等,最喜欢的就是天然无公害的蔬菜。有更多蚯蚓的土壤意味着使用的农药更少,种植蔬菜更接近现代人类的需求。蔬菜更容易销售也是一件好事。土壤中存在蚯蚓,说明土壤酸碱度适中,可种植大部分蔬菜。有些地区的土壤虽然肥沃,但由于酸碱度不平衡,很难获得理想的收成。自然,要把蚯蚓这样的精灵留在土壤里是不可能的。在一些贫瘠的土壤中,土壤不仅坚硬干燥,而且沉闷无生气,所以蚯蚓自然就没有了。在一些肥沃松散的土壤里,下雨天会有小块小块的虫子出来。蚯蚓的存在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判断土壤肥力的依据。
作为一条蚯蚓不喜欢干燥,积水和食物不足。
蚯蚓又名地龙,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
蚯蚓袜握(earthworm)是环节动物之一,世界上有蚯蚓3000余种,我国亦有200多种。全国广泛分布的有环毛蚓、爱胜蚓、异唇蚓、杜拉蚓等品种。
蚯蚓营养丰富,繁殖迅速,食性杂,人工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蚯蚓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贡献,是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之一,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蚯蚓的经济价值:
1、蚯蚓在土壤中穿行,吞食土壤,能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游好仔。经过蚯蚓消化管的土壤,排出成蚓粪,含有的氮、磷、钾的成分较一般神汪土壤高数倍,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
2、蚓粪又可增加腐殖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很大作用,有人估计林地或果园每年由蚯蚓形成的土壤团粒结构每公顷达47t-170t,增加氮素75kg-125kg。
3、同时蚯蚓还可将酸性或碱性土壤转化为近中性。蚯蚓含蛋白质较高,其含量约占干重的50%-65%,含18-20种氨基酸,其中10余种为禽畜必需的。
4、故蚯蚓是一种动物性蛋白添加饲料,对家禽、家畜、鱼类的产量提高效果明显。蚯蚓体内含地龙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有解热、镇静、平喘、降压、利尿等功能,自古即入药。
5、蚯蚓吞食土壤和有机物质的能力很大,可利用蚯蚓处理城市的有机垃圾,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可化害为利,抑制公害。
6、各国都兴建养殖蚯蚓的工厂,繁殖蚯蚓,处理废料,生产有机肥料。蚯蚓又有聚集土壤中某些重金属的能力(镉、铅、锌等),可收集蚯蚓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蚯蚓加工后可制作食品,国外有利用蚯蚓制饼干、面包等。
以上内容参考: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