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农业资讯>农业科技

养殖创业成功案例 创业养殖业

分类:农业科技发布者:追风的女儿

农村养殖创业经历典型材料事迹(2)

  农村养殖创业经历材料三
  鹌鹁养殖致富养成赚钱“一条龙”

  核心提示:用诚信赢得客户和市场,组织大量养殖户发展规模养殖,提高产品质量共同闯市场。

  致富项目:鹌鹑养殖

  案例地点:焦作市武陟县

  致富人物:亢希坤

  适合人群:普通投资者所需场地:固定养殖场地?

  鹌鹑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小鸟,享有“天上飞禽数鹌鹑,地上走兽数狗肉”的美名,清炖或者油炸烧烤都.是难得的美味,产下的鹌鹑蛋一天一个,营养价值可以和鸡蛋相媲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焦作武陟县冯李村的村民就开始养殖鹌鹑,如今,村里男女老少都掌握了这门养殖技术,由此而形成的鹌鹑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养殖户:每天的孵化量就是3万只左右。

  收购商:一天能收6000多斤到8000来斤。

  而说起冯李村的鹌鹑产业,就不能不提亢希坤,1998年,亢希坤第一批精心饲养的3000只鹌鹑出笼了。

  皮高亢希坤:养下来当时行情也不错,赚了有七八千块钱,当时养下来咱也有个想法。

  1998年,一些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村里源源不断地高价收购“青年”鹌鹑。随着“青年”鹌鹑的热销,幼年鹌鹑的价格也一路走高,冯李村的鹌鹑养殖迎来了一次热潮。搞鹌鹑孵化成了当时最赚钱的生意,这让亢希坤看到了发财的机会。

  亢希坤:当时天天有人来这里拉这个青年鸟,一天要走一二十万只,就琢磨着他天天来拉大的,小的肯定好卖,就想着去孵鹌鹑。

  孵化鹌鹑要比养鹌鹑投资大、技术要求也高,为了赶上这发财快车,亢希坤把全部家底拿出来建起了自己的孵化室。

  亢希坤:结果呢,出了一批不成,出了一批不成,7、8批都不成功,当时的损失大概要有2万多。

  亢希坤弄不明白,这被冯李村人称为看家本领的鹌鹑孵化技术,咋就成了砸饭碗的倒霉事呢。

  亢希坤:烂塑料纸把那个拔气筒给盖着了,导致一氧化碳回流,导致鹌鹑都中毒死亡。

  .第一批鹌鹁苗终于孵化成功了,亢希坤指望着赶紧卖几批鹌鹑苗,把孵化鹌鹑的损失捞回来,然而市场迎接他的却是一盆冷水。

  亢希坤:汝燃那些拉乌的,不来收乌了,出来的小鸟5分钱一只都没人要了。

  亢希坤血本无归,只有靠练就的养殖和孵化技术吃饭了,正愁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宗大生意找上了门。

  亢希坤:由于住的离公路近,正好碰见有几个人下车,下车他们问这儿是不是养鹌鹑。遇见这几个淇县人是我事业的转折点。

  1998年在鹤壁淇县有很多养猪、养鸡的专业户也赔了钱,闲置了大量的养猪场、养鸡场,淇县人听说鹌鹑的行情不错,便慕名来到冯李村取经,出于对亢希坤的人品和技术的认可,考察之后不久,他们便邀请亢希坤到淇县洽谈合作。

  亢希坤:疾病该怎么防治,规模多大,我都认真的进行现场指导,淇县养殖户都成功了。

  随后的几个月里,亢希坤往返于淇县和武陟之间,帮助淇县人养鹌鹑,并且把村里没有销路的鹌鹑苗拉到那里销售,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亢希坤:因为数量相"-3大,一只鸟虽说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一家一家都蔽卜是万把宏握穗只,这大概有两三月,把我那个外债还清了。这算是我第二次起步。并且,这正没出路的东西咱把它卖出去了,当时村里边人对咱评价相当不错。

  这时,淇县养殖户的种苗供应几乎成了亢希坤的独门生意,供应给人家的种苗如何保证质量也成了他经常头疼的问题。

  亢希坤:这些青年鸟,他们喂的参差不齐,该预防的没给人家预防,这导致人家没喂多长时间,人家鹌鹑的犯病发病是相当的高,提起鹌鹑都害怕,这时我发现这些问题后,决定自己重新搞孵化。‘?

  苗子好,养出来的鹌鹑才能好,才能培养自己的回头客,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这是在二次孵化中亢希坤认准的道理。

  亢希坤:当时20多天都没有脱这个衬衣,可以说就在那地上躺着,半个小时左右那就得起一次,看看,直到最后鹌鹑孵化成功。因为出现过煤气那个事了,对这个是相当注意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孵出的鹌鹑苗很争气,不但平平安安地顺利出壳,还给亢希坤挣到了一块在市场上立足的金字招牌。

  养殖户:后起之秀,把这个东西搞进化了。亢希坤这个种苗啊,既健康,种苗成活率高,销路也好。

  通过口碑相传,2002年起,亢希坤的鹌鹑苗开始远销到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省,但这出壳才几十天的小东西能不能经受住长途运输的考验,亢希坤不敢有一点的疏忽大意,可就是这样在一次去甘肃的送货途中,意外还是发生了。

  亢希坤:司机可能是困了,跟人家追尾了,车撞着人家车大概有20公分宽,当时那个大灯碗,扎到我腿上,当时那个骨屑都出来了,医生叫我看。

  卡车在异乡的公路上停下来,人受了伤,鹌鹁苗也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这次送货几乎注定是一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亢希坤:因为你这是张嘴儿东西,你装到车上,在地上不走,它不吃不喝,持续的时间长,这是个鸟,一车装得多,温度高,持续时间一长,它直接都死了。叫司机在当地租了个车,倒车,把我抬到车上,又出发了,当时感动的司机当场都在那儿哭了。

  爱拼才会赢,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亢希坤赢得了市场,打过交道的客户都成了回头客。但分散的养殖户鹌鹑蛋往哪里销,生产期过后该淘汰的鹌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解决,自己的生意还是做不大。这时候,亢希坤就想着把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和自己建立的销售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从供应种苗,供应饲料,组织防疫,到回收鹌鹑蛋,再到组织青年鸟和淘汰鸟外销,他在养殖户和市场之间搞起了一条龙服务。

  亢希坤:我走这个模式,把这个鹌鹑蛋从外边回过来,每天大概有万把斤,货源有一定的保障,比较平稳,信誉度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下边给咱喂鸟的人、客户也越来越多,截止到今天,我下边发展有100多万只鹌鹑。

  这种双赢的做法让亢希坤的鹌鹑生意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这个曾经赔得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如今成了在村里举足轻重的产销大户。
  农村养殖创业经历材料四
  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养鹅效益高年售8000万

  “我是搞鹅养殖的,目前合作社拥有12万只种鹅,鹅饲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每天就需要20多吨玉米,所以我现在需要与一些粮食种植大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大会上,河北省迁安市正农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印明的这个问题让全场静了下来。

  马印明精心呵护尚未出壳的小鹅

  马印明的创业故事:

  马印明今年39岁,杨团堡村人,是位淳朴的农民。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干事好琢磨,肯付苦,有股子泥腿劲。

  闯荡

  马印明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学做买卖。家里有台解放车,他就跟着跑车,当时主要是拉矿粉。

  19岁,他到附近一家矿上上班。他干得很卖力,手掌、大腿都磨出了茧子。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他有着自己的目标。1996年,年仅23岁的他大胆承包了矿上的一个干选车间,干得风生水起。27岁时,他便晋升采矿主任。

  之后,他去了青龙县开铁矿,为他的人生赚得第一桶金。

  创业

  这时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自己创业!

  2005年,他在当地开了自己的一个小铁矿。

  经过多年商海的磨爬滚打,他开始思考将来:开矿是能够赚钱,可矿石资源终有枯竭的那一天,什么产业才有发展后劲,才会永不枯竭呢?“当时国家正号召退耕还林,我仔细捉摸了一下,觉得搞养殖业,再结合退耕还林,应该大有前途。”

  想到做到,他开始筹办自己的养殖场。2007年9月,养殖场正式开张。

  挫折

  “要干就要往大了干,不能小打小闹。”在经过到外地的一番考察后,马印明笃定主意,首先承包了村里的180多亩荒地,甩手大干。之后他又陆续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荒地,经营面积达到了约500亩。马印明将养殖场养殖与退耕林下养殖想结合,规模迅速扩大。

  到了2008年时,马印明的养殖场饲养了10多万只鹅,仅雇佣的工人就有40多人。一位客商看后惊呆了:“我跑了10多年的鹅场,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鹅。”马印明当时雄心勃勃,心想每只鹅少赚点,光数量就能取胜。他没有意识到风险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市场如战场,行情瞬息万变。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考验马印明的意志。当年成鹅的出栏价降到了雏鹅进价以下。卖了吧,赔钱;不卖,光饲料钱每天就得几万。马印明将养殖数量一降再降,到了2009年底,仅剩下了1000只种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1000只种鹅成了马印明东山再起的根基。

  经过2008年到2009年残酷的市场洗礼,马印明接受了血的教训,一下子赔了400多万元。

  “算了吧,开矿闭着眼就能赚钱,你何必担这份惊受这份怕呢。”亲戚朋友们苦口婆心劝他。然而马印明初衷不改——认准了的事就必须要干下去。

  苦心人,天不负。他终于顽强地挺了过来。

  奋斗

  马印明再次去外地学习取经,并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尽管市场起起落落,但雏鹅的价格一直看好,搞孵化一定能赚钱;同时经营过程中应搞合作经营,要风险共担,有钱大家一起赚,赔钱平均到一个人也不会受到多大的损失。

  思路明晰,马印明的泥腿劲又上来了。

  当时自己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马印明用起了土方儿,在大炕上孵小鹅,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他成功了。之后他和亲戚又买来孵化机的零件,自己“攒”了两台孵化机,再后来手头稍稍宽裕一些,他们购买价格便宜的孵化机。

  合作社规模也稳步扩大,农户数达到了52户。

  马印明慢慢走出了困境。到了2010年,养殖场实现了盈利,2011年更是打了一个翻身仗。现在养殖场的雏鹅已销往山东、江苏、四川、浙江等地,最远的通过空运飞往海南。

  合作社带领着农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马印明养鹅成功经验:

  马印明是个实在人,提出“加强合作社间合作交流”这个建议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他在经营过程中日益强烈的感觉。马印明自2007年开始养鹅以来,经历过不少挫折失败,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养鹅专家,但真正促进他快速发展的正是他这种在吃透市场的基础上得来的“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水葫芦养鹅

  42岁的马印明是迁安市杨团堡村人,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矿老板,2007年9月,在迁安市转型发展的带动下,他办起了正农养鹅专业合作社,他决定利用自己承包的500亩沙滩林场发展养鹅业,由矿老板转身变成了养鹅哥。自此,马印明开始专心钻研与鹅有关的一切事物。

  谈及水葫芦,人们对它的印象可不是很好,它繁殖速度极快,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危害水下生物,还会堵塞河道,是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可在马印明的眼里,水葫芦却是宝贝。

  “我自己有近2万只鹅,一天要吃两吨半的饲料,花费8000多元,一年下来花费近300万,怎样才能降低饲养费用呢?思来想去,我想到了水葫芦,水葫芦含有丰富的粗脂肪、蛋白、氨基酸、胡萝卜素,而且是无性繁殖,种起来比较省事,我先在池塘里试种了几株,没过多久,就长满了整个池塘。

  “水葫芦种出来了,鹅爱吃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把数百只鹅放进了池塘,结果奇迹出现了,我的鹅非常喜欢吃水葫芦,不大一会工夫,几百只鹅就将整个池塘的水葫芦哄抢而光。从此,这水葫芦就成了我养鹅的一大‘法宝’了。”

  舌尖革命,为鹅打造营养餐

  在马印明的认知里,喂鹅与人吃饭是一个道理,只有营养均衡了,鹅才能茁壮成长。为此,马印明给鹅搞起了舌尖上的革命。他种植了长势快、鹅爱吃的皇竹草,以及汁多、纤维少、再生能力强的菊苣。此外,他还利用50亩地种植杂草和玉米,杂草喂鹅,鹅粪肥田,50亩地可年产五万斤玉米和五十吨秸秆,玉米可以加工成鹅饲料,冬天秸秆可作青饲料,一点不浪费。

  “用多种牧草来喂鹅,可以使鹅的营养达到均衡,这样鹅的产蛋率、受精率才会提高。”马印明说。“但是光喂牧草也不行,因为牧草中含量最大的还是水分,就像人吃饭一样,有稀的还要有干的,所以还必须给鹅补充一部分粮食。”

  而马印明口中的粮食是他自创的发酵饲料。“用这发酵饲料喂鹅有两大好处:一是营养成分高,鹅更爱吃。经专家检测,发酵后的饲料所含的蛋白、有益菌等成分都有所提高,而且味香,易于消化。二是延长饲料的保质期,降低成本。普通饲料保质期只有两三天,买多了就有可能浪费掉,买少了就得多次买,增加运输成本。这发酵饲料,节约空间,易储存,只要不开封、不漏气,就可保存三到五年,没有浪费和多次买的问题。”马印明告诉记者。

  循环养殖,让鱼给鹅打工

  鹅在池塘中嬉戏时会将30%的粪便排到水里,这会促进水中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质变坏。怎么解决这些粪便和浮游生物呢?经过一番思考,马印明找来了帮手——鱼苗,原来他是要让鱼来给鹅打工。

  那么多的鱼,到底要买哪种呢?经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资料,最终马印明将专吃浮游生物的鲢鱼请进了他的池塘。水中的浮游生物解决了,可马印明看着水面上漂着的鹅吃剩下的草渣、草屑以及鹅槽里残留的饲料碎末,觉得非常可惜,他又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剩菜剩饭”充分利用起来。看着池塘中一天天长大起来的鲢鱼,马印明灵机一动又买来了专吃草的草鱼和吃杂食的鲤鱼,这样既净化水质,又不浪费草料和饲料,还可养鱼形成新的财源,一举多得。

  现在马印明的养鹅场里呈现出了一副“水上是鹅,水下是鱼,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局面。“现在我的30亩水面,每年至少可产5万斤鱼,又是一笔不少的利润啊!”让鹅给鱼打工,这让马印明更加喜出望外。

  “以前我们是卖鹅苗,而现在,我们用以鹅苗同样的价格卖起了珠蛋”,在马印明的孵化场里,正在选蛋的工人告诉记者,“珠蛋就是经过光照被检测出已是受精,孵化十二天左右的鹅蛋,这样就解决了运输鹅苗途中鹅苗损耗的问题,既降低成本,又方便客户运输,一次顶以前运鹅苗的2倍,还提高鹅苗成活率,这是个双赢的好事儿!仅半年我们就卖出了100多万枚珠蛋,营业额达七八千万呢。”

  “我们这里的气候适中,比较适合鹅产蛋、孵化,以前,我们的鹅苗主要销往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今后我要让它畅销全国,我要成为咱全国最大的养鹅哥!”手里拿着一枚珠蛋,马印明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

与农村养殖创业经历材料相关的文章:

1.农村养殖创业事迹材料

2.农村养殖创业经历

3.农村养殖成功创业故事

4.大学生农村养鸡创业故事

5.回乡养殖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90后青年发展养殖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0后青年发展养殖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精神,用不懈的努力,来克服眼前的困难,把绊脚石,化为走向成功脚下的一块垫脚石。以下是我整理的90后青年发展养殖自主创业成功例子,欢迎阅读。

  这位青年创业者叫建业,1990年10月1日出生的建业是广宁县赤坑镇惠爱村委会石村人,2008年入伍当兵,2010年12月退伍回乡。一退伍,他并没有像别的青年一样,忙着到城市打工挣现钱。2011年,他开始在家乡租赁连片山地,发展养殖业。经过三年多的摸爬滚打,他的建业生态农场已初具规模。2012年他被选为团中央代表;2013年6月,他出席团中央17大代表会议。建业的农场目前有600多头猪、300多头羊、200多只鸡,都是放在山里散养。“小猪圈养到70来斤,就全部赶到山里去放养。一到下午6点左右,它们会自己回来吃食,吃饱了又出去了。”建业笑着说了件有趣的事情,“如果你在其它时间叫它们回来,它们是不会回来的。半年前叫它们都会回来,但每回来一次,我们都要抓一两头杀了。几次之后,猪变聪明了,现在不到晚上6点,无论怎样叫它们,它们是死活不会回来。”

  立志:放弃打工高薪立志自主创业

  是什么促使这位退伍军人会在一个山窝窝里搞养殖业?“退伍后,父母劝我在家跟他们一起养猪。他们想,一年养8头、10头猪,管好10多亩柑桔,不算辛苦,收入也不会很差,在惠爱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我姐姐、姐夫在北京开公司,三番五次要我去帮他们做管理,一个月给2万元的工资。”然而,建业不愿走父兄铺好悄弯饥的路,他要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扎根家乡立志创业,带动乡村们一起致富。“我想,爸妈都在乡下,需要人照顾。家里就两姐弟,姐姐在北京,那我就在家乡发展吧。也趁年轻,打拼一下。”

  2011年,建业选中离石村不远的这块山地开始创业。“当时,连路都没有,是我和我爸从山脚踩出了一条路,然后慢慢把它拓宽。”

  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养殖场。确定这一场址后,建业首先建了200多平方米的猪栏、羊窝,还建了一层80多平米的水泥钢筋结构的住房,然后就带着父母在这里安营扎寨了。“2011年至2012年是打基础、谋发展的阶段。”建业说,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三件工作,一是引小溪转弯,截出一段连接猪栏,筑成面积两亩大的山塘,利用天然水源养鲩鱼。二是加强学习,多次参加肇庆市、广宁县关工委分别举办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学习养猪、养羊、养鱼等知识。三是重点发展养猪、养羊。“以前,我对养殖业是一窍不通,通过参加关工委举办的培训课,我逐步掌握了养殖业的基本技能,对禽畜疫病防治也已渐渐入行。闹桥”

  创业梦想: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今年3月,广宁县城乡规划服务中心根据建业的构想,为建业农场绘出了规划平面图。根据这一规划,建业农场将建成一个拥有欢乐农田、观景餐厅、农家小舍、观景平台、休闲丛林、放养区、繁殖场、鱼塘等多功能、综合性的农场。

  这是建业的发展蓝图,在这蓝图背后是他的一大梦想——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我想通过发展农场,带动附近农民致富。如果我把农场发展壮大了,就可以多请些村民来我这里干活,他们就不要到外面去打工了。”这是建业最朴素的想法,“让村民在家门口打工,一方面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照顾到家里,这样一举双得。”目前,建业农场有八、九个工人,建业给工人的工资从1000多到2000多不等,年底每人还有几千元的奖金。

  建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另启返一方式是成立“广宁县惠爱生猪专业合作社”。目前有30多户农民跟他合作。“因为,农村个体养猪存在一个屠宰难的问题,有时宰一、两头猪要排上一两个月,这样农户吃不消,很多人都不敢养猪了。我成立合作社后,农户可以选择养小猪,也可以养肉猪,养到一定时间,我就回收自己养。这样,农户就没有销售的负担。一旦把销售问题解决了,农户就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养猪。”

  为了共同致富的梦想,建业不断扩大投资,加强农场基础建设。除了贷款,他还把每年赚的钱都投入到农场建设中。到目前,他已投资300多万元。

  创业感悟:因地制宜,走自己的养殖之路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因为出入农场需要过一条小溪,这就需要一座桥。2011年初,建业建了一座跨溪小桥。当年6月,洪水来了,刚建好的桥被冲走。因为没经验,突遇涨大水,农场的猪仔也淹死了不少,他一下子损失了10多万。“家里人就劝我,算了,不要做了。我姐夫对我说,亏就亏了,不要在山里干了,来北京,我们一起干。但我还是不甘心。”

  回顾三年来的创业经验,建业说兴办农场,必须把握市场信息,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生产、经营措施,才能有好的经济效益。他举例说:“比如养猪,从生产角度来看,圈养的`疫病灾害风险大,净喂商品饲料的猪不好卖;从行猪交易市场看,近年来,生猪的销售总体价格往下走,养猪户赚钱不多,肉贩、饲料商家赚的多;从山区实际情况看,地处偏僻,买饲料、买兽药、请医生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考虑到这方方面面,建业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别的养猪户的路子。他养猪从配种到产仔猪、养猪仔,再到养中猪、养肉猪,每个环节都是自己在注意疫病的防治。“猪长到70多斤后,就进行专门驯养,也就是每天早上喂一次,白天让它们在山上自由觅食,吃草、啃树叶,下午6点左右猪回栏之后再喂一餐,晚上就让猪在栏内或山里休息。”建业介绍,他养的猪,一日两餐吃的都是农家产的木薯干、番薯干、稻谷等,猪养到200多斤才出售。“一头猪从仔猪落地养到出售,时间一般要一年多。这样养出的猪体膘毛色靓,猪肉入口肉脆、味鲜且甘香。”

  三年来,建业走出了自己的禽畜养殖业的新路子,使农场产品获得质优价高的好效益。目前,建业农场出产的猪供不应求。2013年,建业生态农场的纯利润达30万元。

  “创业三年,时间虽短,吃了很多苦,但有多少苦,就有多少甜。我体会到有梦想就会有力量,有梦想就有目标,就有努力的方向。我相信,立足山区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宽。”建业说。

;

四川29岁农村小伙搞水产养殖创业故事

  四川29岁农村小伙创业搞水产养殖,现今年产值达到100万元。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29岁创业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合伙创业:从工科生到水产养殖行家

  今镇搏年29岁的李开江是四川内江市隆昌县普润镇瓦窑村人,以前,他常在寒暑假帮着家中做农活,于农事上有一定的了解。通过高考,他进入攀枝花学院冶金专业学习,成为一名工科生。在校期间,李开江半工半读,在寒暑假期间开办补习班,挣得不少生活费用。“两个月差不多就有一两万元,创业一直都是我的梦想。”

  2012年暑假的一天,李开江与儿时好友卢富建交谈时,因两人都有创业想法,在卢富建提及自己正在高山村发展特种水产养殖,邀请李开江合伙时,李开江爽快地答应了。

  “我愿意,但是父母有点不理解,觉得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走出了农村,却又要回农村,而且水产养殖投入大、风险也高。”但通过与卢富建等合伙人多次联系,并实地了解情况后,李开江十分看好农业市场,说服父母借了几万元,加上自身存款,共计入股10万余元,合伙建起了普润镇新盛泥鳅养殖基地,进行人工繁殖培育泥鳅苗、白乌鱼苗等。

  梦想很美丽,但现实却很残酷。工科出身的他完全不懂水产养殖,而水产养殖专业性很强,只能从头学起。

  2014年,在一次给白乌鱼苗换水时,李开江水量计算过高,导致4万余条白乌鱼苗全部跑出,进入了养殖鱼塘,损失近4万元。“因为白乌鱼会‘自相残杀’,一旦进入养殖鱼塘,所剩便不会多了。”

  没有技术怎么办?那就学!

  “普润周边有许多水产养殖大户,我没事就跑去看、去学。”李开江说,作为“农村娃”,对于农村的一切都很熟悉,周边的养殖大户都是幼时认识的,或是见过的,“厚着脸皮”去学习,也没人会说什么。

  不仅跟着“土专家”学,李开江还利用空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学习各类理论知识,再结合养殖基地实际,反复观察实践,进行总结,提取经验,再加上有了隆昌市水产渔政局有关专家的指导……渐渐地,李开江掌握了不少泥鳅催产、孵化及规格苗培育技术。

   遭遇重创:合伙人离散只剩下自己

  “我们最开始的时候,一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元。”李开江说,养殖基地刚开始发展的前两年,只见大量的投入,却少有效益,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几个合伙人一年下来都只能拿到别人一个月的工资。

  渐渐地,有部分合伙人坚持不下去了,开始有人离开,也陆续有人加入。人来人往,只有李开江和卢富建坚持了下来。

  困难时刻,隆昌市各级各部门伸出了援手,创业补贴、无息贷款、技术指导、创业扶持项目资金、翻新办公场所……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李开江团队开始尝试整合镇、村资源,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成为一个集生产、销售、管理于一体的水产养殖联盟,不仅发展自身,还带动周边养殖御樱祥户共同发展,为养殖户提供了更优的技术、更畅通的销售渠道、更完善的管理,带动更多养殖户走上致富路。

  经过4年多的发展,李开江团队的水产养殖基地兴旺起来,养殖面积从原来的10余亩拓展至60余亩,年产值也从原来的10余万元增长到80余万元,先后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生创业科技孵化基地、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孵化基地)、隆昌市青年创业示范基地。

  一切看似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李开江哪里会知道,一场更大的滑铁卢悄然临近。

  自2016年开始,泥鳅苗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从最开始的5角钱一条降至4分钱一条,李开江的水产养殖基地受到重挫。“比如一批泥鳅苗4万条,原本可以卖2万元,现在只能卖1600元,差价太大,估算人工和其他投入,亏得太多了。”

  连续的亏损,加上泥鳅苗价格持续走低,让剩下的合伙人也渐渐灰心,陆续离开。2016年底,包括卢富建在内的其余3名合伙人全部离开,仅剩下李开江一人。

  “我当时也有点灰心颂渗,但是觉得既然承包了老百姓的田土,就要对老百姓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创业梦想负责。”李开江当即接手了水产养殖基地的所有事项,并开始探索新的出路。

  转型养蛙:基地年产值实现过百万

  内江、成都、重庆……李开江到多地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各地的青蛙养殖市场行情较好,处于需求量大,但供给量少的状况。

  定下了目标,但青蛙养殖技术较之泥鳅养殖技术更难,李开江便找到东兴区一家青蛙养殖基地学习技术。两个月时间,李开江吃住都在基地,跟着“专家”下田上坡,用心钻研,很快便掌握了养殖技术技巧。

  2017年3月,李开江拿出1亩多水田进行试养。经过精心养殖,4个月后,成功销售1000余公斤青蛙,产值达到4万余元。

  今年3月,李开江将青蛙养殖规模扩大到10余亩,加上50余亩黄腊丁、白乌鱼等,今年底,李开江的水产养殖基地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超百万元。“我刚刚在松林村签了合同,流转水田30亩,全部用来养青蛙。”李开江合计着,待明年底,整个水产养殖基地有望实现年产值250万元。

  见李开江的水产养殖发展得红红火火,周边村民跃跃欲试,瓦窑村4组村民黄盛见多次找到李开江,希望能跟着他学习青蛙养殖。李开江并不藏私,表示只要有村民愿意学,他都愿意免费教。

  致富不忘家乡人,李开江在选择基地务工人员时,往往会优先选用贫困户及土地流转村民。青杠村9组村民曾园春便是其中之一。

  从每年收入不过千元的农业种植,到如今每月两千元的务工收入,曾园春感觉自己又年轻了不少,浑身充满了干劲。“我在基地干了两年,一个月两千,加上每年的土地流转费,一年有接近三万元的收入,比务农强太多了。”

  如今,在李开江的带动下,普润镇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养殖品种由传统的“四大家鱼”开始转向白乌鱼、黄腊丁、青蛙以及大闸蟹等利润高的品种,也不再照搬过往养殖经验,而是加入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养殖方法,村民就近务工也变得更加容易……

上一篇:泥猛鱼的养殖技术 泥猛鱼的养殖周期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相关文章
更多农业科技文章

精选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