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农业资讯>农业科技

南方养殖虾对天气要求高吗 南方养殖虾对天气要求严格吗

分类:农业科技发布者:愤怒的地球

夏季南美白对虾养殖管理注意什么

一、苗种选择

投苗前需对种苗进行常见病原检测,建议选择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用于养殖生产,不可使用检出阳性的苗种。

二、水质调控

要关注天气变化,在温度剧变、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前后应及时调控养殖水体。

●对于开放的池塘养殖模式,天气变化前4天,用对虾饲料、鱼饲料、糖类等作为培养基扩繁益生菌,益生菌扩繁时间一般为24小时;

●天气变化前3天,需要对养殖水体消毒处理。水体消毒后约12小时,使用活化培养的益生菌菌液和藻类营养盐重新构建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对于目前常见的弧菌问题,可依托“弧菌三剑客”(优弧灵、优康灵和优复灵)进行处理

●天气变化前1-2天,新的藻类和菌群快速生长,将构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养殖搭谈兄池塘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也将有效提升。

●加强极端天气前的预防管理,合理控制池塘水深,加固池堤和水电设施,疏通应急水渠,避免灾害天气造成池水漫灌、池堤决口、水电设施损坏等;配置一定的蓄水池,侍正应对高温干旱天气时养殖池塘的用水需求。

三、饲养管理

一要做好水草管理。定期维护池塘中栽种的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及时清理腐败水草,确保水草处于良好生长状态。二要加强投饲知袭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败坏池塘水质。优草灵在多地的对虾养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生根壮茎、去污返青”的特性得到了养殖户的广泛好评

四、使用二级处理水养殖

受天气变化、发病池塘水排放等影响,外源水体质量不稳定,可能含有病毒、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外源水进入养殖池塘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建议采用二级处理,设置2个蓄水池,外源水进入一级蓄水池后进行消毒和沉淀处理,2天后将表层水引入二级蓄水池再次进行消毒和曝气处理1-2天,水体余氯去除后将表层水引入虾类养殖池塘。

虾对水温特别敏感,在水温到多少度时南美白对虾会死亡?

43.5摄氏度。

南美白对虾适应能力强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0~72m,能在盐度0.5~35‰的水域中生长,2~7cm的幼虾,其盐度允许范围为2~78‰。

能在水温为6~40°C的水域中生存,生长水温为15~38°C,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C。对高温忍受极限43.5°C(渐变幅度),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差,水温低于18°C,其摄食活动受到影响,9°C以下时侧卧水底。

扩展资料:

南美白对虾养殖低温防控与注意事项

1、冬棚保温。近期要将越冬大棚的棚口全部封闭,不留风口,以免风吹进大棚内降低温度。水温太低时(低于17℃),可在大棚内用电热风机、铁锅装木炭燃烧等方法增加棚内温度;

2、确保水体溶氧足够。进风口要通外面,以免棚内密封氧气稀薄导致缺氧。

合理使用增氧设备增氧,最好用铺底管增氧,特别是晚上最好使用底部增氧,因为旦歼鼓风机压缩的空气一般也有25℃左右,而用水车式增氧机打起水花容易散热。此外还可以大功率的灯管照射促进藻类光合作用、使用增氧剂等;

3、喂料管理。每次投料后在认衡碧真检查料台是否有剩余饲料,在寒冷天气要少投料甚至不投料,以免剩余饲料败坏水质。拌料内服水产诱食酵母、健肠宝、维生素C、中草药、免疫多糖,提高对虾抗应激、模拦冲抗病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

对虾适合生长的地方和环境

1、水温:对虾属于热带虾种,生长适宜水温为16℃至40℃,最适温度为22℃至32℃。加上对虾养殖周期为3-4个月,因此您所选择养殖对虾的地点温度要适宜;
2、盐度:对虾既可以海水养殖,也可以淡水养殖。海水养殖不用说了,这个简单。关键是淡水养殖,您若是淡水养殖,虾苗淡水淡化这块就要注意了,自己没有海水淡化配方尽量不要自己去淡化,成活率很低。最直接的就是直接到淡水淡化苗场去买已经淡化好的虾苗;
3、pH值:所选养殖地点的水质能够可调控酸碱度(pH值),对虾最适应范围7.8-8.8为好;
4、溶解氧:底册掘层水溶氧在3毫克每升以上,表层水在5毫克每升以上为佳;
5、透明度:透明度反应水体中浮游生物等微生物的数量,对虾养殖水体兄姿胡透明度最好能调节到30至40厘米为佳,若调节不了,尽量不要去开始养殖;
6、氨氮、亚硝酸盐:都应控制在0.2毫克每升以下;
7、水电路三通:水质检测可以更具上述第1至第6点来确定。电源一定三厢380伏电压的电源,因为增氧机及其它用电设备大多用三厢电。路一般要达到4米宽为好,能进大货车,便于卖虾;
8、羡拦所选虾塘应不积水、漏水:积水、漏水会长期造成对虾应激反应,对虾开始是不长,后面就陆续死亡;
9、最最重要的是:治安环境要好,不然一切免谈!!!

上一篇:金蝉养殖需要的手续有哪些 金蝉养殖需要的手续是什么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相关文章
更多农业科技文章

精选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