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农业资讯>农业科技

美女樱花的繁殖方法 美女樱花的种植方法

分类:农业科技发布者:不能说的秘密

美女樱养殖方法

一、养护方法

1、土壤:美女樱适宜在疏松肥沃的中性土壤中生长。可用砂质壤土做基质,加一定的粗沙和泥炭土,增加排水性。

2、光照:美女樱野好宏比较喜光,但也要适当的遮阴,袜拍避免烈日暴晒。一般可在清晨和傍晚受光,中午要放到半阴处。

3、浇水:美女樱的根系较浅,水浇的少,会让根系吸收不到水分。所以务必保证盆土自上而下都是湿润的,但不能有积水。

4、施肥:美女樱主要集中在生长期施肥,每15天施一次。肥料要足够稀释,施肥后第二天再浇水,更有利于它的吸收。

二、繁殖技巧

1、播种:美女樱播种多颂册在春季进行,成活率在50%左右。播种后要放到阴暗处,温度控制在15-17℃左右,保持较高的湿度,两到三周即可出苗。

2、扦插:扦插多在5-6月进行,气温在15℃左右。剪取5-6厘米的枝条插入盆土,遮阴2-3天后见光,促进它生根发芽。

三、病虫害防治

1、病害:灰霉病和白粉病比较常见,需要摘除病枝病叶,再喷洒百菌清防治。

2、虫害:主要是蚜虫和粉虱,需要将害虫摘除,再用乐果溶液喷杀。

美女樱如何养殖(美女樱的种植方法和时间)

土壤选择:应选用肥沃、疏松、排水性好、透气性好的中性土壤。
播种时间:播种多在春秋两季进行,夏季播种易晒伤幼苗,冬季低温会影响出芽。
选种催芽:使用饱满的成熟种子,放到温水中浸泡,充分吸水后进行催芽处理。
进行播种:把种子撒播到土壤中,覆土后喷水保持土壤湿润,温度控制在15~17℃之间。
一、土壤选择
美女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一般选用肥沃、疏松、排水性好、透气性好的中性土壤,选用园林土、粗砂混合配制就可以使用,这样对美女樱的生长发育更有利。
二、播种时间
美女樱一般选择播种法进行种植,播种的时间多在春季、秋季,这时候温度适宜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可以使其成活率大大提高,有助于苗株的生长。在夏季由于气温较高,这时候播种会造成植株晒伤,而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播种后会影响植株出苗,也会对幼苗造成冻伤,成活率会大大降低。
三、选种催芽
种植美女樱选种很重要,应挑选饱满、成熟、品质好的种子,挑选好的种子放在温水中浸泡下,将不饱满、坏掉的种子挑选出去,温水的水温在40度左右即可。将种子浸泡吸水后捞出,放置在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催芽处理,大概在一周左右种子就会露白,然后就可以进行播种了。
四、进行播种
播种美女樱的时候,可以将种子直接撒播在准备好的土壤中,然后用小喷壶喷洒水分保持土壤的湿润度,再覆盖上一层薄薄的土壤即可,这时候温度控制在15~17℃之间,在半个月左右就可以看到幼苗长出了。
五、后期管理
美察郑女樱的根系生长的比较浅,在平时浇灌的水量不宜过多,保持土壤湿润即可。美女樱对肥料所需不多,一般选用稀释过的薄液肥即可。美女樱是一种喜光的植株,充足的光照吸收败竖颂可以使植株生长的更加健壮,但是在光照比较强烈的时候,应给其适当的遮荫处理,避免纤辩植株的晒伤。

对美女樱是怎样栽培和管理的?

1.育苗

美女樱通常用播种、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以播种育苗为主做游。从播种到开花需70~84天。由于种子发芽慢,且不整齐,应浸种6小时,出水后放在5℃条件下冷藏10天左右,再催芽或直播。苗床播种量每平方米3~5克,穴盘播种可采用128目穴盘。播种后,保持温度15~20℃,土壤湿润,一对真叶进行移苗,按株间距离3~4厘米进行,3~4片真叶时移入容器中,或按8厘米*8厘米开沟移苗。成苗期间床土含水量应适中,忌干旱和太湿。

美女樱植株茎节处易生不定根,扦插育苗易成活。只要气温达到15℃以上,全年都可以进行。为保持优良纯度高的品种系列,可在夏天至初秋扦插。

2.定植

日均气温稳定通过5℃可定植于露地,花盆定植可提早进行。露地施农家肥做基肥。盆栽也要在盆土中混入农家肥。露地定植应选带大蕾的秧苗,盆栽苗则大小都可。露地以株间距离40厘米左右为宜,如果株间距离过大,基部侧枝生长过长,容易脱叶。定植水要浇足。

3.定植后管理

美女樱喜欢微潮的土壤,不耐旱。缓苗后随着植株不断长大,应逐渐增加浇水量,现蕾后应保持土壤湿润。

美女樱在16~20℃范围内生长良好。气温低生长虽不受害,但开花受影响。美女樱的主要观赏部位是它的花序,每朵小花最佳观赏时间为7~9天。由于不同侧枝上的花序发育程度各异,因此整个植株的最佳花期可达2~3周之纯改销久。

为了多发生侧枝,形成茂密的株丛,应多次摘心。摘下的嫩枝可进行扦插。在预定开花前45天左右进行最后1次摘心。

美女樱开花后,不宜向植株上喷水,并停止追肥,歼袜保证光照充足。开花期间,陆续剪去残花,以延长花期。盆栽的美女樱,应保证每天接受直射光时间不少于6小时。

上一篇:海南省养殖鱼类有哪些 海南省养殖鱼类管理办法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相关文章
更多农业科技文章

精选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