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清理池塘、适时注入淡水、合理使用曝气器、坚持巡塘。
鱼塘水质是鱼塘养殖的关键。水体是鱼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水质调节好,养殖鱼类可以正常生长,发病率低,生产效率高。养殖池塘水质控制技术以池塘生态学为基础,根据池塘和水质的年度和季节变化,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质进行完全的人工控制。因此,在鱼类养殖过程中,了解水质标准和监管技术对于渔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调节鱼塘水质呢?一起来学习吧。
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温较低,可利用闲养进行清塘,包括晒塘、冻晒、疏浚等。大多数氮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被去除,而碳被合成为腐殖质并被保留。好氧微生物在干池和日光池中需要大量的氮。因此,将氮/碳比提高到1:12-15可以大大提高有机物的分解速度,提高干塘效果,缩短干塘时间。对于越冬池,冬季应保持高水位,及时除冰或冰上除雪,以保持和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早春及时更换池水,提高养殖水质。同时,早春加入新水还可以起到施肥的作用,因为冬天各种生物死亡后,它们的养分被释放到水中,增加了水中养分的含量。池水补充养分,促进浮游生蔽老物繁殖,增加水中溶解氧和饵料生物量。春季或秋季放养鱼种时,应保留适量的鲢鱼、鳙鱼等滤鱼,以调节和改善养殖水质。
2、适时注入淡水
通常需要每7-10天加一次淡水,每次加盯答水量为20-30cm;每15至20天换一次水。可以采用补漏法,最好从底部排掉水。从春季到初夏(3月至6月)水温继续升高,从秋季到初冬(9月至11月)水温继续下降。两季交替期间,水温波动在15~25℃以上,昼夜温差大,上下水体对流交换良好,水质良性。现金。根据不同的主要养殖对象,适当的换料和饲喂可以形成良好的水色和良好的水质。掠食性生物。这个季节很容易生长。因此,在这两个时期,特别是在交叉阶段,频繁注入新水和使用对症药物预防疾病对调节水质尤为重要。注意每次换水量为原池水的20~30%,且注入或换水时的新水水质必须清洁无污染,含泥量低。同时,水温与游泳池水温的差值不应超过±6℃~8℃。
夏季7~8月水温高,经常在30℃左右波动,并且昼夜温差小,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差,严重时,甚至处于静止状态,水体上下的水温、溶氧和其他理、化、生物因子分层现象明显,池塘生态条件很差,加之通过春季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池塘载荷量增加,池塘中营养盐类积累,此时期容易形成不良的水质,水色。一旦遇上天气突变(气压低,闷热天,雷阵雨),打破池水静止状态,水体上、下剧烈交换,水质极度恶化,极易发生养殖动物浮头、严重浮头直至泛塘,造成毁灭性损失。因此高温季节需人工调控水质。首先,当需要施肥时停止使用有机肥,巧施化肥。第二,经常注入或定期更换新水,并冲动上下水层。第三,用增氧机搅动水层以增氧,尤其是在高温闷热天气、黎明及晴天中午应开启增氧机,防止养殖动物出现浮头或宏则升泛塘。第四,在池塘中培植适宜数量的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类,净化和改善水质,同时也可遮挡阳光,降低池水温度,利于养殖动物生长。
3.合理使用曝气器
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鱼塘中的溶解氧低于1.5毫克/升时,鱼就会出现浮头甚至一锅水。一般来说,大多数溶解氧含量高的水体水质较好,提高鱼塘溶解氧含量的措施是延长水体曝气器的启动时间,合理使用曝气器。建议在鱼的主要生长季节,每天在晴天中午开放,营业时间可半夜长中午短。
4、坚持巡塘
坚持上午、中午、下午巡塘,注意水质变化。当发现池水从浓绿的水变成了软而凉的水,又黑又臭,鱼也不能正常在池里走动时,及时进行相应的测量,直到鱼的活动正常。
以上就是鱼塘水质调节方法的全部内容介绍。好的水质的鱼类良好生长的前提条件,养殖户可以总结实际生产实践的相关经验,采用专业的调整技术进行及时调整,为池塘调理好水质。
一般在养殖水产中,弱碱性的水体是比较理想的养殖环境,但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经常会碰到PH值过低或者过高的情况。这时候一般养殖户都喜欢用生石灰进行调解,在养殖后期,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季节,又很容易出现PH值过高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PH过高的原因较多。
沉水草过多:大量的水草由于光合作用过度消耗水体中的CO2,造成PH过高。如果是这种原因,可以清除部分沉水草,降低水草的密度。
用生石灰消毒,使用剂量过大。或因长期养殖造成水体PH偏高:
第一步:换水。
第二步:使用有机酸解毒。
第三步:培菌调水。晴天上午,光激渗旦合菌+EM菌+乳酸菌,全池泼洒。每周一次。
透明度太低,说明有机质过多,水质过肥,或水质已经恶化;
透明度太高,比如一米深还能看见底,喊老说明水质过于清瘦,不利于水草及有益藻类等浮游微生物生长。好的养殖水体透明度应保持在30-40公分左右。
2.颜色好水质
茶褐色:以秋冬低温季节较常见,经过肥水后的水体一般呈现茶褐色,主要以硅藻、隐藻为主。属于好水质。
黄绿色:以春、秋季较常见。主要以硅藻、绿藻为主。
淡绿色:以绿藻、小球藻为主。
以上都属于以有益藻为主的好水。
异常水质
黑褐色:当有益藻老化,甚至出现恶化时,水体有害物质过多,水体中以会产生毒素的裸藻、鞭毛藻等有害藻为主时会产生不太正常的黑褐色。
蓝绿色:水体以蓝藻、绿藻、小球藻为主。其中蓝色主要由有害藻蓝藻形成。出现蓝绿色水时,表明水质越来越适应蓝藻生长,一旦蓝藻形成绝对生长优势,这池水也就完了。
浓绿色:以绿藻、小球藻为主,但由于水体老化,绿藻以及小球藻生长必须的营养逐渐消耗减少,有益藻也逐渐老化,死亡,或由于水草因高温老化腐烂,水色由淡绿逐渐变成浓绿色。如果不及时换水调水,水质还会更加恶化。
坏水:
红色明扰、酱油色:以甲藻、裸甲藻为主。当这类水藻大量繁殖时,水色会由红变黑。稻虾养殖塘口通常发生在秋季水稻收割后淹田十几天左右,由干稻草浸泡沤烂形成。这类水质通常伴随着氨氮、亚盐以及其他毒素超标等问题。
蓝色:易发生在6-7月份的高温天气,同时水体PH偏高,非常适宜蓝藻的生长。当蓝藻形成绝对生长优势时,水体蓝如油漆,中后期水面还会形成蓝色的油膜。蓝藻会施放巨毒的囊藻毒素,本身也不易被鱼虾消化吸收。
泥皮水:底部有机质积累过多,在高温以及微生物作用下,浮于水面,严重的会导致封塘,隔绝空气。通常易伴有氨氮、亚盐超标的情况,在高温作用下,极易导致鱼虾发病。
3.感性指标:活、爽、嫩的判断当水体菌藻失衡后,正常的生态环境被打破,易腐烂的有机质与有害物质增加,水质容易发浓发粘,水色异常,水体不干不净,水面常有非常薄的一层油膜,水面张力变大,空气无法交换,造成水体缺氧,加速水质、底质的恶化。这种水有一种风吹不动,船荡不开的感觉,这就是不活,不爽、不嫩。不能称之为好水。
所以,我们常说的好水,一般都讲究活、爽、嫩,同时水体透明度达到30-40公分,表明有一定的肥度,有益藻及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较好。
首先!高温要照常补充藻类需要的碳源跟常用的活菌,不能只下活菌,不下肥,这个是不对的。适当的补充碳源,提高藻类活力才不容易倒藻。
第二!要减少池水污染源,杂质颗粒,很多人都说改底,降解。我认为这个是杯水车薪的做法,在虾苗健康的情况下,我都建议使用强氧化剂。比如氧速宝或者过硫酸氢钾,胆子大的可以使用漂白粉,关于用量大家可以底下留言咨询哦!像早期养虾不下药,真的只下表白粉。
第三!这个条件比较苛刻,不适用大多数人,就说用遮荫的方法,高位池小的土池或者水泥池,用遮阳网遮掉一部分池子,这个减少藻类繁殖也能控制好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