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于印升敏度尼西亚爪哇岛,首先引入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栽培已有数十年历史,后传入浙江、安徽。1937年由广西引入贵州,目前已遍及南方各省。60年代以蔬菜引入北京市。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蕉藕原产于热带,畏霜雪,遇轻霜则茎叶枯萎。霜冻期长,地下块茎也受冻害,适宜在高滚没温多雨地带生长。不择土壤,但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大笑纳的壤土为宜,土壤过粘、过酸(pH5以下)、有机质含量少的土壤,影响块茎膨大。蕉藕尚能耐旱,但不耐涝,长期积水,轻则发黄,重则全株腐烂。气温升到10℃以上块茎能萌发,14—16℃叶才开始生长,30℃左右最适宜于块茎膨大。20—24℃生长缓慢,18℃以下生长基本停止。因此,蕉藕产量高低决定于该地区24—30℃以上气温持续的天数及无霜期的长短,根据贵州农学院饲养饲料教研室引种试验,结果如表157—1。
表157—1蕉藕不同引种地不同播种期的生育期
芭蕉芋不止可以喂猪,在缺少食物的年代是一种可救命的东西。
芭蕉芋虽含有「芭蕉」二字,但首则与芭蕉无瓜葛,实为「蕉芋」,在民间又有蕉藕、姜藕、姜芋、番芋、粉芋、姜芡等别称,是一种科属同名的美人蕉科美人蕉属经济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华南等省区。
那农村人所喊的芭蕉芋有哪些用途呢?刺楸以前种过蕉芋,对其更方面的性状和用途都有一定的了解。
在常人的印象中,一提到芭蕉芋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块状茎,而对其叶子的用途有所忽略。芭蕉芋的叶子长且圆,一般为绿色,而叶子边缘紫色,具有短短的叶柄。当然,不同品种的芭蕉芋,其叶子有所差异。
1、作为猪的「蔬菜」。
刺楸以前经常都要上坡割猪草,为了偷懒,于是割许多芭蕉芋叶放到背篼里,以应付家人的检查。实际上,猪也喜欢吃这种叶子,虽然比不上野外的野草,但至少比十天半月吃不上一次猪草要强吧。
2、做粑粑。
在刺楸所在的宜宾,农村人都喜好做各种粑粑吃,除了会用到如鼠曲草之类的野菜,还需要用一些植物叶子包粑粑,类似于用阔叶箬竹当粽叶。而芭蕉芋的叶子可以除了可以包粽子外,还可以包黄粑、麦粑、大粑等多种粑粑。
3、做毽子。
到了冷天,芭蕉芋的叶子干枯了,在地里显得十分萧条。刺楸小时候就将干枯的芭蕉芋叶子撕烂成小块,最后编织成一个大大的毽子,此毽子有别于鸡毛毽子,但可玩性一点也亚于鸡毛毽子。
芭蕉芋的茎由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构成。其中的地上茎粗壮拆枝高大,有镰刀手把那么粗,少数可达3米高;而膨大的地下茎则为块状茎,形似姜,母芋上长有许多大如拳头的子芋,子芋和母芋皆长有许多须根。
1、地上茎的用途。
芭蕉芋地上茎在刺楸老家称为「蕉藕秆」,其用途和叶子一样,都可以割来当草料喂猪喂牛,但由于蕉藕秆比较粗大,所以要先用镰刀分割成段后再剖开,如此便于牲口的咀嚼。
2、块状茎的用途。
由于块状茎上须根的关系,从土壤中挖出来后裹带着许多难以掰下来的泥巴,所以需用菜刀或镰刀将须根和泥巴削掉,刺楸以前就经常清理蕉芋的块状茎。清理干净后的块状茎需要淘洗干净再使用。
(1)可提取淀粉。
芭蕉芋的块状茎由于和红薯一样淀粉含量高,所以在农村常作为淀粉的提取原料之一。然而,据刺楸经验,芭蕉芋所提取淀粉的品质略逊于红薯淀粉,农村集市常有商贩以此冒充红薯淀粉卖高价。得到芭蕉芋淀粉后,像制作粉条、熬制饴糖、加工食品等方面的用途刺楸就不赘述了。
(2)可煮熟后喂猪。
城里人所追求的粮食猪肉可能就是农民用芭蕉芋喂养出来的。粮食猪肉虽香,但成本高,用粮食来喂肯定遭不住,所以农民就会用红薯、芭蕉芋等低成本的食物掺杂着喂养猪。
为使所含营养成分充分溶出和缩短煮潲时间,新鲜去根须的芭蕉芋应先破碎再煮熟,破碎可选用碓(duì)窝舂碎,也可直接用菜刀剁碎成细块。
农民煮潲一般用土灶柴锅,待芭蕉芋煮至八成熟,可往里面掺入几碗玉米面,以此增加猪食的营养和口感。
(3)可作食物供给人吃。
刺楸第一次听说芭者御棚蕉芋可食用时差点笑出了声,毕竟家里以前几乎都用来喂猪,也没人尝过。据说可以像土豆和芋头那样煮着吃,虽然不甜,但有种独特的香味。此外,还可以像竹笋或豆薯(凉薯、地瓜、沙葛、番葛)那样切成片或丝后炒瘦肉。
(4)其他用途。
除了以上刺楸所介绍的3点,芭蕉芋的块状茎还可作为酿酒酵母的基质发酵而酿酒。
上一篇:养虾 技术 虾子养殖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