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瓜地里怎样套种洋葱
哈密瓜套种洋葱是一种先进的种植技术,在不影响哈密瓜生长的前提下,通过套种洋葱的芹行轮示范种植,达到节水省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
套种方式
哈密瓜于2月中旬育苗,3月下旬苗龄30~40d(天)、3-4片真叶时移栽,直接套种在洋葱植株间,每亩套种密度为500~600株,双蔓或单蔓整枝,爬地或搭架栽培皆可。
肥水管理
哈密瓜喜干忌湿,利用大棚设施避雨和深沟高畦排水,保持棚内土壤和空气干燥,为哈密瓜创造尽量干燥的生长环境。当幼瓜长至鸡蛋大小时,追施一次膨瓜肥,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约10kg。
结瓜期管理
一是结大瓜。在主蔓第12~15节位的子蔓上坐瓜,人工授粉,每蔓结1个瓜,确保结大瓜(单瓜质量1.5kg左右)。二是结好瓜。5月初坐瓜,6月上中旬采收,果实成熟期需有8~10℃的昼夜温差,以提高果实甜度、脆度和水分。三是防裂嫌信瓜。果实接近成熟时,尽量降低土壤水分。必要时,可轻拔植株适当伤根,降低根系水分吸收的能力,减少裂瓜发生。
病害防治
哈密瓜主要病害是蔓枯病和枯萎病。通过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加强棚内通风,降低湿度,采取晴天整枝带慎、早整枝、生长后期少整枝等措施,减少植株伤口,配合必要的化学农药早防早治,控制蔓枯病和枯萎病的发生。
产量效益
哈密瓜平均单瓜质量1.0~1.5kg,每亩结瓜1000个左右,产量1200~1500kg。
用温室大棚种植哈密瓜的时候,有哪些管理技巧?
哈密瓜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不高,应由土壤水分、地形和哈密瓜生育期决定。可扩水一次,配合施肥。施肥可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在活树后喷施植物营养液以促进树木生长,当植物生长较弱时,可用复合肥浸出液,增加施用延长卷须长脂。在离根30cm处追肥1~2次,亩施复合肥10~15kg,也可进行磷酸二氢钾叶喷施。采摘果实成熟期前半个月,必须停止浇水施肥,防止果实开裂。
哈密瓜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通常不能缺水,但也不可过多,否则会造成土壤板结,造成土壤通透性差,容易造成缺氮、缺磷逗耐、缺钾的现象,使产量降低。而且,哈密瓜对温度的要求也较严格,过低温度会使瓜的抗病力降低、产量下降和品质劣变。哈密瓜生长最适温度为21~28℃,过高则高达40℃以上,过低则低于18℃。渗羡
哈密瓜属短日照植物,光照充足,对光照强度较为敏感,光照不足时,光合作用减弱,瓜体细胞分裂不良,瓜子不饱满,产量降低,瓜体变软。因此哈密瓜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光照不足造成叶片焦枯、瓜子脱落。所以要想哈密瓜茁壮成长,光照越充足,产量就越高。
在哈密瓜长到山喊春10~15厘米以上开始结瓜之前,就要对哈密瓜进行适宜的追肥,每亩追施20~25千克的过磷酸钙。在哈密瓜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钾肥,为了提高产量,可以使用磷酸二氢钾。每亩追施腐熟有机肥,追肥可采用腐熟人畜粪尿,并适当配合喷洒滴灌或喷灌带,以提高水分利用率。本期内容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文章的阅读,可以关注小编哦。
袁隆平事迹
1、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励志故事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2、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3、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4、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衡芦,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5、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6、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7、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8、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9、咐首带就芹让在要被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10、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11、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都不记痛的。
12、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思想。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13、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14、这时候刚好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15、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16、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7、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18、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19、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最恨那种保守、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20、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21、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22、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23、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里,不时逝世、大地震、逝世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
24、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
25、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牌和证书。但老还是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去。
26、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27、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28、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29、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他1.5万美元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30、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31、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全世界。
32、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