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农业资讯>农业科技

银环蛇养殖技术视频 银环蛇养殖技术成熟了吗

分类:农业科技发布者:饭丰万理江

人工养殖银环蛇的技术

1、建立蛇池、蛇舍围墙要用砖、石砌成,要求坚固.墙脚入地要深,墙面要光滑,且高度要在2米以上,不得低于1.5米,以防蛇逃跑.蛇池是蛇活动的地方,其面积大小应视饲养规模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10~14条,蛇池中应种花草、设水池,供蛇栖握羡简息和饮水,由于蛇本身不会打洞,所以还需用泥土、砖、石、瓦块等修建蛇窝,以模拟蛇的自然生长环境。
2、饲养种蛇以重350~400克的青年蛇为佳,按雌雄10∶1的比例混合饲养,蛇的食量不大,一条蛇一年约需1~2公斤的食物,主要以蛙、鱼、鳝、泥鳅等为食,50克的小泥鳅可供10条蛇美吃一餐,派歼蛇只吃活食,不吃死食,池内不可断水,蛇20天左右不吃食不会饿死,段裤断水却会渴死。
3、人工孵化银环蛇一般在6月下旬开始产卵,7月为高峰期,8月上旬停产,一般每条蛇年产卵6~8个,为了避免小蛇孵出后被大蛇吃掉,可待蛇停产后将卵捡出,进行人工孵化,方法是:把蛇卵收起来,埋在潮湿的沙地里,让它自行孵化,用大缸或水箱装约0.5米高的沙土,将蛇卵铺放在沙土上面,再将布或稻草浸湿、拧干,覆盖在卵上面,每日翻蛋一次,使卵受湿均匀,孵化期温度以17~25℃、湿度以50%~70%为宜,30天左右可出蛇,加工蛇孵出一周后,即可去内脏,晒至半干再盘成圆形(头在里、尾在外),最后晒干或烘干即可出售。

银环蛇的繁殖管理技术要点 银环蛇怎么繁殖

银环蛇的雌雄在外形上的区别不太明显。辨别最可靠的办法是检查有无公蛇的交接器。方法是:把蛇尾巴的腹面朝天,从肛门后数厘米处用拇指按捺,自后向前平推。若为雄性,则从泄殖肛腔处会伸出两条布满肉质倒刺的交接器。雌蛇则无。雌雄蛇在每年8—10月间交配,其他时间不交配,故雌雄蛇宜在交配期时放在一起,交配期过则将它们分开。在交配期,册销厅雄雌蛇比例为l:5—8。

一般生长3年以上的银环蛇雌蛇才会产卵。生长3—4年的银环蛇,每次产卵5—9枚;生长5—6年的,每次产卵10—20枚。每年产卵一次。产卵期在第二年的5—8月间,健康的雌蛇1天产完,体较弱的蛇需2—3天才产完,甚至更久。蛇卵产出后,应及时取出孵化。取卵时,需先把蛇捉走,然后取卵。

银环蛇孵化时,用一只大口陶缸,大小视取卵多少而定,一般每34厘米见方可以排放卵70—80枚。缸底铺土并逐层压实,铺的泥土以洁净的新土为宜。土的湿度,以握之成团、撤之则散为准则。铺土的厚度,以离开缸口30—40厘米为宜。在土面横排蛇卵(切忌竖直排放),然后在卵上铺放洁净新鲜的苔藓。一般一周左右翻一卵。缸内湿度宜保持50%一70%间,温度为20—30℃,42—48天左右小蛇破壳而出。孵化缸宜放于室内,并盖上竹筛,以防老鼠进去吃卵。

银环蛇越冬可装在木箱或缸内,置于木架上。越冬室内的温度宜掌握在10-13℃,湿度在70%-90%。若温度过低,可用电或暖气升温,切忌烧柴烧煤取暖,升温时,宜设一缓冲区让散发的热量缓慢均匀。若湿度高于90%,斗顷应放干木炭吸州隐湿;若湿度过低,可放一盆水调节,水面大小,视情况酌定。

白花蛇的人工饲养方法(白花蛇的食用方法)

白花蛇又称银环蛇、金钱白花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饲养方法如下:

1、合理建池

蛇池用大睁升砖、石砌成,2米见方,高l.5米,可放蛇l5一20条,放蛇过多不易管理。池壁用水泥抹光,壁顶加活动玻璃帽,呈丁字形,起防逃作用。池底是蛇的活动场所,宜种杂草,再用砂土、木板、砖瓦等修筑蛇窝。池内修流水沟、饵料盆,池上用草帘作盖,避光即可。

2、供足饲料

白花蛇胃口不大,以黄鳝、泥鳅为主要饲料,大蛇吃大食,小蛇吃小食,一般喂活食不喂死食。每次投食50克小鳅可满足l0条白花蛇食用。若偶尔断食,也得有清水供给,否则,断水半月即有渴死的危险。

3、人工孵化

白花蛇产卵一般在夏末秋初或秋后,产卵后以人工孵化为宜,这样能保持恒温,避免天敌干扰,提高孵化率。孵蛇的工具,可用木箱,大口缸作容器,底部放潮湿沙土0.5米。卵放沙中,保持通气,上盖纱布。每日将卵轻翻一次,使上下受温均匀。约月余后幼蛇破壳之前,将卵均匀地摆在沙面上,露土一半,到时幼蛇会自然破壳而出。如加温可缩短孵化期,但高温不得超过摄氏36度,并及时喷水,防止燥化。

4、注早肢意安全

①饲养员要穿深筒胶靴,戴长袖的皮手套,随身携带蛇丫、蛇夹、蛇药等,2人配合操作。②取卵时必须缌,应先将大它赶走,防母蛇护卵伤人。③养蛇环境滚老要清洁,近处不得存放农药、毒药。④夏季保持足够的新鲜饮水、饲料。⑤一旦被蛇咬伤,除现场自救外,应立即服蛇药。自救方法:及时扎紧肢部,减缓血液循环,用利刀切开伤处,挤出毒汁,以盐水冲洗,并立即去医院治疗。

上一篇:茶树油树栽培管理技术视频 茶树油树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相关文章
更多农业科技文章

精选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