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农业资讯>农业科技

稻养小龙虾技术要求 稻养小龙虾技术培训

分类:农业科技发布者:飞拳爆

请教稻田养虾技术

稻田养虾技术如下:

1、稻田应选择在排水比较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谨返让。有条件的地方,则集中连片更佳,以便管理。

2、养虾稻田应开挖环沟形或“田”字形田间工世渣程。同时,每块稻田都要建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要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

3、水稻品种要选择具有茎杆坚硬、耐肥力强、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早熟单季或单季杂交晚稻品种。

4、虾苗放养祥局应在7月上旬,每亩放养虾苗2到3万尾,虾苗在四周环沟内均匀放养。

5、虾苗放养后投饲饲料应使

稻田小龙虾的夏季养殖管理要点


自从进入到夏季高温之后,就有很多的农户朋友开始咨询各种关于夏季管理工作的问题,对于稻田小龙虾来说,要如何顺利度夏呢?
1.调节水温
夏季水温过高的时候,每周可加注新水一次,特别热的时候可以分多次加入井水,目的就是降温。
夏季水温最好保持在二十四摄氏度到二十八摄败山氏度之间。
2.病害防治
首先就是要将预防工作做好,其实稻田养殖小龙虾病害还是少的,比较常见的就是肠胃病、甲壳病等,主要通过药物预防与治疗的措施加以控制,一般每隔个十五天到二十天就可以用生石灰兑水进行喷洒,每亩十千克到十五卖枯乎千克左右。
目的消毒、防病。
3.合理投放饵料
投喂量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水温来决定,天气晴朗时,水温较高,小龙虾食欲旺盛,可以多投一些;看水温,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中悉高,投喂量越多,水温低,可以少投一些;看小龙虾吃食情况,有老农表示根据养殖经验,每次的投喂量小龙虾在2小时内吃完或略有剩余为好。
4.搭建遮阳棚
遮阳棚常见的有两种搭建方式,一是用竹竿或树枝搭建一个棚架,还能种植一些藤蔓类的瓜果蔬菜,提高种植收益。
二是直接用遮阳布铺盖在棚架上,这种可以在稻田的四个角上,每个角一个。
综上所述,夏天来了,采用稻田养殖小龙虾的农户朋友要多多注意以上这些问题,以免高温给养殖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关于夏季稻田小龙虾养殖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

稻田怎样养殖小龙虾

1、稻田条件要求

要求有水源无污染、水量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海拔在300米以下区域为佳、进出水口应用规模20目的网袋或网片过滤;土质以壤土为好,砂土不宜开展;水、电、路三通,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配套,排灌方便。但有的养殖户却将不宜养虾的稻田进行改造养虾,结果往往导致得不偿失。

2、稻田改造标准

田地四周挖宽2-4米深1.5米的虾沟,在周边设置高0.5米的防逃设施;虾稻共生必须以水稻为主,稻田改造时虾沟的面积最好不要超过10%。但在实际生产中,有的养殖户在稻田四周开环沟,沟的宽度有3~4米的,有5~6米的,甚至有的达到7~8米,虾沟的面积超过20%甚至更多。

3、稻田管理

种养前要暴晒田地数日,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水全田泼洒,消毒后用人、畜粪作好田间基肥准备;稻田晒田的时候水分不能完全晒开,稻田一般要用有机肥,不要用对小龙虾有伤害的肥,施肥的时候将小龙虾赶到事先挖好的沟中。小龙虾对农药比较敏感,尽量使用生物制剂农药。每半月泼洒生石灰水进行消毒。稻田里的水要经常换。

4、稻种的选择

稻谷种子要选用具有抗病、抗虫、抗倒伏的大穗型,稻米品质优良。。对于水稻品种,可选择口感较好的,如南粳5055、9108。增大用种量,苗基本用种量1.5公斤—2公斤左右;

5、幼虾的放养

幼虾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3-5min,杀灭寄生虫和致病菌,再放在池水内浸泡1min,提起搁置2min-3min,再浸泡1min,如此反复2-3次,使幼虾体表和鳃腔吸足水分后再放养;春季每亩地可放5000尾,因为春季放苗盈利把握没有秋季放虾种的大,所以尽可能不要放太多。在秋季放种虾,每亩投送15-25公斤即可。以后每一年可根据情况适当补一些种虾,甚至不补,这可通过虾洞的多少来判断。若多,就可不补,反之,则适当投放新苗。


扩展资料:

小龙虾的主要价值

由于大部分小龙虾的抗污染性十分强,因此在含有高污染性毒素的水质下,依然可以存活。放养在水族箱中,也可有效的清除鱼的排泄物以及青苔,对弯槐水文环境整治有十分大的贡献。

小龙虾体埋慎友内的蛋白质孝芹含量很高,且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虾肉内还富含镁、锌、碘、硒等,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保护心血管系统,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塞。

小龙虾含有虾青素,虾青素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虾青素有助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时差症”。另外,小龙虾还可入药,能化痰止咳,促进手术后的伤口生肌愈合。

参考资料:

上一篇:鳙鱼高产技术视频 鳙鱼高产技术有哪些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相关文章
更多农业科技文章

精选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