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农业资讯>农业科技

麝的养殖技术 麝的养殖视频

分类:农业科技发布者:孙迅

原麝的饲养管理技术

  原麝为草食动物,食量小,饲养成本低,是农民致富的门路之一。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一、饲料
  成麝每昼夜食青粗饲料1000-1500克,精饲料100-150克。人工饲养条件下,饲料大致分为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矿物质饲料。

  1、植物性饲料

  分为精饲料和青粗饲料。精饲料主要有大豆、玉米、绿豆、麦麸等。青粗饲料包括青绿多汁饲料和粗饲料,青绿饲料有青草、野菜、树枝、树叶、地衣、苔藓、胡萝卜、萝卜、白菜、甜菜、马铃薯等;粗饲料有干草、干树叶、干菜及农作物的秸秆等。

  2、动物性饲料

  主要有牛奶、羊奶、蛋、奶粉、鱼粉、血粉等。

  3、矿物质饲料

  主要有食盐、贝壳粉、骨粉、蛋壳粉等。微量元素要制成新增剂,均匀拌在饲料中喂给。
  二、饲养方法
  公、母麝所需的营养不同,一般说,公、母麝在生长发育阶段,公麝的配种期、泌香期;母麝的妊娠期、哺乳期要求有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所以,在饲养期间,要及时调整,合理搭配饲料。

  喂料要求严格定时、定量、定次数,每次给料量以吃饱而无剩料为宜,一般分早、中、晚3次给食,早晨喂日粮或册的30%,中午20%,夜间50%。喂料要求先粗后精,饲料种类和质量要相对稳定。变换饲料种类时,应由少量到多量,使之逐步适应。突然变换饲料,可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腹泻,食欲减退。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夏天应每天换1次。饮水器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防止粪尿污染。
  三、饲养管理
  衫誉宏麝应分圈饲养,以避免大欺小、强欺弱、公母互相追逐。麝场周围及舍内应种些桑树、杏树、核桃楸等,供麝采食树叶和避开阳光直射。圈内应保持干燥、通风,空气新鲜,冬暖夏凉,安静,无不良***源。圈舍及运动场每年要定期消毒2-3次,食槽必须每天刷洗。麝要有一定的运动场,使之有充分的运动,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种公麝应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的活力,从而使受精率提高;妊娠麝适当的运动能保证虚和胎儿正常发育,减少难产。饲养员接近麝时,态度要温和亲近,切忌简单粗暴的举动。

  1、公麝

  种公麝在配种前的1个月,就应增加饲料中蛋白质饲料的比例和富含胡萝卜素的饲料,保证充足的运动,使之体质健壮,***旺盛。配种期结束后,为保证公麝迅速恢复体况,配种期间的饲料不要立即变更,待体况恢复后,再转入非配种期的饲料。

  2、母麝

  适龄、体况好的母麝在配种期间要及时配种,防止漏配、空怀或受孕推迟,并做好配种记录,搞好产后护理工作。母麝怀孕后,必须与公麝隔离,并保证环境安静,防止惊扰和被公麝追逐而引起流产。母麝妊娠期间增加精料喂量,多喂蛋白质饲料及富含维生素的饲料,以保证胎儿发育的营养需要。临产前1-2日,减少精料,加喂多汁饲料。

  临产前,需根据分娩的症状及预产期,提前1-2天单圈饲养。产后,若遇母麝母性较差,乳汁不足,可用母性好、产仔期相近的其他母麝代乳或以羊乳进行人工哺乳。哺乳期间,精饲料要增至150克/日左右,供应优质青绿多汁饲料。

  3、仔麝

  仔麝生后15天开始吃草,这时供给的草料必须鲜嫩、质软。同时,要加强仔麝的护理,密切注意采食情况和精神状态,经常检查粪便,发现异常及时诊治。仔麝哺乳4个月以后,即可断奶,公母分群饲养。体弱有病的单独喂养。

  看过的人还:1.麝香养殖技术

麝的饲养管理要点,麝香怎么饲养

(1)公麝的饲养管理。公麝在配种期应有很好的体况和旺盛的性欲,配种前一个月和配种期要增加有十富蛋白质的精饲料,应多喂一些鲜草和多汁饲料。配种结束后,公麝圆体力消耗赦大,变瘦,为了使其很快恢复体况,不应急于变更饲料,待体况恢复后再转入正常期的饲养。

性成熟的公麝每年夏季香囊红肿,食欲减退,甚至拒食,在此期如并发其他疾病,易出现死亡,所以,夏季到来之前要喂一些精饲料,并增喂些新鲜草料,使公麝长得膘肥体壮,增强对麝香腺反应的抵抗力。麝香腺反应后公麝体质有些变弱,仍需增喂精料和适口性强的新鲜多汁饲料,以利唯银于迅速恢复体质。

麝要有较大的运动场,保证配种公麝有充分的运动,可把公麝的獠牙剪掉、磨钝,防止咬伤、咬死事故的发生。如为小群圈养,应把年龄、体质大小差不多的麝养在一起,由于力量均衡,能减少咬架和伤亡。个别咬架的公麝应单独饲养管理。

(2)母麝的饲养管理。在哺乳期、配种期要保持良好体况,注意饲料营养成分的多样化,逐渐增加饲料量。据观察,母麝在哺乳期的采食量要比平时增加30%-50%,哺乳期每天中午应加喂一次精料,每天可喂黄豆150克,此外还必须喂给充足的青绿多汁饲料,以保证正常泌乳,断乳后不要急于变更饲料种类,注意母麝恢复体况。

母麝受孕要保持环境安静,及时拨出公麝,以防惊恐和公麝追逐母麝造成流产,在怀孕期要增加椿料,适量拌入骨粉和贝壳粉。产前一个月保证母麝有充足的运动,并适当减少精料,以防止过肥、难产。

(3)幼麝的饲养管理。幼麝出生后一周内最易死亡,要加强护理,注意看管,防止被母麝压死、踩死或因乳汁不足饿死。如母麝乳汁不足或母麝拒绝哺乳,可找产仔时间相近,产单胎的母麝代乳。有的母麝代乳时能认出是否是自己仔麝,可将仔麝身上抹上母麝粪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仔麝出生后半个月就开始采食饲料,根据仔麝的消化特点,要给以幼嫩的青绿饲料。喂精料时必须泡软或煮软以利消化。哺乳期为3个月左右,断乳时先将母麝拨出和仔麝隔离,麝断乳后就不应使其再看到母麝。断乳初期由于依恋母乳有时在圈内急剧奔跑,如不注意看管有可能造成伤亡。对断乳后的幼麝必须喂给营养丰富、鲜嫩多汁、适口性强的饲料。饲料中要经常拌给骨粉和贝壳粉。

阴雨天幼麝要关进圈舍内,防iF受到雨淋和饮到不清洁的雨水而发生疾病。冬季应加强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麝的调教。用食物引诱,用手抚摸,经常用声响刺激等可使麝能让人接近。第一步就是争取麝不怕人,能适应新的复杂环境.进一步使其养成群集性。

具体调教方法:将1个月龄左右的幼麝断乳分圈,进行人工哺乳,使被调教的麝经常和人一起活动。给料定时定量,经常用食物引诱或抚摸,使其不怕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可给麝带上笼头,牵出野外,呼名减号,用各种音响和异物声响,使其逐步由胆小变胆大,由怕人变不怕人。采用强制方法与人一起行走,经过一个阶段后便可把麝放到场外自由活动,一般均能自动回圈。

断乳仔麝不按公母分群喂养,饲喂定时、定量、定地点、饲料集中投放、能培养麝养成群集性。断乳后驯化程度相似的幼麝要逐步关到一个较大的圈中喂饲。凡是能让人接近抚摸,能从手中取食说明其已达到一定的驯化程度。麝能在一饲槽中同时采食,在一个圈内一起休息睡觉或者互相舔毛等说明有了合群的表现。此外,要注意使其养成习惯送料车的声响,使其听到车声就能前来采食,用这种声响做为饲喂信号,也有助于麝的驯化。

(5)搞好清洁卫生。麝的生活较有规律,早晨及黄昏活动,白天休息,爱清洁,每次大小便以后则用前肢刨十掩盖。人工饲养,要经常打扫圈舍清洁卫生,每半月用石灰水粉刷一次圈舍,食槽要每天清理一次,并用开水冲洗消毒,以防疾病发生毁亏。夏天要指余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打开门窗,必要时可在舍内喷洒清水。严冬季节则要注意防寒保温,关好门窗,给畜床增加铺草。

麝养殖技术

麝是野生动物,过去麝香的来源全靠「猎麝取香」,由于捕杀过多,麝的数量大减,濒临绝种边缘,为了有计划地发展麝香生产,除积极保护野生资源外,变野麝为家养成了一项重要课题。自1958年以来许多产区先后开展了养麝试验,探索了一些方法。现将野麝家养技术简介于下。
一、麝生活习性
中国训养的麝梁宴主要是林麝(Moschu***erezovskiiFlerov)为中国西南针叶林内一典型林栖动物,在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也可看到它的踪迹。体小而灵活,能上树,为一种避敌适应,也与它喜爱食松萝的习性有关。佛晓和傍晚时活动频繁,独居生活,成兽循熟途活动)半成兽满山乱窜。性怯懦,听觉、嗅觉都很敏锐,遇有异样声响即迅速逃遁。公麝有在矮树桩上摩擦臀尾的习惯,而留下蜡状分泌物。食物以松萝为主,也吃嫩枝叶等。幼麝年余即***,公麝间有争偶现象。交配期在每年十月到次年二月份,怀孕期六个月,春末夏初产仔,每胎产1~3仔。初生仔麝身上具斑点,约两月后消失。公麝约一年后有香,但此时质不佳,量也少。
林麝的分布从现有资料看来,分布限于中国境内,文献记载有四川、甘肃、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在四川与马麝交错分布,本种在交错区内约在2400~3800m或2400m以下的地方栖居,为该地带的优势种。
二、麝捕捉
四川省的猎人利用麝的生活习性,主要采用猎狗追逐和架设绳套的捕捉方法。
1、猎狗追逐捕捉:猎人发现麝的新鲜粪便,足迹或在矮树桩上遗下的蜡状分泌物时,将猎狗放出,猎人随后追逐,使麝被迫上树。由于麝极度怕狗而不注意人,即用竹竿或林枝将大小固定的绳套(不用活套)套到麝的颈上,然后将麝拉下树干即刻抱捉。此法对麝的机体损伤轻,麝的存活率高。根据群众经验,为缩短捕捉时间,捕捉时可先放次等猎犬,待其发现麝而发出叫声后,再放出养精蓄锐的上等猎犬来迫使林麝迅速上树,立即用绳套将麝从树上拉下,放人背篓中,置林荫处休息,让人与麝隔离,待其安静后,再送往临时设立的基点。
2、架设绳套捕捉:利用麝循熟途活动的习性,和根据麝足迹,留痕的新旧,判定麝和行径,然后用特制的、紧密的60~100cm长的麻绳做一活套,架设在麝觅食和饮水常经过的地方。先在地上挖一小块陷阱,设有开关,把树枝压下后将活套的另一端捆于树枝上,再用土和苔薛等覆盖活套及陷阱上的开关。麝途经陷阱时,触动活套上的开关,便能把麝撑吊套住。此法不易控制时间,即使发现早,也易由于撑竿弹力强而使麝受伤,大多死亡。
经枣渣搜过观察发现,林麝从被捕到圈养初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麝有胆怯的特性,受到持续的、强烈的惊恐***和强烈运动后,引起内脏机能紊乱或障碍,如呼吸、心跳加速(呼吸可超过正常值30次/分的5~6倍,有的经2~3天仍不能恢复),精神沉郁,减食或拒食,反刍停止,从而诱发疾病以至死亡。死后尸体解剖后一般为肺脏充血或郁血,心脏出现代偿性肥大,心内膜或心脏冠状动脉呈现条状的出血痕迹。因此,在捕捉、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惊恐***,以降低林麝死亡率。
基点应设临时圈舍(能利用房屋更好),隔成单圈,使林麝入圈后不再受新的***,安静休息4~6天,恢复正常采食和反刍后再运走。运输时力求时间短,可逐个用木框装运,适当掩蔽,少见阳光和少受外界因素干扰,途中除管理人员给饲料和饮水外,避免其他人接近和参观。
三、圈舍的设计
圈舍建筑要适合麝的生活特性,并以经济与适用为原则。地势要比较高,干燥,排水比较良好,邻近要有一定的清洁水源,饲料生产和供应比较方便。选地建圈时还应考虑少量试验与大规模发展的布局,近期头数和长远规划相结合。若需大规模建场饲养,还要注意不占用良田和选择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圈舍的形式不拘,为照顾麝喜独居和夜间活动的习性,面积宜宽大。据我们的体会,饲养初期的野麝平均每头占房面积2~3m2,露天活动场面积5~8m2。在有一定的驯化基础时,平均每头占房1~2m2,活动场面积4~6m2。随着家养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圈舍利用率和容量可相应增加。
圈舍围墙离地面高度,野麝圈墙高约4m,而家养驯化后的麝圈墙高约3.5m。若围墙加盖伸出墙壁30~40cm,则可稍低。墙壁上或附近不能有麝起跳的梯蹬。墙脚应有适当的排水凳历孔,墙外开排水沟,以使活动场不积水。围墙的建筑材料可因地制宜,用土、木板、砖石或其它材料均可,以坚固耐用、经济节约为原则。
房舍可修在活动场中间或一侧,供麝避雨雪、阳光曝晒及母麝产仔用。房檐高与围墙高度相同,房舍内分隔成数个小间(小圈),每小圈设窗和互通的小门。隔离的高度需2.5m。在活动场上离围墙一定的距离需植树和设置60~100cm高的木架之类的附属物,以遮阴和供麝活动用。饲养人员宿舍和饲料加工贮放所必须的房舍须建在紧靠麝圈的地方。
四、麝饲养
麝由野生到家养,饲养条件和饲料品种等变化很大,据我们观察,麝的饲料品种很多,麝对饲料的适应性也较强。利用农副产品的潜力较大,这就给在不同地区开展野麝家养提供了物质条件。
1、饲料的品种与贮存:为使饲料能终年衔接,要求采摘野生饲料的同时还应种植一些家种饲料,建立一定的饲料基地。主要家种饲料品种有四季豆、荞子、莴苣菜、眉豆、绿豆、黄豆、钾豆、南瓜、红苕、胡萝卜等。
麝所采食的大部份青饲料一般是鲜喂,但为了在缺乏青料的季节饲喂,也需干贮部分青料。叶类饲料在晴天采回随即晒乾,放于干燥处保管;豆料要在盛花期采收全株,放在通风的地方或捆把搭在架上阴乾,不宜曝晒;块根类的红茗、胡萝卜等可窖贮或切成片干燥(晒干或烘干),有的山区还有一种野生灌木果实——红籽,产量大,也是麝喜欢的饲料,在冬初果红时采摘,因量大,应尽快干燥,四季均可饲喂。饲料若干贮不当,被虫鼠咬坏或受潮霉烂则定会降低饲料质量或不能饲用。
2、饲料的配制:麝的口粮组合要着重注意青、粗以及精料的多品种,这样既营养全面,又增进麝的适口性。麝是反刍动物,按其消化生理特点,应经常保持和加强瘤贯内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故在日粮的搭配上要着重注意饲喂青、粗饲料,并需要较大量含纤维素的饲料。在日粮中如没有或缺乏纤维性饲料,其他营养尽管充足,仍不适应麝的反刍消化和影响营养的吸收。当然,其他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也易患相应疾病。随着季节、饲料来源的恶化及麝在不同生理时期的需要,应适当地调整日粮。在青饲料较缺乏的冬季,可以加喂适量的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红茗等。在日粮中还补加有少量的精料如黄豆、玉米等。部分饲料在饲喂前要加工处理,使麝易于吞食及消化,如多汁块根要洗净切碎,籽实精料可培碎生食或蒸煮后熟喂,据观察,吃惯熟料的麝吃生料,须经过几天才能适应,而吃惯生料的麝吃熟料,食欲有所增加,但生食可节省燃料等能源。

上一篇:鳗鱼养殖技术淡水养殖可能吗 鳗鱼养殖新技术视频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相关文章
更多农业科技文章

精选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