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农业资讯>农业科技

珍珠技术支持中心 珍珠技术养殖视频教程

分类:农业科技发布者: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

怎么养珍珠

一、方法:

1、珍珠是在贝体内形成的和贝壳类似的物质。不论是天然珍珠或是人工培育的珍珠,都是由于贝类在偶然条件下受到外界有刺激性的细小杂物进入并接触其外套膜时,外套膜受到刺激便分泌出一种珍珠质,将这些微小杂技层层包裹而形成赘生物,经过一定时间便形成了珍珠。

2、饵料生物: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营养丰富,就生长好,从而珍珠也就长得快,且质量高。主要饵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3、光照和通风 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对育珠蚌和饵料生袭明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来源;光影响着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光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丰富珍珠的光泽也有利。通风的环境水波荡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还可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4、无机盐 无机盐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扮禅乎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份(以形式存在),育珠蚌的养殖场所一般要求每升水含钙10毫克以上。此外,还有镁、硅、锰、铁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含量。  

5、水的(PH值):中性的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  

6、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7、构成珍珠和贝壳的物质大部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随结晶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霰石等,珍珠是由霰石构成的,而贝壳是由方解石构成的棱柱层。

8、水温:育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地受到水温的影响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长也同样受到水温的制约,育珠蚌对温度变化幅度的耐受范围 。

二、知识点:

1、中国的天然淡水珍珠主要产于海南诸岛。珍珠有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深色系和杂色系五种,多数不透明。珍珠的形态以正圆形为最好,古时候,人们把天然正圆形的珍珠称为“走盘珠”。

2、珍珠并非是天然宝石,它生成于某些贝(蚌)中且未能排除时,它的细胞膜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液,将外来异物一层层地不断包裹起来,久而成珠。由于每次所包裹的珍珠质层极薄,因此,一粒珍珠甚至由几千层珍珠质包裹厅悉叠加而成,历经3—6年时间方能形成。珍珠全年皆产,通常以十二月较多。

扩展资料:

历史功用

1、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梁代的《本草经集》、唐代的、宋代的、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

2、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中说,珍珠“有治目肤翳,止泄”等作用。唐代的《海药本草》认为,珍珠可以明目、除晕、止泄。在,商人们常在水中加蜜糖和珍珠粉饮用,认为它既可以滋补,又可以防暑。元好问在中记载:“洮水冬日结小冰……圆洁如珠……盛夏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

3、明代更加重视珍珠的药理作用,认为珍珠的药效在美肤,因而在《本草纲目》中特别写道:“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斑,止泻;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白浊,解痘疗毒。……令光泽洁白”等。同时,它还记载了珍珠药用的多种方法。

4、明代陈继儒转引说,在位时,宰相李德裕以珠宝粉、雄黄、朱砂煎汁为羹,每食一杯约耗钱三万,过三煎则弃其渣。当时流行炼丹术,人们认为,珍珠粉、雄黄等物,经过提炼后服用可长生不老,鹤发童颜。

参考资料:

珍珠养殖方法是什么

  珍珠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名贵的珍珠可以与最尊贵的宝石相提并论。那么珍珠怎么养殖呢?一起看看吧。

  珍珠养殖方法

  1水温

  蚌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水温直接影响到它的新陈代谢。三角帆蚌的适应水温为8-35℃,最适水温为26℃左右,这正是繁殖高峰阶段的水温。当水温为8℃左右时,蚌开始处于半体眠状态;当水温37-38℃并持续5-7天时,蚌多发生热昏迷现象。育珠水域的水温,也影响到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即间接影响到三角帆蚌可能获得的营养物质。

  2.pH值三角帆蚌育珠水域的

  pH值宜控制在7-8。在该pH值范围的育珠水域中,饵料生物的生产力较高,更有利于育珠蚌对钙离子的吸收和珍珠质的沉积。

  3,溶解氧

  充足的溶解氧能促进蚌的新陈代谢,三角帆蚌育珠时,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2mg/L时,则蚌的呼吸频率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滤食减少,甚至停止滤食。当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1mg/L时,蚌在几天内即会窒息死亡。育珠水体中和数,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是从大气中溶人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除动物的呼吸作用外,还包括有机物的分解、其他气体的上升氧化、水温的升高、地下水的流人等方面。

  4.透明度

  育珠水域的透明度,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量和其他有机物质的含量。在集约式的较高密度育珠中,最适宜的透明度为40-50cm。如果透明度过小,即低于30cm时,不唤中首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发育。在此种水体中,也不适宜饵料生物的繁殖。如果水体透明度在50cm以上,则表明水域中蚌的饵料基础薄弱,不利于育珠蚌中珍珠的形成,这时应予以施肥培水。

  珍珠采集

  在采集季节,人们潜入1--10米深的海底采集,继而送到珍珠养殖场,将他们分散在未被其他软体动物占用的浅基底上。在早秋时完成,至次年春天挑选之前,它们不会被打扰。但其中你只有那些健康的软体动物才可能接纳外套膜,进而用于人工养殖珍珠的生产。人工孵化育苗,饲养软体动物,由人工方法获得。

  珍珠处理

  已被植入种核的珠母贝需要放入悬在笼子上的特殊筏子里,筏子则锚固在加防的环境变化小的平静水域中。时间最好选在每年三四月,因为这时水温最适宜于珠母贝的外套膜伤口愈合。2--3周之后,种核开始接受珠母贝分泌的珍珠质,进而形成珍珠。再过一段时间(累计4—6周)需要检查珍珠层的发育情况,清除那些未能经受住考验的珠母贝和附生在贝壳上的一些小生物,以确保其健康。然后将其装入新笼子和转移到固定的养珠场,从筏子上悬至水深2—3米处。在以后大约三年半时间里,让它们始终保培拍持不受干扰和正常生长的状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养殖者仍要及时地检查是否有海藻、杂物等附于外壳上,并适时地进行处理。

怎样种植珍珠?

天然珍珠出产量少,制约了珍珠的广泛应用。根据珍珠的成因,采用人工插种培殖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养殖。人工插种技术可分为“有核插种”和“无核插种”。前者生成的珍珠叫“有核珍珠”,一般是将直径4-5mm的取自蚌壳材料或其它材料加工而成的圆珠强行种植于珍珠蚌的上,经珍珠质长期的包裹(一般经历一年以上,珍珠包裹层)厚约1-2mm),形成其外表与天然珍珠一般无二,形状更理想的有核珍珠,该类珍珠适合制作首饰。而后者生成的珍珠叫“无核珍珠”,它是将取自活珠母的外套膜按要求切成小块的插种在珍珠蚌的结缔组织上,就像天然珍珠中的异物进入一样,从而生成品质与天然珍珠完全相同的无核珍珠。该类珍珠由于形状难以控制,其中个大形好的优质珍珠更显珍贵。一般将形状较好者用于装饰品,其它则可用于保健品,药品及化妆品等的原料。

由此可见,利用“有核插种”,还可以将插种核制成佛像、人像、动物、文字及其它图案,从而生成“巧御租异形珠”,极具观赏价值。

由于贝(蚌)自身的生长发育,身体运动核寿命原因,以及可能的贝(蚌)类疾病、水质营养等因素,人工插种培植的珍珠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能获得成功。再说,要想人工人工育珠,必先解决好“人工育珠”的问题。因为蚌是珠母。因此人工培殖珍珠目前仍是一门复杂的发展中的技术。

我国的人工养珠技术,最早大约可追溯到宋朝,当时有一位姓谢的,已试用了“有核插种”的培殖技术。而大规模进行人工养珠,仅开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

1970年,我国人工养珠大约生产了60-70吨珍珠,至1995年,已达300余吨,其中海水珠占5%。(海水珠因生产条件较差,如、台风影响等,不易多年养殖,因此一般以生产有核珍珠和异形珠为主)。

值得指出的是“人工养珠”与“拆悔人造珍珠”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前者的生成机理特别是无核珍珠,完全与天然珍孝兆珠相同,因此具有相同的品质。而后者是采用某些塑料成型或用蚌壳粉(先磨去蚌壳表面的色素层)合成的技术,用机器制造出来的仿珍珠制品,可简称仿珠,仿珠虽极好,大小随意且整齐划一,但色泽呆板,质感浅薄,虽美观然无珍贵之感,只能用于一般装饰或特殊装饰(如舞台服饰)。珍珠与仿珠极易鉴别,只须看光泽及颗粒形状便可区分。

从天然珍珠到人工养珠,是珍珠业历史的巨大革新,它为珍珠的多功效开发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上一篇:海水养殖东方虾技术视频 海水养殖东方虾技术要求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相关文章
更多农业科技文章

精选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