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虫草的种植技术?
蛹虫草栽培技术
江苏新沂市康原食用菌研究所Tel:0516-88939450
蛹虫草又称北虫草,属子囊菌类的麦角菌目、麦角菌科。近年来野生资源日渐匮乏,而人工栽培的蛹虫草以良好的医疗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欢迎。
一、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
1、营养:蛹虫草可利用的主要碳源物质是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果胶等,但以单糖或小分子双糖的利用效果为佳。其次,氮元素是北虫草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必要元素,北虫草能利用的氮类物质尤其是有机态氮的种类较多,如蛋白胨、豆饼粉、酵母膏等均可;也可利用若干无机态氮,但以有机态氮的利用效果为好。再次,北虫草菌丝及其子座生长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即是矿质元素,因此,生产中应予酌量添加。第四,适量的生长素有效刺激和促进北虫草菌丝的生长,并大大提高其生物量,生产上多以添加维生素类为主要措施。最后,合理的基质碳氮比(CN)是人工栽培北虫草的必需条件,否则,将导致或者菌丝生长缓慢、或者污染严重、或者气生菌丝过旺,难以发生子座,即便有子座分化,其产品数量和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产中一般以调CN在3-4:1之间为宜。
2、温度:北虫草菌丝生长温度为6-30°C,最适温度为18-22°C;原基分化温度在10-25°C之间,生产中为刺激原基的适时形成,可适当调控温差在哗游凳24小时内5-10°C的范围;子座生长温度为10-25°C,最适20-23°C;孢子弹射温度为28-32°C,最高应控制在34°C以下;若非育种或分离以及特殊需要,单纯栽培、以获得子实体为目的时,不要达到或超过28°C。
3、水分:水分是生命的重要基础,北虫草也不例外;作为菌丝及子座在生命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溶剂,北虫草所需水分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培养料中,因此,调配基质含水率于适当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北虫草的生长发育状况。实际生产中,基质含水率宜调至60%-65%,菌丝培养阶段的相对空气湿度保持在60%—70%,形成原基后应调至80%-90%。
4、氧气:北虫草与其它食用菌相仿,生长发育过程同样是一个吸氧排碳的代谢过程,尤其原基分化后需氧量更多,故需保持相对较清新的空气,以保证氧气的充足供应。但由于北虫草生长速度慢、代谢量很小,加之其自身耐二氧化碳的能力相对较高,所以,生产中将二氧化碳浓度在0.5%左右即可满足。
5、光照:北虫草生长的前期即菌丝发育阶段,光线尤其是强光对菌丝有较大的抑制和损伤作用,故应保持完全黑暗状态,即便是临近完成发菌时提前施行光照磨态处理,也会诱导过早进人生殖阶段,而使产量严重降低、质量大打折扣。全部发满菌后,需约200勒克司光照刺激转色,该阶段如光照均匀、每天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可使菌丝转色好、色泽深,为后期获得高质量的子实体打下基础,该特性与野生乱旅北虫草在浓密树阴下不发生子座的情况一致。出现原基后,可适当缩短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至300勒克司,并力求光照均匀,以使子实体正常发育生长。
6、pH值:北虫草适酸性环境,菌丝生长阶段适应5-7的基质,最适5.2-6.8之间,人工栽培生产时,基质pH可调到7-7.5,经高压灭菌后,pH值自然下降,加之后期菌丝的自然(产生有机酸)调节,即可使基质pH降至6左右。
二、菌种制作
1、获取适应性强、出草率高的种源,是北虫草栽培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除有条件自行分离、培育外,大部分生产者需通过引种渠道获得。
2、菌种转管配方:葡萄糖10克,蛋白胨10克,酵母膏2克,磷酸二氢钾1.5克,硫酸镁0.6克,VB150mg,琼脂15-20克,水1000毫升,pH值6-7。常规灭菌等操作,使用已备种源接种,一般每支种源可转接20支左右。23-25°C条件下培养,经约10天左右,菌丝长满斜面,即为一级母种;二级母种只可用于栽培生产,不得再行继续转扩,否则,将导致“出草”稀少、稀疏、甚至根本不能“出草”的严重后果。
3、液体菌种生产有一次生产量大、生产周期短、易于人工控制:栽培接种后发菌快、菌丝立体式占领料面等诸多优势,现在已成为北虫草栽培用种的首选方式。
4、菌种的选择:选用菌丝洁白、适应性强、见光后转色、出草快、性状稳定的速生高产优质菌种,是栽培成功和高效的关键。
三、原材料要求
1、选用新鲜无霉变、无污染的大米。
2、采用罐头瓶或选用厚度0.05毫米以上,规格为15厘米×30厘米或17厘米×30厘米,薄厚均匀、无破漏、韧性强的优质聚丙烯塑料袋为栽培容器。
四、栽培管理
1、培养基配方:大米或小麦1千克,水1.5千克。(营养液配方:蚕蛹粉100g、蔗糖50g、蛋白胨10g、VB150mg)
2、配制方法:大米或小麦按每袋50克或100克分装入瓶或塑料袋。按料水比(即大米或小麦与营养液的用量比)1克:1.5毫升称取营养液倒入装好大米的瓶或塑料袋内。分装完后用塑料绳将每个塑料袋中部和口部各扎一道;。
3、灭菌:灭菌锅内加适量水,把培养料袋放入灭菌锅,升温至100℃,保持8小时。取出,冷却后移入接种室(箱)。用优质气雾消毒剂或常规方法密闭消毒后,即可接种。
4、接种:进入接种室应迅速关好门(防止含有杂菌的空气进入)。接种工具、菌种外壁、操作人员双手等,用75%酒精擦拭。现介绍易推广的用固体大米菌种接种的方法:
①试管原种的转扩栽培:拔去试管塞后用消毒的接种钩挖取豆粒大小的菌种2-3块,接入培养基面上,稍扎紧袋口即可。
②用原种转扩栽培袋时,先将菌种捣成指头或豆粒大小块状,每袋接入5-10克菌种,均匀分布在料面上。如条件允许可适当增加接种量,以利菌丝较快生长。接种完后按原扎口方法稍扎紧袋口,即可移入经杀菌和防虫处理的培养室内培养。
③采用液体菌种接种方式的,在无菌条件下,打开封口材料,用接种枪将液体种喷匀即可。接种量视容器大小而定,也有在液体菌种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无菌水再接种的。
5、管理:北虫草属中低温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0℃,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子座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一般最初将温度保持15-18℃遮光培养。当菌丝生长至培养基1/2-2/3时,可将温度升至20℃,20天菌丝可发满袋(液体菌种1周左右)。几天后,当培养基上部出现菌丝突起时,给予10-15℃的温差刺激,并增加光照刺激转色。7-10天转完色后对培养室消毒30分钟,然后解去培养料袋中部扎绳,用手把袋折成直筒状,为子座生长提供空间。当子座长至1厘米,及时对栽培袋通气;瓶或塑料盆栽培的可在封口薄膜上打小孔通气。温度保持18-22℃,空气相对湿度80-90%。
6、采收:子座呈橘红色或橘黄色棒状不再生长时,打开袋口用小刀或剪刀将其从基部采下,放入洁净器具内及时烘干或晾干,勿暴晒以免褪色。干燥后存放在密闭塑料袋内保存。
人工种植冬虫夏草的方法技巧
冬虫夏草是一种十分名贵的中药材,它以野生为主,而且在市场上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个人看好这一商机,就想人工种植冬虫夏草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现在人工可以种植冬虫夏草,但是方法与技巧必须要掌握,而且种出的冬虫夏草,其营养价值与功效根本没樱昌滑法与野生冬虫夏草相提并论。下面是人脊腊工种植方法的具体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重点学习一下。
1、原材料
人工种植冬虫夏草时原材料的准备很重要,选用菌丝时应选择适应性强,出草快,而且性状稳定的速生高产优质菌种。而培育冬虫夏草的主要材料,则应该选择无霉变无污染的大米或者是玉米。
2、配制培养基
养殖,冬虫夏草配制培养基十分重要,配置培养基的时候需要准备大米一公迅姿斤,虫草专用防雾剂35克,清水1.5公斤。把他们准备好以后,把大米按每袋50克或一百克分装入塑料袋中,将1.5升50度的热水倒入干净的盆里,再把虫草专用防污剂放在热水中,稀释成营养液,按比例倒入到装有大米的塑料袋中,然后把塑料袋口扎紧。
3、接种与培养
养殖冬虫夏草时,接种是最重要的一步!介入这种事以后,应该迅速关好门,防止其他杂菌与空气进入,操作人员双手应该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冬虫夏草属于低温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在5到30度之间,但是外界温度处于15到25度,之前食菌丝生长最快,而且在培养时要保持室内湿度在80%到90%之间。
4、采收
人工种植的冬虫夏草,在他的子座呈橘红色或者橘黄色,棒状不再生长以后,就可以采收。采收的时候打开袋口,然后用小刀或者剪刀把它从基部采下,放入洁净的容器内,烘干或者晾干,干燥以后直接放入可以密封的塑料袋保存或者出售就可以。
虫草种植技术 详细点 谢谢了
用蚕体与虫草菌种培育虫草,如条件适宜,40~50天可长出虫草子座,到采收结束约需60天左右。如在10平方米的室内进行立体层架式培养,在春、秋季各栽培1次,一年可生产20~40千克干虫草,每千克按最低2000元出售,除去购菌种、蚕等费用每千克可获利1000元,年可收入约2万~4万元。
一、主要原材料
1.虫草菌种:可向专业科研单位或生产厂家购买蛹虫草母、原种直接使用,也可经试验春轮后再用于生产。
2.活蚕:应选3~4龄生长健壮,长度和粗度较均匀的活蚕。可向蚕场、桑蚕养殖户购买,也可购蚕种自己繁殖。
3.虫草专用防污剂:是一种制种栽培用防污添加剂,主要用于培养基中,以增强防污力。
4.活蚕专用消毒剂:用于活蚕体的消毒,防止蚕体带菌引起杂菌污染。
二、虫草菌种的制作
1.培养基的配制:大米90%、蚕蛹粉4%、蛋白胨2%、葡萄糖2%、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维生素B110毫克、虫草专用防污剂0.3%~05%,pH值为7,料水比为1∶1.3~1.4。蚕蛹粉为食用蚕蛹或蚕茧抽丝后烘干或晒干磨成的粉。
按以上培养基配方比例称取大米30~50克,放入厚度为0.5毫米以上、15厘米×25厘米大小的聚丙烯折角塑料袋或罐头瓶中,再称量1~2克蚕蛹粉放入装有大米的塑料袋(瓶)中,然后配置营养液,即把葡萄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等,按料水比放入水中,反复搅拌,完全溶解混匀后,使PH值为7。量取营养液加入装有大米、蚕蛹粉的塑料袋(瓶)中,封扎紧塑料袋(瓶)口后,浸泡预湿2~3小时,移入加入适量水的常用铝(铁)锅、常压灭菌锅或高压灭菌锅中灭菌,当温度达100℃时保持1~2小时,蒸熟呈大米饭块时停止加温,待其冷却后即可接入菌种。
2.接种、培养:将接种用物品及接种用菌种、培养基等易引起污染的物品放入接种室内,按常规方法或用气雾消毒剂消毒30分钟。接种时将备森岩虫草母、原种外表用75%的酒精等进行擦拭消毒后,用消毒的接种钩或镊子把菌种挖取指头大小的块状,将菌种接入2~3块,如菌种充足,可适当增加菌种量。接种后应尽快扎口,将其移入培养室内,进行遮光培养。最适温度18℃左右,培养1天左右菌丝开始萌发,2天左右开始吃料,7~10天应检查菌丝生长情况。温度低时应进行升温,温度高于25℃时应降温或通风。在适温条件下约20~30天菌丝可长满塑料袋(瓶),长好后的菌种即可使用,或放入较低温度的室内保存。
三、技术方法
1.蚕体的消毒:首先将蚕体专用消毒剂按2%的用量溶于干净冷水中,反复搅动,待其完全溶解后,将活蚕放入消毒液中,消毒后捞出,沥去水分后,与菌种一同移入栽培室,经消毒后即仿御可接种栽培。
2.虫草的培育方法:栽培时,应按接种的要求和方法消毒,并用消毒的工具挖取菌种摊放在已消毒的塑料薄膜上,并盖住,四周压严实。此法可采用平面法,也可用层架式床栽法,温度保持在20~22℃,培养10天左右,虫草菌丝可全部感染虫体,当虫体开始变硬时,可将蚕虫挑出放在经消毒处理的塑料薄膜上,或塑料袋(瓶)中进行保湿培养,根据生长情况,按常规虫草栽培管理方法给予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气、温差等,让其产生子座。也可将消毒的蚕体与塑料袋(瓶)中的菌种混拌培养至被菌丝感染后。再挑出放入消毒的塑料袋(瓶)中。当子座长出约7~8厘米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应防止子座与虫体分离,采收后的虫草应晾干或晒干,存放在密闭的塑料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