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养猪的前景如何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牧原股份(002714)、温氏股份(300498)、正邦科技(002157)、新希望(000876)、大北农(002385)、天邦食品(002124)、巨星农牧(603477)、神农集团(605296)等
本文核心数据: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
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仍较为明显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呈显周期性特征,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明显,一般猛迹告3-4年为一个周期。所谓猪周期是指遵循“母猪数量减少——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母猪补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猪肉价格下跌——母猪去产能”的一个循环,市场价格机制推动产能变化是猪周期的成因。
以往发生猪肉价格大幅失衡,国家层面会通过政策、资金、行政手段等方式促使猪肉价格尽快回调。自2021年9月起,国家坚持以预警调控为主,通过抓住“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指标进行生猪产能调控,平滑猪周期的波动,未来猪价或将减少大幅波动,整体较为均衡。
猪肉价格处于最新一轮周期调整后的低位
2000年以来,全国生猪养殖业经历了如下波动周期: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4年、2014年至2018年各枝明为一个完整周期,大周期中也存在若干个小周期。最近一次猪周期发生在2019-2021年,2019年受猪周期、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出栏下降,猪价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均价涨幅较大。2020年,虽然产能在逐步恢复,但因为前期产能去化幅度较大,因此2020年生猪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全年猪价在高位波动。2021年,产能基本恢复,市场供应明显回升,猪价快速下跌,目前猪肉价格处于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在2021年7月开始进行能繁母猪去产能,能繁母猪数量连续下降,目前能繁母猪处于合理水平。
政策积极响应猪周期波动规律并逐渐侧重长效调控
2019年非洲猪瘟爆发,猪瘟防疫事关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肉食品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推出一系列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短期政策包括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增加信贷支持、压实猪瘟防疫工作等,长远性政策包括制定生猪产能管理方案、制定猪瘟疫情防疫方案等。
展望未来,政策对于生猪养殖的管控更侧重长效机制、提前预警,未来几年生猪养殖行业价格波动有望相对平滑,而商业化育种实现品质改良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猪价短期上涨属正常反应,缺乏长期上涨动力
从2019-2022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变动情况来看,在经历2019年非洲猪瘟时期,生猪存栏量显著下滑,导致猪价明显上涨。2020年生猪存栏量仍未恢复以往水平,故全年猪价在高位波动。2021年以来,生猪存栏量已基本恢复猪瘟前水平,供给充足,猪价下滑。
进入2022年以来,生猪存栏量有波动下滑的态势,从价格上看,2022年4月以来猪价呈现上涨态势,表明行业不断推进去产能后市场价格迎来回暖。但整体来看,目前生猪存栏量仍处于历史高位,生猪存栏量充足,中长期涨价难以持续。
而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从能繁母猪到肥猪出栏需要10-11个月养殖期,即能繁母猪州贺的数量能够影响10个月后生猪出栏数量。2019-2021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上涨,主要是非洲瘟疫之后的产能扩大;2021年7月拐点以来,能繁母猪开始进行去产能,连续9个月产能不断下滑,截至2022年5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9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2.2%,产能正常,处于绿色区域。
2022年4月以来猪价上涨,更多是产能调减后市场的正常反应,但随着5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回升,且能繁母猪仍处于合理区间,未来猪价缺乏进一步上涨动力。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种猪业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中国种猪养殖业未来十年发展趋势:
种猪市场供需分析
种猪需求量
高峰时期,全国母猪存栏饲养量接近5000万头,其中生产外三元的瘦肉型母猪(长大或大长)约占80%即4000万头;若按年更新率30%计算,则每年需要优良瘦肉型父母代母猪(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约1200万头;要满足每年1200万头二元母猪的需要,若祖代扩繁母猪(大白或长白母猪)每头每年能提供6头合格纯种母猪,则需要存栏祖代母猪(大白或长白母猪)200万头。同样计算,若纯种母猪年更新率也是30%,年需求纯种母猪(大白或长白母猪)60万头。
此外,按人工**公母比例1:100计算,需要存栏优良瘦肉型种公猪(终端父本如杜洛克)约40万头,若公猪年更新率50%。,则年需求终端父本如杜洛克公猪约20万头。
1.2种猪供应量
就目前全国种猪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未来十年除了国家核定的100个国家生猪育种核心场外,其他种猪场很难再销售种猪。也可以这样说,十年后,100个国家生猪育种核心场及部分数链凳有实力有品牌的著名种猪企业将占到整个种猪市场份额的80%以上。
以二元母猪市场来看,年提供10万头左右或以上的二元母猪种猪场(或企业),目前全国不到10个(均在国家生猪育种核心场名单内)。10年后,排名前100个有实力有品牌的著名种猪企业平均规模可能达到10万头,总规模可能达到1000万头,基本可以满足1200万头(二元母猪)的市场需求。
就父母代种猪(包括外二元母猪、土杂母猪)的市场来看,目前市场供应总量已经超饱和,但良种猪实际缺口仍然很大,因为有许多种猪场无品牌或种猪质量很差,有产品无市场(许多种猪场种猪销售比例很低,很多种猪不得不按商品育肥猪出售)。前几年曾有人统计,中国有3500家左右种猪场,据本人调查,其中所出栏的种猪能按种猪售出60℅以上的绝对不到100家。随着规模养猪的快速发展、良种普及率的提高,未来十年每年良种猪的需求量会增长5%以上。所以,就目前良种猪市场来看,缺口很大,市场潜力很大。
2种猪市场利润分析
一般情况下,目前一个基础母猪500头的万头纯种猪场(曾祖代场或原种场),年提供纯种猪3000头左右,可年均净盈利1000万~1200万元(非种用种猪转为商品育肥猪出售,按不亏不盈计算)。
同样规模500头基础母猪的二元母猪场(祖代场或扩繁场),年提供种猪3000头左右,唤岁目前可年均净盈利400万~600万元(二元公猪及淘汰二元母猪转为商品育肥猪出售,按不亏不盈计算)。
3种猪市场概况
3.1育种水平低,种猪质量差
育种是养猪业的制高点,也是我国养猪业的薄弱环节。中国企业需要研发高端种猪育种技术。我国的种猪繁育工作还停留在国外引种阶段,不能自主创新,导致我国原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实话实说,即使在所谓的这100家(目前95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中,大部分种猪场都没有实实在在地育种,充其量算作是育种的初级阶段。多数种猪场(或种猪企业)连育种团队、育种部(室)、育种设备都没有,有1~2个专职育种技术员、育种硕士、育种博士或育种专家顾问就不错了。真正在做育种的寥寥无几,广东温氏、北京育种中心、广东中山白石、杭州大观山……其中广东温氏育种工作做得最好,也许是因为其养猪规模最大,养猪体系自繁自养、种猪自给自足的缘故。
3.2国外引进原种猪或配套系占市场主导地位
目前,国内种猪场绝大部分都以杜洛薯旅克、长白、大白为主,均推广杜长大配套系种猪,核心群种源均来自于国外引种。本土品种的种猪场大都是以前国家及地方上定点的保种场,规模都不大,效益都不好。目前国内存栏的母猪绝大多数是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已占到整个中国终端母猪市场的80%左右。而终端父本绝大多数是杜洛克公猪,养猪老大广东温氏改用皮杜杂交公猪一段时间后又改回杜洛克公猪。
3.3竟争激烈,种猪市场不规范
种猪市场不规范,进入门槛低,种猪市场鱼龙混杂。100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评定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种猪市场竟争激烈,正在快速整合、优胜劣汰。
3.4周期性、季节性波动
由于养猪大产业的周期性、季节性波动,种猪业也几乎同步呈周期性、季节性波动,但其波动幅度没有肉猪市场那么大,比如多数正规化种猪场的种猪价格一般地说相对稳定。
3.5客户随机性
由于没有哪一个种猪场能占据绝对优势,导致各种猪场的随机性客户占绝大多数,只有为数不多的著名种猪场拥有少部分相对稳定的客户群。
未来几年养猪前景怎么样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预计:2025年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分别达到7.84亿头和6250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加7.2%和5.6%。
大胆预测一下,哪带竖"十四五"期间,受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等因素影响,猪肉消费量增速加快,年均增1.5%,2025年达到6320万吨,较2020年增5.8%,人均占有量达到44.70公斤/行腔(人·年),较2020年增4.9%。
十四五"期间,中国生猪产业结构将继续深度调整,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猪肉产量增速加快,年均增1.4%,产业效益和养殖效益有望稳定在合理水平。
未来10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消费市场需求的优化,城镇居民猪肉消费稳中有增,农村居民未来消费增长空间较大,精深加工猪肉产品消费将明显上升,肉类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猪肉消费需求将进一步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李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