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水蛭的养殖方法和技术:选地建池、水质要求、种苗放养、投喂饲料、越冬管理。
1、选地建池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小规模养殖,可在房前屋后挖沟,沟深1米,沟宽3米;大规模养殖,可以利用池塘,或者是水田挖连沟,宽3米,埂宽0.4米,埂高0.8米。沟内水深0.6米左右,沟两头分别设进水口和排水,沟底铺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
2、水拿拿质要求
水源是水蛭生存主要条件,因人工养殖的水蛭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并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此时水温较高,在人工高密度养殖下,注意换水,保铅敏逗持水质清新。
3、种苗放养
春、夏两季均可放养,种苗购买时要注意鉴别,需选择健壮、无伤、个体大的(每千克120-169条)。
4、投喂饲料
水蛭以水草、水中微生物、有机质等为食,人工饲养主要以投喂牲畜血拌草粉和螺蛳为主,一般每亩可以投放25千克活螺蛳,任其自然繁殖,水蛭自由采食饲槐卖料不足时,可喂些蚯蚓、昆虫等。7天喂1次动物血,可加快水蛭的生长速度。注意及时清除残渣,以免污染水体。
5、越冬管理
水蛭耐寒能力较强,一般不易被冻死。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水蛭自然越冬。
水蛭养殖技术及日常饲养方法
人工养殖水蛭的方式有建水池养殖,或挖土沟养殖,也可利用废池塘、水沟、低产田等,在养殖前,应测定当地水质是否适宜水蛭生存。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水蛭养殖技术。
1、水蛭养殖池建造技术
应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造池,或在房前屋后建池。
水池宽3米,深1米,长度不限,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
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以使水流动裂渗和对流。
饲养水蛭的饲料是畜禽的血,易污染水质,因此,水必须是活水。
池底下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池内放入水草,可遮阴或食用,最重要的是放入一定量的田螺埋乱或螺蛳。
2、水蛭土沟养殖技术
这属大面积成片养殖法,可挖沟或利用旧沟、塘等,筑埂成连沟式养殖。
沟宽3米,埂宽40厘米、高80厘米,水沟深60厘米,连成片状。
两头分设进水口和排水口。
同样,在底部铺设石块或树枝供栖息。
再放入水草遮阴,并放入一定量的田螺或螺蛳共生,作为天然饵料。
3、水蛭饲料投喂技术
水蛭从小到次的各阶段中,其食性要求基本保持不变,主要食物为藻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乳类动物的血液。
人工饲养,天然饵料较为广泛,如螺蛳、田螺等。
螺蛳或田螺可一次性投放,每亩25公斤左右肆液脊,让其自然繁殖供水蛭自由取食。
另外,可投入各种动物血块,每星期喂一次,如猪、牛、羊、鸡等动物鲜血凝块放入水池四周,或每隔5米放一块。
水蛭嗅到腥味后很快会聚拢来,吸饱后自行散去。
4、水蛭养殖池水质调节技术
水源是水蛭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新、不被污染,进水口和出水口要畅通,保持水源流动、更新。
尤其是78月份高温季节,要注意换水。
每天投喂后余下的血块必须清除。
如养殖密度高,水质更要清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
5、养殖温度与密度控制
在三四月间,平均温度达到10-13℃,土壤含水量为30%-40%,水蛭开始出土,出土后水蛭常躲在沟边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
天气转暖后,到田边、池塘边活动,有时伸展身体,静伏于水沟内,头端迎着进水水流,平日密集在沿岸带的水生植物上。
水蛭的放养密度可根据气温的高低和水面的大小来决定。
一般每亩水面早春期间投入种苗20公斤左右为好,到秋季可收获鲜晶水蛭1000公斤以上。
水蛭的养殖技术
的养殖要注意:水质,温度,水蛭的选择,孵化,饵料。
1、水质
水蛭对水的pH()的适应性也是很广的,一般要求水的pH在6—培拿大8之间,肥水透明度在20—30厘米,水蛭在这种水中的饲敏睁养效果较好。
2、温度
水蛭适宜生长水温在10—30℃,在配竖25—30℃时生长最快。
3、水蛭的选择
选择种水蛭的时候一定要挑选个体又肥又大的,一般每一条的重量在12克以上是最好的。而且要活动力比较强,水蛭的体表要光滑,颜色鲜艳,而且身体上要没有伤痕。
4、孵化
水蛭一般是在十一以上就可以产卵,然后经过16~25天就可以孵出来小水蛭。小水蛭孵出来三天以后就可以自己来找食物了,会吸食和螺丝的血。
5、饵料
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幼水蛭生长初期,此时可向水面泼洒猪、牛、羊等血液,供幼水蛭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