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养殖鳙鱼技术视频 饲料养殖鳙鱼技术要点
怎样养殖鳙鱼,鳙鱼应该怎么养
鳙鱼的养殖技术
一.范围
适用于鲢鳙鱼池塘养殖。
二.池塘的选择
鳙鱼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151/15hm2,池深1.5米左右;池堤牢固不渗漏;池底平尺缓坦淤泥适量,无水草丛生;鱼池向阳,阳光充足。而且放养前必须经过清整。
三.水质指标
执行〈渔业水质标准〉GB1607--1989PH值6.5---8.5溶解氧≥4mg/L氨氮<0.025mg/L生化需氧量<5mg/L其它:应符合GB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4)投饵技术与投饵量
四.亲鱼的培养
亲鱼放养前,应先施好基肥,放养后,根据季节及池塘具体措施追肥。
五.投饵技术和投饵量
鱼种培育期间内,辅投人工饲料,入冬前每万尾每天投放花生麸或米糠1kg左右;天气转冷后,施肥可减少,但是花生麸、米糠等投放量需稍微增加,使鱼种累积脂肪越冬。
六.肥料的使用陵脊模
渔业上野帆最早使用的肥料是原始有机肥,如粪肥、堆肥,后来使用无机肥——化肥。原始有机肥虽然营养全面,但有效成分太低,肥效缓慢,限制鱼产量;无机肥虽然有效成分含量高,但肥效短,成分单一,主要培养小型绿藻和蓝藻,利于鲢的生长,对鳙鱼养殖效果不理想。将传统有机肥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分解与无机肥适量地混合制成的现代渔用生物有机肥,除含大量的氮、磷、碳等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均衡的微量元素,多种有机质、肽类、有益菌、肥效增强剂等,不但营养丰富、全面,而且还能肥水、改水、控水,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生物有机肥由于添加了一定量的有机质、肽类、有益菌,特别适合培养大型藻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鳙鱼喜食的浮游生物,为鳙鱼的高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六.运输技术
1.要求:水质清新,含氧量高,鱼体健康,密度适宜和操作轻捷。
2.方式:车辆、船只和飞机等运输工具,盛载的器具有木桶、帆布和尼龙袋等。精养鳙鱼的方法 鳙鱼养殖技术大全
1、池塘的选择。
鳙鱼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151/15hm2,池深1、5米左右;池堤牢固不渗漏;池底平坦淤泥适量,无水草丛生;鱼池向阳,阳光充足。而且放养前必须经过清整。
2、苗种放养。
以往湖泊、水库鳙鱼的放养规格一般是13。2㎝左右大规格鱼种,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磨兆余要求0。15—0。5公斤/尾甚至1、0kg大规格鱼种。
检疫与消毒:鱼种放养入库前必须进行鱼病检疫和鱼种消毒。严禁放养带有传染病的鱼种入库。
精心操作:经长途运输的鱼种运到水库后,应先用库水缓缓加进装鱼容器中,猜誉待容器内水温与库水温差不大时,再将鱼种慢慢地投放入库。鱼种放库后,放养人员还应站在库边或船上,用船桨轻轻地搅动库水,缓缓地驱赶鱼种游向大水面。
放养时间:应选择在水温5~10℃的冬季或初春时进行。此时有利于鱼种的高密度运输,可以减轻运输中的伤亡;鱼种和凶猛鱼类的活动能力减弱,凶猛鱼类对放养鱼种的危害也相对减轻。
放养地点:应选择在水库上游水浅、避风、向阳的肥沃库湾处。这样,远离水库下游的溢洪道、泄洪洞,放养鱼种的逃逸机会可以减少,对大水面环境的适应时间可以缩短,生长可以加快,存活率可得到提高。
3、水质管理。
水质的好坏是养鳙鱼成败的关键,在养鳙鱼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水质的变化。观测水质可以用透明度来做标准。
在幼鳙鱼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25—35厘米,幼鳙鱼以后应在35—45厘米,若鳙鱼体达到8—10厘米时,透明度小于30厘米,一周内就有可能出现黑鳃病。
(1)经常换水换水量和换水时间应根据水色的变化、透明度、鳙鱼外壳及鳃部的清洁度及底质的污染程度来决定。
(2)调节盐度在淡水源充足的地方,为使斑节对鳙鱼生长快速而舒适,应根据鳙鱼的不同生长阶段来调节盐度。
(3)改良水质有条件的养鳙鱼场还可以使用水质改良剂如过磷酸钙、微生物制剂、光合菌类等来改良水质,以吸附或分解池底的有机质,减少氨等有毒气体的危害。
4、饲养方法。
投饵。鳙鱼主养想要获得更高产量,就必须投饵。饵料可以是麦麸、皮糠,但效果都不如专用鳙鱼饲料好。鳙鱼饲料由饼粕、糠麸、鱼粉等与添加剂构成,要求营养价值比草鱼饲料要高,与鲤鱼、鲫鱼等杂食性鱼类相近,一般制成粉状,含粗蛋白30%以上。当春天水温达到15℃时,先在上风处慢慢人工驯食,与驯食其它吃食性鱼类大同小异,但是时间可能要稍长些。夏秋季节水温在26℃以上时,是鳙鱼生长×快的时节,一定要结合水质管理加强投喂。鳙鱼训食成功后,投喂量一般为池鱼体重的1%一3%,×喂2—3次,投喂时一般集群围绕在食场游转,头部半露水面,连水带饲料吞入口中,整体表现不如其他吃食性鱼类激烈,相对温和的多,饵料系数一般在2—3之间。有人用膨化微粒浮性饲料投喂鳙鱼,虽然饲料质量很好,但是效果很不理想,鱼生长不匀,大小悬殊,并且饵料系数很高,群体产量也一般。还有人用蛇皮袋装麻油渣、菜油渣、干鸡粪以及其他粉状饲料,悬挂在池塘上风安静向阳处,一般每亩挂一个口袋,鳙鱼群饿了就会自己去碰触口袋吃食,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油坊下脚料来源方便、价格低廉的池塘,并且被网箱养殖者借鉴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5、疾病防控。
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鱼病一般在“大麦黄,白露瞎滚心”易发病,一个是水温逐渐上升,另一个是水温逐渐下降。这两个季节是鱼病的流行高峰季节,要提前预防。防病采用先杀虫,后灭菌的方法。以目检或显微镜诊断鱼病,对症下药。鳙鱼百科
鳙鱼,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麻鲢、也有叫雄鱼。是淡水鱼的一种。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称,中国四大家鱼之一。
目录
1.生活习性
2.形态特征
3.分布范围
4.养殖技术
5.营养价值
生活习性
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淡水区域的中上层。鳙鱼性温驯,不爱跳跃。滤食性,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如剑水蚤)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如硅藻和蓝藻类)和人工饲料。生长迅速圆橘,最大个体可达40千克。
形态特征
鳙鱼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颌稍向上倾斜。鳃耙细密呈页状,但不联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齿面平滑。鳞小,腹面仅腹鳍甚至肛门具皮质腹棱。
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尾鳍叉形,背鳍硬棘3枚;背鳍软条7枚;臀鳍硬棘1至3枚;臀鳍软条12至14枚。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体长可达112厘米。
分布范围
鳙鱼原产于中国,并引进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目前已对部分国家造成生态问题。
养殖技术
疾病防控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鱼病一般在大麦黄,白露心易发病,一个是水温逐渐上升,另一个是水温逐渐下降。这两个季节是鱼病的流行高峰季节,要提前预防。防病采用先杀虫,后灭菌的方法。以目检或显微镜诊断鱼病,对症下药。
A、寄生虫病:每年4-5月杀虫一次,大量用有机肥的水体在7-8月份杀一次虫,大水面常见的寄生虫病有:a、中华鳋病:其症状是虫卵或虫体寄生在鱼的鳃部,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上粘液增多,鳃丝末端膨大水肿、苍白、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水体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常露出水面,俗称翘尾病,最后消瘦,窒息而死。主要用阿维菌素或菊酯类药物防治。
b、锚头鳋病:其症状是病鱼体表可见大型虫体,寄生处充血发红,烦躁不安,食欲不旺,继而鱼体消瘦而亡。主要用阿维菌素或菊酯类药物防治。
B、暴发性出血病:症状是眼球突出、充血;体表充血发红。分两种:
a、原发性出血病:只需杀菌。
b、继发性出血病:先是底层鱼死亡,下层理化指标严重超标,继而出现大面积死亡。先杀虫,后根据情况杀菌、调水。
营养价值
食用鳙鱼的鱼脑中含有一种人体所需的鱼油,而鱼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人体明竖必需的营养素,可以起到维持、提高、改善大脑机能的作用。鱼鳃下边的肉呈透明的胶状,水分充足,里面富含胶原蛋白,能够对抗人体老化及修补身体细胞组织。
[宜食:鳙鱼,其味甘、性温,一般人都宜食用,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者食用更佳。经常食用还能够润泽皮肤。上火的人群宜食用。.适宜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之人食用;咳嗽、水肿、肝炎、眩晕、肾炎和身体虚弱者宜食用。
忌食鳙鱼不宜食用过多,否则容易引发疮疥。此外,患有瘙痒性皮肤病、内热、荨麻疹、癣病等病症者不宜食用。而且,鱼胆有毒不要食用。.鳙鱼性偏温凉,热病及有内热者、荨麻疹、癣病者、瘙痒性皮肤病应忌食。
1、鳙鱼性偏温,热病及有内热者、荨麻疹、癣病者、瘙痒性皮肤病应忌食,食用过多容易引发疮疥。
2、鳙鱼胆性味苦、寒,有毒,用以静脉注射有短暂降压作用,但降压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故临床上使用需要慎重。营养鳙鱼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鱼类,每100克鳙鱼中含蛋白激腔大质15.3克、脂肪0.9克。另外,鳙鱼还含有维生素B2、维生素C、钙、磷、铁等营养物质。
鳙鱼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富含磷脂及改善记忆力的脑垂体后叶素,特别是脑髓含量很高,常吃能暖胃、祛眩晕、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润泽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