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养品种:判闹
过去稻田养鱼只是养鲤鱼、鲫鱼和苹鱼等少量品种,目前已发展到放养罗非鱼、鲢鱼、鳙鱼、鳊鲂鱼、鲶鱼以及河蟹、泥鳅、罗氏沼虾、青虾等多品种,还可以发展萍、笋、菜、食用菌等生产进行综合养殖。不同地区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放养品种。原则上讲,适于池塘养殖的所有种类都可以在稻田中养殖。
2.放养时间:
一般提倡早放,3厘米以下鱼种,在插秧前就可以放养,因为鱼苗个体小,不会掀动秧苗。掘歼罩而这时施足基肥的稻田,经犁耙后,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大量繁殖,对鱼苗的生长特别有利。实践证明,插秧前后放入同样规格鱼种,插秧前只比插秧后多饲养15天,但出田时,个体要比插秧后放入的增加100克以上。6~10厘米的鱼种,则最好待秧苗返青后再放入。
3.放养方法:
冬春农闲季节,开挖好鱼凼、鱼坑。如为上年养鱼的稻田,最好要对鱼凼、鱼坑等进行整修,铲除坑边杂草。放养前,排干坑、凼,日晒一星期左右,然后灌水深10厘米左右,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按亩用生石灰50公斤撒施。再过一星期后灌足水,每亩施肥300公斤以适当培肥水质。4~5天后即可投放鱼种进行饲养。放养鱼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同一批的鱼种规格要整齐。鱼种放养前还要进行鱼体药浴消毒。
4.放养数量:
要根据鱼凼的大小来确定鱼种放养数量。稻田养殖成鱼,提倡放养大规格鱼种,一般每亩稻田可放养8~15厘米的大规格鱼种300尾左右,高产养鱼稻田可每亩放养8~15厘米的大规格鱼种500~800尾。具体放养量要因地制宜,根据稻田的生态条件、产量要求和鱼种规格大小适当增减。如果实行粗放养殖的,要根据稻田的天然饵料状况来确定,杂草改圆多可以草鱼为主,占60%,鲤鱼30%,其他鱼类10%;一般肥水田可以鲤、鲫鱼为主,占60%,草鱼30%,其他鱼类10%;实行精养的,可草、鲤并重各占50%。
稻田养鱼在新化农村很普遍。
一、稻田养鱼的好处
1.可消灭水田中的越冬害虫、飞蛾等。
2.鱼类可消除水田中的野草,疏松土壤,可以实现免耕。
3.可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省土地、能源、肥料和农药。
4.可提高稻谷品质,促进稻谷高产,可实现“鱼-稻”双丰收。
二、稻田养鱼应具备的条件
1.水源充足,稻田进水、排水方便,田埂不漏水。
2.水质良好,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3.光照充足、地势平坦、温暖通风处更适合鱼、稻的生长。
三、稻田养鱼基本设施建设
1.田埂改造田埂必须加高到0.8米左右,顶面宽60~70厘米,以利于割稻淹茬时灌入深水养殖成鱼。田埂改造的方法很多,可用三合板、水泥板、砖块护埂,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改造后田埂要不怕山洪冲击,并可以防渗漏,实现养鱼安全。
2.鱼坑建设鱼坑是鱼类栖息场所,鱼坑的大小应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容纳全稻田内的鱼类为宜,并能够将全稻田内的鱼类养活,不致因水体缺氧而造成养殖鱼类死亡。
3.鱼沟建设鱼沟是鱼类进退鱼坑的重要通道。鱼沟宽30~40厘米、深50~60厘米,一般分布成“井”“田”“目”字型。
4.拦鱼设施包括进水口、排水口拦鱼设施,且在拦码盯鱼设施前必须有面积足够大的拦污设施,以防杂草、浮漂等堵塞拦鱼设施,造成水流不畅而溢迟迅和水逃鱼的情况。拦鱼设施的面积以洪水期最大过水面积为准,拦鱼设施必须设计牢靠、安装稳固。
四、放养鱼苗
一般放养3~6厘米长的鲤鱼苗为主,在插完早稻5天后,放养鱼苗。在收割早稻时,要把鱼苗寄养到池子里,等插完晚稻后,再放养进去。到收割晚稻时,大个鲤鱼捞出,小个鱼留下,作下年稻田鱼苗。
五、稻田养鱼中施肥与施药技术
1.施肥技术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一般每667平方米稻田施人畜粪1500公斤为宜,这样可使稻禾、鱼均肥壮。如施用化肥,一般以尿素和钾肥为主,在施用时,不能撒在鱼类集中的地方,如鱼坑、鱼沟内,以免鱼类误食肥料。同时,应将养鱼田块分2次或3次进行施肥,即:将大田先施肥一部分,过2天再施肥一部分,使留下的一部分田块内的鱼类有空间活动与摄食。晴天施肥应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一次施肥不要过多,阴雨天气不能施肥,闷热天气鱼类浮头时也不能施肥。
2.施用农药技术养鱼稻田施用农药应坚持生物农药为主、剧毒农药禁用的原则。在稻田里施用农药,一定注意将药物喷洒在水稻上。施药注意事项:天气突变、闷热天气时不能施用农药,这是因为气候突变时鱼类会出现一时不适,如果在此时施用农药多会中毒。下雨天气不能施用农药,因为下雨时施用的昌前农药会顺着被雨打湿的禾秆流入田中,等于在田水中施用农药,鱼类较难承受。施用液体农药时应选择晴天下午禾苗晒干时进行,并要求对准禾叶喷洒,而不能朝着田面喷洒,以免药液入水伤鱼。撒施粉剂药物时应选择晴天清晨有露水时进行,可利用露水的湿润粘住农药,从而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