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有哪些技术要点,附稻虾共作模式的概况
稻虾共作养殖需要周围环境优美,道路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水电配套;选择集中连片区李早知,与周边普通农田水系隔开,沿着稻田周围,挖掘宽2-3m,深0.6-0.8m,坡度比为1:1.5以上的环沟;施用的肥料用于培育水草和饵料生物;施肥后第2天,沿沟浅水移植伊乐藻;3月中下旬每亩稻田投放规格80尾/斤-100尾/斤的幼虾30-40kg;水稻应选择中粳稻,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法;管理上注意防逃、防鸟以及投喂技巧。
一、稻虾共作模式的概况
1、稻虾共作模式是将普通稻田单一的栽培模式提高到立体生态的栽培结合模式,即在水稻栽培期间养殖克氏原螯虾,克氏原螯虾和水稻在稻田中共同生长。
2、稻虾共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产养殖尾水污染。
二、稻虾共作养殖技术要点
1、地理条件
周围环境优美,道路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水电配套,旱涝无忧。
2、稻田改造
选择集中连片区,与周边普通农田水系隔离,稻田单块面积以20亩为好,便于管理、投食和捕捞。沿着稻田周围,挖掘宽为2-3m,深为0.6-0.8m,坡度比为1:1.5以上的环沟,田沟占稻田面积的10%-15%。进水口设置80目双层筛绢网布,排水口设置40目以上密眼网罩。
3、清野消毒
每亩用75kg生石灰化水或用10-15kg茶籽饼浸睁蔽出液全池泼洒。
4、施肥
每亩施充分发酵的有机肥500kg、磷酸钙15kg后旋耕,埋入深度10-20cm。肥料用于培育水草和饵料生物,也是水稻的基肥。养殖过程定期用光合细菌和EM菌强化改底。
5、水草栽培
施肥后第2天,沿沟浅水移植伊乐藻。水草移栽前用福乐灵杀灭青苔,用茶皂素杀灭水草上的鱼卵。水草移栽以3-5株为一簇,每簇水草间隔为1-2m,每亩施洒磷酸二氢钾25kg促进生长,水草占稻田面积的60%-70%。育苗中、后期,可追施氨基酸类生物肥,保持水草正常生长,培养天然饵料。
6、虾苗放养
(1)3月中下旬每亩稻田投放规格80尾/斤-100尾/斤的幼虾30-40kg,苗种下塘前需3%-5%盐水消毒3-5分钟。
(2)苗种运输:就近购苗,带水充氧或半带水运输,运输时间在2小时以内。
7、管理
(1)防逃:田埂用网片加塑料薄膜构建防逃墙,高60-70cm,底部30-40cm埋入泥土中。
(2)防鸟:开春后水鸟较多,加之稻田水位较浅,虾苗易被捕食,可在稻田中拉线驱鸟。
(3)投喂:日投喂量为体重3%-5%,均匀泼洒投喂,投饵种类为小麦、玉米、小杂鱼等。
8、捕捞
(1)捕捞时间:4-6月(水稻栽种前)。
(2)捕捞方法:在环沟及田中间投放虾笼进行捕捞,捕大投小,轮补轮放,地笼放置的位置2-3天换1次。
9、第二年苗种来源
未捕完龙虾进入环沟后,通过人工调控水位的办法,进行诱导繁殖。
10、水稻栽培哪消
(1)水稻应选择中粳稻,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法。
(2)栽培时间:每年6月上中旬至7月初。
什么正是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正是“虾稻共顷袜正作雀悔”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稻虾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是指在我国南方的一种小龙虾和中稻轮作的绿色、高效的种植养殖有效结合的综合种养模式。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收获以后养殖小龙虾。技术要点为每年的8至9月的中稻收获以前放亲虾或者在收获以后放养虾苗,在第二年的3至8月份收获成虾,而在第二年5月下旬或者6月的上旬进行整田、插秧。首先稻田选择要选择无污染或好拦污染较小的优质稻田,排水方便,交通便利。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正樱
1合理选择稻田
合理选择稻田是稻虾综合种养的关键,为了提高综合效益,最好选择连片的稻田展开综合种养,每块稻田的面积以2.67hm2为宜,可有效控制管理成本
2提高稻田工程质量
为了避免小龙虾从稻田中逃走需建好防逃设施,使用钙塑板和网片等具有环保属性的材料顺着田埂周围建设封闭的防逃墙,该墙高为40~50cm,墙体拐角处设置成弧形,在进排水口的位置设置栅栏或铁丝网,进而达到防止小龙虾逃出种养区域的目的。
3苗种投放前期准备
在综合种养前需对稻田进行消毒,避免野杂鱼与小龙虾争氧气、空间及饲料,有些野杂鱼还会捕食龙虾苗,造成小龙虾减产
4种苗放养
在种苗采购与运输完毕后需选伏清启择在晴朗的早晨放养,种苗不可阳光直晒,在放养前需保障稻田水质合格且肥水下田。稻田水草覆盖缺如率超40%,若水草总量较少需减少虾苗放养量
5基于稻虾综合种养的水稻种植技术
水稻需选择具有较强的抗倒性品种,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可选择种植生育期长的水稻,提升水稻的单产量。
6结语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是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之一,合理选择稻田,做好挖沟及防逃设施、排水设施等建设工作,从稻虾综合种养的角度出发合理选择水稻品种,提高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和杂草防控的有效性,达到有效运用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