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农业资讯>农业科技

市场竹鼠什么品种最好 市场竹鼠什么品种好

分类:农业科技发布者:爱情梦幻号

竹鼠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竹鼠,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喜欢以竹橘塌为食的动物,人们也习惯性将它们称为冬茅老鼠、芒洞老鼠,芒狸、猪鼠,竹狸等。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所以不少养殖户都已经从事起了竹鼠人工饲养的活动。那么你是否了解竹鼠的主要种类以及不同种类的竹鼠所具有的特性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竹鼠,来一探究竟吧!
1、中华竹鼠
有着"普通竹鼠"之称的中华竹鼠,是国内的竹鼠种类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在国内,它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及福建等中部和南部省份。具体说来,一只成年中华竹鼠的体长为25-35厘米,体重为1-1.7千克。它们体形较为粗壮,大多呈圆筒形,雌性中华竹鼠的胸部有一对乳房,腹部则有三对乳房。
2、银星竹鼠
"银星竹鼠"名字的由来与其毛发密切相关。其背面为褐灰色,背毛具有许多带白色的针毛,而且还都带着闪光。不仅如此,它们的毛还较为粗糙,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粗毛竹鼠"。在国内,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如广东、福建等省份。银星竹鼠的食物主姿液要有苇草根、白茅根、竹根、竹节、竹叶等。
3、大竹迹伍物鼠
这一种类的竹鼠体型较大,较为肥胖,是竹鼠种类里边体形最大的一种,成体长40厘米左右,体重为2-4千克。在国内,它们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它们常以竹根、竹笋为食,但也食用一些其他的植物。又因为它们的毛被稀疏而粗糙,面颊为淡锈棕色或棕红色,故而就有了"红颊竹鼠"的别称。
4、小竹鼠
小竹鼠的个体要数竹鼠种类里边最小的了。不仅如此,它们数量也较少,属于稀有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西部和孟加拉北部、泰国等地。其体形虽与中华竹鼠相似,但体重却仅有0.2-0.3千克。
5、暗褐竹鼠
暗褐竹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等地区,其形态与中华竹鼠也颇为相似,且全身被毛均呈暗黑色。其体重约为1.5千克。

竹鼠品种的选择

关于竹鼠种苗的选择2010-04-0515:51一、鉴于目前竹鼠种苗比较缺乏,凡是健康岩唤无病、无伤的公母鼠都能作种。

二、优良的种鼠基本条件消枣灶是:母鼠,中等肥瘦,奶头显透且长而大,腹底毛短且稀的,性情温顺,不挑食,采食能力强,成年个体重1200克以上;公鼠,腰背平直,身体强健,不过肥,睾丸显露突出,耐粗饲,不打斗,成年个体重1300克以上。

三、公母比例按1公2母为一组,但因目前种鼠比较缺乏,自然搭配很难配组,只能先按1公1母配对,待引种后通过繁殖,去劣存优,逐步实现1公2母甚至3母的配组,建立起高产的优良种群。

四、关于公母鉴别问题,主要从三方面看:

1、看奶头,后腹两边如有两排奶头便是母的,没有成排奶头则是公的;

2、看阴户与肛门的距离,近者是母鼠拿扮,远者是公鼠。

3、看粪便,母鼠粪便两端比较圆滑且基本一样大,公鼠的粪便两端则比较尖一点且两端不一样大

养竹鼠要怎么选择种鼠?养殖中有什么要点?

1、种公鼠:种性特征明优良,背腰平直,身体强健,体态丰满,毛光发亮,不肥不瘦。性欲强,生殖器官发育良好,精液质量好。种母鼠:种性特征明显型掘,体态丰满、毛光油亮誉启,性情温顺,不挑食,采食能力强,检查时不惊,外阴发育正常、产仔多、会带仔、乳房丰满、乳头突出、泌乳能力强,体型中等肥瘦。

选种注意事项:精神不振,不吃不动,行走无力,眼球凸出或凹陷,眼角有眼屎或流泪,被毛无光,皮肤苍白,肛门周围粘有稀粪,身体有伤,身体干瘦或肥胖的均不能选作种用。

2、竹鼠生活习性:

(1)喜暗怕光。竹鼠喜欢阴暗的环境,惧怕强光,特别怕阳光直射。如果把竹鼠放在太阳下直晒,会惊恐不安,四处逃跑,因此竹鼠饲养时应避光。庆租如

(2)喜干怕湿。要给竹鼠提供干燥的环境,避免潮湿环境。

(3)喜静怕惊。人工养殖竹鼠,要提供安静的环境,远离闹区和居民区,谢绝外来人员参观,避免各种噪声刺激。

(4)无饮水习性。水分主要从食物中摄取,要注意饲料的含水量,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5)护仔性强。母鼠常将幼仔藏于腹下,能自动哺乳,但如有产后受惊、饲料营养不全面、温度过高或过低等情况下都出现咬仔吃仔。竹鼠在哺乳期间,保证饲料多汁营养全面、环境安静、温度适宜。

(6)具有互残与自卫习性。互残主要表现为公竹鼠会把幼仔鼠咬死后与母竹鼠在一起,自卫主要表现为,会对入侵的雏鸡、雏鸭、老鼠等进行防御性攻击。因此在饲养中应避免公竹鼠窜入母竹鼠的饲养池内。

(7)爱清洁。竹鼠能自行清理巢窝,在洞穴内有专门的排粪点,尿量少,无臭味,夏天只需每天清扫1次,而冬天3~5天清扫1次,每天投料1~2次即可。能自行清理巢窝,在洞穴内有专门的排粪点,尿量少,无臭味,夏天只需每天清扫1次,而冬天3~5天清扫1次,每天投料1~2次即可。

上一篇:兔子有品种吗? 兔子有品种是保护动物吗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相关文章
更多农业科技文章

精选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