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金时代,拉林河(金称涞流河)水大流深,可通大船至松花江。金灭辽后,为了把从汴京掠获运往上京会宁府(今阿城白城西),在拉林西瞪眼沟开凿了沟通拉林河与松花江的漕运运河一条,俗称金兀纯李术运粮河,金灭后淤积荒废。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县内不论官办、民办砍伐的木材,多由河道运输。每年一般在桃花水下山时节,将元木编成木排,由牤牛河、拉林河上游顺流而下,每排2人操纵,放至牤磨裤卖牛河与拉林河汇合处(运距约180华里),将两排并为1排,由4人流放,流放300华里左右,至中东铁路沿线的木材集散地蔡家沟,开始停排,出河贩卖,每年流放木材约10万立方米。
日本侵略者侵入本县后,森林统被日本采伐组合霸占,木材流放采用散放赶羊的方式,每年近10余万立方米木材均在桃花水下山后的十几天内推进上游河道,因水景不足,不能散放赶羊,便在拉林河上筑起16道水闸,在牤牛河筑起12道水闸,以提高水位,使木材能流放下来。两河木材分别流送到山河屯金家口门和安家口门两处出河上岸。山河屯金家口门和安家口门各占地20余公顷,原木入圈后,由河把头指挥出河。当时,以人力捞抬上岸。按材长、树种、材种归楞后,用铺有道轨的马拉轱辘马予(铁车架),从两个口门分别倒运至山河屯和安家两个贮木场(均在火车站附近),然后再由安家站和山河屯站装火车,有的几经周转运往日本,有的销售外省。
1948年至1950年期间,木材运输在县内仍以水运为主,后来随着森林铁路的建设和汽车运输的发展,加之两条河流,为灌溉农田修了许多拦河大坝和水库,水运木瞎逗材方式也随之废止。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