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省粤剧团排名 广东什么剧种最出名粤剧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广东省粤剧团排名 广东什么剧种最出名粤剧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并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3]。
佛山是粤剧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23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名列于2023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23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会馆”。但早到什么时候,却无正史可征,亦乏文物可证。一般来说,是引用麦啸霞所撰的《广东戏剧史略》说法,该《史略》说:“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会馆。”不少后人便据此认为:琼花会馆是建于雍正年间,粤剧本地班的组织亦始于摊手五。郭沫若同志在赠给广东粤剧团的《七律》内亦云:“昔有名伶摊手五,佛山镇上立戏班。”其实,这是大大缩短了粤剧本地班的历史,琼花会馆也非是在雍正年间才创建[1]。
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 (1522~1566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1]。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只有本地班的林立,才会有琼花会馆的建立。而出现琼花会馆也是本地班繁盛的历史必然。因此两者关系是相当密切,要研究既乏文物可证的琼花会馆,不妨从粤剧本地班方面入手[1]。
明代,南戏——弋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常入粤演出。受外来的薰陶,粤人亦习演戏,继而组成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并过渡到本地人为全体的戏班。”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清道光时,杨掌生先生认为:“广东乐部分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其情形局面,判然迥殊”。尽管如此,但本地班建立的初期(明代),它与外江班的区别,主要非是指声腔的迥异,而主要是指该班是由本地人组成。狭义来说,它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广义来说,也可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在进行季节性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演出团体[1]。
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的马师以丑角取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
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奖名单
剧目奖
优秀剧目一等奖
戏剧类(5个)
话剧《与妻书》 广东省话剧院有限公司
粤剧《孙中山与宋庆龄》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广州红豆粤剧团
山歌剧《合家福》 梅县山歌剧团
粤剧《小凤仙》 佛山粤剧传习所
粤剧《青春作伴》 广东粤剧青年团
音舞类(2个)
音乐剧《三毛流浪记》 东莞保利演艺团
舞剧《西岚卡普》 南方歌舞团有限公司
优秀剧目特别奖
戏剧类(2个)
广东汉剧《金莲》 广东汉剧院
潮剧《雅娘》 广东潮剧院
音舞类(1个)
音乐剧《爱上邓丽君》 东莞塘厦东方松雷音乐剧剧团
优秀剧目二等奖
戏剧类(9个)
粤剧《南海一号》 广东粤剧院一团
山歌剧《红婚纱》 梅州市山歌剧团
粤剧《血沃共和花》 广东香山粤剧团
潮剧《沉浮记》 揭阳市潮剧团
话剧《突围1978》 深圳市宝安区文体旅游局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办事处
粤剧《大明长城》 东莞市道滘粤剧团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 海丰县西秦戏剧团
粤剧《包公还砚》 肇庆市粤剧团
雷剧《海毗情》 湛江市实验雷剧团
音舞类(3个)
儿童音乐剧《贝贝奇遇记》 顺德凤城少年宫?凤城少儿艺术团
专场音乐会《涛声依旧——流行国乐音乐会》广东民族乐团
音乐剧《爱情葫芦丝》 惠州市歌舞剧团
优秀剧目奖
戏剧类(13个)
先锋相声剧《我的牛郎我的牛》 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 深圳市宝安区实验曲艺团
粤剧《少白英风》 江门市粤剧团
粤剧《苏秦拜相》 湛江粤剧团
花朝戏《双花缘》 河源市紫金县花朝戏剧团
白字戏《江海沧桑》 海丰县白字戏剧团
潮剧《红头船》 汕头市澄海区潮剧二团
粤剧《红楼梦》 广东粤剧学校
(香港)广东粤剧推广协会
粤剧《东江纵队》 深圳市万丰粤剧团
话剧《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皮影戏专场 陆丰市皮影剧团
皮影戏专场 深圳市罗湖区百仕达皮影文化艺术团
正字戏《张飞闯辕门》 陆丰市正字戏剧团
话剧《大桥下》 佛山粤剧传习所
音舞类(2个)
儿童剧《啊,摇篮》 珠海市格林童话艺术中心
采茶歌舞情景剧《丰碑》 韶关市采茶剧团
韶关市歌舞剧团
单项奖
优秀表演奖
戏剧类(14个)
粤剧《青春作伴》 曾小敏
粤剧《大明长城》 卢文斌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 吕维平
粤剧《孙中山与宋庆龄》 崔玉梅
粤剧《血沃共和花》 刘建科
山歌剧《红婚纱》 杨苑玲
粤剧《苏秦拜相》 梁兆明
粤剧《包公还砚》 李秋元
粤剧《小凤仙》 陆志鹏
山歌剧《合家福》 廖明星
话剧《突围1978》 段建国
粤剧《少白英风》 古非凡
潮剧《沉浮记》 洪丽卿
粤剧《青春作伴》 李虹陶
音舞类(4个)
音乐剧《三毛流浪记》 石玉心
专场音乐会《涛声依旧——流行国乐音乐会》 曹玉荣
舞剧《西岚卡普》 戴莉
音乐剧《爱上邓丽君》 王静
表演奖
戏剧类(50个)
话剧《与妻书》 关晓敏
粤剧《南海一号》 吴泽东
粤剧《小凤仙》 卫 国、杨 雁
粤剧《大明长城》 谭思翼、李湛平、李小玲
山歌剧《红婚纱》 王映楼、曹艳常、廖小娴
粤剧《包公还砚》 梁 钰、莫宜昌
粤剧《血沃共和花》 金 凤
粤剧《东江纵队》 梁 朝、罗惠芬
广东汉剧《金莲》 万 瑜、吕晓燕、潘智勇
山歌剧《合家福》 刘谦隆、朱丽芳、夏丹丹
潮剧《沉浮记》 陈练群
粤剧《少白英风》 高桂强
粤剧《青春作伴》 彭庆华
潮剧《红头船》郑 莎、蔡植群、涂少英
潮剧《雅娘》郑健英、林武燕
雷剧《海毗情》唐金凤、陈乃焕
粤剧《孙中山与宋庆龄》 杨小秋
话剧《突围1978》赵 睿、陈箭箭
花朝戏《双花缘》杜丽英、钟晓珍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 许子佳、陈少文
粤剧《红楼梦》 叶幼琪、淡敏仪
话剧《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车刘证、谢天天
先锋相声剧《我的牛郎我的牛》 刘 迪、赵婷婷
话剧《大桥下》 刘亚娜
正字戏《张飞闯辕门》庄良芦
白字戏《江海沧桑》余海平
陆丰市皮影剧团 林雪萍
深圳市罗湖区百仕达皮影文化艺术团 常才智、李桂香
音舞类(13个)
专场音乐会《涛声依旧——流行国乐音乐会》
缪晓铮、殷飚、陈冬、李建中、潘伟文
儿童音乐剧《贝贝奇遇记》 明政、吴培佩
音乐剧《三毛流浪记》 孙晓亮、杨柳、王婧
音乐剧《爱情葫芦丝》 马小倩、邱瑞、陶渊
优秀编剧奖
戏剧类(4个)
话剧《与妻书》 编剧:龚应恬
山歌剧《合家福》 编剧:林文祥、罗锐曾
粤剧《大明长城》 编剧:陈大卫
粤剧《青春作伴》编剧:文电伯、秦中英、余楚杏、李新华
音舞类(3个)
音乐剧《三毛流浪记》编剧:关山
儿童音乐剧《贝贝奇遇记》编剧:梦梅、梅哲
舞剧《西岚卡普》编剧:谢晓泳
编剧奖
戏剧类(7个)
粤剧《孙中山与宋庆龄》 编剧:卫中
粤剧《小凤仙》 编剧:尹洪波、梁郁南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 编剧:陈中秋
粤剧《血沃共和花》 编剧:潘邦榛、陆键东
话剧《突围1978》 编剧:潘钰求、王沿中、刘强
潮剧《沉浮记》 编剧:李发启、李云鹏
广东汉剧《金莲》 编剧:隆学义
音舞类(2个)
音乐剧《爱情葫芦丝》 编剧:李景文
音乐剧《爱上邓丽君》 编剧:王蕙玲
优秀导演奖
戏剧类(5个)
山歌剧《合家福》 导演:梅晓
话剧《与妻书》 导演:吴晓江
粤剧《血沃共和花》 导演:郑卫国
粤剧《大明长城》 总导演:王佳纳
粤剧《小凤仙》 导演:龙俊杰
音舞类(3个)
音乐剧《三毛流浪记》 导演:王婷婷
儿童音乐剧《贝贝奇遇记》 导演:王丽
音乐剧《爱上邓丽君》 导演:卓依?马可尼里
导演奖
戏剧类(7个)
粤剧《孙中山与宋庆龄》 导演:龙杰锋
广东汉剧《金莲》 总导演:王向明
粤剧《青春作伴》 总导演:王佳纳
粤剧《包公还砚》 导演:金桐
粤剧《南海一号》 导演:傅勇凡、丁凡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 导演:涂玲慧
话剧《突围1978》 导演:王维斌
音舞类(2个)
音乐剧《爱情葫芦丝》 导演:颜进
舞剧《西岚卡普》 导演:谢晓泳
优秀音乐创作奖
戏剧类(4个)
潮剧《雅娘》 作曲:李廷波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
唱腔音乐设计:严木田、刘锦和
乐队配器、指挥、艺术指导兼音乐总监:陈勇铁
山歌剧《红婚纱》 作曲:滕冬红、陈勋华
音乐配器:滕冬红
粤剧《小凤仙》 音乐设计:谈声贤
唱腔设计:卜灿荣、傅小健
音舞类(3个)
音乐剧《三毛流浪记》 作曲:三宝
儿童音乐剧《贝贝奇遇记》 作曲:钟建龙
舞剧《西岚卡普》 作曲:彭梦麟、罗慧琦
音乐创作奖
戏剧类(10个)
潮剧《沉浮记》 作曲:李廷波
广东汉剧《金莲》 音乐唱腔设计:钟礼俊、钟礼坤
粤剧《血沃共和花》 音乐唱腔设计:梁德文
粤剧《青春作伴》 唱腔设计:陈仲琰
音乐作曲:隋晓峰
唱腔配器:彭继光
潮剧《红头船》 作曲:林立勤
粤剧《孙中山与宋庆龄》 音乐唱腔设计:邹裕伟
雷剧《海毗情》 作曲、唱腔设计:曾健
粤剧《南海一号》 作曲:石松
山歌剧《合家福》 作曲:陈勋华、余辉辉
粤剧《苏秦拜相》 音乐设计:万霭端
音舞类(2个)
专场音乐会《涛声依旧——流行国乐音乐会》(集体)
音乐剧《爱情葫芦丝》 作曲:熊辉、吴军
优秀舞台美术奖
戏剧类(9个)
粤剧《小凤仙》 舞台设计:周本义、周上华
灯光设计:朱光武、张高波
粤剧《包公还砚》 舞台设计:边文彤
服装设计:范晓慧
粤剧《南海一号》舞台设计:秦立运、马骏、何新荣、何俊
灯光设计:刘凤恕、张小璋
广东汉剧《金莲》 舞台设计:薛殿杰、叶波
粤剧《青春作伴》 舞台设计:李春人
灯光设计:韩关坤
化妆设计:方国良
山歌剧《合家福》 舞台设计:陈庆文、梦梅
粤剧《孙中山与宋庆龄》 舞台设计:赵国良
灯光设计:胡华庆、何光荣
服装设计:王玲、袁存
潮剧《雅娘》 舞台设计:赵曙明
灯光设计:周正平、谢纯生、章伟峰
服装设计:蓝玲、曾育妮
话剧《与妻书》 舞台设计:那树枫、曾荣新
灯光设计:邢辛
服装设计:王钰宽、黄海忠
音舞类(4个)
儿童音乐剧《贝贝奇遇记》 舞台设计:马起
服装设计:王苏
灯光设计:梅晓
音乐剧《三毛流浪记》 舞台设计:王琛
服装设计:赵艳
灯光设计:王瑞国、刘毅
音乐剧《爱上邓丽君》 舞台设计:申奥
服装设计:郭培
灯光设计:阿伦?罗尔帝
舞剧《西岚卡普》 舞台设计:毛光辉、梁溪清
服装设计:孙玉玲
舞台美术奖
戏剧类(15个)
粤剧《大明长城》 舞台设计:李春人
灯光设计:韩关坤
服装设计:黄天波
山歌剧《红婚纱》 舞台设计:陈庆文、梦梅、张嵘
灯光设计:何凯宏、梦梅、陈夫
粤剧《血沃共和花》 舞台设计:韦黎辉
服装设计:尉涛
化妆设计:邵帆
潮剧《沉浮记》 服装设计:吴筱南
粤剧《青春作伴》 服装设计:黄天波
山歌剧《合家福》 舞台设计:陈庆文、梦梅
灯光设计:何凯宏、陈夫
服装设计:张宁、钟莹莹
粤剧《少白英风》 舞台设计:关振东
雷剧《海毗情》 灯光设计:黄兆保、庄杰
花朝戏《双花缘》 舞台设计:张向阳
服装设计:杜丽英
话剧《与妻书》 化妆设计:梁雪艳
话剧《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舞台设计:王珑
灯光设计:章伟峰
服装设计:陈嘉欣
化妆设计:夏雅璇
话剧《突围1978》 舞台设计:石昊
灯光设计:崔鹏、吕福龙
服装设计:莫非、杨秋华
化妆设计:杨秋华、孔远霞
先锋相声剧《我的牛郎我的牛》 灯光设计:闫安
话剧《大桥下》 灯光设计:杨晓光
皮影戏专场(陆丰市皮影剧团《鸡斗》) 舞台设计:江海滨 蔡锦镇
音舞类(3个)
音乐剧《爱情葫芦丝》 舞台设计:李艺梅
灯光设计:李蔚
采茶歌舞情景剧《丰碑》 服装设计:赵蓉、骆丽青
儿童剧《啊,摇篮》 服装设计:顾洋
灯光设计:林晓武
新秀奖
戏剧类
山歌剧《合家福》 叶柳华
粤剧《青春作伴》 文汝清
话剧《与妻书》 鞠月斌
粤剧《血沃共和花》 嘉裕
潮剧《沉浮记》 林帆
山歌剧《红婚纱》 潘锡岳
粤剧《苏秦拜相》 莫燕云
潮剧《雅娘》 黄映伟
音舞类
专场音乐会《涛声依旧——流行国乐音乐会》 张璐璐
音乐剧《爱上邓丽君》 吕欢
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由于它产生于广东,所以称被为粤剧。最初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现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香港澳门等地。由于海外的华人有许多是广东人的后裔,所以在海外的华侨聚居的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粤剧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又保留昆山腔、戈阳腔、广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乐曲和时调,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因此又称“广东梆簧”、“广东大戏”、“广府戏”。
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梆子、徽调、汉调等,传入广东,广东本地戏班演出的声腔受这些外来声腔的影响很大,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被称为“广腔”, 从现在粤剧的音乐中还可以看出弋阳腔和昆腔的痕迹。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本地班和外江班。外江班大都演徽班戏,而本地班大都演梆子腔。本地班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佛山。清乾隆年间外省戏班来粤者甚众、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了丰富的养份,艺术日臻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山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山腔、弋阳腔、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 此时的本地班已经与外江班“判然迥殊”,进而逐渐形成粤剧。
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 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与天地会陈开所部一同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自封为王,清政府因此下令禁演本地班戏。禁令一下,本地班沉寂了15年之久。在此期间,粤剧的艺人只能搭班加入汉剧和徽剧的戏班,或者挂着京剧等别的剧种的名进行演出。这样,粤剧中的梆子腔和簧腔开始合流。后来,粤剧中二簧的成分甚至超过了梆子。清咸丰十一年(1861)禁令稍弛,本地班再度兴起。同治年间(1862-1874),粤剧艺人又公开组班演出,其班社曾到过河南、浙江、广西、云南、湖南、安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演出。
粤剧恢复演出后,在剧目内容和表演艺术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辛亥革命期间,粤剧艺人受春柳社新戏(文明戏,即早期话剧)的影响,组织“志士班”宣传革命民主思想。在这种新思想的浪潮下,粤剧开始改良,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0年左右,粤剧从语言上彻底地本地化,从“戏棚官话”改为用粤语,演唱方法也改为本嗓,放弃了梆子腔用假嗓的唱法。梆子和二簧都唱低八度,使梆子和皮簧在风格和唱法上统一起来。
1920年前后,随广州、香港、澳门等地资本主义商业的日益发达,有些粤剧班社也以广州及香港、澳门等大城市为活动据点,习惯上称之为“省港班”。“省港班”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大都市的大剧场里演出,大量吸收文明戏、话剧和电影的手法,从音乐唱腔、角色行当、表演程式、舞台布置到演出剧目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的基本声腔以梆子二簧为主,但是也保留有其他的民间说唱曲调,引进了流行歌曲和爵士音乐。伴奏乐器还使用了小提琴、萨克斯、电吉它、爵士鼓等西洋乐器。表演程式大为简化。角色行当由原来的十大行当,变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剧目的编排要照顾到六大台柱的戏分。剧目上大量地编演新戏,传统戏很少上演。新戏大量改编自电影、外国小说、通俗话本、话剧,还有一些杜撰的剧目。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粤剧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也是被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文武生薛觉先和丑生马师曾对粤剧的革新都颇有贡献。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小生为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马师以丑角取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他们和小生白驹荣、小武桂名扬被称为粤剧“四大家”或“五大流派”(加上演丑的廖侠怀)。实行男女合班后,上海妹创造了粤剧女脚特有的抒情唱法,后以红线女影响最大。同时,广州的罗品超、文觉非、陈笑风和香港的新马师曾、何非凡、林家声等也都各有擅长,颇有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大力扶植粤剧的传统风貌,在革新的同时,也继承了粤剧的优秀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胜利越剧团在广州首演解放区改编的粤剧《九件衣》,被评论界誉为“粤剧革命的第一声号炮”。从广州解放至1952年,在广州剧场上演的举目多达一千七百余个。粤剧界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在艺术上进行了全面革新,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有改进,不仅演出了很多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成立广东粤剧院。到1982年,广东省已有粤剧团七十余个。
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已经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艺术特点
早期粤剧的艺术特点与汉剧、京剧、祁剧等相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粤剧的“梆簧”,由于用方言演唱,并吸收、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已与一般皮簧戏不同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粤剧唱腔音乐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板腔体有梆子、二黄两类,梆子有首板、慢板、中板、芙蓉、叹板、煞板等板式;二黄有首板、慢板、二流、滚板等板式。此外,还有西皮(相当京剧的“四平调”)、恋坛、南音、板眼、木鱼、粤讴等腔调。南音、木鱼、板眼唱词结构虽与梆子、二黄不同,但唱腔旋律的方法相同;西皮、恋坛依曲填词,其唱词句格却与梆子、二黄相似。曲牌有牌子和小曲两类。牌子大多自昆曲和弋阳诸腔中吸收,少数为广东民间礼仪牌子乐曲;小曲包括戏曲过场音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如〔柳青娘〕、〔梳妆台〕、〔卖杂货〕、〔玉美人〕以及创作的新曲〔寻针〕、〔催归〕、〔恨填胸〕、〔戏妲己〕等,两类除创作的新曲外,多数属器乐曲,有较固定的旋律。
粤剧的伴奏乐器,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部分。前者以高胡、二弦、扬琴、喉管为主要领奏乐器。又分“硬弓”、“软弓”两种不同的组合。“硬弓”使用的乐器有二弦、短喉管、长喉管、竹提琴、小三弦、月琴、椰胡、横箫等,与打击乐高边锣配合。音响和音色都较洪亮刚硬,多用于伴奏传统剧中的排场和比较激烈的情景。“软弓”所用的乐器有二胡(南胡)、中胡、高胡、椰胡、大胡、扬琴、琵琶、小三弦、中三弦、中阮、大阮、长喉管、洞箫等。除民族乐器外,粤剧音乐还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萨克管等中低音乐器。与打击乐器文锣鼓(或苏锣鼓、中低音京锣鼓)配合,音响和音色都较纤细柔和,用于伴奏抒情的唱段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致刻画。打击乐器有卜鱼(板)、测板、沙鼓、双皮鼓、大钹、文锣、高边锣、苏钹、苏锣、单打(高音小锣)、战鼓、大鼓等。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多种类型节奏的锣鼓点。
粤剧的武戏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脚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又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角色行当
原分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 以后行当愈来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戏班论位”的惯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还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戏班实际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当成为次要的行当。
武生:
又称须生,近似京剧的老生。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允,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底功要厚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面”、“震手”等特技。武生在戏班被称为“骑龙头”的行当,又可分为“软功”武生和“硬功”武生。软功武生讲究唱、念和功架的表演,扮演的人物如《六郎罪子》的杨六郎,《苏武牧羊》的苏武,著名演员有新华、新白菜等;硬功武生注重腰、腿功夫和功架表演,所扮人物如《六国封相》的公孙衍等。
小武:
又名“笔贴武”,相当于京剧的武生。扮演青年、壮年的英雄侠客或江湖好汉,多为武打戏中的正面或反面人物。小武以做功见长,扑打跳跃、长靠短打,均应擅长;又以少林武功为正宗,注重“南拳”的运用;身段功作稳健遒劲,干净利索;念白要紧、快、清、实,一气呵成而又字字清晰。小武又可分为“白面”小武和“红面”小武两类,红面小武身段威武利索,动作火爆炽烈,重视武打技击和眼神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马福龙卖箭》的马福龙,《西河会》的赵英强等;白面小武重唱不重武,表演倜傥温文,如扮演风流儒将周瑜,突出周瑜的心胸狭隘,
花旦:
青年妇女的角色由花旦扮演,有贵有贱,可文可武,或正或邪。花旦又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之分,正印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和巾帼英雄,如《二度梅》的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樊利花;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正旦:
多扮演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仕林祭塔》的白素贞。
正生:
扮演老成持重的文士朝臣和皇帝一类角色,大多是正面人物,如《六国封相》的苏秦,《玉皇登殿》的玉皇大帝等。
总生:
原在一些剧目扮演主要角角,偏重唱功,如《沙陀国借兵》的李克用,《借东风》的鲁肃等,可挂白须、黑须、苍髯等;后来逐渐转为扮演帝王、朝臣、员外等配角。
小生:
经常扮演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青年书生、学士一类角色。多演唱功戏,重吊嗓,要求音色圆脆,真假嗓结合:身段动作要潇洒大方,柔中带刚。饰演的人物如《宝玉怨婚》的贾宝玉,《王大儒供状》的王大儒,《评雪辩踪》的吕蒙正。
公脚:
主要扮演年老善良的正面人物,包括贵贱尊卑各种角色。所扮人物年迈却体健,善良而又刚正。对唱念要求苍凉雄浑,字正音清,铿锵有力。动作讲究眼神和须功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百里奚会妻》的百里奚,《三娘教子》的薛保。
大花面:
又称“外脚”,扮演权倾朝野的重臣,或险诈阴毒的奸雄,如《十奏严嵩》的严嵩,《连环记》的董卓等。
二花面:
扮演忠烈豪爽、或暴躁乖戾的人物。动作粗犷,手指多作虎爪状,拉山时手高过头,平时多作八字脚或丁字脚侧立,双眼直视前方地扮演的的人物如《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芦花荡》的张飞,《荆轲》的秦始皇。
男丑:
又称“网巾边”,多扮演性格滑稽诙谐、举止狡黠的人物,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文丑扮演的人物如《山东响马》的广东先生,《盲公问米》的盲公;武丑扮演的人物如《时迁盗甲》的时迁,《拦马》的焦光普。
女丑:
又称“竹笋”、顽笑旦,专门扮演诙谐风趣的老年妇人,或不正派的媒婆、鸨母、恶家姑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广东省粤剧团排名 广东什么剧种最出名粤剧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广东省粤剧团排名 广东什么剧种最出名粤剧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广东省有哪些景点可以玩的地方 广东省有什么地方可以旅游的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
本文标题:广东省粤剧团排名 广东什么剧种最出名粤剧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07488.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省粤剧团排名 广东什么剧...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省有哪些景点可以玩的地方...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小型收割机配件有哪些厂家...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西和广东相邻的市有哪些城市...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恒温混合器厂家有哪些品牌...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的三大名烟是哪些烟 广东...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砂浆添加剂公司有哪些品牌...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防水安检门厂家有哪些品牌...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海珠区夜市有哪些地方 广...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兴宁有哪些地方好玩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