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将出嫁的罗莎琳娜几个结局 待出嫁的罗莎琳娜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将出嫁的罗莎琳娜几个结局 待出嫁的罗莎琳娜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1818~1883),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1818年11月 9日生于奥廖尔省一贵族家庭。自幼目睹母亲专横任性,虐待农奴,开始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他立下“汉尼拔誓言”,表示决不同农奴制妥协。 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1837年毕业。 1838至1841年在柏林大学修习哲学、历史和希腊、拉丁文。在这期间同巴枯宁和尼·斯坦凯维奇接近。回国后在内务部供职两年。 1842年底认识别林斯基,不久又同别林斯基周围的作家们交往,在西欧派思想指导下开展文学活动。他与别林斯基结成至交,受后者熏陶,加强了反农奴制和反斯拉夫主义的志向,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形成。 1847年初出国旅行,同在萨尔斯堡养病的别林斯基一起度夏,《猎人笔记》中的几篇特写,就是在别林斯基的直接影响下写成。 1848年2月他奔赴巴黎,以同情的态度观察工人起义。1850年回国。沙皇政府早已被他从1847年以来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刊出的《猎人笔记》的反农奴制倾向所触怒,1852年借口他违反禁令发表悼念果戈理的文字,把他拘留一个月,并遣回原籍,迫使他在警察监视下,在自己的庄园斯帕斯克村居住了一年半。但他在彼得堡的拘留所里又写了揭露农奴制的中篇小说《木木》,其中残暴的女地主形象就是以他自己母亲为原型的。 屠格涅夫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到1860年止共合作了13年,而1850至1856年之间是他同《现代人》联系最密切的时期。此后,在农奴制改革前夕,他渐渐同《现代人》中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分歧。他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观点反对农奴制,并同情人民的苦难,但却拥护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赞成革命。农奴制改革年代在他思想和创作的发展中几乎是分水岭,正是这时他同《现代人》公开决裂。1862年底,身在国外的屠格涅夫被指控同逃亡伦敦的巴枯宁等人有牵连(所谓“32人案件”),沙皇政府召他回国受审,他借故拖延了一年多。这期间,他上书亚历山大二世表示忠诚,还捐献两枚金币以慰劳镇压波兰起义的受伤兵士,为此受到革命阵营的猛烈抨击。 从1863年起,屠格涅夫同波里娜·维亚尔多一家一起住在巴登—巴登。维亚尔多是法国著名歌唱家,1843年随意大利歌剧团到彼得堡演出,开始同屠格涅夫认识,以后成为终生密友。他多次出国和侨居国外都同她有关,她给他的创作也留下深刻的痕迹。1871年普法战争后,他同维亚尔多一家迁居巴黎,直到逝世。在这里,他同法国名作家福楼拜、埃·龚古尔、左拉、都德以及莫泊桑亲密交往,同时通过自己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俄国文学在欧美的广泛传播。他经常回国作短期逗留。最后也是最久的一次是1880至1881年。1882年初患脊椎癌,次年9月3日病逝于巴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运回祖国,安葬在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 屠格涅夫早在大学时代就以浪漫主义诗歌开始其创作生涯(诗剧《斯杰诺》,1834)。1843年发表的叙事诗《巴拉莎》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为别林斯基所赞许。第一部散文作品是184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此后的叙事诗《地主》(1846)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1848),则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响。特写集《猎人笔记》(1847~1852)标志着他完成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其主题是农奴制下农民同地主的关系。作者在诗意盎然的俄罗斯大自然景色的背景上,以深厚的人道主义,表现俄国农民的民族特征、他们的精神品质和才华(《霍尔和卡里内奇》、《歌手》、《白净草原》等),描写他们在农奴制下贫困无权、备受侮辱和压榨的境况(《事务所》、《莓泉》、《活尸首》),揭露地主的假仁慈和凶残本性(《总管》、《两地主》)。列宁在揭露一个自由主义贵族的“人道”时曾引用过《总管》中地主宾诺奇金的形象。加里宁认为,屠格涅夫在本书里“把农奴表现为象所有的人一样配享人权的人”。谢德林说,这本书“……对于那些以人民及其困苦为对象的整个文学来说是开风气之先”。屠格涅夫原来还想写一篇农民反抗地主、强迫他吃下八普特黑土的特写《食地兽》,但考虑到审查条件,没有实现。这部特写集的特色是如实地朴素地描写农村生活,在平淡的日常现象中揭示诗意的方面,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感染读者。在创作《猎人笔记》的同时,屠格涅夫还写了一些剧本,其中有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的《缺钱》(1846)和《贵族长的早餐》(1849上演,1856发表),描写“小人物”的《单身汉》(1849)、《食客》(1857)以及关于两种心理典型之间的冲突的《物从细处断》(1848)。而在最著名的剧本《村居一月》(1855)中则开始表现平民知识分子和贵族冲突的主题。 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屠格涅夫的主要特点。他的创作的极盛期是50至60年代初,这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时期过渡到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转折点,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上。50年代初他写的一些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1850)和《雅科夫·帕辛科夫》(1855),曾勾勒过“多余的人”的形象,1856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更为这类“多余的人”塑造了著名的典型。《罗亭》的故事发生在40年代初,当时贵族知识分子在社会思想发展上还起着进步作用。罗亭是一个小贵族,他善于思索,满怀理想,能以激情洋溢的语言,在人们心中唤起对自由的追求和实现崇高思想的愿望(在此书的1860年新版中,作者还让他战死在1848年巴黎的革命街垒上)。但他意志薄弱,空想多于生活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在他和娜塔莎的恋爱中,暴露出他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仆仆风尘,虽然对别人起了启蒙作用,自己却一事无成。中篇小说《浮士德》(1856),特别是《阿霞》(1858),也通过悲剧性爱情故事描写了同类的典型。第二部长篇小说《贵族之家》(1859)的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也属于“多余的人”的形象。作为40年代初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他寻求克服言行脱节和脱离人民等缺点的新的生活道路,却缺乏必要的力量和毅力,无法避免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而这些是通过他同丽莎的关系、通过他的个人幸福同道德义务、同改善农民境况的社会义务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人幸福之不能实现等而艺术地表现出来的。这部长篇小说结构谨严,情节紧凑,诗意洋溢,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为贵族阶级唱了挽歌,屠格涅夫把眼光转向新兴的平民知识分子。长篇小说《前夜》(1860)描写农奴制改革的“前夜”。女主人公叶莲娜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精神觉醒和争取自由、争取解放的渴望。她所钟情的平民知识分子英沙罗夫,是一个燃烧着民族解放激情、反对土耳其人统治的保加利亚革命家,性格坚定,目标明确,具有当时俄国民主青年的主要特征,正好是俄国所需要的“新人”、自觉的英雄人物。这个形象反映了50年代末俄国社会前进的方向,表明解放运动的领导权已逐渐从贵族转入平民知识分子手中。杜勃罗留波夫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一文中,肯定这部小说的成功,同时指出需要有同内部的“土耳其人”作斗争的、俄国自己的英沙罗夫,并断言“前夜离随之而来的白天总是不远的”,也就是说,俄国将发生革命。屠格涅夫不能接受这个革命的结论。他同《现代人》早有分歧,现在它不听他的劝阻而发表了这篇论文,成为双方决裂的直接原因。在下一部长篇小说《父与子》(1862)里,屠格涅夫终于在俄国的平民知识分子中找到了“新人”。小说中“子”与“父”的矛盾,实际上是平民知识分子同贵族之间的矛盾。子辈的代表、民主主义者巴扎罗夫坚强、沉着、自信,重视实际行动,专心科学实验。他不仅否定艺术、诗歌,而且否定日常生活中“公认的法则”,也就是否定专制农奴制度的一切。他被称为虚无主义者,屠格涅夫说这就意味着是“革命者”。屠格涅夫说这部小说是“反对作为先进阶级的贵族的”,巴扎罗夫在精神品质和道义上也确实压倒了父辈代表、贵族保守派巴威尔。但作者对巴扎罗夫的态度是矛盾的,不仅有时流露出对他的反感,还在作品下半部让他因爱情失败而变得怀疑、悲观,以至赍志而没。小说引起了不同阵营的激烈争论。民主刊物纷纷谴责作者诽谤年轻一代,只有赫尔岑和皮萨列夫对这个主人公作了比较肯定的评价。《父与子》的艺术特色和《罗亭》、《贵族之家》不同,很少抒情气息和风景描写。 在农奴制改革后沙皇政府猖狂反动的时期,屠格涅夫的思想发生危机,创作转入低潮。他对社会斗争感到厌倦,企图遁入艺术和美的世界。1864年和1865年先后发表的中篇小说《幻影》和《够了》表现出唯美主义和悲观情绪。1867年发表的《烟》,写的是1862年的事,把社会政治运动比作一团轻烟,认为到头来只是一场虚空。小说里既有对贵族反动分子的揭露,也有对流亡国外的俄国革命者的歪曲。60年代末至70年代前半期问世的《旅长》(1868)、《草原上的李尔王》(1870)、《春潮》(1872)、《普宁和巴布林》(1874)和《表》(1876)等中、短篇小说,有的取材于作者早年听到的家庭传说,有的是他本人或亲友过去生活中的真事,他仿佛抛弃了迫切的社会题材,沉湎在回忆之中。在《烟》发表10年以后,才又写出了他最直接最广泛地反映社会运动的、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1877)。他对“到民间去”的革命民粹派的自我牺牲的激情表示敬意,但又怀疑他们的斗争目标和方法,赋予主人公涅兹达诺夫以哈姆雷特的特征。另一方面,他也讽刺70年代完全转向反动的自由主义贵族官僚,淋漓尽致地刻画他们的卑鄙本质。作家寄希望于能够深翻俄国“处女地”的“深犁”──新兴资产者沙罗明,在他身上寄托自己的渐进主义思想。 屠格涅夫晚期的主要作品是《散文诗》(1878~1882)。这部优美的散文集的内容和倾向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表现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如《门槛》、《俄罗斯语言》),有的则充满怀疑和悲观情调(如《斯芬克斯》、《无巢》、《蔷薇曾经多么娇美……》)。他还写了脱离现实主义而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品《爱的凯歌》(1881)、《死后》(即《克拉拉·密里奇》,1883)等。 屠格涅夫说过:“……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真实和生活实况才是作家的最高幸福,即使这真实同他个人的喜爱并不符合。”他确实忠于这个现实主义原则,有时甚至能超出贵族自由主义立场的局限。他虽然长期侨居国外,却能迅速及时地反映俄国社会现象。他的全部创作几乎成了19世纪40至7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的编年史。屠格涅夫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感情,笔下的主人公很多和祖国命运密切相关。他对俄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尤其是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以擅长塑造少女形象著称。《罗亭》等长篇和《阿霞》、《初恋》(1860)、《春潮》等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写得跃然纸上。屠格涅夫善于写景,能够刻画自然景色的瞬息万变,又能赋予诗意和哲理,有时还赋予象征意义;这些描写不仅是人物心境变化的反映,而且往往成为情节转折的契机。屠格涅夫是真正的语言艺术家,对俄罗斯语言规范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列宁在列举俄国的语言大师时,首先提到了他。他的风格简洁、朴素、细腻、清新,富于抒情味。他的忧郁的气质,又使作品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屠格涅夫生前就已享有国际声望,是俄国文学史上最早受到欧美重视的作家。他的创作技巧和心理分析艺术对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作家颇有影响。在中国他的作品介绍较早,《新青年》从1915年第一期起连载《春潮》,次年又节译了《初恋》。解放前他的主要作品几乎全部翻译成中文,不少译本出自中国名作家之手(如巴金译的《父与子》和《处女地》,丽尼译的《贵族之家》和《前夜》,丰子恺译的《猎人笔记》等),无论在艺术上和思想上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都有所裨益。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巨人的陨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巨人的陨落》按照时间顺序,五条叙述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交叉推进。
在一战的历史背景下,讲述虚拟的小人物故事,同时穿插22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传统接地气,却十分惹人喜爱,根本放不下手,再次印证内容为王。
其实在阅读的很多时刻,读者是可以预想到接下来的情节。比如俄国的农民格雷戈里本已经攒好钱买好票,马上可以去美国之时,他的弟弟晚上出去搞事情,你就知道要完蛋,格雷戈里肯定走不成。
杀人的弟弟在码头等着哥哥,你就知道坏了,弟弟也许代替了哥哥去美国。虽然一一应验,却仍无碍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就是本书的魅力。
福莱特讲故事本领惊人,多线叙述紧凑而全面,文字不出奇却非常不凡。极其赞同有的人评价他是“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存在感的好作家。”
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堆积如山的资料,绝不可能对一战中各个国家的推进如此地信手拈来。同时,又难得地毫不做作,写出来的东西深入浅出,老少皆宜。我想作者必然是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人。
他的小说在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出现任何史实错误。
所以书中关于真实人物的正面侧面细节,我想都会是他本人的真实外现。比如,英王乔治五世的描写。
众所周知,乔治五世痛恨自由主义者。君主通常是保守派,但某些事件激化了这位国王的反感。他是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登上宝座的。他违背自己的意愿,受自由党的首相H.H.阿斯奎斯的胁迫——此人深受公众舆论的支持——遏制了上议院的权利。
如果把所有的描述都摘录出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大概的人物轮廓,而这些都会与史实相符。
这是一位值得仰望的作家。
英国作家肯·福莱特所著的《巨人的陨落》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书分为三部分:天地失色、巨人之战、世界重生。全书布局宏伟,分别记叙了英、法、俄、美、德国中不同阶层的众多人物,是了解20世纪初不同国家的社会状态、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读完此书,个人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历史书上枯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鲜活了起来。比如在历史书上记叙的"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因工作辛苦、环境恶劣引发大规模的罢工",书中开篇就记述了14岁的威尔士少年第一次下井采矿,他是如何深入地下、如何工作的,矿井里的轨道、骡群、采光、通风,甚至他带来的午饭都有详细的描述。
还有我不理解的几个现象在此书中都能找到渊源。比如:贵族认为女人需要一直受人供养,女人去工作、自给自足挣钱养家反是羞耻的;国外议会中的吵吵嚷嚷以及动不动就举行的全民公投;还有本是追求平等的一帮布尔什维克们为何在革命后走上专制之路。书中的英国贵族菲茨与他的俄国公主妻子碧的相处之道就是:丈夫供养妻子,为其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妻子服从丈夫,为其生儿育女。而菲茨却对同为贵族出身,却积极参与义诊工作的妹妹茉黛不满,并在茉黛与德国人私定终身后断绝关系。可见这些自诩为上等人对女性的价值观就是:我养着你且你得听我的。书中还写到了工党的建立及女性的参政过程,这是我在此书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艾瑟尔。女仆出身的艾瑟尔在遭受贵族玩弄、家人嫌弃、未婚生子后靠自己的努力步步为赢,把一手烂牌打出彩来,最终成为女议员,并在给她伤害的人面前扬眉吐气,真是活得精彩又励志的姑娘。
肯·福莱特着实是一位小说大师,全书1168页读来不觉一丝冗长,虽然是部小说,但可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史来读。且在小说出版前,肯·福莱特请来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难怪美联社评价此书:宏大的背景、结构和故事巧妙交织,构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
读完书,总有写点什么的习惯。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区别于其他读者的角度,讲讲四个爱情故事和一个人。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菲茨与艾瑟尔、格斯与罗莎、卡捷琳娜与格雷戈里、沃尔特与茉黛,而那个人是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在此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本书做一个宏观的评价,它不是神作,部分读者过誉了,甚至,也达不到书籍推介腰封上的自誉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迷人感,这反而让人有所失望。但它仍然是一本好书,一本讲述历史,将整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毫无违和感的融入某些国家,某些社会,某些阶层,某些小人物身上。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有意与无意间推动着历史进程。
此外,我甚至也觉得有必要说说经济学和历史的关联。今天在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讲的时候,里面提到现代经济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奥地利学派所坚持的基本经济假设真正能够思考和行动的只有人类个体,国家也好,集体也罢,组织本身是不具备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读后感所以当我们说某个组织有所行动的时候,具体得落实到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身上,才有意义。否则,孤立的分析国家和组织的行为,而不对行为的具体策划者与执行者进行分析,这肯定是有偏差的,有时甚至会非常大。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历史,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资本论》中我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个论断,遗憾的是,对经济学有着深刻理解与洞察的历史学家就像国家濒危动物,大部分历史学家是缺乏较为深厚的经济学修养的。
回到本书,《巨人的陨落》正是通过非常微观的个体,以及这些个体矛盾的,甚至有些幼稚的思想,折射出人类历史,或者说世界历史的偶然与荒诞。比如沃尔特既会思考德国与世界的命运,又会权衡他和茉黛的关系,他极力阻止战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战争将他和茉黛分开。这是《巨人的陨落》最难为可贵的历史观。
几点想法。
第一,书名巨人的陨落明指在战后轰然倒地的德奥俄三大帝国,暗喻贵族阶层和男权社会衰落。
第二,战争的巨大破坏力使得统治者的力量大幅削弱,被枪炮武装的大量平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话语权,有的获得了投票权,有的调转枪口临阵倒戈。但比枪炮更有力的武器是思想,矿工们第一次走出了家乡,走出国门,踏上另一片大陆,比利甚至和菲茨一样横跨了半个地球。他们把战场上的见闻通过信件带回家乡,把平权思潮传递给更多的人。
第三,本书的架构和《冰与火之歌》类似,跟随比利、菲茨、沃尔特、艾瑟尔、杜瓦、格雷戈里和列夫几个主要人物的视角分别叙述,巧妙的使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第四,人物塑造方面,比利、沃尔特和格雷戈里有点儿高大全的感觉,作者越是捧,越让我有一种不真实感。反而菲茨和列夫这俩渣男倒是写出了人物复杂的性格。期待后两部里能写出冰火里小恶魔的层次感。第五,还是英国的人物和故事最精彩,笔触所至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政治掌故,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日常生活都是驾轻就熟。对比下发生在其他国家的情节,就没那么接地气儿。最后,说说列夫,我觉得这个人物特别像人类的祖先。首先他四处留种,繁殖能力强。其次,充满了开拓冒险精神,俄国-威尔士-美国-俄国-加拿大,每到一地总能第一时间适应。你可以说他阴险狡诈,但也许只有这种人才能在严苛的环境里生存下来。
多说一句,在国运上升期的罗马,西班牙,英国,美国你可能找到无数这样的人物,可能说正事这些冷酷无情的恶棍攒下了老本儿给他们的不肖子孙去挥霍。希望作者后两部别把他写崩啊,能写成小恶魔就好了。不说了,接着去读第二部。
做此号以来,很想把以前看的每一本书都记成笔记,但是翻了翻以前看的书,确实有些杂,尤其是小说一类,顶多能写点读后感的练笔,硬要把它作为“读书笔记”似乎有些生硬了。所以觉得标题还是用读后感为好。
《巨人的陨落》一书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说实话买这本书,实在是因为京东首页推荐太过频繁,广告语太过光芒夺目,什么“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什么“虽然是小说,但是可以当正史来读”而且常常坐上销量冠军的宝座。虽然学舍行其庭老师说尽量不要看畅销书,但我看了简介之后觉得此书或许可以一读,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来帮助了解某段历史,所以一下就买了《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两大部。
读毕,确实感受到了作为大作家应有的水平。用笔精炼,结构精妙,描绘了各国五个身份不一的家族在一战时期各自不同的命运和交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深度还原了当时的情境。这是通过描写小人物家族的兴衰来反映历史,让我了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细节。但是,我觉得前文所述的评价应该还是过誉了。可能是我欣赏水平的问题,对于外国文学,总觉得翻译过来的文字缺少了一点神韵,总有晦涩感,导致我并没有哪怕像看国内畅销小说一样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也导致我看完《巨人的陨落》之后,讲二战的.《世界的凛冬》被我放在床头迟迟没有翻动……
我把这原因归结为我看的书太少,尤其是外国文学太少,所以提不起兴趣。我本来还想写一些文字,提炼提炼故事主旨啊,表达一下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发现确实是没兴趣。就这样。
终于得空来写书评。天呐我哪有资格来评论这本书,每一章节 每一个人物 细节的描写都让我惊叹于作者的缜密。
我最害怕的是我被一家之言蒙蔽了眼睛。我在教科书里遇见的列宁没有狂躁,丘吉尔没有这么残忍好战,托洛茨基也没有如此软弱。当然作者写出来的也只是他们的一面,他们依然伟大,只是也和常人一样存在些微瑕疵。我只是个普通人,但在某些事上我却会对自己十分苛刻,那份执着更多情况下是在毁灭自己,不管是精神 心态 或者是健康。我不允许自己的失败弱小无力,我想成为一个完人,可是哪里有完人?
我依然有讨厌的人物。奥尔加的傻 菲茨的傲 列夫的无良都让我恨的牙痒痒,领导者的无能与自私带来了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生命陪葬更让我唏嘘不已。我庆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感恩生活的美好。
看了这部书里的爱情,我对这件事情更加的谨慎了。我羡慕茉黛和沃尔特,但却一次次的为他们间的感情感到担忧,会不会输给旁观者的态度?会不会输给柴米油盐?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争的隔绝所以每一天都在感谢心上人在身边,可是这种由失去造就的珍惜始终让我觉得有些唏嘘。我更喜欢格斯和罗瓦,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倒是让我觉得多了份真实以及美好。
小人物的崛起让我读的酣畅淋漓!爽快!耶稣比利说我们不靠出身,我们要看的是清醒的头脑,未来是我们的!OK我会好好努力的。我会去努力学习比利的坚韧,格里的隐忍,艾瑟尔的自强,茉黛的独立,米德里尔德的大胆,诸多诸多。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朝着内心的理想努力奋斗吧。艾瑟尔花了七年才重新走进议院,我的时间还长。
英文名中与花有关的相当多,基本上都是女子名.比如花朵,就有布洛德温(Blodwen,源于威尔士语)、布洛塞姆(Blossom,源于古英语)、克洛(Chloe,源于希腊语)、弗勒(Fleure,源于法语)、弗洛拉(Flora,源于拉丁语)、弗劳尔(Flower,源于英语)等.涉及到具体的花,寓意百合花的最多,如莉莲(Lilian,源于拉丁语)、莉莉亚斯(Lilias,源于拉丁语)、莉莉(Lily,源于拉丁语)、苏姗(Susan,源于希伯来语)、苏姗娜(Susanna、Susannah、 Suzanne,源于希伯来语)、苏西(Susie、Susy,源于希伯来语)等;寓意玫瑰花的有:罗莎(Rosa,源于拉丁语)、罗斯(Rose,源于拉丁语)、罗莎莉亚(Rosalia,源于拉丁语)、罗莎莉(Rosalie,源于拉丁语)、罗莎琳娜(Rosalina,源于拉丁语)、罗莎琳(Rosaline,源于拉丁语)、罗莎琳德(Rosalind,源于拉丁语)等;寓意紫罗兰的有:艾恩瑟(Ianthe,源于希腊语)、潘西(Pansy,源于希腊语)、维奥拉(Viola,源于拉丁语)、维奥莱特(Violette,源于拉丁语)、约兰德(Yoland,源于拉丁语)等.涉及其他花的英文名还有:达福迪尔(Daffodil,英语:黄水仙)、达莱亚(Dahlia,瑞典语:大丽花)、戴西(Daisy,古英语:雏菊)、贾斯迈因(Jasmine,英语:茉莉)、莱拉克(Lilac,英语:紫丁香)、洛特斯(Lotus,拉丁语:荷花)、玛格洛丽亚(Magnolia,英语:木兰花)、马里戈尔德(Marigold,英语:金盏花)、波派(Poppy,英语:罂粟花)、普里姆罗斯(Primrose,英语:樱草花)等.
茉莉花 :学名:Jasminum sambac
玫瑰花:英文:Rose
丁香花:学名:Syringa oblata
桂花:英文:Sweet Osmanthus
康乃馨:英文:Carnation
紫罗兰:学名:Matthiola incana
百合:学名:LiliumL
水仙花:英文:Chinese Narsissus
荷花:英文:Hindu Lotus
莲花:英文:Hindu Lotus
百合:英文:Lily
rose 玫瑰花
tulip 郁金香
balsam 凤仙花
canna 美人蕉
lily 百合花
jasmine 茉莉
sweet pea 香豌豆花
sunflower 向日葵
geranium 大竺葵
morning-glory 牵牛花
cosmos 大波斯菊
pansy 三色堇
poppy 罂粟花
marigold 金盏花
carnation 麝香石竹
amaryllis 孤挺花
dahlia 大丽花
pink 石竹花
crocus 番红花
iris 蝴蝶花
hyacinth 风信花
daffodil 黄水仙
chrysanthemum 菊
marguerite,daisy 雏菊
gladiolus 剑兰
cantury plant 龙舌兰
magnolia 木兰
yucca 丝兰
orchid 兰花
freesia 小苍兰
cyclamen 仙客来
begonia 秋海棠
anemone 银莲花
wisteria 柴藤
redbud 紫荆
dogwood 山茱萸
hawthorn 山楂
camellia 山茶
hydrangea 八仙花
hibiscus 木槿
peony 芍药
azalea 杜鹃
rhododendron 杜鹃花
daphne 瑞香
gardenia 栀子
lilac 紫丁香
night-blooming cereus 仙人掌
apple 苹果
pear 梨
orange 桔子
quince 柑橘
apricot 杏
plum 洋李
pistil 雌蕊
ovary 子房
petal 花瓣
anther 花药
stamen 雄蕊
nectar gland 蜜腺
sepal 萼片
stalk 花柄
pollen 花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将出嫁的罗莎琳娜几个结局 待出嫁的罗莎琳娜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将出嫁的罗莎琳娜几个结局 待出嫁的罗莎琳娜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1月2日上映电视剧是什么时候 1月2日上映电视剧是什么名字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
本文标题:将出嫁的罗莎琳娜几个结局 待出嫁的罗莎琳娜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40686.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将出嫁的罗莎琳娜几个结局 待...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月2日上映电视剧是什么时候 1...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西安何时能出城1月10日最新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的1月6日是什么意思啊 农...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属鸡二十一日生的好吗 属鸡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冬奥村明年1月27日开村 冬奥村...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月30号不可以取钱了么为什么 ...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月2号火车票北京到临清多少钱...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湖北钟祥昨天车祸 湖北钟祥最...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月3日生肖运势 1月3日生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