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_致富项目_茶文化

茶文化>农业资讯>致富项目

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

时间:2024-06-01 05:31:31 作者:音乐疗法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

蒙古民风习俗

1.蒙古族春节习俗

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准备过春节。有关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样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讲美观。其次是包饺子。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全家换新装,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柜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型,上边插上特制的金银花。还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一天换一次水,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由对联(与汉族同,只是写蒙文)。晚上,备好饭菜后,在院外找一平地,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开始祭祖先。长辈嘴里念着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后,全家上席,晚辈敬酒给长辈送旧岁。这天,全家不论男女老幼,玩什么都可以。在牧区,男人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语叫“沙”,一直玩到天明。初一凌晨,摆好饭菜上度给老人长辈敬酒,敬酒时要跪拜,男人双膝下跪,头往下低时双手向上下摆动。这时,长辈祝福你长命百岁,终身幸福等。未婚女子与男人一样叩拜,而已婚女人则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额右侧上下摆动。新媳妇则须唱歌。初一不分男女相见第一名话是问:“新年好”、“过年好”,而不说“见面发财”之类的话。给亲戚拜年时,每人带蓝色哈达和酒。到亲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处,给佛像叩头,然后用自备的酒敬长辈。向长辈敬酒时,敬者必须戴帽子。长辈兄长向你敬酒,必须站起来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礼貌,如不喝者可回敬。如今拜年时,已改为握手等新习俗了。牧区拜年时,不管你是否吃过饭,都煮饺子,实在吃不下可尝一个。

2.蒙古族待客

如果您到鄂尔多斯蒙古人家里作客,会受到盛情款待。在善良好客的蒙古人心中,各民族都是一 家人。蒙古族十分注重礼貌, 待人接物皆彬彬有礼,温文兼恭让,令外来游客感到亲密无间。

蒙古人迎接贵宾,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敬神祭祖,最隆重的礼节就是放五茶。蒙古人认为: “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 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耻笑。”

五茶的含义是:献哈达,喝奶茶,尝鲜奶,摆羊背子,敬美酒。

献哈达:

主人迎送客人,晚辈谒见尊长,都要奉献哈达,这是表示对客人或长辈的崇高敬意和亲切的问 候。当主人手捧哈达,躬身把 它举过头,恭恭敬敬地递给客人后,便虔诚地下跪磕头。客人接到哈 达,表示了谢意,恭敬地向主人奉还哈达后,主人又非常有 礼貌地向客人磕头致意。传说,成吉思 汗在世时,常以哈达为纽带,结交了很多朋友,对巩固政权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哈达的质料有布的, 有丝织品的。有白色的、有蓝色的、有黄色的,但以白色居多。

喝奶茶:

客人被邀请进蒙古包,主人先在红漆小桌上摆上黄澄澄的酥油、珊瑚状的奶酪、似饼薄厚的奶皮子,以及炒米、红糖、油炸 食品。然后就拿着瓷质精细、图案艳丽的小碗,用小木勺舀进少量炒米,沏上滚烫喷香的奶茶,敬让客人畅饮。蒙古人用砖茶、 牛奶或羊奶、食盐熬制的奶茶咸香可口,初次品尝它的人,也都会感到满意。 尝鲜奶: 尝鲜奶是必不可少的。主人把洁白的鲜奶倒入银碗中,用双手递给客人后,客人即用右手无名指伸到银碗里蘸三次。第一次 弹向天空,以示谢天;第二次弹到地上,以示敬神、祭灶;第三次则自己品尝。尝鲜奶表达了蒙古人祈求平安,祝愿牧业丰收的好心愿。

摆羊背子:

摆羊背子是五茶中最隆重,最讲究,最壮观的项目。 羊背子是蒙古族的“餐中之尊”。它是由羊头、羊身、肩骨、四条腿拼凑在一起,并按照一定地规格,摆放在长方形的木制 红漆托盘里。进餐时,人人手持蒙古刀把整块肉切成小块,用手拿着吃。羊背子肥嫩,肉鲜味美。

敬美酒:

当羊背子端上餐桌后,主人便先从长辈或职务高的人开始依次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斟酒时,有时斟一银碗酒; 有时不使用银碗,而用酒盅敬酒,但是,均要求客人一饮而尽。

喝酒时,主人还要为客人唱祝颂歌。有多少酒,便有多少歌。酒歌既是一种劝酒活动,又是对 待客人的一种盛情。

酒足饭饱,客人临别时,主人还要用歌声祝福客人吉祥如意、一路顺风,请别忘记以后再到鄂 尔多斯作客。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鼻烟壶

鼻烟壶是蒙古族爱不释手的一种器物。客人走进蒙古包,殷勤的主人就会热情的向客人递鼻烟 壶,以表示敬意和友好。客人 接到鼻烟壶,应放到鼻下闻一闻,然后如礼以答。这样做能使双方的 感情得到及时交流,很快消除彼此间的生疏冷漠之感。递鼻 烟壶时,还有一些讲究,同辈见面要用 右手递壶,并互相交换;长辈与晚辈相见,长辈只欠一下身子用右手递给对主即可,晚辈 则需跪下 用双手把鼻烟壶接到手中。蒙古族视鼻烟壶为珍宝,常作为收藏品妥善保存。其珍贵之处在于制作鼻 烟壶的原料选用的 是金、银、铜、琥珀,玛瑙、翡翠等。鼻烟壶上的图案有的在外面,有的在里边 (内画),图案均绚丽多彩、意境高雅、气韵生 动、浑厚质朴、神形兼备、气魄宏大,其刻划的画 面有飞龙奔马、千鸟百兽、摔跤射箭、山水风景等。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哈达.

蒙古族视哈达为吉祥物,迎来送往、拜见尊长、觐见佛像、婚丧喜庆都要献哈达。献哈达是一种 对客人最普通又最尊贵的礼 节。向客人、长辈献哈达时,要把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对平辈或 下属,则要求用双手系在对方的脖颈上。献赠哈达的长 短,要依接受哈达人的社会地位来决定。哈达 一般是白色,因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也有蓝色和黄色的。哈达的质料,有的是 生丝织品,有的是 棉纱织品。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火

谈到火,便使我们想到蒙古人昔日的生活方式:严寒的冬季,蒙古人三三俩俩结伴狩猎,他们喜悦地把猎获物放到林间空地 上或草原上,很快弄来树枝、树叶,拢一堆火,把猎获物烤得半生不熟,一边美滋滋地吃着,一边取暖驱寒,火显得多么重要啊! 人间万物的循环运转,处处离不开火。蒙古人视火为生命,以火当财富。火还是沟通人们心灵、增进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 喷香的奶茶,名目繁多的民族食品……

哪样离开了火也是不行的。高天寒流,只要有了火,就能驱寒取暖,振奋人们的精神。 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往往受交通条件的限制,他们是烧不到煤炭的。于是,他们便就地取材,把畜粪和柠条、沙篙等灌木 枝叶当作燃料。蒙古包前堆放着似山如塔的牛粪、马粪和羊粪,或者横七竖八地垒垛着沙篙、柠条、白刺、梭梭枯死的枝干,犹 如一幅幅优美的风俗画,点缀在千里草原上。

晒干后的畜粪,易燃、火苗旺,没有异味。用羊粪当作燃料,互不粘连。沙区生长的灌木,有油性、坚硬,火劲大,耐烧。 显然,就是在十冬腊月,寒冰凝霜的季节里游人到蒙古包住宿,也会感到温暖如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有的牧民已用电或太阳能为他们的生活服务,但他们对火的崇拜仍不减当年,年年岁岁都有敬火、 祭火的习惯。腊月二十三日(小年)祭火最讲究、最隆重。夜幕降临,参加祭火的男主人和男孩,穿着整洁的衣服,一同来到燃 烧着的火盆前,点燃一柱香,先绕行蒙古包一周,再从左、右绕火盆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内,祭火便开始了。这时火盆旁边的 小桌子上,已摆着很多供品:哈达、酒、炒米、红枣、酥油、砖茶、羊肉等。一直到大年初一以前,他们还要往火盆里投祭品。 并吟诵祭辞,其大意是:“祈求火神恩赐: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媳妇、温顺的姑娘、善良的女婿……,福来!福来!福来!” 全家人并要吃用清水煮的肉和用肉汤煮的饺子。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白色

蒙古族崇尚白色,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吉祥。因而把阴历的头一个月,称之为“白月”。逢遇喜事,他们总喜欢穿白 色蒙古袍;吃“白食”(奶食的蒙语称呼):既有用洁白的奶汁制做的食品,像白油、奶酪等,又有用羊油炸的果子。白色在蒙 古族的礼仪中,显得十分庄重:迎接尊贵的客人,首先必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随后递给客人的是一种洁白的精制奶食。亲人远 行,惜别贵客,他们还要抛洒乳汁祈求平安。住的是雪白的蒙古包,铺的是雪白的毡子,蓝天白云下放牧的是白色的羊群。“从 文学作品和蒙古口语来考察。白色也成为蒙古语中用从正面肯定事物性质的标志”。例如蒙古语中的“大福大德”、“崇高的工 作”、“纯洁的心灵”、“正大光明的事”、无邪的思想”等语汇中均有白色一语做词根,以象征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正 直和美好。白色还代表一帆风顺,他们称善良的人为“心灵洁白”的人,并用“白”来祝福民族的健康与兴旺。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马

当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万马奔腾、骏马飞奔、群马驰骋时,无疑,就会联想到“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自蒙古族作为游牧民 族出现以后,便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和生产中的得力助手,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因此,一个好的驯马 手,是众所敬仰的英雄,牧民只要有了好马比什么都重要。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自然也是马的故乡。如果有机会到绿茸茸的草原上瞧一瞧,一群一群的骏马,像团团移动的彩云贴地而奔,枣红、绛紫、雪青、虎黄、斑玉、海栗各色马匹,有的昂首苍空,啸啸欢鸣;有养精蓄锐,在湖边觅食青草;有的狂奔乱跑。 人们不仅看到了马的骏美,更领略到了马背上的民族咤叱风云的雄风。蒙古民族生活在这样沸腾的生活中,怎不叫赞美与歌唱! 马勇敢、柔顺、善解人意。接受人对它的驾驭,从不欺侮弱小的动物;合群,热爱集体生活。由于蒙古人年年岁岁同马在一 起,才锻炼出蒙古民族这种粗犷豪放的性格,敦厚质朴的感情,机敏果敢的气质。蒙古人喜爱马,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对马的无尚崇敬:蒙古包前矗立的两根旗杆——“玛尼宏”旗杆与 旗杆之间拴着一根羊毛细绳,绳子上系着蓝色、黄色、绿色、白色、红色五面小旗。蓝色小旗象征纯洁无暇的蓝天,黄色小旗象 征地肥草茂的土地,绿色小旗象征鲜花竞放的草原,白色小旗象征财源滚滚的畜群,红色小旗象征生活幸福国泰民安。各色小旗 上都绘着九匹昂首嘶鸣、扬蹄奔腾的骏马,骏马与骏马之间的空白处,还用蒙、藏两种文字写着:“希望之马奔腾飞跃,愿我们 的民族繁荣吉祥。”蒙古包门的上方,绘着一匹奔驰的宝马,腾空飞驰,用来表示他们对幸福的向往。此外,他们穿的坎肩叫马 褂,穿的靴子叫马靴,拉的乐器叫马头琴,喝的佳酿叫马奶洒。放牧、出门远行,参加“那达幕”,他们都要挑选精良的马匹乘 骑。而且,鞍具、笼头都有一定的讲究,金银雕花鞍、景泰蓝鞍、鲨鱼皮鞍价格上等,质量最好。串拴在一起的五色布和攀胸铃 在笼头上戴着。大批文人学士纷纷编故事、写赞词、唱赞歌,为马歌功颂德。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祭奠成吉思汗时,均是以鲜马奶的祭洒而拉开序幕的。祭奠时,还有一匹白色的骏马格外受到蒙古人 的尊崇。据说,它是受过成吉思汗禅封的神马,并是玉皇大帝天马神骏萨尔勒的化身,牧民常把它作为偶像供奉着。据资料介绍, 挑选白马时的标准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不能有一绺杂毛,还要带一点粉白、闪光,各个器官不能有伤痕疮疤。 轩辕皇帝坐彤车,战胜 尤,乘驾的就是“白马”。

此外,在牧民的住地,还挂着任其飘扬的禄马风旗, 上面刻印着马的形象。 蒙古人把它视为是兴旺发达的象征。何谓禄马风旗:“就是成吉思伊金(君主成吉思汗)和全体蒙古人崇奉的白色神马与银合八 骏马的马桩。” 此外,杭锦旗伊克乌素有用马命名的白龙马泉、红枣骝马泉。

每逢草肥马壮时,牧民都要举办马奶节、打马鬃节、赛马节。 马是蒙古族的第二生命。一匹马每年能提供2-3千公斤的马乳。马乳是良好的营养品,含糖量比牛奶还要高。马奶酒或酸 马奶,对肺结核、气管炎、贫血、消化不良等疾病,疗效甚好。特别是马肉瘦、脂肪少、热量大,能够抵御寒冷和防治心脏疾病。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牧羊犬

牧民把狗当作亲密的伙伴由来已久。 狗聪明灵利,它是最通人性、最有感情的动物。

狗的嗅觉极其灵敏,比人灵敏100万倍。而且警戒性强,驰骋力好,矫健 凶悍。它在帮助人进行侦缉、鉴别、搜索和跟踪等方面常大显身手。

牧民居住在没有屏障的茫茫大草原上。经常遇到狼群和野兽的袭击,他们为了自己的安全,便开始养狗。

牧民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狗。夜间,只要狗在门外守候,

牧民就可以免除或减少被猛兽袭击的危险。打猎时,牧民常把它带 在身边,狗还能协助牧民寻找野味,捕捉野兽。放牧时,牧民把陪伴在身边的、忠心耿耿的狗,当作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幸福。傍晚,千百只羊群卧圈之后,狗便替牧民进行照料。据说,狗监视狼的行踪极为巧妙:狼第一次进羊圈时,先不吃羊,而是转一 圈就出来,看看有没有逃路。如果没有逃路,它宁肯在羊圈里卧一夜,也绝不叼羊。狗发现后,汪汪狂叫,狼便逃之夭夭。 牧民对狗非常疼爱,凡是人吃的食物,都有狗的份。年节时分,主人还要特意给狗吃些好饭。因此,牧民养的狗,个个都是 毛色光滑,讲究卫生。

狗对主人忠贞不二,绝不会见利忘义,抛弃主人。如果主人外出时遇到意外而倒在路上,狗就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主人。

热爱生命,保护动物,是蒙古人的美德。倘谁要虐待狗,牧民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鄂尔多斯蒙古族住所

鄂尔多斯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逐渐被定居轮牧所替代,住上了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了适应游牧时的生 活环境,他们倒场放牧时,仍需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为圆形,一般高七、八尺,直径丈余,四周用条木结成网状圆壁,屋顶用 椽木组成伞骨形圆顶,周围和顶上覆以白色的防寒毡。冬天,毡子厚,有两三层;夏天,只有薄薄一层。毡面用毛绳从外面勒紧。 壁上留有木框门,门大都朝南,也有朝东南的,借以避开凛冽的西北风。顶的中央留有圆形的天窗,用来通风排烟和吸收阳光。 室内的中间部位有炉灶;门的右边,放置炊具,常置一张宽1公尺,长2公尺的矮床。油漆小木柜上放着被褥和毯子,地面上铺 着厚厚的毛毡。一个蒙古包重约250-300公斤,两匹骆驼或一辆牛车就能运走,一个小时就可以搭好使用。由于北方气候 寒冷,冬季风雪大,蒙古包的结构非常科学:圆形,遇到大风雪阻力小;顶尖,下雨时不存水;门小而连地,雪不易堆积。蒙古 包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牧民,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其结构仍保留着原始独特的风格,但包内的陈设已逐渐向现代化发展了。

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艳丽美观,别具一格。 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头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是用珍贵的玛瑙、珍珠、宝石、 金银等材料制成,长1公尺左右,从头顶一直垂到双肩,重一二公斤。此外,还要佩带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平时,牧区 妇女大都用红色或绿色的长绸子缠在头上。牧区的男子,冬季喜戴皮帽,夏季则戴前进帽。 在牧区,不论男女都喜爱穿身宽袖长的长袍。长袍肥大,乘骑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袖子宽大,便于持马缰。长袍较长,直 至脚面。长袍镶着美丽的花边,袍子下面左右不开岔,领子比较高,钮扣在右侧。

腰带。男、女牧民喜在腰间束布或丝绸腰带。牧民系上腰带骑马,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与垂直,冬天还可保暖。此外,“男子在腰带的右侧,挂一柄小长刀,刀鞘上还有一个小口袋,里面装筷子,刀鞘上坠有银或金的链子,左侧的小链,拴着打火 用的燧石,还挂着烟盒。”

蒙古靴。蒙古靴好穿耐磨,鞋帮子上配有各种精美的图案。靴子里有的衬着皮子,有的垫着毡子。蒙古靴有单的、有棉的, 青年人特别爱穿。蒙古靴尖端向上翘着,这是为适应骑马的需要而设计的。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宗教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信奉喇嘛教。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始于元朝。明代,喇嘛教在漠南蒙古地区的传播,得到明朝统治者 的鼓励、扶植,清代,在漠南新建了许多寺庙,僧人剧增。这样,蒙古族地区的宗教活动中心便成了各地的喇嘛寺院。他们的宗 教生活,除了在家中敬佛、祀佛外,每逢庙会,必定参加。届时,还将举行隆重的跳鬼活动。祭敖包庙会也是蒙古族每年重要的 宗教活动。蒙古族人民对敖包的崇拜,唯诚唯敬。并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筹备,邀请喇嘛到敖包处,或吹喇叭,或打大鼓,并 要诵经。喇嘛教系藏传佛教的一支,起源于西藏,其领袖人物为宗喀巴。僧人戴黄色僧帽。

鄂尔多斯蒙古族节日

蒙古民族的节日,是蒙古民族风俗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达慕大会,常在水草丰茂、畜群肥壮的盛夏或秋季举行。大会期间,除开展赛马、摔跤、射箭比赛外,还要进行大规模的 祭祀。祭祀时喇嘛们还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祷神灵保佑,祝愿人畜两旺。除白天举办歌舞表演外,夜幕降临,人们便在辽 阔的草原上围着篝火,伴随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的节拍,通宵达旦,彻夜不停地、欢快地歌唱,尽情地跳舞。

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 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 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蒙古族过年,有小年和大年之分。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这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除清扫环境外,还要合家团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 饭,并把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在神龛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

大年,也就是春节。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 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 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 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远行。初五以后,他们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 共进全羊酒宴。 每逢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各族群众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

鄂尔多斯蒙古族禁忌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友谊,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民族的禁忌 也是他们的风俗习惯之一。那么,蒙古族的禁忌主要有哪些呢?

进入蒙古包前要把马靴放在门外。入包时,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包边。离包时走原路。告别主人时,主人返回蒙古包后, 再上车或上马。

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则缚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 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烟袋或手指指人,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妇女坐月子, 满月前不能进家串门,他们在门口做的标记是:生男孩的,门的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门的 左边挂的是红布。严禁客人打骂狗。对拴有红布的牲畜,绝对禁止使用。参观宗教仪式时应注意:不要鲁莽介入;参观时不妄加 评论,不喧哗;不模仿;不吸烟,不走动。

蒙古族过春节的习俗

古时,北方松嫩草原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以农历为主。草原民族过去不过春节,春节是从汉族人“过大年”的习俗中逐步演化而来,蒙古族的春节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但总体还是与汉族节日逐步趋于一致。

松嫩草原蒙古族过春节大体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柜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型,上边插上特制的金银花。还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一天换一次水,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贴对联(与汉族同,只是写蒙文)。晚上,备好饭菜后,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开始祭祖先。长辈嘴里念着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后,全家上席,晚辈敬酒给长辈送旧岁。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 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这天,全家不论男女老幼,玩什么都可以。在牧区,男人耍“嘎拉卡”,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语叫“沙”,一直玩到天明。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

关于春节的习俗、对联、诗歌、古诗?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守岁

(北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元日·玉楼春

(北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习俗

朱仙镇木板年画《聚宝盆灶》

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1]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2]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3]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2024数字刺绣图片 数字 刺绣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

本文标题: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56007.html

使劲推荐

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
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蒙古族对联 对联蒙语的文章,本...

2024数字刺绣图片 数字 刺绣
2024数字刺绣图片 数字 刺绣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4数字刺绣图片 数字 刺绣的...

2021年欢晚会 2021年欢晚会有什么节目
2021年欢晚会 2021年欢晚会有什么节目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1年欢晚会 2021年欢晚会有...

2024福州高中暑假放假时间 2024福州高中会考
2024福州高中暑假放假时间 2024福州高中会考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4福州高中暑假放假时间 202...

颜色推荐话术 颜色推荐不必询问
颜色推荐话术 颜色推荐不必询问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颜色推荐话术 颜色推荐不必询...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如花盛开什么意思 花如盛世绽放
如花盛开什么意思 花如盛世绽放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如花盛开什么意思 花如盛世绽...

2024哪里好玩五一节 2021年哪里好玩
2024哪里好玩五一节 2021年哪里好玩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4哪里好玩五一节 2021年哪...

搞笑文2023小说 搞笑文2022推荐
搞笑文2023小说 搞笑文2022推荐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搞笑文2023小说 搞笑文2022推...

2024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2024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试卷
2024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2024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试卷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4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2024护...

巨龙降临预购 巨龙降临什么时候上线
巨龙降临预购 巨龙降临什么时候上线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巨龙降临预购 巨龙降临什么时...

精选致富项目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