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中式茶杯形状的寓意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中式茶杯里的香港记忆是什么和中式茶杯形状的寓意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中式茶杯里的香港记忆
作者 韩星童 王姝
一杯用中式茶杯盛装的咖啡,拉花加以点缀,中西元素合二为一,也是香港本身中西合璧的隐喻。
做过六年咖啡师的崔子康(Tommy)将自己第一间咖啡厅半路咖啡(halfwaycoffee)开在上环摩罗街附近,两边尽是古董店和手工艺铺头。
店铺前后门被打通,像一条幽静老巷,装饰以怀旧摆设,中学时代的木制长椅、收银用的锑煲(旧时街市主人盛装钱币的容器)、白色吊扇,还有飞机降落九龙城的旧相片,这些都是崔子康的收藏。
“这里像是另一个空间,而我在这里做着记忆流传的事。”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崔子康却对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充满想像,也颇有感情。
当被问及最喜欢的茶杯,他从一排雕花精致颜色艶丽的杯子中,拿起一只个头最小、简单青花图案的景德镇米通。他用拇指轻轻抚摸耳柄,告诉记者,只有这只杯的耳柄最具中国风,优雅又大气。再将米通放至灯下,柔和光线瞬间照亮杯壁雕镂出的半透明亮孔“玲珑眼”,杯体优美通透。
汪小姐是来自上海的客人,在社交软件得知这间咖啡厅后特意前来,一杯咖啡的功夫,她已仿佛透过墙上的照片、店内的家具和手中茶杯看到了从前的香港,“跟我原来印象里的繁华却有点不近人情的香港全然不同。”
而咖啡厅的常客黄先生则生长于香港。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外婆家用的就是这样的茶杯,每次来这里都会勾起一些回忆。
为寻集旧式茶杯,崔子康总是四处奔走,从深水埗到油麻地,甚至有时需飞往北京、上海和景德镇。他坦言,市场上这类有年代感的茶杯已越来越难得,花费一年半载才寻到一只也属常事。
买杯过程也是与人交流的过程,崔子康记得有一回一家古董店店主见他年纪不大就喜欢这些旧物,觉得难得,不愿收他的钱,还邀他进店喝茶聊天。
对人文情怀极其看重的崔子康,将即将开业的第二间咖啡厅依然选址摩罗街一带。
崔子康与附近店铺店主都是朋友,他常去一街之隔的百年老店源兴香料公司为茶选购配料,对面幸福玩具店的辉哥有时会在午后播放音乐与街坊共享,而店内洗手池则出自街口生铁铺的明哥之手。而若有街坊做运动路过半路咖啡,也可进店免费喝水。
崔子康也将这种社区人情融入咖啡厅运营之中,比起生意经营,他更看重社区服务功能。他试图将这里打造成别致的艺术空间,为香港文化保育出一份力。
坐在店里那面手写香港历史的墙前,崔子康追忆学生时代常在放学途中经油麻地去“寻宝”。他留意到那种有街坊架桌在路边打麻雀,不远处亦有叮叮车驶过的情景,是与现今摩天大楼间快步穿梭的人潮全然不同的情调。
他着迷那个久远的年代,执意于在这繁华都市里留住那些日渐模糊的遗影。他把那些记忆深处电车的叮叮声、九龙城上空的飞机、街边停靠的人力车,以及街坊间彼此帮衬的人情味,皆称作“香港情怀”。
日后如有机会,崔子康还想将咖啡厅开到北京和上海,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打造成文化艺术空间。以这样的方式,令中国的传统文化仿佛穿越时空重新回到现代,这是他目前想做的事。(完)
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千百年来,茶文化几经传承、历练、蜕变,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和魅力。
茶叶滋养了一方水土,更联络其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全人类的灵魂与情感。
它本是一片绿叶,当与人类邂逅之后,它走过漫长的旅途,最终上升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
BBC Studios系列纪录片《一叶茶 千夜话》,以深情茗记、茶艺乾坤、仙芽之魂、茶传天涯、绿色黄金、茶香无界6个主题,讲述了全世界30个与茶相关的故事。
摄制组历时三年,完成了遍布六大洲13个国家和地区的拍摄。
《一叶茶 千夜话》通过“茶”这面棱镜,探讨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以及探寻茶为何能够在中国传统、人生态度、友情和家庭当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总制片人Matthew Springford表示,“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茶塑造了社会、信仰和习俗;茶创造商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影响着数十亿人的生活。茶在中英两国的历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想展示茶和茶文化是如何在中国发展并走向世界的。”在他看来,“茶是中国给予世界的神奇礼赠。”
《一叶茶 千夜话》剧照从该系列纪录片序列安排上看,开头两集着力于探索呈现茶文化的源与流。
第一集“深情茗记”,探索茶如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了解茶树的生长过程。
第二集 “茶艺乾坤”的关键词在于“雅致”,为观众展现中国和英国伦敦围绕茶文化发展出的复杂仪式与礼节。观众可以在烟雾缭绕、人声鼎沸的成都茶馆,感受当地人“泡茶馆”的生活乐趣。
一转眼,视角又转往伦敦历史最悠久的酒店--布朗酒店,一场与众不同的下午茶仪式即将开始。中外比较、东西互现的创作视野统摄该系列全片。
在第三集“仙芽之魂”中,观众会发现品茗酌饮能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体会到茶与心、神、灵之契合。
第四集“茶传天涯”是本系列片中最具国际特色的一集,探讨茶叶如何从中国传播到全球,进而重塑它所遇到的每一种文化。
第五集“绿色黄金”,为观众介绍采摘后的茶叶要经历的一系列加工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是如何为朴实无华的茶叶增添商业价值——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袋泡茶市场销路愈发收窄,而具带有种植地风土韵味,选材制作更精良的独立茶叶品牌,则愈发赢得茶客们的欢心。
在第六集“茶香无界”中,着力呈现那些富有远见的制茶业人如何赋予茶叶全新的口感并展望茶的未来。
在这部记录片里,你会看到很多充满人间烟火的画面,比如成都的茶馆:
成都观音阁老茶馆,每天清晨,老茶客们纷纷走进这个墙皮斑驳的老建筑,聊天,打牌,品一杯茉莉花茶。
热气腾腾的火炉上,店主熟练地拎起老旧的烧水壶,往一杯杯茶碗里倒满开水。这是百年历史的老茶馆里,火热又真切的一天。
别看只是一杯清茶,这里头可有讲究。
比如,把茶盖侧放到底座,代表续水;
比如,把茶盖立放,插在茶碗旁边,则表示今天出门忘带钱了,要赊账;
再比如,在茶盖上放一颗花生或瓜子,意思是留个位置。
茶里透着的,是市井生活的人情味。
还可以看到关于茶的习俗:
另一个故事在马来西亚槟城,母亲为即将出嫁的女儿煮好一壶茶。
婚礼上,新娘行礼敬茶,意味着离开娘家,被婆家接纳,不免喜极而泣。这是马来西亚人最传统的婚礼仪式,茶成了动人的温暖核心。
记录片集结了BBC Studios顶尖的制作技术,用镜头捕捉茶叶生长的每个细节。
茶园里,霜浸雪润,薄霜爬满叶片的过程,在镜头下无处躲藏……
峨眉雪芽,隐匿在云雾空濛的山中,小冰球在芽叶上滑溜溜地转动……
卷而未舒的叶片,藏匿着一个我们无法轻易观察到的世界……
在这趟旅程中,观众也将去到中国之外的地方,了解中国在世界茶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后多彩且独特的饮茶文化,发现茶文化的魅力。
从德昂族揭开茶叶的秘密,到英国开创出极富讲究的下午茶仪式;从蒙古游牧人民将奶茶视为心中信仰的媒介,到融合五洲风味的珍珠奶茶在全球风靡。
《一叶茶 千夜话》是BBC Studios首个中国原创纪实项目BBC。
2023年春节期间,该片还登陆了BBC Earth亚洲频道,向全球观众展示璀璨的中国茶文化。
1957年,勐海南糯山树龄8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王”被发现后,证明了中国和被认为是“世界茶源地”的印度一样,800年前就有了栽培茶叶的历史。
而那时,与有野生茶树存活的印度相比,中国还不能证明就是茶叶的故乡。
在中国茶叶界专家们不懈的努力下,树龄逾1700年的野生茶树王,于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山的原始森林中被发现。世界茶叶发展变迁的历史由此得以正本清源——中国云南境内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才是真正的世界茶叶源产地。
1992年,树龄1000年左右的过渡型茶树王,又在普洱市澜沧县的邦威茶山被发现,从而使得茶叶在中国由野生过渡到栽培型的历史,得到完整的呈现。
三棵“茶树王”的陆续现身,让勐海和澜沧两地,成为了国内外茶人朝拜“茶祖”的圣地。
族谱推算鉴定800岁“茶树王”
1957年,勐海县南糯山村民发现在南糯茶山半老寨的半山密林中,有两棵古茶树特别大,直径1米多,明显比周围的古茶树粗壮、高大。当时的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立即派出专家组,发现在一片密林中的古茶树群落中,这两棵巨大的古茶树确实罕见,为此,还特邀了当时的苏联专家一起鉴定。
起初,大家采取年轮鉴定的方式,将两棵巨型古茶树中的一棵齐根锯断。没想到的是,古茶树锯开后,根本无法从其紊乱的年轮上鉴定出其树龄。专家组经过多次协调,在附近的村寨走访征询鉴定这两棵古茶树的办法。半坡寨的一名哈尼族老人介绍说,根据族谱记载,这里的哈尼族村民从元江渡过澜沧江迁移到此之前,南糯山就有原住的璞人(布朗族居民)在这一带种植茶叶。后来,哈尼族迁入后也一直保持着种植茶叶的生产方式。而这些森林中的古茶树,很多是在哈尼族的祖先迁入前就已经存在了。
专家组根据哈尼族父子连名的习俗,通过族谱推算法,推算出从南糯山哈尼族的第一代沙归至1957年,这里的哈尼族居民已经足足繁衍了55代,由于哈尼族的婚育年龄一般在18至20岁左右,以此计算,时间至少也在1000年左右。最终,专家根据哈尼族老人“这两棵大茶树是祖先沙归栽下的”说法,参加鉴定的中苏专家最终得出了一个较为保守的结论:目前这棵还存活的巨型古茶树,树龄至少在800年以上。
尽管如此,这棵被鉴定为800岁的栽培型古茶树,还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境内发现存活的树龄最长的茶树王,也称“沙归茶树王”。
1995年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树王”的死亡
此时,尽管在中国的境内还没有野生茶树被发现,但至少南糯山800年茶树王的出现,成为了中国植茶历史悠久的见证,也使南糯山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最早的茶叶栽培中心的地位。
由于专家们一直都找不到中国境内有野生茶树的佐证,加上印度的阿萨姆地区不仅有存活的栽培型古茶树,而且有英国和印度的学者称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叶种的野生茶树。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境内不仅没有野生茶树的存在,而且中国的茶叶大多为树型矮小的小叶种茶,提出了“世界茶叶只有一种,即印度阿姆度种的大叶茶”,“中国的小叶种茶,是印度的大叶茶种北移中国受气候影响而导致变种的结果”,而且还提出“茶叶在1200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印度就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的论调。
1962年前,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流派持这样的论调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1961年,有村民向勐海县政府报告说,在巴达贺松村寨后面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了一棵特别大的古茶树,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棵古茶树没有自己种的茶好吃,味道苦涩。当时,设立在勐海县的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得到消息后,便马上派出刚从大理农校毕业的技术员刘献荣等人前去调查。
在山里转了三天后,由贺松村寨向后山出发,就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这棵巨大的茶树显露真身。“看到了大茶树后我们看了一下环境,因为当时我们身上也没有带着什么测量仪器之类的,所以也不敢确定这个茶树是不是野生的”刘献荣说,他之前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茶树,回去向领导报告后,第二次与当时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顺高研究员一起上山,才让当地村民爬上树去采了一些枝叶,寄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进行检测鉴定。
据当时参与考察鉴定、后担任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的张顺高研究员描述:这株罕见的大茶树是直立大乔木,分枝部位较高,枝干较少,树高3212cm,主干直径100cm,树冠垂直投影的直径约1000cm……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分析,无论从外形特征还是内含成分的鉴定来看,确实为迄今为止最大的野生茶树。经云南大学农学院、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组成的考察组现场考察,这棵树基部围达3.2米,树高32.12米的巨型茶树,被鉴定为大理茶种的野生大茶树。
经现场测量和当地历史考证,经多位知名专家联合认定树龄超过1700多年,这一测定得到了当时的中国茶科所专家认同,并于1962年在《中国茶叶》月刊向世界发布了发现巴达野生茶树王的消息,成为当时发现的世界上存活树龄最大的古茶树,被誉为“茶树活化石”,在世界茶叶界引起了轰动,中国是世界大叶种茶起源地的论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还发现了数量达500余株的野生茶树群。目前,勐海县已被测定有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千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分布普遍,它们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
“邦崴古茶树”改写茶叶演化史
1991年3月,思茅地区(今普洱市)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村民反映,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园地里,发现了一棵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的乔木型大茶树。
经何仕华提议,思茅地区茶叶学会,行署外贸局、农牧局茶叶专家于1991年4月、11月两次对该茶树进行综合考察,并把采样送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化验分析。结果显示,茶树所含化学成分和细胞组织结构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与野生茶树接近,树龄在1000年左右。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
邦崴大茶树的发现,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并且填补了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改写世界茶叶演化史,对研究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区别于一般大茶树,定名为“邦崴古茶树”,它与勐海巴达野生型古茶树和勐海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并列为云南三大古茶树王。
茶王长逝留下遗憾
“建茶王宫对野生‘茶树王’实行永久保存,也算是为了避免再出现南糯山‘茶树王’当时由于没有条件保存,而导致至今寸木不留的遗憾再次发生。”说话间,曾云荣不由得回忆起了当年抢救濒临死亡的南糯山“茶树王”的往事。
由景洪出发经昆洛公路前行24公里,来到南糯山半坡寨山脚下有一个名叫“沙归拔玛”的茶厂。从茶厂后一条深藏在茶林间的山路,爬坡前行约500米,前方出现一个颇有明清风格的纪念亭,这就是当年南糯山“茶树王”遗址。
如今,除了纪念亭外,相距20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块记载着南糯山“茶树王”事迹的石碑,石碑旁一棵水桶粗的古茶树长得格外茁壮。石碑旁有823台水泥浇筑的台阶,蜿蜒爬上半坡。在纪念亭与石碑之间,有村民搭了一个简易窝棚生火烧水泡茶。只要有人到“茶树王”的遗址餐馆,村民便会奉上一杯南糯山古树茶泡的纯正普洱茶。
据曾云荣介绍,1992年“茶树王”苍老的树干就开始变得千疮百孔,而且部分枝条逐渐干枯。这一问题在1993年引起了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并且时任州长的召存信也亲自过问此事,并邀请省内外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论证和制定保护和抢救“茶树王”的方案。
最后,西双版纳州成立了一个“茶树王”抢救领导小组,由州长召存信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其余的成员由各级专家、州政府秘书长和勐海县主要领导担任。之后又成立了“茶树王”保护委员会,当时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的曾云荣具体负责保护和抢救的组织协调工作。“当时已经把能够请到的国内最权威的专家都请来了。”曾云荣说。
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方案时,专家们认为“茶树王”之所以出现衰亡的征兆,除了树龄高,年老体衰外,极有可能是四周密不透风的围墙导致不通风所致。因此提出将干枯的树枝切除,对千疮百孔的树干进行修补,以及在围墙上打出30余个孔来让“茶树王”透气,并将四周的土全部挖出,再从山上的密林中取肥土来重新填充增加肥力的抢救方案……一系列保护措施后,“茶树王”在1994年曾发出两根新的嫩枝。遗憾的是,1995年这棵“茶树王”还是出现了全株干枯的状况,无奈专家组只好宣布其已死亡。
“茶树王”的死亡,一时之间给西双版纳和专家组成员带来了空前的巨大压力,甚至外界关于“茶树王被专家们保护死掉”的舆论不绝于耳。事后在反复的调查中,曾云荣无意中看到,在台阶两边紧挨着水泥台阶的几棵古茶树,也同样出现了干枯死亡的现象,而距离稍远一些的古茶树却安然无恙。经取土化验,发现靠近水泥台阶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已经遭到了渗透进土层的强碱性水泥破坏。
“原来害死‘茶树王’的元凶,就是修建台阶、亭子和围墙的水泥。”至此真相大白,不过至今“茶树王被专家们保护死”的舆论还依然没有消失,这成了曾云荣心中永远不能释怀的痛。
为“茶树王”寻找“继任者”
2023年9月27日,又是牵动着世界茶叶界人士心弦的一个重要日子——树龄达1800多年的勐海贺松野生“茶树王”仙逝。据当地知名茶叶专家研究分析,这棵“茶树王”属自然衰老死亡,其4根主干已空心,因茶树根部空心过度,承受不住树枝的重压而整株自然倒伏,没有扶栽重新生长的可能。
2023年9月27日,巴达近1800年野生“茶树王”仙逝
2023年1月31日,这株宣告着中国澜沧江中下游为世界茶叶原产地的“茶树王”在仙逝了4个月后,被运载下山,安置在勐海县陈升茶厂内,将建“茶王宫”进行永久保存,供世人瞻仰。
“当年南糯山‘茶树王’死亡后,由于当时没有条件保存,委托当地一个村民看管,结果几年后竟连一点残骸都找不到了。”曾云荣说,为了不留遗憾,也给世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普洱茶遗产,这次当地政府决定建“茶王宫”对巴达“茶树王”进行永久保存。据曾云荣介绍,目前已有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进荣研究员、中国杭州茶叶博物馆馆长吴胜天研究员接受邀请,与云南的茶叶界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规划和制定永久保存方案。春节之后,专家组将开展工作,率先对茶树王遗体进行杀虫和防腐处理,并进行永久存放的技术处理和“茶王宫”的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南糯山“茶树王”死亡后确定“王位继承者”的经验,开始着手论证巴达野生“茶树王”的“继任者”工作。
南糯山“茶树王”死后,2002年村民们又在距离半坡寨不远处的竹林寨村民家的承包茶地内,发现了一棵与死亡的800年“茶树王”差不多大小的古茶树。2002年4月,专家组一行前来南糯山实地考察后,确定这棵新发现的古茶树与死亡的“茶树王”属于同一时代栽种的古茶树,树龄相差也不大。因此将死亡的“茶树王”定为1号树,而将新发现的古茶树定为2号树,从而正式将2号古茶树推上了新“茶树王”宝座,并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目前,南糯山的2号“茶树王”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和茶叶爱好者前来参观。
巴达野生“茶树王”仙逝后,勐海县也多次组织专家组在这一区域寻找可以“继承王位”的野生古茶树。目前已经在距离仙逝的“茶树王”2公里多的密林中,寻找到了一棵树高和直径与仙逝的“茶树王”相差不大的野生古茶树,初步拟定为巴达2号“茶树王”。相关的论证和鉴定工作也正在组织实施中。
据曾云荣介绍,巴达“茶树王”附近的贺松村属于1000年前搬迁来的哈尼族村寨,这座山脉还环绕有曼迈、章朗以及打洛镇的曼歇等十余个村寨,都是根据记载在中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布朗族居民。而且这一带除了大片野生古茶树外,还分布着1万多亩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最长的也在800年左右。
相信不久后,随着巴达2号“茶树王”的“继位”,一个全新的“茶树王”时代即将到来。
南京雨花茶传说:“雨花茶”在我国名茶中实为罕见,但“雨花茶”的生产历史却十分悠久。
约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代,南京百姓就有饮早茶的习俗。陆羽在《茶经》中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
说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妇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百姓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汤”来喝,奇怪的是,这老妇人自一清早叫卖到晚上却依旧很贫穷。
原来老妇人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孤苦贫穷的人,贫穷的人都很感激她。这个消息被当时官吏知道,竟派人把老妇人抓了起来,关进牢里。
但第二天一清早,老妇人不见了。后来,雨花台一带开始遍布葱郁碧绿的茶园。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其外形圆绿、条索紧直、峰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
【资料记载】南京茶叶的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南京在唐代就已种茶,不仅在陆羽的《茶经》中有记载,更有陆羽栖霞寺(南京)采茶的传说为证,今天的栖霞寺后山仍有试茶亭旧迹。
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有关部门重新开始雨花茶的研制工作,并在1959年春创制成功。以后,雨花茶又在各届名茶评比会中获奖。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式茶杯里的香港记忆是什么和中式茶杯形状的寓意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革登茶山分为 革登茶山风
下一篇:更多文化
本文标题:中式茶杯里的香港记忆是什么 中式茶杯形状的寓意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6625.html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中式茶杯形状的寓意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革登茶山风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状元家状元茶价格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宋代点茶技艺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一杯清茗十年尘梦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下午茶是哪的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喝茶讨人闲的九种行为,喝茶时不能做...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塔泉云雾茶的功效与作用的精彩内容等...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经二之具原文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普洱茶历史文化的探源有哪些的精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