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961年11月24日 1961年7月23日的文章,本文对文章1961年11月24日 1961年7月23日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于新霞 女 1962年12月2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教育局基础教育教研室
郭云芝 女 1955年6月18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穰东镇中心学校中学
郭朝 男 1968年8月15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穰东镇中心学校中学
徐秀玲 女 1959年3月18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穰东镇中心学校中学
殷长庚 男 1963年11月24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穰东镇中心学校中学
李云庆 女 1955年6月1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穰东镇中心学校中学
杨永 男 1961年7月13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穰东高级中学校(高中部)
宁明苏 男 1965年12月4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穰东高级中学校(高中部)
高明堂 男 1954年10月27日 物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赵集镇中心学校中学
单毅 男 1970年12月11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白牛乡中心学校中学
张长久 男 1957年9月10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白牛乡中心学校
吕泽 男 1963年11月29日 历史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赵集镇中心学校中学
冀光英 女 1965年10月26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赵集镇中心学校
王林森 男 1971年3月29日 职业技术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赵集镇中心学校中学
唐文普 男 1970年9月21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张楼乡中心学校
王立虎 男 1955年5月15日 生物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张楼乡中心学校中学
杨永学 男 1962年2月15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张楼乡中心学校中学
许荣禄 男 1957年10月1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张村中心校中学
王庆安 男 1958年10月23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张村中心校中学
程传海 男 1958年8月9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张村中心校中学
杨冰 女 1966年8月11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张村中心校中学
郭占国 男 1952年9月8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张村中心校中学
刘光汉 男 1958年10月12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元庄中心校中学
孙海玉 男 1963年8月25日 地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元庄中心学校
曹永昌 男 1954年9月16日 物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元庄中心校中学
刘奇 男 1965年11月15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元庄中心校中学
黄云华 女 1955年6月1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元庄中心校
夏松梅 女 1966年8月11日 生物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六高级中学校
王焱 男 1964年1月15日 职业技术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一职高(六高中)
张玲 女 1968年2月11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一职高(六高中)
李振和 男 1962年12月31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腰店乡中心学校中学
李志丹 男 1969年12月2日 物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腰店乡中心学校中学
孙霞 女 1954年7月19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腰店乡中心学校
姜朝川 男 1953年6月21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腰店乡中心校初中
王建才 男 1955年12月13日 地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小杨营乡中心校(初中部)
宋富强 男 1956年12月4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小杨营乡中心校
朱明胜 男 1967年12月31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小杨营乡中心校
孙培豪 男 1958年4月10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小杨营乡中心校(初中部)
裴伟彦 男 1970年10月29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小杨营乡中心校
张秋月 男 1955年9月12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夏集中心校
杨士亭 男 1956年4月25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夏集中心校中学
宋书奇 男 1968年5月1日 生物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五高中
张玉霞 女 1957年9月25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文渠乡中心校中学
翁德生 男 1951年10月12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文渠乡中心校
孙君朝 男 1968年3月16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文渠乡中心校
马高庆 男 1953年2月15日 物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文渠乡中心校中学
路杰 男 1970年5月2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文渠乡中心校
刘东平 女 1956年9月29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湍河中心校
邓巧玉 男 1954年6月21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湍河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薛学林 男 1963年7月5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湍河中心校
赵胜才 男 1957年10月8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湍河中心校本部(中学)
丁心建 男 1957年5月7日 物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湍河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闫振悦 男 1954年5月14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湍河中心校
李建新 男 1953年2月20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湍河中心校
王春 男 1966年3月21日 历史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湍河中心校本部(中学)
景泽琴 女 1958年10月25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体育学校
孟庆霞 女 1964年9月1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陶营乡中心学校
孙君祥 男 1954年3月9日 历史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陶营乡中心校中学
李成怀 男 1968年11月13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陶营乡中心学校
刘明茹 女 1954年12月10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陶营乡中心校中学
朱德傲 男 1962年2月20日 历史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十林中心校中学
杨青山 男 1966年12月18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十林镇中心校初中部
张子哲 男 1958年12月24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十林镇中心校初中部
赵卫 男 1967年6月10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十林镇中心校
吕红朝 男 1970年9月22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十林镇中心校初中部
王红晓 女 1972年5月4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十林镇中心校
陈顺召 男 1958年2月28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十林镇中心校初中部
鲁丰朝 男 1954年2月3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桑庄中心学校校本部
杨文宇 男 1970年10月3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桑庄镇中心校校本部
张超 男 1971年9月15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桑庄二初中
张秀银 女 1955年12月25日 历史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桑庄二初中
胡庆清 男 1968年2月22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三高中
梁静 女 1970年12月17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三高中
盛宗平 女 1962年10月2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三高中
张强 男 1972年8月13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彭桥镇中心校中学
靳国昌 男 1958年7月1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彭桥镇中心校中学
井自三 男 1961年7月1日 物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彭桥镇中心校中学
田智勇 男 1958年12月2日 职业技术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彭桥镇中心校中学
彭富琴 女 1954年12月26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彭桥镇一初中
陈平安 男 1953年2月19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裴营乡中心学校
丁心德 男 1957年2月15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裴营乡中心学校初中
王玉霞 女 1957年1月27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裴营乡中心学校初中
鞠速良 男 1966年4月2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裴营乡中心学校初中
王如罡 男 1963年3月10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裴营乡中心学校
李荣建 男 1969年11月20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裴营乡中心学校初中
刘合仁 男 1969年10月1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罗庄镇中心校
黄朝阁 男 1955年10月16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罗庄中心校中学
刘廷玉 男 1958年3月20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罗庄中心校中学
周振祥 男 1956年12月19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罗庄镇中心校
孙花丛 女 1955年8月10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罗庄镇中心校
周书先 女 1956年1月1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罗庄镇中心校
尹永红 女 1966年2月10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罗庄镇中心校中学
石红珍 女 1968年8月22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聋哑学校 中学
赵玉萍 女 1960年9月7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龙堰乡中心学校
闻正斌 男 1967年1月5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龙堰乡中心学校
惠书信 女 1968年4月25日 生物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龙堰乡中心学校
赵征 女 1957年4月21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龙堰乡中心学校
李荣太 男 1957年7月6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刘集中心学校中学
邢德录 男 1957年2月16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刘集镇中心学校中学
刘海武 男 1953年9月4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刘集镇中心学校中学
周荣伟 男 1966年10月30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刘集镇中心学校
李生亮 男 1952年7月15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刘集镇中心学校
王翠英 女 1956年10月1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刘集镇中心学校中学
杜建长 男 1960年6月26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刘集镇中心校中学
王文安 男 1954年10月15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刘集镇中心学校
李文孝 男 1957年8月15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刘集镇中心学校
杨秀杰 女 1957年10月20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林扒镇中心学校
胡云学 男 1956年12月13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林扒镇中心学校中学
张万富 男 1953年3月6日 物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九龙乡中心学校中学
滕道杰1987 男 1967年1月4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九龙乡中心学校中学
沈云侠 女 1962年7月15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教育局电大工作站
梅秀山 男 1958年6月29日 职业技术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教育局成人教研室
李登 男 1972年11月19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汲滩镇中心校
袁书芬 女 1954年3月15日 职业技术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花洲成人学校
索惠莹 女 1970年8月4日 职业技术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花洲成人学校
盛显鹏 男 1951年10月4日 职业技术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古城中心校中学
李荣倜 男 1957年7月1日 职业技术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古城中心校中学
李冬英 女 1954年12月14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构林镇中心校
王晓音 男 1957年4月6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构林镇中心校
王景会 男 1968年5月6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构林镇中心校初中
李光文 男 1955年8月8日 生物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构林镇中心校初中
王剑英 男 1960年4月10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构林镇中心校初中
冯玉雪 男 1963年1月14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构林镇中心校初中
周永俊 男 1957年11月9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构林镇中心校初中
朱金平 女 1958年8月18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高集乡中心校
苏涛 男 1972年12月30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高集中心校中学
翁德汉 男 1956年3月1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高集中心校中学
王正龙 男 1957年5月10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二高中
王书林 男 1966年7月23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二高中
周炳 男 1965年7月6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二高中
耿青 男 1964年4月30日 物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二高中
丁弢 男 1966年4月26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二高中
王书阳 男 1967年6月18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二高中
薛和青 男 1967年11月2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二高中
岁喜梅 女 1956年10月26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都司镇中心学校
郭书君 男 1971年10月2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都司镇中心校校本部
张印 男 1969年5月1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都司镇中心学校
韩松 男 1966年11月4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周香存 男 1963年10月20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任文学 男 1968年3月10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吴定嘉 男 1962年8月2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唐淑慧 女 1967年3月20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范永惠 女 1968年11月2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杜玉敏 女 1968年7月19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王富立 男 1967年11月1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刘冬梅 女 1965年12月10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
绳宇光 男 1964年11月19日 生物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
陈丰年 男 1959年12月22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
薛显忠 男 1962年8月27日 历史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校
王达杰 男 1962年12月25日 历史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校
华建阁 女 1955年1月10日 生物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一初中
李冬梅 女 1964年11月22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一初中
李文 女 1955年5月15日 历史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第一初级中学校
武林 女 1969年5月1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五初中
杨小珍 女 1964年11月2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五初中
郭晓丽 女 1966年3月10日 政治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五初中
魏国芬 女 1965年3月23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五初中
贺爱芝 女 1956年7月7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三初中
齐树文 女 1965年10月10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三初中
马蓬勃 男 1959年12月12日 物理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六初中
杨传京 男 1963年7月15日 数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二初中
常世勤 男 1962年8月8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二初中
冯春风 女 1964年1月17日 历史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城区第四初级中学
单元斌 男 1957年4月22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白牛乡中心学校中学
陈祖源 男 1969年12月11日 化学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白牛乡中心学校中学
宁香兰 女 1955年12月5日 语文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白牛乡中心学校
丁君荣 女 1958年3月6日 英语 中学高级教师 邓州市杏山中心校中学
1960年10月2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火箭发射爆炸事故造成地面100多人死亡。 <br />
<br />
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在充满纯氧的舱室里进行紧张的训练,休息时,他用酒精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将它扔到了一块电极板上,结果舱内燃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br />
<br />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这3名航天员是:弗吉尔·卜格里索姆上校、爱德华·H·怀特中校和罗杰·B·查非少校。 <br />
<br />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进入太空后,飞船屡次出现故障,几经努力难以修复,在返回地面时飞船降落伞又出意外,无法打开,致使飞船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科马罗夫当场被摔死。 <br />
<br />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顺利完成进入礼炮1号空间站的各项任务后,在再入大气层前,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被破坏,返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3名宇航员——格奥尔基·科马罗夫、弗拉基米尔· 沃尔科夫和维克托·帕沙耶夫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br />
<br />
1974年1月19日,美国用德尔塔火箭发射英国“天网2A”卫星,由于火箭电子装置中一块印刷电路板上的一个小焊点附近剥落了一小块绝缘层,引起短路,发射失败。 <br />
<br />
1980年3月18日,苏联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火箭发射爆炸导致地面50名技术人员丧生。此事件在1989年才被公开。 <br />
<br />
1980年5月23日,阿丽亚娜火箭第二次试飞时,一名工作人员不慎碰落一个部件的商标,堵塞了发动机燃烧室的喷嘴,造成发射失败。 <br />
<br />
1985年5月,美国发射“三叉戟”导弹,由于发动机燃烧室中剥落了一块黄豆在的绝缘层,结果高温火焰烧穿了那里的金属壁,燃气向外喷射,发动机爆炸。 <br />
<br />
1986年1月28日,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飞行时,在升空第73秒后,由于右侧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出现问题,造成燃料外泄,航天飞机发生爆炸,7名航天员当场遇难。 <br />
<br />
1986年4月18日,美国用“大力神”火箭发射间谍卫星,因助推器密封垫圈失效,起飞后5秒钟爆炸。 <br />
<br />
1986年5月3日,美国用“德尔塔”火箭发射一枚价值5700万美元气象卫星,在点火后不久发生爆炸。 <br />
<br />
1986年5月30日,阿丽亚娜第18次发射时,因第3级火箭没有及时点火,发射失败。 <br />
<br />
1990年2月22日,阿丽亚娜火箭第36次发射,一名工作人员不慎将一块擦拭布遗留在一级发动机的水循环系统中,堵塞了管道,引起火箭爆炸。 <br />
<br />
1990年3月14日,美国“大力神”火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6号”时,因接错一根导线,第二级火箭没有分离,卫星没有达到预定轨道高度。 <br />
<br />
1990年9月7日,美国“大力神”4型火箭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搬运过程中,一个助推器突然坠落,发生爆炸起火,火焰高达45米,造成至少1人死亡。 <br />
<br />
1990年10月4日:俄罗斯一枚天顶号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电子侦察卫星时于起飞几秒后发生爆炸,发射设施遭受严重损坏。 <br />
<br />
1991年6月18日,载有美国航天局和几所大学的10个科学实验仪器的“探索者”号火箭在发射不久后由于迷失方向而坠毁。 <br />
<br />
1992年3月22日,中国用“长征2号E”火箭发射澳星,由于拧动点火控制器时,从螺钉上旋下一点点金属屑,使电路短路,火箭发动机熄火,发射没有成功。 <br />
<br />
1993年8月2日,美国空军一枚“大力神4型”火箭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点火升空后不足两分钟即发生爆炸,火箭载有的一颗绝密先进间谍卫星随之化为残片,落入海中。 <br />
<br />
1994年12月1日,阿里亚娜火箭第70次发射失败,火箭坠入海中,其搭载的价值1.5亿美元的美国PAS-3型通信卫星被毁。 <br />
<br />
1995年1月26日,中国“长征2号E”发射亚太2号卫星时,由于美方没有告之卫星的谐振频率,而凑巧卫星的谐振频率与火箭整流罩的谐振频相同,由于高空切变风对火箭的作用,引起共振,造成星箭爆炸。 <br />
<br />
1995年10月23日,美国“大蓬车”火箭在航空航天局的沃洛普斯岛发射基地点火升空45秒后发生爆炸,其携带的14个科学实验仪器炸毁。 <br />
<br />
1996年2月15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国际通信708卫星,火箭起飞后飞行姿态出现异常,飞行22秒后,火箭坠地发生爆炸,星箭俱毁。 <br />
<br />
1996年5月14日,俄罗斯“联盟-U”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6分钟后与地面失去联系,火箭上载有一颗“宇宙”系列地形测绘卫星。 <br />
<br />
1996年6月4日,阿丽亚娜5型火箭首次发射,火箭升空40秒后即偏离预定轨道。控制中心担心火箭坠落地面会酿成大祸,在距地面4千米的高空将其引爆。 <br />
<br />
1996年6月20日:俄罗斯发射侦察卫星的一枚联盟V型火箭在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起飞50秒后整流罩过早打开,致使火箭坠毁。 <br />
<br />
1997年1月17日:美国一枚德尔塔II型火箭在发射一颗全球定位系统 (GPS)卫星时,于起飞后13秒发生爆炸。 <br />
<br />
1997年5月20日,俄罗斯一枚“泽尼特-2”型运载火箭在发射后仅48秒,火箭的一级发动机就因故障而停止工作,火箭随即坠落,并发生爆炸。 <br />
<br />
1998年8月12日,一枚运载美国军事间谍卫星的“大力神4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时发生爆炸,造成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损失,该卫星价值10亿美元。 <br />
<br />
1998年8月27日,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最新型火箭--德尔塔3型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后不久爆炸,火箭连同其携带的一颗通信卫星被毁。 <br />
<br />
1998年9月10日:乌克兰一枚天顶II型火箭在发射12颗商业卫星时于起飞后272秒出现计算机故障,导致星箭坠地。 <br />
<br />
1999年7月5日,俄罗斯一枚“质子-K”型火箭携载俄军用通信卫星“虹-1”号发射升空后发生爆炸,星箭俱毁。 <br />
<br />
1999年9月23日,美国火星气候探测器在与火星“近在咫尺”时同地面失去联系。科学家认为这颗无人探测器已经毁坏。火星气候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于1998年12月11日发射升空的,宇航局计划利用其携带的两种科学仪器对火星大气中的水蒸气和尘埃进行探测。 <br />
<br />
1999年10月28日,俄罗斯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一枚携带通信卫星的“质子-K”型火箭,因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发生故障星箭一同坠毁在哈萨克斯坦境内。 <br />
<br />
1999年11月15日,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发射中心发射的一颗多功能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被迫引爆摧毁。 <br />
<br />
1999年12月3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极地探测器在到达火星表面后与地球失去联系,火星极地探测计划被取消。 <br />
<br />
1999年12月11日,巴西用VLS运载火箭发射自制的SACI-2气象环境卫星,火箭在升空3分钟后出现故障,地面控制人员随即将偏离轨道的火箭引爆,星箭俱毁。 <br />
<br />
2002年8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价值1.59亿美元的“彗核旅行”号彗星探测器在飞离地球轨道的过程中,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彗核旅行”号彗星探测器于7月3日发射升空。 <br />
<br />
2002年12月11日,欧洲航天局的阿里亚娜5型火箭在库鲁发射场发射不久后发生爆炸,火箭和其携带的两枚价值6亿美元的卫星坠毁在大西洋中。 <br />
<br />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事故调查委员会目前已基本认定,在“哥伦比亚”号发射后不久,从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泡沫材料曾击中航天飞机左翼。这一撞击在机翼上形成孔洞,使超高温气体得以进入,这是“哥伦比亚”号2月1日解体坠毁的最可能原因。<br />
<br />
2003年8月22日,巴西第三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的最后测试中爆炸,至少造成21人死亡。这次事故可能是因火箭主体内四个发动机中有一个的点火装置出现问题而造成的。<br />
<br />
人类探索太空之路 <br />
<br />
1961年4月12日,27岁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乘坐东方1号飞船,在离地面米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108分钟。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俄罗斯宇航业 <br />
<br />
1961年5月5日,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随“自由”7号飞船到达距地球116.5英里的远地点,他在亚轨道飞行持续了15分钟,成为美国第一位太空人。 <br />
<br />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打开“阿波罗11号”登月舱舱门,迈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 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 人类的探月之路 约翰逊航天中心 <br />
<br />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空间站。 <br />
<br />
1986年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共有12个国家的135名宇航员在空间站上工作,进行了1.65万次科学实验。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在南太平洋坠落。 <br />
<br />
在发展载人航天的历程中,国际合作已从蓝色星球延伸到茫茫太空。1975年7月17日,美国阿波罗飞船与前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地球轨道实现对接,并进行首次国际联合飞行。 <br />
<br />
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曙光”号多功能货舱发射升空,拉开了16国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序幕。2002年10月10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实现对接。俄罗斯航空航天局、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以及日本和加拿大的航天主管机构,联合制定了人类火星登陆方案。 <br />
<br />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br />
人类航天领域发展历程 <br />
<br />
随着空间资源开发而诞生了一门新型高科技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它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 的综合性工程,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 <br />
<br />
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概念和可行性论证,卫星及其运载火箭和地面配套设施的研制、试验和发射的探索性试验阶段。 <br />
<br />
60年代则在所发射的航天器上使用各种特殊的仪器设备进行遥感、信息传输和收集各种探测数据,这是初期应用试 验。 <br />
<br />
70年代以来,利用空间环境及其高远位置进行了广泛的应用试验,突破了航天应用领域众多的技术关键,拓展了广 泛的应用范围,形成了通信、导航、气象、资源、科学、军事应用、深空探测等卫星系统。 <br />
<br />
与此同时,自60年代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的载人航天也已经经历了初期探索性试验的发展阶 段。在此期间,通过把人送上天以探索人进入空间的可能性和适应性,了解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研究和解决交会、对接、舱 外活动、舱内环境及控制等在轨技术,研制并发射试验性空间站及其相应的运输系统,以研究有人直接介入或参与人机结合系 统从事空间开发试验的可行性。 <br />
<br />
<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0/08/xinsrc_.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0/08/xinsrc_.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1961年11月24日 1961年7月23日" /></div /><br />
<br />
据权威资料统计,从1957年至1992年底,世界各国成功地发射了4396个各类航天器,有58个国家投资发展航天技术,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航天技术成果,总投资近7000亿美元。 <br />
人类空间探索大事记 <br />
<br />
1926年3月16日:美国火箭研制的先驱者、科学家罗伯特·戈达德在他姑妈家的菜园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燃助推火箭,这枚火箭上升了41英尺。 <br />
<br />
1957年10月4日晚: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一号”,这个略显粗糙的金属小圆筒的发射成功,象征着人类探险新时代的开始。 <br />
<br />
1961年4月12日:苏联27岁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成为飞出地球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的第一人。 <br />
<br />
1961年5月5日: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随“自由”7号飞船到达距地球116.5英里的远地点,他在亚轨道飞行持续了15分钟,成为美国第一位太空人。 <br />
<br />
1961年8月6日—7日:26岁的苏联宇航员格尔曼·季托夫在两天25小时的飞行中,环绕地球17圈,飞行中他首次启动了宇宙飞船的人工控制系统。 <br />
<br />
1963年6月16日:苏联宇航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驾驶“东方”6号升空,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在太空停留了2天22小时,绕地球飞行48圈,超过当时美国的任何一位宇航员。 <br />
<br />
1965年3月18日:苏联“上升号”飞船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行走,他漂出宇宙飞船,以每小时1.5万英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了10分钟。 <br />
<br />
1966年3月16日: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中成功完成“双子星座”8号宇宙飞船与不载人飞船“阿金娜”号的对接。 <br />
<br />
1967年4月24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br />
<br />
1969年1月14—17日,苏联的联盟4号和5号飞船在太空首次实现交会对接,并交换了宇航员。 <br />
<br />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上的宇航员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人类第一次将足迹留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 <br />
<br />
1971年4月9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 <br />
<br />
1975年7月15—21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的首次国际合作。 <br />
<br />
1981年4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成为现实。 <br />
<br />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 <br />
<br />
1984年6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宇航员麦坎德利斯使用载人机动装置,离开航天飞机320英尺,完成了人类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br />
<br />
1984年7月25日,苏联萨维茨卡娅离开礼炮7号空间站,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 <br />
<br />
1985年7月25日,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位华裔宇航员。 <br />
<br />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一次空前的、巨大的航天灾难。 <br />
<br />
<br />
1994-1995年,俄罗斯的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宇航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女宇航员。 <br />
<br />
1995年2月,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美国宇航员柯林斯成为第一位航天飞机的女机长。 <br />
<br />
1995年3月2日—18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其上的7位宇航员加上和平号上的6位宇航员,共有13位宇航员同时在太空,成为同时在太空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br />
<br />
1995年6月29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次对接,开始了总计9次的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 <br />
<br />
1996年11月19日-12月7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一次最长的太空飞行,历时17天15小时53分钟。 <br />
<br />
2000年10月31日:俄罗斯向国际空间站送去第一个长期考察组,使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由无人状态转为有人状态。 考察组由美国宇航员威廉·谢泼德和俄罗斯宇航员尤里·吉德津科、谢尔盖·克里卡廖夫组成,他们在国际空间站停留到2001年2月。 <br />
<br />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包括一名以色列籍宇航员)全部遇难。 <br />
<br />
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进行了5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br />
<br />
从1971年至2000年,苏联及俄罗斯总共发射7个空间站——6个礼炮号空间站及和平号空间站。 <br />
<br />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br />
<br />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br />
<br />
2005年7月26日北京时间22时39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8月9日成功返回着陆。 <br />
<br />
人类宇航史上的第一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br />
<br />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10月4日在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 <br />
<br />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1圈,历时108分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 <br />
<br />
1962年2月20日,美国发射载人飞船“水星-6”号绕地球飞行3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宇航员约翰·格伦成为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 <br />
<br />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女航天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 <br />
<br />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发射“上升-2”号飞船,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完成了人类的首次太空行走。 <br />
<br />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发射载有波尔曼、洛弗尔和安德斯的“阿波罗-8”号飞船。飞船进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轨道上飞行了10圈,历时20小时6分钟。这是人类首次实现载人绕月飞行。 <br />
<br />
1969年7月21日,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首次踏上其他天体的地球人。根据“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美国从1969年至1972年间先后进行了7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成功6次,美国宇航员带回地球的月岩、月壤标本总计达384. 6公斤。<br />
<br />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标志着人类的航天活动开始从规模小、飞行时间短的载人飞船进入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应用探索与试验阶段。20世纪80代中期,又发射了新一代太空大型科学实验室“和平号”空间站。 <br />
<br />
1972年3月2日,第一艘以谋求地球外文明为使命的美国“先锋10”号宇宙飞船发射,这艘无人飞船携带有一封编码“信件”,这是一块雕花金属板,上面刻有一对地球裸体男女的形象,下方附有术阳与九大行星的方位简图;其旁则是一幅关键性的供地外人破译的定向图,图上以辐射状直线标出太阳系相对于分布在银河系中的14颗脉冲星的位置,该飞船大约在公元年到达金牛座。 <br />
<br />
1975年7月17日,载着斯坦福尔德、斯莱顿和布兰德的美国“阿波罗-18”号飞船与载有列昂诺夫和库巴索夫的前苏联“联盟-10”号飞船在地球轨道上对接,开国际太空飞行合作之先河。 <br />
1984年6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宇航员麦坎德利斯使用载人机动装置,离开航天飞机320英尺,完成了人类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br />
<br />
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艘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航太空成功。 <br />
<br />
1984年6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上的宇航员布鲁斯·麦坎德利斯使用载人机动装置,离开航天飞机320英尺,实现了人类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 <br />
<br />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仅7秒钟便发生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第一起最惨痛的航天事故。 <br />
<br />
1998年10月29日,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宇航员约翰·格伦以77岁的高龄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重返太空,从而成为航天史上最年长的宇航员。 <br />
<br />
2001年4月28日,首位太空游客、60岁的美国人蒂托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一起搭乘俄“联盟T M-32”载人飞船自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两天后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蒂托在俄宇航员的陪同下进入国际空间站,6天后乘坐俄“联盟TM-31”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结束了这次引起全球轰动的首次太空旅游。 <br />
<br />
载人航天的三大难题 <br />
<br />
美国新研制的X-43A高超音速航天飞机的模拟飞行图。试验中的X-43A飞行速度将随气温和高度的不同而改变,一般为音速的7到10倍。<br />
<br />
载人航天是集国家政治、军事、科技实力为一体的高难度系统工程。要真正把人送入太空乃至使人长时期在太空生活,必须要突破三大技术难题。 <br />
<br />
第一个难题是,研制出推力足够大,可靠性极端好的运载工具。 前苏联发射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都是运载能力5吨以上,而且在发射中极少发生事故的优秀运载工具。为了确保发射时万无一失,运载火箭及飞船的关键部件必须是双备份或三备份,火箭、飞船在上天前,必须经过一系列极严格的地面测试和模拟飞行,直到没有一丝隐患才能放行上天。据记载,苏/俄近百次发射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出现问题宇航员使用逃逸塔救生设备的仅1次。美国航天飞机的近百次飞行,也只有挑战者号爆炸一次灾难性事故。难怪有专家说,由于对可靠性的重视,实际上,与航海、航空及陆上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比较,航天器的活动有着最好的安全记录。 <br />
<br />
第二个难题是,获得空间环境对人体影响的足够信息,了解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条件并找到防护措施。 <br />
<br />
空间环境与陆地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太空中高度真空,没有氧气没有水,如果没有任何保护,人体暴露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消一分钟,就会由于身体内外的巨大压差而爆炸,体液会迅速沸腾汽化。太空中温差极大,由于没有空气对流,航天器朝阳面温度可达100℃以上,而背阴面则会在-100℃以下,在远离地球的深空中,温度则达到人体根本无法耐受的-273℃。太空中还充满了有害的宇宙辐射。另外太空失重环境,特别是飞船上升、返回阶段的加速度和减速度会使人体发生平衡功能紊乱、体内组织位移、肌肉萎缩、骨质脱钙等病变。 <br />
<br />
要在这种环境里保证人的生存,就必须研制出密封的防辐射飞船,飞船中要配备能供人正常生活的空气、水、温度等基本生命保障条件。同时还要为宇航员装备上宇航服,一旦宇航员要走出飞船座舱到太空中工作,所有的生命保障系统便全由宇航服提供。 <br />
<br />
在近四十年的载人航天实践中,苏/俄研制出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三代载人飞船,美国也成功使用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和阿波罗号三代载人飞船以及航天飞机。 <br />
<br />
在太空遨游的国际空间站<br />
<br />
第三个难题是,可靠的救生技术及安全返回技术。 载人航天与不载人航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救生技术的应用和安全返回的绝对可靠。 <br />
<br />
载人航天的救生装置有弹射座椅、逃逸塔、分离座舱和载人机动装置等。它们在飞行的不同高度发挥各自的作用。 <br />
综合各类国际公约,对战争中禁止使用的战争手段有以下规定:
禁止使用的战争手段
1、化学和细菌武器
禁止使用毒物和有毒武器是中外最古老的战争法惯例之一。1899年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第23条编纂了这一惯例,特别禁止使用这种战争手段。1899年海牙第2宣言又提出:与会各国“相约不使用以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气体为唯一目的之投射物”。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特别是德国,曾广泛使用窒息性和其他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伤亡。1925年6月17日在日内瓦缔结议定书,重申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的、有毒的或其他的气体以及一切类似的液体、物体或一切类似的方法”,并把禁令扩大到细菌武器。批准或加入这个议定书的国家已达100个,其中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全体常任理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2年7月13日承认了这一议定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公开和大规模地使用化学和细菌武器。战后,对于曾在中国东北秘密研制和试验细菌武器的日本战争罪犯,曾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进行审判。1972年4月10日一些国家签署了《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进一步规定全面禁止细菌武器的发展、生产、储存、取得或保有。全面禁止化学武器比全面禁止细菌武器更为复杂,特别是监督问题不易解决,因此尚未缔结关于全面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取得和保有化学武器的公约。
2.不分皂白的战争手段
指不能区分平民与交战人员、军事目标与非军事目标的武器与作战方法。1907年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攻击或轰击不设防的城镇、乡村或住宅;轰击前应尽力设法警告有关地方当局;围攻及轰击时,应尽量保全在当时不供军事上使用的宗教、艺术、学术及慈善事业的建筑物、病院及收容所等。1907年《战时海军轰击公约》和1923年的《海牙空战规则(草案)》,根据海战和空战的特点,对这点作了更为详细的补充。1977年的关于1949年日内瓦4公约第1议定书也禁止“不分皂白的攻击”,并且列举了这种攻击的内容,即:“不以特定军事目标为对象的攻击;使用不能以特定军事目标为对象的作战方法或手段;使用任何将平民和民用物体集中的城镇、乡村或其他地区内许多分散而独立的军事目标视为单一的军事目标的方法或手段进行轰击或攻击;可能附带使平民生命受损失、平民受伤害、民用物体受损害,或三种情形均有而且与预期的具体和直接军事利益相比损害过分的攻击。”1923年《海牙空战规则(草案)》规定军事目标包括:军队、军事工程、军事设备或仓库,构成从事制造武器、弹药或显然属于军事供应品的重要和著名中心和为军事目的使用的交通运输线。此外,海战和空战中使用的某些特定武器,如无系缆的自动触发水雷、虽有系缆但离开系缆后仍能为害的水雷、射击不中目标后仍有危险的鱼雷等;某些作战方法,如实行无限制潜艇政策,以水雷封锁敌国“海滩、水道渡口或河流渡口”,以飞机或火箭投掷或撒布饵雷或遥布地雷等,由于不能区分商船与军舰、敌国船只与非交战国船只,所以也是禁止使用的不分皂白的作战方法。
3.大规模毁灭人类的武器
首先指核武器,包括原子武器和氢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9日在长崎投掷原子弹,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原子弹的第一次使用,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试验热核武器透露出来的情况表明,核武器既是不分皂白、大规模毁灭的武器,也是具有过分伤害力和有毒的武器,使用这种武器是违反减轻战争残酷性的战争法原则和规定的。原子武器的初次使用,即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严重关切和反对。在超级大国的策划下,一些国家间虽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3年8月5日)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8年7月1日),但其实际目的是为了加强超级大国自己的核垄断地位,称霸世界,并不是为了禁止或销毁核武器。苏美之间所谓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也只是为了限制对方,以便在核竞赛中占取上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是真正对核武器的危害性感到关切的。联合国大会1961年11月24日通过的亚、非国家提出的《禁止使用核武器和热核武器宣言》指出:使用核武器违反《联合国宪章》的精神、文字和宗旨;它引起不分皂白的后果及对人类和文明的破坏;它不是仅仅针对敌人的作战手段,而是针对全人类的。1972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又通过决议,宣布“永远禁止使用核武器”。但是至今一直没有缔结专门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公约。1967年1月27日签署的《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和1971年2月11日签署的《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规定,不得在外空和各天体上以及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这两个条约虽然对核武器的安置作了一些限制,但对核武器的使用根本未加禁止。尽管依据公认的战争法的一般原则和规则,使用核武器毫无疑义是非法的,但是缔结一项专门的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还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切核武器,多次庄严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曾于1973年8月21日签署了《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特拉特洛尔科条约》)的第2附加议定书(1974年6月12日交存批准书),承诺不对拉丁美洲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也不在这些国家和这一地区试验、制造、生产、储存、安装或部署核武器。
4.改变环境的战争手段
指改变气候、引起地震、海啸、破坏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等,不分皂白、大规模毁灭人类的战争手段。1976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禁止为军事或任何其他敌对目的使用改变环境的技术的公约》规定:不得使用具有广泛、长期或严重影响的改变环境的技术,对任何缔约国造成毁灭、破坏或损害。1977年的关于1949年日内瓦4公约的第1议定书中也包括禁止环境战的规定。
5.背信弃义的战争手段
指利用对方遵守战争法规或信义以达到自己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战争法规不禁止使用计谋,但禁止使用背信弃义的手段。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规定:禁止“以欺骗行为,杀伤敌方人民或其军队”;“滥用军使旗、国旗及其他军用标章、敌兵制服、及日内瓦红十字公约的章记”。1977年的关于1949年日内瓦4公约的第1议定书对这个问题作了更明确的规定:“禁止诉诸背信弃义行为以杀死、伤害或俘获敌人。以背弃敌人的信任为目的而诱取敌人的信任,使敌人相信其有权享受或有义务给予适用于武装冲突的国际法规则所规定的保护的行为,应构成背信弃义的行为”。议定书中还列举了背信弃义行为的事例,即:①假装有在休战旗下谈判或投降的意图;②假装因伤或因病而失去战斗力;③假装具有平民、非战斗员的身份;④使用联合国或中立国家或其他非冲突国家的记号、标志或制服而假装享有被保护的地位。
6.拒绝纳降
不伤害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敌人也是中外最古老的战争惯例之一。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规定,禁止“杀伤放下兵器或防卫方法已尽而乞降的敌兵”,禁止“宣言不纳降,降者尽杀无赦”。投降的信号是举起白旗。在海战中,投降的信号是降下本国的旗帜。
7.其它
此外,虐杀被俘伤员、病员,攻击医疗队、医疗所、医疗机构的建筑物和运输工具、医院船和医务飞机以及医务人员等,也是被禁止的战争手段。这些医疗机构的标志是红十字,即白地画以红色十字,或红新月,或红狮与日,1980年以后红狮与日已停止使用。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1961年11月24日 1961年7月23日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1961年11月24日 1961年7月23日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9月末钓不到鱼的原因是什么 9月末钓不到鱼的原因有哪些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
本文标题:1961年11月24日 1961年7月23日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67378.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961年11月24日 1961年7月23日...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9月末钓不到鱼的原因是什么 9...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9个月婴儿衣服 九个月女宝宝衣...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婴儿包子9个月能吃吗视频教程 ...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9月去回桂林穿搭文案简短一点 ...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安丘大姜网今日价格 安丘大姜...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9月退伍还有工资么吗现在还有...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9月18日兰州机场维和部队训练 ...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0月9号故宫开放吗为什么不开...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9月11日幸运生肖和幸运颜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