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焦虫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图片 羊焦虫病是什么症状
时间:2023-09-08 22:49:53 作者:稻穗与齿轮 山羊寄生虫病预防和治疗_山羊疾病预防与治疗
山羊寄生虫防治,可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驱虫。预防性驱虫应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用药物给羊群进行驱虫,一般在每年3~4月及10~11月各驱虫1次;治疗性驱虫一般以山羊粪便的检查情况或对死羊的解剖结果,依感染轻重对症驱虫。根据不同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特点、生活特性选用不同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1抗寄生虫药物的选择应用方法
1.1肠道线虫一般多用左旋咪唑,口服每千克体重8~10mg,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7.50mg。首次给药巧型颤后2~3周再用1次,0.30%的浓度可起到预防作用。也可口服丙硫咪唑(抗蠕敏),每千克体重5mg。使用虫克星(阿维菌素)或精制敌百虫效果也很好。
1.2绦虫一般多用氯硝柳胺(灭绦灵),内服量每千克体重50~70mg,投药前停饲5~8h。
1.3肺线虫常用氰乙酰肼,每千克体重内服17.50mg,羊体重在30kg以上的,用药总量不超过450mg。也可以皮下注射,每千克体重15mg。如有中毒症状,可用同剂量维生素B6解救。
1.4肝租尘片吸虫常用硝氯酚,每千克体重内服3~4mg,皮下注射1~2mg。也可用丙硫咪唑(抗蠕敏),每千克体重10mg。1.5血吸虫常用六氯对二甲苯(血防片),内服每千克体重0.15mg,间隔2d再用1次。
1.6焦虫病肌肉孝败注射7%贝尼尔(血虫净),每千克体重5~7mg,隔24小时再注射1次。或用磷酸博宁奎,每次每只注射50~70mg,2~3次即可。也可以皮下注射阿卡扑林,每千克体重2mg。
1.7体外寄生虫常用敌百虫。治羊鼻蝇内服敌百虫,每千克体重60~70mg,治疥螨用0.50%敌百虫溶液药浴,治痒螨用0.20%溶液即可。现多口服0.10%畜卫佳,每千克体重0.30g。也可肌肉注射阿维菌素等。
2选择应用寄生虫药物的注意事项
2.1合理应用抗寄生虫药物是做好山羊寄生虫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环节。在药物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熟悉和了解寄生虫的寄生方式、流行病学特点、消长规律、感染强度和虫种范围,还要熟悉了解山羊身体的机能状态以及对药物的反应状态。只有真正认识到抗寄生虫药物、寄生虫和羊体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懂得药物的理化特性,选择应用合理的药物剂型、剂量、疗程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2小剂量反复或长期使用某种寄生虫药物。寄生虫体可对该药物产生耐药性,甚至对同一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影响或降低药物的驱(杀)虫效果。
2.3抗寄生虫药物一般对山羊机体均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用药不当,即可引起药物中毒。因此,在应用抗寄生虫药物时,必须十分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在选择应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大群预防和治疗前,首先必须选择羊群中少数几只作药物驱虫试验,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大群投药,避免大批羊只发生药物中毒事故。
2.4有一些抗寄生虫的药物在山羊体内的分布、在组织内的残留量以及维持时间长短,对公共卫生关系非常重要。
2.5驱虫后要注意收集羊粪,并集中堆积发酵处理,以防止病原扩散,引起重复感染。羊粪应集中收集运至羊场下方低洼处或附近的田角地头堆积发酵,1个月后才能作肥料施用。
焦虫后期如何保养预防
焦虫病是夏季牛羊养殖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常引起牛羊黄疸、不反刍、尿液呈酱油色、呼吸急促、四肢无力、高烧反复,为此兴旺兽药牛羊技术部专门为广大养殖朋友整理总结了焦虫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看完记前羡神得收藏哦!
一、流行
牛羊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被蜱虫叮咬,叮咬后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奶牛的红细胞内(血液里),导致发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
(左:牛黄疸右:蜱虫)
此病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有病区当地牛发病率较低,死亡率约为40%;由无病区运进有病区的牛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60%-90%。
二、症状
三、诊断要点
1、体温快速升高一般在40℃-41.5℃,反复高烧。
2、使用大剂慧亏量的抗生素或退烧药后暂时可以降温,但很快又会升起来。
3、患畜精神差、四肢无力、可视粘膜苍白、黄疸。
4、患畜尿液有出血或酱油色的血尿。
四、防治措施
预防
1、有蜱的地区应定期灭蜱,牛羊舍内1米以下的墙壁,要用杀虫药涂抹,杀灭残留蜱。(注意不能让牛羊舔食,防止出现中毒现象)
2、对牛羊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或药浴,以便杀灭。
3、不要到有蜱的牧场放牧,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于发病季节前,定期药物预防,以防发病。
治疗
治疗原则:杀灭虫体,强心补液,配合中药调理。
1、贝尼尔(血虫净):牛羊每公斤体重用3-5mg,配成10%溶液深部肌肉分点注射(4-6个点)。轻症1次即可,严重的患畜要隔天1次,连注2-3次(水牛对此药较敏感,一般用药1次较安全,连续使用,易出现毒性反应,甚至死亡;黄牛偶尔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可很快消失;如出现中毒反应可以使用安乃近注射液进行解毒)。
2、黄色素(丫叮黄):牛羊每公斤体重3-4毫克,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症状未减轻时,24小时后再注射1次。病牛羊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须避免烈日照射,注射时切忌将药液漏到血管外。
3、强心补液:10%葡萄糖溶派敬液1000ml+VC注射液80ml+10%安钠咖注射液20-30ml、5%葡萄糖溶液500ml+VB注射液30-40ml,静脉注射一天一次,连用2-3次。
4、中药粉散剂调理(清热解毒、开胃健脾、利水):牛羊肝肾康+牛羊暑热消+牛羊畜肥宝直接口服,连用5-7天。
【注意】
1、患病牛羊要及早治疗。
2、扑灭体表的蜱。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何防治羊泰勒虫病?
羊泰勒虫病是由山羊泰勒虫(莱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隐藏泰勒虫)等寄生于山羊和绵羊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婢传性血液原虫病,俗称泰勒焦虫病。临床以高热稽留、发病率和致死率高为特征。山羊泰勒虫的致病力强,致死率高,成年羊的致死率可达46%~100%。绵羊泰勒虫的致病力弱,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很低。泰勒虫均为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多形性虫体,在红细胞内的虫体呈圆形、卵圆形、梨子形、环形、椭圆形、逗点形、针形、点状、短杆形、三叶草形和不规则形等,其中以圆形和卵圆形虫体最多见。姬氏染色后,虫体的原生质呈淡蓝色或着色不明显,染色质为紫红色,呈点状或半月状居于虫体一侧边缘。山羊泰勒虫的裂殖体(石榴体)见于脾脏和淋巴结涂片的淋巴细胞中,而绵羊泰勒虫的裂殖体仅见于淋巴结中且不易查见;有的裂殖体游离于细胞外;姬氏染色后,裂殖子的原生质呈淡蓝色,核呈紫红色。羊泰勒虫的传病婢包括青海血婢、长角血婢、囊形扇头婢和小亚璃眼婢等。当婢叮咬羊吸血时把泰勒虫注入羊体内而感染和发病。本病在我国的四川、青海和甘肃等地多见,其他地方散在发病。一般3月下旬开悔者始发病,4月和5月为发病高峰期,6月中旬后逐渐停止。常呈地方性流行,带虫羊是主要传染源,绵羊和山羊均易感。1~6月龄的羔羊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1~2岁的羊次之,2岁以上的羊很少发病。本病潜伏期4~12天。病羊体温升高达40~42℃,多呈稽留型热,一般持续4~7天,也有间歇热者;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体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浅淋巴结显著肿大;呼吸加快且困难;脉搏加快,心律不齐;严重贫血,可视黏膜苍白但黄疸不明显;尿液一般无变化,个别羊尿液混浊或呈红色;反刍及胃肠蠕动音减弱或停止,初期便秘,后期腹泻,呈酱油状,有的病羊粪便混有血样黏液。病羊精神沉郁,消瘦,被毛粗乱,四肢僵硬,以羔羊最明显,放牧时常离群,头伸向前方,呆立不动,步态不稳,后期衰弱,卧地不起,最后衰竭而死。妊娠母羊流产。病程6~12天,急性病例1~2天内死亡。剖检病死羊可见尸体消瘦,贫血,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呈淡褐色。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胀,尤以肠系膜淋巴结、颈浅淋巴结、肝淋巴结和肺淋巴结更为明显,充血和出血,呈紫红色,被膜上有散在出血点,切面多汁;第四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脱落碧蔽,有溃疡斑;肝脏、胆囊、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肺水肿,充血或出血;肾脏呈黄褐色,表面有淡黄或灰白色结节和小出血点;小肠和大肠黏膜有出血点。心内外膜有出血点,甚至有大面积片状出血,心冠状沟黄染,心肌苍白、松软,心包液增多,心外膜有纤维素样渗出。防治的重点是做好灭婢工作。在碧慧薯婢类活动季节,用敌杀死、杀灭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或辛硫磷、敌百虫等喷洒羊体、畜舍和运动场等环境灭婢;间隔15天左右再用药1次。加强检疫,引人或调出羊只,先隔离检疫,经检查无泰勒虫和婢寄生时再合群或调出。发现病羊,除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外,及时用下列药物治疗,杀灭羊体内的泰勒虫,防止病原散播。(1)贝尼尔(三氮眯、血虫净)每千克体重5~6毫克,臀部深层肌内多点注射。轻症注射1次后隔3天再注射1次即可痊愈,重症隔天注射1次,连用3次。(2)磷酸伯氨喳啉注射剂按每千克体重0.12~0.15毫升肌内注射,或片剂按每千克体重0.75毫克,灌服,每天1次,连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