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子六种病的防治方法视频 养鸭子六种病的防治方法是什么
时间:2023-09-09 12:59:16 作者:禅宗块 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哪些?如何防治?
鸭细菌性疾病主要有鸭霍乱、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病、支原体病等。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的抗病能力良好的饲养管理能有效提高肉鸭和蛋鸭的抗病能力。如给鸭群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能有颤升效提高鸭的免疫能力;洁净饮水能避免鸭群发生多种细菌性疾病;保持鸭舍用具(食槽、水槽等)干净能预防多种疾病发生。
(2)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全进全出”是指全场同时进鸭雏、同时出栏的饲养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对全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和消毒,能有效避免不同日龄鸭群病原菌的交叉感染。
(3)做好鸭舍内的通风换气在鸭舍内的污浊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氨气(NH3)、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和粉尘等,粉尘中可能滋生着大量的病原菌。这些有害气体对鸭呼吸道黏膜细胞有破坏作用,使黏膜损伤。粉尘中的病原菌非常容易侵袭受伤害的黏膜细胞,导致疾病发生。
(4)注意鸭羡洞唯舍的日常消毒和环境卫生清洁鸭舍内外的粪便、垫料、杂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可能引发疾病。因此,应保持鸭舍垫料干燥、清洁;粪场应远离鸭舍;应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如利用鸭粪便生产有机肥料、沼气等。
(5)及时正确处理病鸭和死鸭病鸭和死鸭体内含有大量的病原菌。病鸭粪便中的病原菌、饮水采食过程中排出的病原菌可能随时感染健康的鸭子,导致其发病。
(6)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各种疫苗,减少继发性疾病的发生如果鸭群免疫发生问题,不仅能引发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能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等疫病发生。
(7)应勤观察鸭群的表现如果发现鸭群出现患病症状,迅速请兽医进行诊断。如果确诊鸭群患禽霍乱、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等细菌性传染病,应隔离病鸭,加强日常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并按照兽医的处方或建议为鸭群投放药物,进行治疗兄培。
鸭子饲养 [饲养鸭子常识]
不正确的饲养导致鸭子很快死去,那么鸭子怎么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饲养鸭子常识,一起来看看。
饲养鸭子常识
一、品种
鸭的品种很多,按生产用途可分肉用和蛋用两种。
1、肉用品种:
(1)“北京并扮鸭”,在较好的饲养管理下,50-60日龄体重达2.5公斤左右,经填肥后体重可达3公斤。
(2)“澳洲狄高鸭”生长发育快,饲养8周体重可在3.5公斤。
(3)英国“樱桃谷鸭”饲养7周达3公斤以上。
(4)“番鸭”,原产于南美洲,番鸭生长较慢。10周龄体重可达公鸭3.5公斤,母鸭2公斤。公番鸭与母家鸭杂交产生第一代杂种,通称“半番鸭”,生长快,体型大,肉质好,生活力强但无繁殖能力。
2、蛋用品种:
(1)“绍鸭”,原产浙江省,体型较小,年产量250-300枚;
(2)“金定鸭”,产于福建龙海。产蛋率高,年产量为260-300枚。
(3)麻鸭,我国各地方品种的一个总称,象麻雀的羽毛,分布广,数量多,广东的中山麻鸭,年产蛋240枚左右;引进的“卡儿康贝尔鸭”,产蛋量也高。
二、雏鸭饲养管理
1、育雏条件:
(1)温度:育雏温度合适而平首蔽燃稳是提高雏鸭成活率的关键。一般要求夜间温度高于白天1-20C,有利于鸭的休息,忌忽高忽低。
表一鸭的育雏温度(0C)
日龄类别1-2日龄3-7日龄8-14日龄15-21日龄
肉鸭3029-2424-1818-16
蛋鸭28-2626-2222-1818-16
(2)湿度:育雏前期,室内温度较高,水份蒸发快,此时相对湿度要高些。若湿度过低则脚趾干瘪,精神不振,影响健康和生长,我国南方一般都能达到要求。
(3)饲养者虚密度:密度过大,不仅影响健康和生长、发育,也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密度过小,不易保温,圈舍利用率低。密度应随日龄及季节变化而改变。
表二鸭不同周龄的饲养密度(只/米2)
周龄类别1周龄2周龄3周龄4周龄5周龄6周龄以上
肉鸭35-3030-2525-2015-1212-107-8
蛋鸭40-3535-3030-2525-2020-1510-12
(4)光照:太阳光能提高鸭的体表温度,增强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生长,并能增进食欲,刺激消化系统,有助于新陈代谢,若自然光照不足,可用人工光照弥补。
2、雏鸭管理要点:
(1)饮水开食:培育雏鸭要掌握“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的原则,保证其出壳后24小时就可喂肉小鸭科,若是蛋鸭则喂饲蛋小鸭料(最好向有完善的技术咨询和售后服务系统的饲料公司购买。)
(2)喂食次数:少喂多餐,逐渐过渡到定餐,3日龄之前每隔2小时喂一次,晚上二次,逐渐减少到21日龄每日三次。
(3)洗浴运动:育雏期内进行洗浴和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促进发育。雏鸭的尾脂腺不发达,初期洗浴的时间短,水要浅。周龄开始每天在浅水中洗浴5-8分钟,2周龄则可洗浴15-20分钟,以后逐渐延长。
(4)分群管理:不同日龄不同批次的小鸭不能同群饲养,须按鸭的体质和发育情况进行分群,1周龄400-500只/群;2周龄250-300只/群;3周龄150-200只/群。
(5)断啄:为防止鸭群啄癖的发生,可在2-3周龄时断喙。用切啄器在鸭上啄嘴的中部切。为防止断缘出血,在切啄前后两天可在饮料中加维生素K。
三、肉用仔鸭饲养管理
3-7周龄的鸭称为中雏(或仔鸭),此阶段是鸭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对营养需求高,食欲旺盛,采食量大,对外介环境的适应性强。
1、饮料与投喂量:用3-5天过渡期,饲料从小鸭料过渡到中鸭料,若是半番本地土杂鸭类,也可用中鸭料,按喂量以自由采食所能消耗的饲料量为宜。
2、保持圈内清洁干燥:仔鸭易管理,要求圈舍条件比较简易,只要防风,防雨设备即可,但圈舍一定要保持清洁干燥,夏天搭荫棚。
3、密度适当:随日龄增大,不断调整密度,使圈内经常保持空气新鲜。
4、洗浴:为促进新陈代谢与鸭体肌肉、羽毛的生长,每天定时洗浴,但时间不可过长、尤其后期,以免散热过多,影响经济效益。
四、蛋鸭育成期饲养管理
蛋鸭自5周龄至16周龄称育成期。这时期特点:
①生长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很强,会吃会睡,需要给予管理丰富的饲料。
②神经敏感,合群性很强,可塑性很强,适于调教和培养良好的生活规律。
1、饲料:利用3-5天把鸭料从蛋小鸭料过渡到蛋育成鸭料。
2、运动:适当加强运动,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防止过肥,每天定时在舍内转圈运动。
3、接触:多与鸭群接触,提高鸭子胆量,防止惊群。
4、限饲:限饲以控制体重,避免过早开产,使开产日龄整齐,生蛋大,产蛋高峰持续时间长,降低产蛋期发病率与死亡率。但限饲不等于喂玉米,有限量、限质、限时三种方法,即限制采食量,控制饲料营养浓度,控制饲喂次数或采食时间。
5、光照:不用强光照明,要求每天标准光照时间稳定在8-10小时,在开产前不宜增加。
五、产蛋鸭饲养管理
从产蛋开始直到被淘汰称产蛋鸭,一般蛋用型麻鸭利用期约350天,为第一个产蛋年。也有经换羽休整后,再利用第二年、第三年,但其生产性能逐年下降,尤其是受精率、孵化率降低及蛋壳变薄。
1、饲料与饲喂量:产蛋前期应尽快把产蛋推向高峰,在营养方面应根据自然环境,饲养规模选择饲料类型。山区小型产蛋鸭选用适合山地蛋鸭早熟、蛋粒小、产蛋率高的全价蛋鸭料。沿海高产大型产蛋鸭选用适合与之特点相应的全价蛋鸭料。购料或自配饲料时应注意选择,以满足鸭的营养需要并保持健壮体格,饲喂量以自由采食量为宜。
2、光照:进入产蛋期的光照原则是:只宜逐渐延长直至达到每昼夜光照16小时,不能缩短,不可忽照忽停,忽早忽晚;光照强度不可时强时弱,只许渐强,直至每平方米8勒克斯(2瓦/米2)。操作规程要保持规定,避免引起应激反应。
3、温度:最适宜温度为13-200C。鸭没有汗腺散热,温度过高,采食量减少,生理机能受到干扰,蛋重减轻,蛋白变稀,蛋壳变薄,产蛋率下降。气温在50C以下时要保温升温,超过300C时要防暑降温。
4、不同季节管理要点:春季重点防霉、通气。敞开门窗,充分通风,勤换垫草,保持舍内干燥,疏通水沟,运动场不可积污水,严防饲料的发霉变质,定期消毒鸭舍。夏季防暑降温,敞开门窗,装上排风扇,搭架遮棚。适当疏散鸭群,缩小饲养密度。秋季补充人工光照使每日光照时间不少于16小时,强度以5-8勒克斯为宜(1.25-2瓦/米2)。冬季重点是防寒保温和保持一定的光照时间,提高单位面积饲养密度达8-9只/米2,关好门窗,防止贼风。
六、鸭病防治
1、鸭病的防治,首先应从提高鸭机体的抗病力着手,其次应采取综合措施来避免或切断致病病原侵害机体。为消除或切断造成传染病流行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措施,以确保养鸭生产的顺利进行。
2、鸭舍消毒:鸭舍应经常进行卫生消毒工作,消灭散布于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控制疫病的蔓延。
常用消毒剂
(1)氢氧化钠:含94%氢氧化钠的块状或片状固体,配成2-3%溶液,用于运动场鸭舍消毒。
(2)甲醛溶液:含煤酚50%的溶液,配成1-2%,用于手、器械消毒,配成3-5%用于用具,栏圈消毒。
(3)酒精:含乙醇95%的溶液,配成70-75%,用于擦拭消毒注射部位。
(4)碘酒:碘的酒精溶液,配成2%,用于皮肤消毒。
(5)百毒杀:50%或10%溶液,配成0.1%,用于饮水,带鸭消毒。
(6)安唯消:10%溶液,配成1:5000,带鸭消毒。
3、鸭常见传染病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根据疫病种类,疫苗性质,免疫有效期和鸭体免疫状况等制定的免疫计划及具体实施程序。厦门地区目前需要接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主要有鸭瘟,鸭霍乱等。
1日龄,接种雏鸭细小病毒卵黄,颈部皮下或肌注,番鸭用量0.5毫升/只。
7日龄,接种鸭疫巴氏杆菌,颈部皮下注射0.5毫升/只。
28-30日龄,鸭瘟弱毒疫苗,颈部皮下注射;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或组织灭活菌,肌肉注射1毫升/只。
110日龄,鸭瘟弱毒疫苗,肌肉注射1毫升/只;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肌肉注射1毫升/只。
饲养鸭子的技术
1.湿度。雏鸭舍要保持干燥清洁,相对湿度60%~70%最好,湿度超过80%,同时伴随温度不适时,雏鸭即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扎堆、呼吸困难、拉稀、绒毛松乱等症状,突出表现是啄毛,严重时雏鸭整个头、颈和背部的绒毛全部被啄光,外观好像用热水烫过后拔净了一样。这样的雏鸭大多发育不良,生活力、抗病力减弱,日后容易成为僵鸭。如遇低温高湿,危害严重,雏鸭的体热散失快,很容易着凉得病,而且饲料消耗增加。湿度如果低于50%,易引发雏鸭呼吸道疾病,且出现脚趾干瘪、精神不振等轻度脱水症状。
2.饲养密度。舍内平地饲养,第一周龄每平方米20~25只,网上平养密度可稍高些。密度过大,易造成雏鸭生长不均匀,还会出现呼吸道等疾病;密度过小,温度不易掌握,圈舍利用率低,经济上不合算。雏鸭的饲养密度应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同时也要依季节而定,冬季密度可适当大些。
3.分群。在雏鸭开水、开食前,应根据出雏时间迟早和体质强弱,进行第一次分群,给予不同的保温制度和开水开食时间。开食后第二天,根据雏鸭采食情况,第二次分群,将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雏鸭分出来另外喂食。育雏阶段要定期按强弱、大小分群,及时淘汰病雏。健康雏鸭每群100~150羽为宜。
4.饲喂与饮水。雏鸭出壳后要保证在24小时内开水开食,雏鸭的胃肠容积小,消化能力差,要求饲料品质好、易消化。刚出壳的雏鸭机体含水分75%左右,若24小时内不给雏鸭饮水,就会因严重失水出现精神沉郁、两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局部皮肤皱缩等症状。因此,对幼雏来说,及早供给清洁适温的饮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要保证24小时有水。料槽的大小、高低要适宜,摆放位置要适当,保证每只雏鸭都能吃饱吃好。
5.有害气体。雏鸭对育雏室内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十分敏感。有害气体超标会使雏鸭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加快、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无光泽等症伏。有害气体继续蓄积,雏鸭会出现眼角膜混浊、眼睑水肿、流泪、流鼻涕,进而食欲废绝,动作失调,最后仰头、抽风、瘫痪而死。造成舍内有害气体超标主要原因有室温较高,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育雏舍潮湿,污秽的垫料和粪便等有机物没有被及时清除,冬季用采暖炉取暖时舍内没有安装排烟道等。
6.挤压和鼠害。温度不适、装运颠簸、不定时饲喂、密度过大等造成雏鸭应激挤压致死,必须引起注意。鼠害不仅引起雏鸭死伤,还传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须严加防范,要堵塞鼠洞,关闭门窗。
7.接种疫苗。由于购进的雏鸭缺乏母源抗体,购进后要及时接种鸭瘟弱毒冻干苗、鸭病毒性肝炎苗等。且要经常打扫场地,更换垫料,保持育雏室清洁、干燥,每天清洗饲槽和饮水器,消毒育雏环境。
8.正确使用药物。鸭群发病后要及时请正规动物医院诊治,将病健鸭分群饲养,合理用药。
9.温度。28℃~32℃最适宜,26℃以下雏鸭易拥挤扎堆,常因窒息而死。人工拨散雏鸭后,出汗多的很容易着凉感冒,人走后鸭群重新扎堆、出汗,如此反复,不仅感冒的雏鸭增多,而且雏鸭多次出汗后易引起啄毛,形成僵鸭。超过32℃,雏鸭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体热散发受阻,诱发疾病,长期高温还可引起雏鸭大批死亡。雏鸭舍保温应遵循以下原则: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夜间稍高,白天稍低;弱雏稍高,壮雏稍低;冬季稍高,夏季稍低。一般情况下,0~7日龄的雏鸭舍温在28℃左右,而后随其日龄的增加每周下降2℃,但昼夜温差不能超过2℃。
雏鸭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有哪些?
在鸭的养殖过程中,除了科学的饲养管理之外,对疾病的防治也是非常的重要。为了有
效地帮助农民进行雏鸭的繁殖。
畜牧堂总结了雏鸭常见病害,希望能帮助大家。
雏鸭常见疾病的防治
1.感冒。多因天气忽冷忽热受风寒或垫草过分潮湿引起,病鸭鼻流清液,出现呼吸困难、
咳嗽、流泪等现象。为了防止雏鸭感冒,必须注意保温,防止突然感冒,保持鸭舍干燥,及
时处理。其方法有:①每鸭用复方阿斯匹林0.2克,拌入饲料中喂服,每天2次,连续喂服
3天。②每鸭用安基比林0.2-0.5毫升进行肌肉注射。每只鸭子肌肉注射青霉素或链霉素3
天。
2.小鸭病毒性肝炎。其主要特征是全身抽筋、头向后背,故称为“背脖病”,双脚痉挛
性祥扰烂反复噔踢,有时在地上旋转。急性的常看不到明显病状,一出现背脖、蹬脚就死亡。防治
方法:病害常发地区,对初生雏鸭较好用免疫母李历鸭的蛋黄交浆后进行皮下注射,每鸭用0.25-1
毫升,可预防本病。如已发病则应迅速注射免疫母鸭的蛋黄匀浆,每只注射1-1.5毫升,亦
可降低死亡率和控制流行。
3.球虫病。主要病症是先拉稀便继而血便。球虫病死亡率很高,谨漏对小鸭的危害更大。防
治方法:搞好环境卫生,尽量避免小鸭食用病鸭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保持鸭舍的清洁干
燥。一旦发病,应及时下药治疗。防治方法:①可用磺胺六甲基嘧啶按0.1%混入饲料中饲
喂,连喂3-5天。2与0.02%复方氟诺唑混合3-5天。③拌入0.04%的广虫灵,连喂5天。④
混入0.01%的杀虫灵或沙洛菌素,连喂6天。⑤混入0.02%的氯苯胍,连喂6天。
4.鸭曲霉菌病。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气、有时发出干性特殊的“沙哑”声。病鸭死
后解剖可见气囊和肺有灰白色小结节,如小米粒状。这些疾病大多发生在南方的雨季和潮湿
地区,严重的病例可以达到雏鸭的死亡率。防治方法:注意防潮,保持鸭舍干燥,绝不可使
用发霉的垫草和饲料。鸭曲霉菌病目前尚无专用药物可治疗。它可以用霉菌毒素喂养,每天
2次,每只鸭5毫升,3天,每只鸭500毫克,每天2次,3天。
5.雏鸭下痢。雏鸭下痢是常见病,消化不良及其它多种疾病所引的下痢,经确诊后应对
症上药治疗。对一般下痢症状,在饲料中混入0.03%-0.04%的土霉素或0.02%-0.03%的痢特
灵喂服,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6、禽霍乱
1.症状:鸡、鸭、鹅均可发生这种流行病,以1月龄的鸭死亡率**。病程1~3天,症
状为下痢,排出绿色或白色稀粪,口腔、鼻孔粘液混有泡沫,频频摇头。
2.防治:(1)磺胺类药: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和磺胺脒等药物,每公斤体重口服
0.2~0.5克,或按0.4%比例拌入饲料内喂服,每日口服2次,连服3~5天。(2)抗生素:每只
鸭肌肉注射青霉素3~50,000单位,每天2~3次,连续注射3~4天。
7、雏鸭大头瘟
1.症状:病鸭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绝食,两腿发软,不能行走,羽毛松乱,两翅下垂,
卧地不起,粪便呈灰绿色,头部肿大。
2.防治:目前尚无专用药可以治疗这种病,主要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来预防。病鸭可以试
用:(1)上清丸与芝麻油混合喂食病鸭,每日喂食3至4天;(2)每半片土霉素和一片维生
素C,每日喂食3次,4天。
以上是对雏鸭常见疾病的防治的介绍,以上介绍了感冒、小鸭病毒性肝炎、球虫病和下
痢等常见疾病的防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此外,提醒养殖户在小鸭育雏期要加强防治,
确保雏鸭健康成长。
想了解更多关于羊养殖管理的技术,请关注畜牧堂!“畜牧堂”APP,为我国广大养殖户提
供“互联网+”畜牧养殖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农户勤劳致富,助力我国畜牧养殖事业的快
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