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生产与养殖现状 中国对虾生产与养殖技术
时间:2023-09-10 11:49:55 作者:丁洋 中国对虾养成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1)养殖池条件虾池面积一般在3公顷以内,最大不宜超过6公顷。虾池以长方形为佳,池面水深1.5~2.0米,池内挖中央沟或环沟,池底以0.2%的比降顺向排水闸。
(2)清淤整池收虾之后,应将池内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彻底清除池中污泥与杂草。沉积物效厚的地方应用人力或推土机、泥浆泵等将污泥彻底清除。沉积物较少的滩面可采用暴晒、翻耕及冲洗等办法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排出。开春之后,还应反复灌排水数次,彻底浸洗池底。
(3)清除敌害放养之前,必须清除不利于对虾生存的敌害生物、争食生物及致病生物。能排净池水的虾池,可排出池水后暴晒数月。有积水的虾池根据当地敌害情派悉况选用茶籽饼、生石灰、漂白粉、敌百虫等药物清池除害。
(4)进水、繁殖饵料生物清池之前,即应安装滤水网,避免清池后仍有敌害生物从闸门缝隙进入池内。外闸槽应装设网目1厘米左右的平板网,阻拦浮草、杂物进入袖网。内闸槽需安装60目绵纶锥形袖网。网长8~12米。滤水网应严密安装,用棕丝、橡胶或麻片塞严闸槽和闸底的缝隙。除使用敌百虫清池外,其他药物清池后1~2天便可进水。进水应缓慢,切勿因水流过急而冲破滤水网。每次进水前应检查滤水网是否破裂,并扎紧、扎牢网口,避免滑脱。进水之后应将网袋内的鱼、虾等杂物倒出,扎好网口,挂于闸框上晾晒。繁殖饵料生物一般从放苗前10~20天开始。清池后先进水20~30厘米。覆盖全部池底。根据虾池肥沃状况施用肥料,新虾池以施用有机肥鸡粪、牛粪为好,每667米2虾池施用100~200千克,分2~3次投入。老虾池以施化肥为宜,首次每立方米水体加氮肥2~4克,磷肥0.2~0.4克,以后每2~3天追肥1次,用量是首次量的1/2。并逐渐把池水加到50~70厘米。待池水的透明度达30~40厘米时,就停止施肥。浮游生物繁殖之后,如水色又变清,则可能是由于原生动物如栉毛虫、盐生蚕豆虫等繁殖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应排掉池水,重新纳水肥池。还可从海滩、盐场贮水池中,采捕钩虾、蜾蠃蜚、沙蚕、拟沼螺等饵料生物,移入虾池内繁殖生长,为幼虾繁殖更适口的饵料。向池内施用棉籽饼等有机肥料,可诱集摇蚊在池内产卵、繁殖摇蚊幼虫。还可以向池内投放卤虫卵、卤虫幼体或成体,作为养成初期的饵料。
(5)虾苗中尘乱乎间培育
①中间培育池。中间培育池可以利用养成池,也可以专门修建。其条件是水深可达1.0米;池底坡度大,能顺利地排干池水;排水闸门应安装具有网箱的锥形袖网,便于收捕虾苗。
②放苗。放苗前亦应清池和繁殖饵料生物,其方法同前。放苗时应选择天晴水暖,尽量缩小与育苗室内的水温差。每667米2中间培育池可放养虾苗10万~15万尾。
③管理。根据池中繁殖的饵料生物多少,确定投饵时间和种类。饵料种类有糠虾、卤虫、微粒饵料、花生饼粒、豆饼粒、切碎的鱼虾肉等,投饵量一般要大于摄食量公式的0.5~1.0倍。放苗后逐渐添水,使水深保持在0.6~1.0米。根据水质状况,进行换水,使水中深解氧不低于4毫克/升。
④收苗。虾苗长到体长2.5~3.5(全长3~3.5)厘米时,应及时收苗分养。出苗时陪梁,排水闸设锥形袖网,网的末端连接网箱(网箱长2~3米、宽1.5米、高1米),缓慢放水收苗。南方当水温超过30℃出苗时,虾苗常因体色白浊而死亡,故应在早晨或夜间收苗。大规格虾苗计数一般可采用带水称重法。容水量5千克的塑料桶,一次可称苗2~2.5千克。
(6)虾苗放养
①放养条件a.养成池水深应达40~70厘米,水质肥沃、透明度在30~40厘米。b.池塘水温以14℃以上为宜,寒潮来临时,短时可低于14℃,但必须在12℃以上。c.虾池盐度最好保持在20~30。最高不超过37,最低不得低于5。与育苗室的盐度差不超过5,否则虾苗应进行逐级过渡,使之适应后,再行放养。d.pH应在7~8.6之间,超过此限应通过大换水解决。酸性较强的池塘应加农用石灰或珊瑚石粉等,把pH调节在上述范围。
②放苗密度。放苗密度应根据虾池的水深、换水条件、饵料的种类和数量、虾苗的规格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确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放苗量与池塘水深,日换水率成正比,与虾苗的大小、质量成反比。投放蓝蛤等活饵料,对池水污染轻,且可摄食水中有机碎屑,有净化水的作用,故放苗量可相应增大。不同条件虾池的放苗量,可参考表23酌定。
表23不同条件虾池虾苗放养数量
③放苗方法
a.放苗前最好先取池水试养数尾虾苗,证明池水无害后,再购苗放养。如无此条件,也可直接购苗放养。
b.养虾池的盐度与育苗池盐度差大于5时,应尽量调节池水的盐度。在无条件调节池水的情况下,可通过对虾苗的过渡驯化的方法,使其适应之后,再行放养。驯化工作可以在育苗池内进行,也可以在养虾场的专用小池内进行。可通过逐渐加淡水使虾苗适应低盐环境,或者通过加食盐、卤水的办法使其适应高盐度。通常24小时内可逐渐过渡为10的盐度差。
c.虾苗运到之后,最好先放在池内网箱(20目)中暂养4~5小时,但不能过夜。待虾苗适应该池环境后,再准确计数,放入池中。不经暂养者,也必须计数后再放养。
d.应在虾池避风一端放苗,避免虾苗被风浪打到堤坝上,受损伤或死亡。
e.为了观察放苗后的成活率,放苗时取100尾虾苗,放在同池的网箱中,观察放养后虾苗的成活率。观察期间应投喂饵料,但不能过量。
(7)饵料与投饵
①饵料种类。动物性饵料:蓝蛤、肌蛤、四角蛤蜊、鸭嘴蛤、贻贝、螺、拟沼螺、螺蛳、河蚌、田螺、褐云玛瑙螺、卤虫、糠虾、毛虾、钩虾等所有低值贝类、甲壳类和鱼类。植物性饲料:花生饼、豆饼、豆胚、菜籽饼、棉籽仁饼、麸皮、米糠、麦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农副产品。配合饲料:根据对虾的营养需要,用多种原料搭配加工而成。
②投饵数量的确定。投饵量的确定是养成中的关键技术,是决定养虾成败、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一般根据下列因素确定投饵数量。
a.首先应准确估测池中对虾的尾数,除前述的估测方法外,尚可根据经验成活率推算。放养体长1厘米的虾苗,当体长生长到2厘米时,其成活率按放苗数的85%估算,体长3厘米时按80%计算,体长达3厘米后的第一个10天,成活率按75%估算,以后把76%作为100。每10天递减4%,这样至收获时,成活率在40%左右。但体长8厘米以后,应主要靠旋网法估算虾苗存活数。
b.根据估测的对虾尾数及平均体长,利用对虾摄食量公式,计算出投饵数量。各种饵料的计算公式如下:以L代表对虾平均体长,单位为厘米,摄食量单位为克,即每尾对虾每日摄食克数。蓝蛤(带壳鲜重)=0.04238L2.3913端足类(鲜重)=0.02005L2.1395蛤仔肉(鲜重)=0.06132L1.5613缢蛏肉(鲜重)=0.03619L1.6731配合饲料(干重)=0.01287L1.7703
c.投饵后,根据对虾摄食情况,调节投饵量。如投饵后很快被对虾吃光,就应增加投饵数量,反之,如果在下次投饵之前池内仍有较多余饵,就应减少或暂停投饵。
d.根据对虾胃的饱满度进行调节。投饵后1小时,如有2/3以上的对虾达饱胃和半胃级,说明投饵充足。如果饱胃和半胃虾达不到总数的1/2,则是投饵不足,应适当增加投饵量。
e.根据对虾生长情况调整投饵数量。六七月份对虾平均体长日增长量应达1.2~1.5毫米,8月份应达0.8~1.0毫米,9月份应达0.5~0.8毫米。如达不到上述速度,而水质又无问题,则可能是由于投饵不足或质量不佳所造成。如投饵量不足,则应增加投饵量。对虾体长大小分化多是由于投饵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投喂蓝蛤等活饵料,小虾不能咬碎的缘故。应针对原因,进行处理。
f.七八月份对虾沿池边群游,说明投饵不足,或者是因为投喂的蓝蛤太大,对虾不易咬碎等原因所致,此时应加强投饵工作。
g.水温超过32℃以上的高温期,溶解氧饱和度低于60%,氨氮含量超过1000毫克/米3时,都应相应减少投饵量。
③投饵方法
a.投饵位置养殖初期应在池四周水深0.5米左右处投饵,随着对虾的生长,逐渐向深水处投饵。但不得投到沟渠中,以免污染对虾栖息的场所。同时投饵应力求均匀,以利于对虾摄食。
b.投饵时间养殖前期昼夜都应投饵,每日投饵6~8次。养殖中后期的日出、日落之前投饵最佳。夜间投饵量应占日投饵量的60%以上。如投配合饵料,每日需分4~6次投喂。
c.饵料的加工及投喂小杂鱼虾应切成碎块,冲洗之后投喂。大型贝类应使用对磙挤蛤机挤碎之后,经冲洗再喂。蓝蛤壳长大于对虾体长1/10时,应压碎后投喂;小于1/10时,可以活着投入池中。但应集中于池内数处投喂,不要全池均匀扬撒,以免剩余的蓝蛤生长太快,对虾不能咬碎。寻氏肌蛤的壳长大于对虾体长1/8时,应压碎后投喂,否则可以投喂活体,且应分散投入池中,以免肌蛤相互附着,对虾不能取食。螺可以活体投喂,对虾不仅能咬碎小的个体,也能抽食大的螺肉。为了观察对虾的摄食情况,可在池内设几个投饵盘,投上饵料,观察对虾对饵料的嗜好及饵料量的足缺情况。发霉、变质、脂肪氧化(油烧)的饲料不能投喂。
(8)水质调控
①水质控制指标。盐度1~36,但突变幅度不能太大,日变化幅度不应超过5。养成期间盐度最好控制在10~28的半咸水中;酸碱度应控制在pH7~9;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氨氮0.6毫克/升以下;底层水硫化氢含量不超过0.01毫克/升;透明度30~60厘米。
②水质调节方法
a.添水与换水养殖初期(5~6月)仍使用60目锥形网,逐日向池内添水,每日加深3~5厘米,在20~30天内加水至1.5米。以后,视水质情况,每日或数日换水1次。养殖中期(7~8月)是高温期,为了避免底层水温过高,尽量增加水深,并根据水质状况每2~3天换水20%~30%。改用20目锥形网换水。养殖后期(9~10月)水温适宜,池底污染加重,为增加底层氧含量,池水可适当减浅,并根据水质状况,增大换水量。改用网目为0.5~1.0厘米的聚乙烯合股线锥形网进水。注意水质过差的虾池,一次排水量不能太多,以免水太浅,含氧量少,造成对虾死亡。
b.底质处理底质污染是水质不良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正确处理好底质,是改良水环境的有效方法。除适量投饵外,还应经常地捞出饵料台及池角的污泥残饵,底质污染严重时,还可向池内加含氧化铁的铁渣、矿渣,避免硫化氢的产生。
c.充气与增氧高密度精养池塘,为了增加池中氧含量、改善水质条件,可根据条件使用鼓风机、增氧机或增氧船增加池中氧含量。
(9)日常管理
①用浅水温度计测定最低及最高水温;用溶解氧测定仪或化学分析法,每日6时及16时测定池水的溶解氧含量。不定期地测定盐度和池水的透明度。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定期或不定期地测定池水的酸碱度、氨氮及硫化氢的含量。
②注意闸门、围网有无漏水跑虾,注意堤坝有无漏水、决口及漫水的危险,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③观察对虾活动和分布情况,注意对虾的健康状况,检查池底及池边有无死虾。每5天或10天测定一次对虾体长。对虾的体长是指从眼柄基部到尾节末端的长度。每次测量不得少于50尾。在测量体长的同时,判定胃的饱满度。根据胃含物的多少,分为饱胃、半胃残胃、空胃四个等级。必要时尚应做胃含物的分析。
④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为确定投饵量提供依据。2~3厘米的小虾,可使用已知面积的小抬网,在池内多点抬虾,求出每单位面积中对虾的尾数,从而求出池内对虾数目。6厘米以上的对虾,可用旋网定量。根据池形及沟滩比数,在池内多点取样。方形池可在四边中部各取一网,池的中部取四网,由捕到虾的总数,利用如下公式,求出全池虾数。
(10)病害综合防治对虾的疾病较多,一旦发病,多数不易治疗,所以,应以防病为主,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防病措施是彻底清池除污,放养前消毒虾池;使用健康虾苗,密度要合理,切勿过密放养;饵料营养丰富,用量适宜,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保持良好的底质和水环境;合理使用防病药物。
(11)收虾中国对虾一般采用排水收虾的方法,也可使用定置的小型陷网或专用的小型电网收捕。收虾多在夜间进行,尤其日出、日落前后对虾活跃并易随水入网。当池水放至一定程度,再向池内加水,反复2~3次,对虾基本可以收净。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史》
中国对虾的生长繁殖
为了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事业,赵法箴青年时作为实习生参与了著名科学及朱树屏领导的“对虾发育条件及其苗种的人工培育”研究工
作,于1959年成功地培育出我国第一批人工虾苗;通过研究,基本弄清了对虾从产卵孵化到虾苗发育中所需的主要条件,总结出对虾人工育苗中所需要掌握的“种、水、饵、管”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对虾各幼体阶段所需饵料的基本种类等技术难点,为以后我国对虾人工大量育苗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赵法箴主持了“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课题,充分利用自己在大学里学习和掌握没蠢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刻苦钻研,认真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科研任务,在这项研究中,他系统地描述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发育形态与习性,为以后的教学和生产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他参与了朱树屏领导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对以后的对虾全人工育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赵法箴与对虾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60年代中期,作为对虾养殖研究组组长,赵法箴带领研究组的其他同志先后在山东省日照石臼所、即墨、文登、崂山等地进行养殖试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攻克了对虾小面积人工养殖技术难关,之后,又突破了“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和“中型水面对虾高产养殖技术”难关。并确立了一套对虾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措施。他在1967-1978年承担的“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研究”,总结出彻底清除敌害生物和掌握好育苗水质是提高对虾出苗率的两个重要环节,而满足幼体饵料是提高出苗率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对虾人工育苗出苗率大幅度提高。在水泥池中育苗,平均每立方米水体育出虾苗1万余尾,在孵化箱中育苗,平均每立方米水体能育出虾苗11万~13万尾,土池育苗平均每次能够育出虾苗20万尾以上,并确立了一套室外大面积育苗法。并经过改进研究,确立了一套清淤除害、合理放养、科学投饵、调节水质等精养高产措施。在1.2亩池中平均亩产对虾400余千克,在13亩池中平均亩产对虾250千克,四个2亩池平均亩产488.5千克,最高亩产达551千克,突破千斤大关。居当时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先后荣获1978全国科学大会奖、山东省和青岛市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科委推广奖。
从不满足、不断探索是赵法箴工作的特点。由于以往我国的对虾养殖,基本上是依靠从大海中捕捞自然苗,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兴起,仅靠捕捞自然苗已远远不能满足养殖生产之需,而且有损于天然资源。作为枯如陪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先驱之一,他深感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若不及时解决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必将严重阻碍我国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他深感重任在肩,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使他要冲破难关,闯出一条工厂化育苗的新途径。于是,在1979年底召开的全国对虾养殖工作会议上,他就对虾育苗攻关问题作了重点发言,详细论证和阐述了开展橡兄对虾工厂化育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用2~3年的时间,攻克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关。1980年,赵法箴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的国家攻关项目。他主持起草项目计划,安排落实实施方案,组织各方协调攻关,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这道难关。提前一年使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获得成功。
该项成果的贡献与技术关键是:(1)解决了亲虾培育技术,使育苗用亲虾来源得到了保证。(2)掌握了人工创造良好育苗水质条件的理论依据和控制方法,为对虾幼体的顺利发育提供了条件。(3)筛选出适宜对虾幼体各发育阶段的动植物性饵料和人工饵料,为幼体正常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4)提出了适合对虾工厂化育苗的应用设备,制定出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操作规程。该项成果随后在全国沿海各省市全面推广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育苗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并使之很快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使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78年的450吨猛增至1991年的22万多吨。据不完全统计,仅1982-1992年,全国养殖对虾的直接产值累计超过400亿元。该项成果的获得,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不仅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移植、增殖放流事业的发展。该项成果1982年荣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荣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又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特别奖金奖。使我国一跃成为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产量最高的世界第一养虾大国!
随着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成功,赵法箴又转向了“中型水面高产养殖技术”的研究之中,他与同事们一道,仅用一二年时间,攻克了中型水面对虾养殖技术关。并荣获原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养殖技术的提高,饵料数量、质量的多少与好坏,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的关键问题之一。特别是大量投喂鲜活饵料,不仅污染水质,而且破坏大量的幼鱼、幼虾和贝类资源。因此,急需解决人工配合饵料的问题。赵法箴与他的同事们,先后开展了“对虾人工复合饵料”、“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工作,并先后荣获青岛市科学大会奖、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发展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对虾胚胎及幼体发育,主要是温、盐二因子。生产上中国对虾胚胎发育温度一般控制在20℃左右。 盐度是影响幼体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子。 在幼体培育过程中,除温、盐二因子以外,饵料系列与换水量等,中国对虾幼体一般遵循溞状Ⅰ期采用单胞藻、藻粉、酵母等饵料;从溞状Ⅱ期到糠虾Ⅰ期采用轮虫为主,单胞藻、藻粉为辅的饵料;从糠虾Ⅱ期到仔虾2天以卤虫幼体为主,单胞藻、轮虫为辅的饵料;仔虾2天后以卤虫幼体为辅,成体为主的饵料直至出池,这样一个饵料序列。由于轮虫、卤虫成体来自于天然水域,夹有细菌、原生动物及大量的污物,因此必须在溞状Ⅱ期或Ⅲ期就开始换水,并随着饵料量的增大,换水量也逐渐加大。
养虾需要什么条件和技术
养虾需要的条件和技术:选址、清塘消毒、净化水质、增氧保暖、喂养、日常管理。
1、选址
养虾时选址很重要,要选在周边水源丰富,排灌方面都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在这种地方搭建池塘,或者用稻田养虾。
2、清塘消毒
养虾的过程中,要采取清塘消毒的措施,可以在注水前一周,将池塘中多余的淤泥清除干净,然后将稀释后的EM菌液泼洒在池塘中,清除池塘中的细菌和敌害生物,保持池塘的干净。
3、净化水质
虾池中的水质必须保持PH值在7.8-8.6之间,不能高于9.1,而且需要经常注入新的水源,虾池中水质的透明度要保持在30-40厘米左右。
4、增氧保暖
虾在生长的则皮过程中,对水中的溶氧量有一定的要求亏盯滚,可以在池塘中销余安装增氧机,充分搅动池水增加氧气含量,有利于虾苗生长,而且虾苗一般在每年2月份投放,容易发生倒春寒现象,可以向池塘中安装加热棒或者连接锅炉,保持温度适宜,避免虾苗冻死。
5、喂养
虾是属于杂食性的动物基本上不会挑食,喂食常用的荤饲料有螺、禽畜的下脚料等。青料有蔬菜、陆草类等。精饲料有玉米、小麦、谷物等。
6、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的过程中,每隔15天向池塘中泼洒一次生石灰水,进行水质的调节,防止病害发生。在虾养殖的过程中,会浮游出水面来觅食,如果水体过深,是不利于虾觅食的,对虾生长也不利,所以在养虾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水质和水位。在对虾养殖生产中,肥水也受环境因素和营养盐因素的影响,如果肥水变得特别差那么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