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土猪城市卖多少钱 农村养土猪有市场吗?
时间:2023-09-10 21:36:14 作者:你不懂 区区40年中华土猪岌岌可危!洋猪占据90%市场,土猪该如何翻身?
有人说,规模化养殖带来的弊端是,猪肉的口感不那么好了。
于是,中国土猪又被人怀念。
有数据称,近些年,在我国每年消耗的约7亿头猪中,本土黑猪仅占2%左右。
但是,在1994年以前,中国土猪的市场份额占了约90%。
这巨大的份额落差,使得我国本土黑猪地位岌岌可危。
从霸占餐桌到被人怀念,我国土猪养殖业到底经历了啥?
养猪市场巨变:餐桌上95%的猪带有国外基因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养猪大国,但可能不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猪的国家。
根据资料考究,我国养猪历史可以追溯到9000多年前。
有意思的是,古人对猪的看法可不止于吃,他们还用猪祈求风调雨顺,而且这一习俗延续到了现在。
可惜的是,我国很大一部分土猪品种并没有随着这一习俗延续下来。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上总共有300多种猪,中国现有猪种125种,地方猪种有88种。
根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国特有的88种地方猪种里,有8个猪种(虹桥猪、雅阳猪、平潭黑猪、福州黑猪、潘郎猪、北港猪、河西猪、横泾猪)直接灭绝了,另外还有30多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形势不容乐观。
提到土猪的没落,就不得不提洋猪进口。
我国种猪进口贸易在清朝末期就有进行,当时国内引进了少量的美国汉普夏种猪,但影响不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土猪市场真正开始受到冲击。
那时国内猪肉消费开始增多,人们更加亏罩偏向于吃瘦肉。
养殖场本就需要扩大规模,而洋猪又有吃得少、长得快、瘦肉多等特性,于是大量种猪被引进,洋猪(长白、杜洛克、约克夏猪)风靡一时,快速占领了90%的中国猪圈,也带动了国内养殖业的发展。
在此发展过程中,土猪市场一再被挤压,到了2007年,中国土猪的市场占有率不超过2%。
人们食用习惯的改变不是土猪没落的全部原因,2010年口蹄疫的流行,以及2018年非瘟的侵袭,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国土猪的地位。
2010年我国生猪存栏急剧下降,直接导致2011年猪肉价格高涨,那一年,国内猪肉进口同比翻了3倍,直接突破100万吨。
也正是那时,中国的猪肉进口贸易打开,美国、墨西哥、芬兰等国都分走了一杯羹。
同时,为了恢复产能,大量国外种猪被引进。
2018年,这种情况重演了。
非瘟侵袭之后,国内生猪产能骤减,此后,进口肉、进口种猪数量大大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2008-2020年,我国从国外引入种猪124818头,其中2020年粗早全年进口量30530头,创下十年历史新高。
2021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种猪24462头,花费的成本超过2.4亿元。
引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国外对我们实施技术封锁,种业公司卖给我们的都是二流种猪,每代种猪经历了一定销凳闹繁育过程之后,都会退化。
尽管如此,短短40年,在这不断“引种-繁育-退化-引种-繁育-退化”的过程中,国内桌上95%的猪都带上了洋猪基因,中华土猪被边缘化了。
本土黑猪的两大弊端:肥、慢
至于土猪被边缘化的原因,归结起来就两点:肉肥、长得慢。
一方面,国内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瘦肉成了大家口中的新宠,而中华土猪的瘦肉率仅有35%左右,洋猪却仿佛自带瘦肉基因,瘦肉率能达到65%以上,从商业化角度来说,洋猪更占优势。
另一方面,生长周期上,紧养慢养,土猪从出生到出栏,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吃4-6斤料才能涨1斤肉,而洋猪从出生到出栏仅需6-7个月的时间,吃2-3斤料就能长1斤肉。
土猪的赚钱的优势是直接被洋猪碾压了。
当然,土猪也不是一无是处,经过几千年的“基因锤炼”,土猪抗寒、耐热、高海拔适应性、耐饥饿、抗病等性能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养猪本就是为了盈利,而养一头土猪的财力物力可以养两头洋猪了,市场自然会偏向养洋猪。
归根结底,就是生猪市场大了之后,土猪的商业性不强,渐渐被市场遗忘了。
好在国家意识到了土猪生存形势的严峻性,1996年起陆续出台各种保护政策,比如比如建立地方猪保种场、保种区等,并投入科技资源进行多种保种方法。
如今,我国土猪已经形成了79个保护区和37个基因库,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以此保种。
土猪保卫战:全力打造“猪芯片”
光保种还不行,如何让土猪在市场重获“生机”,才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这一事项也有进展,比如,从2009年开始,有科研单位以金华猪和国外品种(杜洛克、大白猪、长白猪)为素材,开展了“白金花猪”配套系、“金乌猪”新品种的培育,部分专门化品系已将瘦肉率提高到56%。
2011年底开始,有广东企业以广东小耳花猪为育种素材,历时10年培育出了被毛全黑、肉质优良的“壹号黑猪”新品种。
2018年成都的种畜场成功培育出了改良版成华猪,8个月就能出栏,保留了成华猪肉质纤维多的特点,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国内各大猪企也在育种上显神通。
新希望六和从2008年开始建设育种体系,目前已培育纯种猪12000头左右。
牧原股份建立了独特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已经不再依赖国外进口种猪。
大北农已具备加系、美系生猪育种繁育系统,年提供优质纯种猪10万头以上。
顺鑫农业拥有一家国家核心育种场,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供应了约100万种猪。
不仅如此,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包含大北农、新希望、温氏股份等25家生猪育种企业均被纳入补短板阵型,官方牵头加紧培育“猪芯片”。
可以说,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全力加速种猪培育,努力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
有专家建议,国内育种应该学习一些种业发达国家的模式,共享数据联合育种。
只有解决了育种问题,濒危猪种才能有“复活”的机会。
对于普通人来说,做不了研究、参与不了育种,但是可以替市场选择——吃!生活水平高了之后,除了吃饱,咱还得追求吃着香!猪肉作为国内首要肉类消费品,土猪肉被选择得越多,市场越大,越容易被商业化。
值得高兴的是,广州等沿海地区土猪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最低的1%反弹到了10%。
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某天土猪将再次大范围走上国人的餐桌,国人也能扬眉吐气的说上一句:真香!
未来的养猪业,前景怎么样?
请大家注意今天的时间:2020年9月5日,非洲猪瘟爆发距今已经2年的日子了。
再请大家注意这样几个事实:1、新冠疫苗至今还没面世;2、国内大中型养猪场早在2019年下半年就开始规划、布局、扩能;3、农村零散养猪户正在涌入生猪养殖行业;4、生猪存栏量数据正在一天天增长;5、猪市均价基本没有上涨,仅在目前价位做微幅震荡。
综上因素,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未来的养猪业,前景扑朔迷离、弱势的概率较大。
以上仅是我个人观点,正确与否,均愿看到你的意见!
前段时间,生猪在非洲猪瘟疫情的侵扰下,损失惨重,生猪行业受到重创,直接导致了猪价和肉价的飙升模磨。有幸躲过一劫的生猪养殖户因此也赚得盆满钵满,但大多数的养殖户却是苦不堪言。
后来疫情形势有所缓解,但由于供不应求的矛盾巨大,所以猪市价格仍然没有回落;再加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养猪的帮扶补贴措施,这又极大刺激了养殖户们纷纷重操旧业,再次涌入生猪养殖行业,希望能够赶上这波高价行情,实现东山再起的愿望。
但其实养殖户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虽然猪市价格很高,但投入成本也不低,仔猪价格、饲料价格等都是处于历史高点,这样冲抵下来的结果,目前养猪虽不会亏损,但能获得的利旦缓斗润空间也是有限。
以上还仅是前期进入养猪行业的情况,如果你准备在目前才开始进入养猪行业,那你考虑过养猪的投入成本吗?考虑过市场供需矛盾正在缩小的问题吗?考虑过猪市价格会不会出现大跌的可能性吗?考虑过疫情会不会卷土重来的问题吗?
如果连这些因素你都没有思考过,那我劝你还是考虑清楚了,多方调研以后,再谨慎做出决策吧!农民朋友挣钱本就不容易,看好你的钱袋子比什么都重要!不知大家会不会也是我这样的思考?
总之,如果时间退到去年,那我会推荐你去养猪,但毕竟现在已经是2020年的下旬了,各方面的因素都决定了猪价不可能再继续上涨了。所以这时候你想规模性的养猪,风险实在是太大。
不过有2个养猪模式你可以去尝试:一是在农村进行零散养殖土猪,投入和风险都会小很多;二是背靠大中型养猪场,与他们合作进行养殖,虽然利润哪虚会低很多,但是比较稳健,你不需要承担多少风险。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如果你有兴趣,欢迎关注我进一步详细探讨!
养本地土猪的成本是多少?土猪肉市场前景如何?
好吧,算一下成本问题,只算猪成本,不算折旧、人工、水电
土猪成本=猪苗成本+饲料(菜、粮)+药品+死亡成蠢雀本
猪苗成本=目前社会猪7公斤左右也就是300-400元(为了猪群健康问题,建议从同一场进猪)
饲料=料肉比就算3.0吧(没养过土猪,不知道)*100公斤(出栏重量)*1.1(粮价)=330
药品=一般一头猪的药品成本为10元左右(这是规模场用药的大体数值)
死亡=一般大档简死亡率在2%左滚裤右吧2%*400=8元
猪只成本=400+330+10+8=748元
目前,社会肉猪卖价为18.6元/公斤
如果说想养土猪,要走的路是必须走绿色食品(兽医站办理相关证件),创品牌。不然没有意义。
计划以后也去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