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中对虾中毒怎么回事啊 在养殖中对虾中毒怎么回事儿
时间:2023-09-10 22:41:34 作者:玉泽演 养殖对虾发生病毒病一般如何处理?
首先明神,对发病虾池的水体、工具进行隔离,同伏手时,应用药物治疗。一般是用卤素类消毒剂对养殖水体激厅亏进行消毒,改善底质,投放水体调节剂,拌料饲喂中草药及其他抗病毒类药物。对相邻未发病的水域,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已死亡的对虾要做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等。
如何解决养殖车虾中水质和疾病问题
车虾养殖过程中水质和疾病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养殖户的难题,尤其是夏天,水温较高,藻类生长旺盛,水质变化较大,易出现倒藻槐羡缺氧现象。随着投喂量的加大,池塘底部发黑、发臭,亚硝酸盐等指标超标,有害菌繁殖过快,都严重制约着车虾养殖成功率。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日常管理和维护之外,一些常见的水质与疾病问题也不容忽视。
1、倒藻现象
在炎热的夏季,藻类生长旺盛,水体营养物质不能够满足藻类生长繁殖所需,藻类老化,在天气变化较大,大风、降雨等天气,均易引起藻类大量死亡。同时有害菌大量滋生,原生动物大量繁殖,也会导致水体变清。
危害:倒藻后水变清,池底有害菌大量繁殖,藻类死亡会使虾出现中毒,对虾摄食死亡藻类会引起肠察轿道疾病。藻类死亡会使水中溶解氧下降,虾出现缺氧、浮头。
解决方案:
(1)定期使用“强效EM”(每瓶3亩)来稳定水质,控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
(2)时常检测水质,定期补充“肥水精华素”(每桶10亩)为藻类提供营养,防止藻类老化。
(3)对于原生动物引起的倒藻现象,可以通过停食几天,然后再进行肥水培藻。
(4)对于已经倒藻的池塘,引入新水后使用“肥水精华素”一桶5亩进行培藻。
2、底热
在高温季节,很多池塘会出现“底热”现象。出现底热的池塘容易出现底部缺氧,引起虾蟹缺氧浮头。
原因:在夏天,池塘上层水温度比下层水的温度高,增加了上下水混合的阻力,从而形成“温跃层”。使得上层的氧气不能传输到底部,下层的营养盐也不能补充到上层,底部厌氧菌发酵,出现底热。
预防方案:
(1)加大增氧,使用“底生氧”,增氧改底。
(2)使用“爽底安”或“臭氧水安”氧化池底,清爽池底,消除底部有害菌。
3、细菌性疾病
在炎热的夏季,水温较高,藻类代谢旺盛,不断出现藻类老化死亡,尤其是有时会有连续性阴雨天,使得弧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尤其是在下雨之后,虾蟹由于应激造成体质下降,容易被病菌感染患病。患病虾体一般都会出现摄食量下降、空肠空胃,病情严重时会出现肝胰脏肿大或萎缩。
防治方法:
(1)定期使用“菌克27”来对水体进行生败明肆物消毒,控制水体有害菌含量,降低发病率,同时使用“低聚糖863”来强化虾蟹体质,增强其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
(2)若是使用氯制剂等化学消毒剂,注意在消毒6个小时后使用“臭氧水安”或“爽底安”来对池底进行二次消毒,将有害菌含量降到最低。据研究显示,消毒后4个小时会出现弧菌反弹现象,有时会比未消毒前含量还要高,因此消毒后氧化改底尤为关键。
4、夜光藻问题
对虾养殖后期,池塘有机质含量丰富,利于夜光藻的生长。夜光藻本身没有毒性,但大量繁殖时,会粘附在虾鳃上,从而阻塞对虾呼吸,造成对虾窒息死亡。同时,夜光藻死亡后释放高浓度的氨氮和磷,容易诱发其他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
控制方法:
(1)夜光藻不是很多时,使用“利生素”与“光合细菌”,对于夜光藻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水质。
(2)加大换水量,同时增加水体溶氧。
5、蓝藻问题
养殖水体中微囊藻等蓝藻过量繁殖,常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到20厘米以下。当藻类大量死亡时,会大量释放藻类毒素,且死藻经细菌分解会产生大量氨氮、亚硝酸氮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引起虾中毒死亡。
防治方法:
(1)科学投喂,控制投饵量。
(2)出现蓝藻繁殖过多时,使用“光合细菌”或“乳酵素”发酵液与“利生素”交替使用,同时注意增氧,可以有效抑制蓝藻的大量繁殖,并净化水质。
南美白对虾养到四十天就有死亡的,应该怎样解决?
南美白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多发生在养殖期60天内,病虾体色呈白浊并微红,肝胰腺肿大,质地松软,颜色淡白或淡黄色,继而萎缩。发病时,病虾通常在水面游动或趴伏在池塘边,失去食欲,胃空肠空,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有的仅在3~5天就全塘排弃。“偷死病”目前仍未能竭止,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检测出是病毒或弧菌感染、急性中毒等。\r\n 如何预防“偷死病”\r\n\r\n 南美白对虾的“偷死病”是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如果我们陷入使用药物杀毒灭菌的迷局中则将无法解脱,其不但有悖于食品安全,事实也证明施放药物往往加重虾的肝胰腺负担,从而加速死亡。正确的方法是恢复前人行之有效的休耕轮作、合理放养、避免病源积累,并结合营养强肝、增强虾的抗病能力而开展综合防治。\r\n\r\n 1、池塘休整。经过一年的养殖,年终收捕产品后利用雨水少、北风干燥的冬季干塘清淤曝晒,杀灭病源,促使土壤分子的电位还原,恢复池塘注水后的活性,有效吸收分解有害物质,为来年的正常养殖打下基础。\r\n\r\n 2、合理疏养。在珠三角每亩池塘放养南美白对虾不超过5万尾(罗氏沼虾约2万尾)为好。合理疏养不仅水质良好,还能加速虾的生长,易养成大规格商品虾。如近年肇庆恢复上世纪80年代的养殖罗氏沼虾方法,池塘种植茜草,每亩投苗1万尾~2万尾,由于池塘开阔,又有茜草吸收氨氮和光合增氧,虾长至50克以上,经济效益好。\r\n\r\n 3、轮养混养。养殖虾类的池塘每隔1年~2年轮换养殖鱼类,或者鱼虾同塘养殖。生产实践表明鱼虾轮换养殖能改变池塘的生态环境,减少病源的积累;其次是鱼虾同塘养殖也有类瞎中似效果,适当混养肉食性鱼类吞食病虾、死虾,清洁池塘,能减少虾病传染暴发。\r\n\r\n 4、池塘暂时改作种植。对于养殖年代长久、病害严重的池塘,产品收捕后干涸池底进行犁耕种植蔬菜或其它植物,半年以上,再整理注水投苗养殖。\r\n\r\n 5、移场育苗。为了方便出售虾苗大多数育苗场都建在养虾区内或集中同一个地方,这就容易遭受病源感染,育苗产量低、质量差。一些育苗场滥用药物维持虾苗产量,但带颂生产出来的“药苗”容易夭折,或成为养不大的“老仔虾”。因此育苗困难的苗场可搬离旧址,寻找“干净”的地方生产。例如中山市“永昌”罗氏沼虾育苗场搬至一处群山水库旁,大大地改善了生产,成为珠三角地区一个颇有名气的育苗场。\r\n\r\n 6、保持良好水质磨行山环境。虾塘要分别设有进、排水河,而且进水口在排水口的上游,避免重复纳入病塘排出的脏水。虾塘水质的主要理化因子要控制在良好状态,其中溶解氧要充足,酸碱度、氨氮等正常。珠江口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要求水质至少要有1‰~3‰的盐度,尤其是幼苗期的盐度更应高些,水质过淡容易应激引发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