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娄底适合养殖什么种类的鸡 湖南娄底适合养殖什么羊
时间:2023-09-13 01:03:45 作者:出门在外我好想家 涟源市金石镇有几个养殖场
涟源市金石镇有3个养殖场。
1、涟源市金石黑牛养殖场,位于娄底市涟源市X018。液晌主营范围黑牛养殖。
2、建雄养殖场,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金石镇山茂村朱家三凼。主营范围猪的饲亮埋培养、敬唯羊的饲养、鸡的饲养。
3、涟源市伏口镇家庄养殖场,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泽塘村。主营范围生猪养殖。
娄底地区的特产是什么?
涟源精制面粉
涟源盛产面粉,三十年代就颇有名气。民国初期,仔凳蓝田镇相断发展80余家畜力制粉磨坊,施行季节性面粉生产。后经梁承衡、梁邑新、梁绳武等人集股筹资,引进中型“12218”寸磨粉机六台,开始了面粉的机械化生产。涟源面粉的制作,主要采用当地特有的水土条件下培植的优质小麦与外省的特定小麦,按比裤纯例混合搭配,严格分级研磨筛理,精制而成。通常,每百公斤小麦可研磨三十多公斤面粉,面粉色泽洁白,面筋质高,柔软细腻...
永丰灯笼椒永丰灯笼椒
双峰县永丰灯笼椒,个大肉厚,籽粒细小,其形如灯笼,其味略甜而辣。且具有消食增念纯旅欲,调节人体分泌,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是理想的调味品和爽口的上等菜。永丰灯笼椒,通常于正月初上下种,经温床培育两月,三月移栽。需土质干湿得当,内含丰富的氯、磷、钾及腐植质,酸碱度低。宜辣椒开始成熟季节引水藻溉,端午节便可食用。六月中旬微呈红色,月底即大熟。此时节,若在微风天气步入椒园,给人以“翻滚滚万球攒动,轻飘飘...
涟源黑山羊涟源黑山羊
黑山羊系原始品种。在封建王朝祭祀先农之神时,有用“三牲”(即黑山羊、黑公猪、黑公鸡)开祭的习俗,相传于四百年前,引入我市繁殖,国家定涟源为全国黑山羊板皮产地之一。黑山羊,头清秀而较小,眼大有神,耳斜坚立,额稍凸起,公、母羊均有角,颈较细长,肩胸部结合良好,躯体成楦形,后躯较前躯发达,毛色黑而光亮,四肢矫健,蹄壳坚实,具有爬山越岭的独特本领。它适应性强,能抗酷热,耐严寒,
有谁知道湖南娄底双峰县的发展情况
双峰简介
一、地形地貌
双峰县地形轮廓为东部中低山环绕,南境低山连绵,西端山地崛起,北部丘陵起伏,中部岗盆宽广。县境山脉走向分为西北,东南两支。海拔最高点818.8米,位于紫峰山仙女殿,最低点海拔64米,位于县东北涟、测水汇合处的江口河谷。境内地貌形态复杂,呈四周山丘崛起、中部岗平相间的立体轮廓;类型多样,呈山地连片、岗丘交错、平地绵展的组合;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体分为五区,即西部山地区,中部风盆区,北部丘陵区、东南及东北山地区。
--------------------------------------------------------------------------------
二、水系分布
双峰县位于湘资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处,是湘江二、三级支流上游。境内分两大水系,以九峰山、牛立寨、紫云山、白石峰为分水岭,将流经我县的涟水、测水、涓水分为东西两大水系。全境共有长5公里的河流49条,总长655.6公里。其中涟水水系42条,流域面积15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7.6%;涓水水系7条,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85%;其余0.55%为蒸水水系。县内主要河流测水,为涟水的一级支流,从青树坪镇旺村入境,流经侧石桥、湄水桥、永丰、湾头、街埠头,于江口汇入涟水,全长105公里,境内流程65.2公里,流域面积1347.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89‰,多年平均瞎枣流毁神乱量2819立方米/秒。
--------------------------------------------------------------------------------
三、气候气象
双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寒潮频繁,气温变化剧烈;夏季暑热期长,伏旱明显;前秋干旱频繁,后秋天气多变;冬季严寒期短,阴睛少雨天多。全县年平均气温17.0℃,年降水量1200至1350毫米,年日照1500至1600小时,无霜期260至300天。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21.75亿立方米,地表径流9.1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容水量2.627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3亿立方米。
--------------------------------------------------------------------------------
四、自然资源
双峰县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常见的农作物及茶果资源有34科84属1700多个品种;养殖业动物资源有家畜家禽两大类100多种:水产养殖资源有60多种;全县森林资源有128科820余种,乡土树种43科14种,尚存古老、稀有、珍贵树种20余种。
境内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分布广。已查明的有27个矿种,99个矿点,其中金属矿有黄金、铅锌、钨钼、锑钼、铁、矾、铜等;非金属矿有煤、石膏、黄铁、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土、耐火粘土、碳、磷、钾、重晶石、硅石等。位于全省前10位的矿产有:石膏、大理石、黄铁、煤、耐火粘土、黄铁矿等。
风景名胜
紫云峰距县城东24公里,在荷叶、白碧与沙塘三乡交界处。海拔818.8米,是域内第-高峰,峭壁秃顶,独有两巨石兀立其上。相传宋神宗熙宁年间(1088~1073),黄氏二女修贞于此,百日升天,石上留有"仙女鞋印"。清嘉庆丁卯(1807年),里人鸠修仙女殿于其上,石墙铁瓦,结实坚厚。殿房于1958年拆毁。
--------------------------------------------------------------------------------
铜梁山原名昌山。距县城23公里,在井字镇与湘潭县交界处,因有一字形平脊岭横卧雷祖殿、鹰尖石两个"峦柱"上,形似铜梁而得名。有周公寨、劈山寨、云牌寨、野鸡寨、麂角寨、黄牛峰耸立周围,层峦叠嶂,美不胜收。主峰灵应,海拔755.l米。是域内第二高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北面峡谷内,有飞瀑两叠,悬泻300米,如银练挂空。
--------------------------------------------------------------------------------
白石峰距县城19公里,在沙塘纤档乡与井字镇交界处。海拔754米,为域内第三高峰。奇峰特立,峭壁悬崖,溪流陡绝。明代学者王船山、夏汝弼曾游峰写记。清代易祖谦吉登峰赋诗赞美:"巍峨天半矗丹梯,渐入云霄莫与齐;拾级偶然登绝顶,回头不觉万山低。"
--------------------------------------------------------------------------------
九峰山距县城30公里,在马鞍乡、荷叶乡与衡阳县交界处。因九峰并列故名,海拔750.4米。为域内第四高峰,称"南岳七十二峰之少祖"。东侧有古锣坪,唐时僧人定静、慧极建定慧庵于此,为湘衡佛教发源地之一。其东北有铁钉寨,唐末有一蔡姓农民,浑号"冒角牛",在此聚众起事,打富济贫,后人立石庙以祀。定慧庵前有始植于唐代的三棵银杏树和一棵皂角树,胸径均在1.4米以上,高超27米。至今仍然枝叶婆娑,青翠欲滴。对面飞形山巅有七棵古松。直插云表。
--------------------------------------------------------------------------------
黄巢山距县城18公里,在沙塘乡与井字镇交界处。两边群峰突起,北接鸡冠寨,南联白石峰,东西各有7-8公里的峡谷。深沟幽壑,悬崖陡壁,是湘衡咽喉,地势险要。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率兵出广州,破衡州,经湘乡趋长沙,曾扎营于此。黄巢部下凿石开路,为民除害,深受群众欢迎,故留名纪念。后在东面山沟修?quot;剑塔",1958年修梓荷公路经此,塔被拆除。
--------------------------------------------------------------------------------
仙神寨又名仙潭寨、仙人寨。距县城l0公里,在湄水乡仙神寨村。因西坡有仙人窟故名。四面环山。中有2万多平方米盆地。清咸丰五年(1855),在太子天国运动影响下,衡阳洪罗庙的天地会,以陈德标、李三元为首,在高汉聚众起义,前锋伸入寨内,沿峰筑墙,垦田渔猎,与官府抗衡。咸丰九年(1859)七月,清督办团练即补道朱孙贻,扎饬湘乡士民,公举仙潭寨寨长,完善寨堡建设,补筑成高3米、宽2米,长达5000多米的城垣,建东南西北四门,南置信号台,加固东西两隘寨门。光绪二十年(1894),牢田农民朱老八、邓金弼等为首组织起事,也曾退驻寨内。后寨门逐渐毁坏,城垣至今尚存。
--------------------------------------------------------------------------------
芒担石距县城32公里,在猪婆山主峰插花岭南麓小溪旁。有两巨石夹溪对峙,各宽100多米、高170多米,相传是仙人用芒竿担来的,夜晚常有仙人吹笙其唱。清乾隆年间(1736~1799),鸿胪寺正卿邓文泮曾往游作记。
--------------------------------------------------------------------------------
宁家山距县城30公里,在杏子乡与湘乡县交界处。群峰笔立,状如荷花,故又名莲华山。南有山角寨,四周陡峭,仅一羊肠小道可登。相传唐时刘大洞在此得道升天,明时建莲花庵于此。明末举人刘象贤在此筑堡避兵。清同治九年(1870),哥老会首领赖荣甫。聚众起义。曾营兵于此。1949年夏,中共湘乡工委书记刘资生,组织地下武装--湘中一支队五团,也迂徊其间,出击国民党军队第七十一军。
--------------------------------------------------------------------------------
古遗址
商代灰坑遗址距县城8公里,在大村乡星星村吊牛坪,面积约250平方米,已暴露灰褐色文化层,含饰弦纹、拍印方格纹等红衣灰陶残片。
战国灰坑遗址距县城7公里,在梓门乡子母桥至胡家畲一带,面积约5000平方米已暴露褐色细沙土文化层,含饰绳纹、带绳文、方格纹等泥灰陶、夹沙陶片。
------------------------------